傣族风俗(合集15篇)
夕阳知秋
2024-01-02 02:48:44
四年级
说明文

傣族风俗(1)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召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傣族孔雀舞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傣族建筑风格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作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六年级:风吹乱记忆


傣族风俗(2)

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傣族。

傣族又称摆夷族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民居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居大有不同。傣族的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或其他物品。傣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女子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

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

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


傣族风俗(3)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召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傣族孔雀舞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傣族建筑风格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作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六年级:风吹乱记忆


傣族风俗(4)

傣族有很多习俗,我来介绍几个。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酱、松即可进食。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善作烤鸡、烧鸡,虾、蟹、螺蛳、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傣族人还喜欢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

在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

傣族的风俗习惯还很多,不止这些,傣族有著名的泼水节。大家有机会去看看!

傣族的泼水节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让我们走进傣族,了解傣族的泼水节。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是在傣历3月举行,共举行三天,前两天送旧,其中第一天,傣语称为“麦日”,第二天,傣语称为"恼日”。最后一天迎新。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所以被别人坡道越多水,就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泼到的人也越高兴。

另外,在节日期间参加赛龙舟游园,赶摆,放高升,放孔明灯,服饰表演,民族民间舞蹈等活动。泼水节另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为“麦帕雅晚玛”。

节日的气氛到此时被推倒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观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纷纷沉浸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

在节日期间,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祥和的节日气氛中。


傣族风俗(5)

傣族(Dai nation)即“傣泰民族”,自称“dǎi”与“tài”之间的发音,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傣族风俗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我爱傣族的泼水节(一)

傣族的节日丰硕多彩,其中我最喜爱的要数泼水节了!

泼水节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净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冷巷,逢人便泼。这,是吉利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泼水者,仍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青的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的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合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徐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流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艳服,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柔美,节奏光鲜,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广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傣族的泼水节是一个迎新的节日,快乐的节日!我爱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风俗作文(二)

“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就像每个子女。而我,却对傣族的泼水节很感爱好。

相传在良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糊口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谁也没有办法。七个姑娘得知用火魔的头发可以勒死他的动静后,便开始步履起来。可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滚到哪里,哪里就受灾,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来。姑娘们便轮流抱火魔的头,每轮一次是一年,这样,村民才免于灾害。后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在这一天相互泼水,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那天,人们早早地为佛洗了尘,接下来就是相称出色的泼水流动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缤纷的衣饰后,更像孔雀一般锦绣。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拿着各种装水的用具,尽情地相互泼洒,终极一个个都变成“落汤鸡”。天空中,一朵朵象征吉利、幸福的水花在绽放。人们的头发被淋湿了,衣服被淋湿了,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流动中享受到了无限的快乐。人们在你泼我、我泼你的过程中泼出了感情,泼出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

节日期间,人们除了泼水,还有良多其它节目,如划龙舟、丢花包、放孔明灯、放烟花等。人们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我想,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会越开越盛!

傣族风俗作文(三)

泱泱盛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鲜花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傣族那独具特色的风姿吧!

走进傣族人的糊口,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出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手和棉混纺,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烈的糊口气味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动听。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仍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傣族除了有精致美观的衣饰,还有热闹的泼水节,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戴艳服,挑着净水,互相泼水,祝福对方能吉利、幸福、健康。在水花四溅的旷地里,人们一起翩翩起舞,热闹不凡!傣族人用泼水的形式祝福每一个人,在泼水节里,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衣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幸福美满的糊口。

评:在你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制作精美傣族挂包"筒帕",饶有趣味的泼水节风俗,结尾直抒胸臆,勾起了我们特别盼望自己能够亲身参加泼水节的愿望。


傣族风俗(6)

2.丧葬。旧城傣族丧葬分土葬与火葬,正常病故实行土葬,非正常死亡和僧侣则实行火葬。

3.饮食。旧城傣族饮食以大米为主,喜爱酸味食品。独特的菜肴有:酸扒菜、刹撇、刹大噜、剁生、酸肉等。

4.服饰。旧城傣族男子服装,上衣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的短衫,下穿长官裤,上白下蓝。青年男子鼓龙凤纹身,至今仍保留此遗风俗。女子喜穿艳色短上衣,紧束腰身,下装为各色艳丽的长统裙,结发辨绕于头顶,已婚妇女多缠白花头巾。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傣族男女青年追求时尚,不管在布料和服装款式上都比过去更加新潮美观。

(二)传统节日

傣族对小乘佛教的信爷带有民族性、群众性,佛(缅)寺遍及各村寨,群众的赕佛活动极为频繁,而且很虔诚。因此,傣族的节日大多与宗教有联系。傣族一年之中有三大节日。

1.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中最有全民性的传统节日,泼水节来历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是傣族人民为纪念古代七个傣族姑娘为民除害战胜魔王,为姑娘们泼水,洗除身上污血的'日子,泼水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公历四月中旬,为期3-4天,每一天傣族青年男女敲锣打鼓到山上采花,和经二天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缅寺赕佛,全寨人为佛像泼水“洗尘”。待赕佛仪式完毕,大家不分彼此只要愿意都可以参加,互相泼水,相互祝愿,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第三后还要进行丢包、放高升、超摆、嘎光等娱乐活动。

2.关门节和开门节。关门节在棒历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在傣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历10月中旬)。从关门节到开开节是傣族的关门时间,在此期间,忌男青年串姑娘,不办婚事,不提亲,老人不出外过夜等习俗。在节日各两天里,各寨傣族到缅寺举行“赕”活动,向佛爷、佛像供奉美味食品、鲜花和钱,听佛爷育经赕费,讲解教义成律。

泼水节实为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傣历四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阳历4月13日至15日这三天。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妇女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家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弥高。入夜,村寨鼓乐相闻,人们纵情歌舞,热闹非凡。整个节日期间,除有赛龙船、放高升、放孔明灯、泼水、丢包等传统娱乐活动外,还有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物资交流等新的活动。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一起欢度泼水节。

傣族 傣族现有人口102.5万。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县

傣族服饰也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祟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

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过这一节日。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源于印度,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妇女各挑一担清水为佛像洗尘,求佛灵保佑。"浴佛"完毕,人们就开始相互泼1.酸肉。傣族传统风味菜肴,用牛肉经过腌制,而后炒制而成。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制法是将新鲜的黄牛肉用淘米水洗净,切成大片放入盆中,加入鲜花椒叶、盐、米饭拌匀,装入瓦罐,淋入白酒压实,上盖,用草木灰与泥巴合泥密封罐口,腌渍一个月即成。将腌好的黄牛肉切成丝,与青蒜苗炒熟。

2.火烧鱼。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特点是软嫩鲜甜,原汁原味。制法是将鲜鱼去鳃和内脏,洗净,将葱花、姜末、蒜末、青椒末、青姜叶末、芫荽末、野花椒叶末、薄荷、茴香叶末、香茅草叶末、草果粉、味精、盐、料酒拌制成馅,装入鱼腹,头尾折拢,再用香茅草捆成十字,外面包以芭蕉叶,埋入木柴烧后的炭或热灰中烧熟,取出去掉芭蕉叶和香茅草,装盘即成。

3.腌牛头。傣族传统家常风味菜。其制法是将牛头、牛脚去毛、去蹄壳,砍成块煮烂,去骨,切成肉条,入盆加入淘米水浸泡3—4小时,取出改用冷水洗净,再将野花椒叶、红辣椒粉、生姜和蒜泥放入牛肉盆内,加盐、白酒拌匀入味,装入瓦罐压实,盖上盖密封,半月后即成。食时可蒸、可炒,是佐酒凉菜,脆嫩酸香、麻辣清凉。

水,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灾难,换来美好幸福的生活。


傣族风俗(7)

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汉代称“滇越”、“掸”,唐、宋称“金齿”、“黑齿”、“白衣”,元、明、清则称作“白夷”、“摆夷”、“百夷”。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通常人们把内地和边疆的傣族分别称为“旱傣”和“水傣”。前者因接近汉族,吸收汉文化较多,称为汉傣,讹传为“旱傣”,保持民族特点较多的西双版纳、孟连、瑞丽等地傣族称为“水傣”。傣族自称“傣仂”、“傣雅”、“傣那”、“傣绷”等。

傣族龙舟比赛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支。现通行的西双版纳和德宏两种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来。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尤以傣历、傣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出名。傣历年为阳历年,而月为阴历月,一年分寒、热、雨三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傣医和蒙、藏、维一起,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民族医药体系。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叙事长诗,如《召树屯与南木诺娜》、《兰戛西贺》、《阿銮的故事》等。傣剧有100多年历史。傣族大都信仰小乘佛教。

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橡胶增产显著,“普洱茶”驰名中外,地方和乡镇企业发展很快,有采矿、机械、电力、化学、陶瓷、皮革、造纸等厂矿企业。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

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鱼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浊,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吕有助于消化。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由于长期嚼食唇齿皆黑,口液如血,人以为美。烧陶业较发达,大部分饮餐用具多由妇女烧制。

人们庆祝傣历1367年泼水节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泼水节期间,除酒、菜要丰盛外,各种傣族风味小吃也很多。如有一种糍粑是用糯米饭舂成团,包苏子糖馅做成的圆饼,用抹上腊油的芭蕉叶包好,食时可用火烘软或炸后蘸蜂蜜吃。粑丝是用水把米粉搅成颗粒,蒸熟后舂成团,擀成薄而大的圆饼,冷后叠成叠,食时烫软入碗,撒各种调料。泼水糍粑是用糯米粉和成团,包红糖蒸熟,再裹上一层炒香的碗豆面,用芭蕉叶包好可作待客点心。还有把糯米饭泥炸后做成的麻脆等。较重要的节日还有关门节(傣历7月15日)、开门节(傣历12月15日),均为小乘佛教节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内容与活动大体与当地汉族一样,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傣族的节日

在西双版纳傣族中,一家盖房,全寨都要来帮助,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上众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的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再如“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元江大平乡新娘过门后要与新郎端坐在长凳上,吃四个鸡蛋拌的糯米饭,并喝两杯酒;元江江边的傣族新娘过门,由男方分给每个送亲者肉4片、排骨4根、丸子4个、酥肉4块,然后方可吃正餐。

傣族葫芦丝

傣族还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称“去拉曼”,也称“披曼”,是保护神,每年要祭祀两次,栽秧前为祈求丰收,秋收后为谢恩,要集体杀牛或猪一头,各家备贡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内,待念完祭词后,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员,要用鸡、酒和腊肉条供奉社神。在勐海等地屠宰祭牲仍保留着剽牛和鱼食牛皮的风俗。西双版一次部落神,祭品有的须是黑牛、白猪。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三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在傣族民间,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在炊事上仍然有一些禁忌,如:烧柴要先从根部烧起;不得从火塘上跨过;不能随便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等等。

典型食品 傣族风味凉、热腌菜都有典型菜肴和小吃。如:椰子砂锅鸡、油炸麻酥、牛撒皮、酸肉、火烧鱼、腌牛头等。


傣族风俗(8)

傣语叫“戛洛涌”、“烦洛涌”或“戛楠洛”。这是傣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舞蹈,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过去每当晨曦微明或夕阳斜照时,常见姿态旖旎[yǐnǐ]的孔雀翩翩起舞,因此,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以及佛经故事等编成的孔雀舞及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如根据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而编演的孔雀舞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舞蹈表现了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

关于孔雀舞的由来在傣族人民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的一个是这样的: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到了“来少勐”后,听到了水果掉进水中的声音和鱼吃水的声音,看到孔雀随着这动听的声音跳起优美的舞蹈,他们回来后,就模仿这些声音和孔雀的动作。以鼓、镲来伴奏,跳起孔雀舞。在一些古老的`缅寺壁画和雕刻中,可以看到不少栩栩如生的人面鸟身的孔雀形象,这与头戴尖塔盔和假面具、身着孔雀服的孔雀舞十分相似。明代《南召野史》中也有关于孔雀舞的记载:“婚取长幼跳蹈,吹芦笙为孔雀舞……”,可见孔雀舞的历史源远流长。

孔雀舞一般由一、二人或三人表演。每当舞者跳到高兴时,众人就喝彩“吾——吾”,“水——水”,气氛十分热烈。孔雀舞有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多为模仿孔雀飞出窝巢、灵敏视探、安然漫步、寻水、饮水、戏水、洗澡、抖翅、晒翅、展翅与万物比美、自由幸福的飞翔等。

孔雀舞的动作异常丰富,最常见的手式有掌式、孔雀手式”(拇指稍向里扣,食指屈回,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眼式”(食指与拇指稍靠拢,其余三指如扇形翘起)等。步伐有踮步、“起伏步”(动力腿由脚跟带动向臀部踢起后全脚掌落地,主力腿随之屈、伸)等。傣族孔雀舞动作有着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每个动作之前有起式,完了后有收式;有固定的步法、位置图及固定的动作组合;每个动作组合又有固定的鼓点伴奏。架子孔雀舞的舞蹈语汇尤为丰富,有“飞跑下山”、“林中窥看”、“漫步森林”、“抖翅”、“点水”等惟妙惟肖模拟孔雀神态的动作。傣族孔雀舞风格轻盈灵秀,情感表达细腻,舞姿婀娜优美,是傣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不只在重要热闹的民族节庆中单独表演,也常常融合在集体舞“嘎光”中。孔雀舞具有维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其代表性使它成为傣族最有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舞蹈。傣族建筑风格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作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六年级:风吹乱记忆


傣族风俗(9)

我爱傣族的泼水节(一)

傣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爱的要数泼水节了!

泼水节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的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傣族的泼水节是一个迎新的节日,快乐的节日!我爱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风俗作文(二)

“五十六个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就像每个子女。而我,却对傣族的泼水节很感兴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谁也没有办法。七个姑娘得知用火魔的'头发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后,便开始行动起来。可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滚到哪里,哪里就受灾,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来。姑娘们便轮流抱火魔的头,每轮一次是一年,这样,村民才免于灾难。后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在这一天相互泼水,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那天,人们早早地为佛洗了尘,接下来就是相当精彩的泼水活动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缤纷的服饰后,更像孔雀一般美丽。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拿着各种装水的器具,尽情地相互泼洒,最终一个个都变成“落汤鸡”。天空中,一朵朵象征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绽放。人们的头发被淋湿了,衣服被淋湿了,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人们在你泼我、我泼你的过程中泼出了感情,泼出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

节日期间,人们除了泼水,还有很多其它节目,如划龙舟、丢花包、放孔明灯、放烟花等。人们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我想,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会越开越盛!

傣族风俗作文(三)

泱泱盛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鲜花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傣族那独具特色的风姿吧!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手和棉混纺,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傣族除了有精致美观的服饰,还有热闹的泼水节,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挑着清水,互相泼水,祝福对方能吉祥、幸福、健康。在水花四溅的空地里,人们一起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傣族人用泼水的形式祝福每一个人,在泼水节里,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傣族风俗(10)

暑假,我们去云南省美丽的西双版纳游玩。

西双版纳在云南的最南边,它的西边是缅甸,东边是老抝,南面是泰国、越南。西双版纳称作是在沙漠里的一片绿洲,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雨季和旱季。

第一天,我们去了野象谷,交了一个大象朋友,给它洗澡,喂东西。在这里,我们观看了大象表演、傣族舞。这里还有许多让人大开眼界的动物:满天飞舞的蝴蝶,像轮胎一样的蟒蛇,巨大的鳄鱼,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像鳄鱼一样大的蜥蜴等等。

第二天,我们到了海拔1600米高的犀牛坪景区。那里空气非常新鲜,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氧吧。在山上,我们又看到了好多动物,有高大的白犀牛,调皮可爱的蜂猴,懒惰的娃娃鱼,躲在树洞里的猫头鹰,还有漂亮的啄木鸟,会隐身的小熊猫,它躲在在高高的树上很难被人发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我们金华可见不到的。

第三天,我们到中缅边境第一关——打咯。山的那一边就是缅甸,如果有人偷偷的跨过去,被缅甸的警察发现就要关水牢的,好可怕。在那里立着一块界碑,碑上刻着两个红红的大大的字“中国”,以这块碑为交界。

第四天,我们去古老的傣族村寨游玩。那里的房子全是用木头做起来的吊脚楼。分为上下两层,第一层是放杂物的,第二层才是住人的,我们上楼进门前要先脱鞋子,而且不能去看他们的卧室,也不能大声讲话。我一走进去就看到两个大柱子,上面包着红布,讲解员还说摸一摸就会给我们带来幸福好运,我们都上前去抱一抱。傣族的风俗跟我们不一样,他们是女尊男卑,生下儿子,要去寺庙当小和尚,传授傣文,长大后要嫁给女方,还说是赔钱货。他们有个“泼水节”,也就是他们的过年,而且跟哈尼族的人不能结婚,因为哈尼族有个“火把节”,水火不相容的。他们还把哈尼族人赶到山上,他们就只能住在山上了。那里的特产是银器、玉石、橡胶。傣族的文化跟我们真的相差很大呀。

游玩了几天的西双版纳,我知道了他们的文化和风俗,又学到了一点点知识,真好呀!


傣族风俗(11)

在傣族,每年的泼水节就如同一道光鲜亮丽的风景,热闹非凡。泼水节就相当于在公历的四月中旬(4月13-16日)举行,一般会持续3天至7天的时间呢。第一天被称为“麦日”;第二天被称为“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发首。“麦日”相当于除夕,而新年是有一天中最喜庆的日子。

泼水节又被称为“浴佛节”。每当泼水节,人们会穿上颜色鲜艳的节日盛装。既然这是浴佛节。当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浴佛”了,妇女们用干净的温水泼在佛像上,“浴佛”完毕后,才能正式开始泼水,男女老少们你泼我,我泼你,相互表示祝福,希望用圣洁的水冲走疾病和空难,以便换来幸福快乐的生活。人们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只要遇到人就泼,不论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一朵朵象征着吉祥、健康、幸福的水花在蔚蓝的空中悄然绽放它那甜美的笑容,像仙女一般在空中欢快的跳起了舞,那画面实在美极了!人们尽情地泼水、洒水,笑声、喧闹声、打闹声、嬉戏声连成一片一片,久久地回荡在大街小巷里,回荡在整个傣族村里。如果这一天谁被泼的次数最多,就代表谁来年里最幸福、健康、快乐,也表达了傣族对幸福、健康和吉祥的向往!在那一天里,人们依然兴高采烈,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呢!到了夜晚的时候,歌手们都会唱起歌,人们围成圈来,一起尽情跳舞,所有人都会沉醉在这份快乐之中,难以自拔,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当然,整个节目期间,除了泼水和唱歌以外,还有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丢包、斗鸡、放气球、游园联欢等许许多多有趣而又有新意的活动呢。

泼水节流传至今已有上千的历史了,就在20XX年,泼水节成功列入非文化遗产。


傣族风俗(12)

我爱傣族的泼水节(一)

傣族的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我最喜爱的要数泼水节了!

泼水节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是夏历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给佛像洒清水洗尘,还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做完这些,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男女青年,铜钹、脸盆盛水,然后涌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泼。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泼水者,还是被泼者,都笑声朗朗……

相传,古代有个火魔无恶不作,抢走了七个姑娘,最年轻的姑娘叫做侬香,她后来从一个白发花花的老爷爷那里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头发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们齐心协力,杀死了火魔,魔头成了一团火球,落在哪里,哪里就会起火。姑娘们就挑水去泼,终于灭了邪火。此传说相沿成习,渐渐成了泼水节。

泼水节除了泼水,还有歌舞活动,傣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一起载歌载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鲤鱼等形象,由几十名青年奋力划桨,两边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傣族的泼水节是一个迎新的节日,快乐的节日!我爱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风俗作文(二)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是啊!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就像每个子女。而我,却对傣族的泼水节很感兴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平静。后来,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火魔。火魔无恶不作,她抢走了七个如花似玉的姑娘。人们对他恨之入骨,但谁也没有办法。七个姑娘得知用火魔的头发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后,便开始行动起来。可是火魔的头却到处乱滚,滚到哪里,哪里就受灾,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来。姑娘们便轮流抱火魔的头,每轮一次是一年,这样,村民才免于灾难。后人为了纪念这七位姑娘,就在这一天相互泼水,这就是泼水节的由来。

泼水节那天,人们早早地为佛洗了尘,接下来就是相当精彩的泼水活动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缤纷的服饰后,更像孔雀一般美丽。男女老少纷纷赶来,他们拿着各种装水的器具,尽情地相互泼洒,最终一个个都变成“落汤鸡”。天空中,一朵朵象征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绽放。人们的头发被淋湿了,衣服被淋湿了,可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活动中享受到了无穷的快乐。人们在你泼我、我泼你的过程中泼出了感情,泼出了对新年的期盼与向往!

节日期间,人们除了泼水,还有很多其它节目,如划龙舟、丢花包、放孔明灯、放烟花等。人们纵情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我想,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会越开越盛!

傣族风俗作文(三)

泱泱盛夏,盛开着五十六朵鲜花,每朵鲜花都有自己的色彩,每一朵鲜花都展现着独特的魅力。让我带领你们去领略一下傣族那独具特色的风姿吧!

走进傣族人的生活,可以看到傣族人最具特色的挂包"筒帕"。傣族人生产的筒帕历史悠久,制作精美。从前筒帕用麻、棉纺织而成,现在用丝、手和棉混纺,筒帕式样美观,制作精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筒帕上有许多彩色的条纹,交错在布包上,错落有致。一条银色的铃铛挂在布包上,有时还发出异常清脆的响声,十分悦耳。精致美观的筒帕搭配上有民族风味的傣族服装,更是别具一格。傣族的筒帕不仅漂亮,对傣族的姑娘小伙来说,筒帕还是表达爱慕之情的信物。

傣族除了有精致美观的服饰,还有热闹的泼水节,泼水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傣族的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挑着清水,互相泼水,祝福对方能吉祥、幸福、健康。在水花四溅的空地里,人们一起翩翩起舞,热闹非凡!傣族人用泼水的形式祝福每一个人,在泼水节里,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是少数民族,但是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幸福美满的生活。

评:在你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制作精美傣族挂包"筒帕",饶有趣味的泼水节风俗,结尾直抒胸臆,勾起了我们特别盼望自己能够亲自参加泼水节的愿望。


傣族风俗(13)

傣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傣族村寨有一幢幢竹楼组成。竹楼多为两层,样式很漂亮,上层住人,下层没有墙,存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傣族泼水节在农历三月中旬,正值傣历六月,是傣历中一年的开始,所以泼水节就相当于咱们的春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献贡品,青年男女则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头相互泼水嬉戏。按照傣族风俗,用清水泼洒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来吉祥。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傣族风俗(14)

傣族的小吃也有当地的特色。傣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傣族还有许多特色烧烤如,香茅草烤鱼,是一道傣族风味菜。一般先将洗净的鱼裹上味道芬芳的香茅草,然后置于火上烧烤,烤后鱼香四溢。真是让人垂涎挂齿!傣族最重要的节日要数泼水节了,泼水节其实是傣族的新年,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举行。泼水节的时候,如果被水泼的越湿,被水泼得越多,就代表你收到的祝福就越多。一盆盆水代表着一盆盆的祝福。这就是傣族,它是我国一个传统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之一。(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200字完)


傣族风俗(15)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是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泼水节是傣族新年,也是傣族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是在傣历3月举行,共举行三天,前两天送旧,其中第一天,傣语称为“麦日”,第二天,傣语称为"恼日”。最后一天迎新。

节日一大早,男女老少就沐浴更衣,家家户户的门框,窗户上,都贴着各式各样的剪纸,城镇的主要街道搭起了牌坊,顶端站立着象征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的男女老少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成群结队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妇女则各挑一担清水泼到佛像上,为佛洗尘。然后,青年男女提着木桶,一时间水花四溅。他们要借这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据说这样可以不生疾病,四季平安,所以被别人坡道越多水,就说明他受到的祝福也越多,被泼到的人也越高兴。

另外,在节日期间参加赛龙舟游园,赶摆,放高升,放孔明灯,服饰表演,民族民间舞蹈等活动。泼水节另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活动是划龙舟,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语称为“麦帕雅晚玛”。

节日的气氛到此时被推倒了高潮,穿着节日盛装的观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纷纷沉浸在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中。

在节日期间,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祥和的节日气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