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读后感范文
改变自己
2023-06-05 15:07:24
其它
其它

拿到书,我还是颇为惊讶的。对于中信的书,多年来一直关注,怀有某种情结,源自于它持续不断的创新。是的,它总能在让一件司空见惯的物件焕发新的光彩。在这一点上,与我所欣赏的白先勇先生非常相似,他把《牡丹亭》以青春版的格式塑造成为新的经典,其用心精良,其人非凡的艺术格局令人叹为观止。这方面,中信也一样。《梁山伯与祝英台》无疑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然而,传统文化不应止步于民间的流俗,不应止步于脑白金式的家喻户晓而没有唤起对经典本身的颂读,这对于文化本身,是极度不公的。瑰宝必须被传承下去,如何?对谁?其实,若想得到传承,孩子们才是经典故事最应被表达的群体。在儿童图书市场一片狼藉的今时今日,每每走进书店,看到满眼弱智化情感表达和思维导向的少儿书,在令我失望之余,更不免愤恨,痛恨书籍的策划者把本该最富生机和创造力的少儿图书搞得令人丧失兴趣——在我的观念里,兴趣的丧失是最大的悲哀。

还好,失望之余,总会有丝丝曙光,那便来自于这片领域中真正爱书、懂书的人。他们的手笔令人有愿意研读、收藏、倾慕和谈论的欲望,这样的人必须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个对品质有着极度洁癖的人,图书的质感决定了它在我眼中的“命运”。开阔的幅面、触感良好的纸张、细腻的笔触、深沉而不失欢快的色调,都令阅读成为一种美好的体验。最令我惊喜的是画风,带有浓厚剪纸和皮影色彩的风格,令本土原创绘本的未来出现一种令人期待和激动的迹象。

辞别爹娘时祝英台欢快的眼神分明表现了她获得自由的决心;离家出行路上的画卷,宽阔的幅面中央,两个孤单的人影,那种既新鲜又略带寂寞忐忑的行状,跃然纸上;与梁山伯初相见时同撑一把伞游赏的情景,清新秀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图景;二人在书院一同操琴练曲的认真努力,无需多言,就可体会到那种朝夕相处的深情;祝英台跃入坟墓,最终二人化蝶缠绵而出的画面感,迅速营造出了可切身感觉得到的凄美。整本书既有可细细品读、不断赏玩的画面,又有快速营造氛围的紧凑节奏,唐亚明先生和于虹呈女士对作品精心打磨的匠人态度值得尊敬。我们的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人,我们的孩子更加需要。孩子们不应该被裹挟在噪音、污染的文化中,获取苍白没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孩子们是最最纯净可爱的一群,他们需要被最好最优秀的文化所给养,需要听到最美的声音,见到最好的风景,习得最卓越的洞见。有了这套书,孩子们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