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思考(合集19篇)
漫雪独思
2024-04-07 07:23:12
其它
其它

读书思考(1)

从前,听人们说文学经典的妙处。说《老子》大道极简,说《论语》圣贤之言,说《周易》包罗万象,说《史记》无韵《离骚》。我深受这些言语的触动,便开始研读那些经典。

但很快我就发现,这些经典对我来说犹如密码紧排的电文,每一个符号我都认识,但组合起来的句子我却一窍不通。我仿佛与他人看的并不是一本经典。如《周易》中的《乾》卦,既有龙也有君子,使我实在不明白其中的联系。我突然间觉得,我离读经典,似乎还太远了些。

直至一天,我看到了一则故事。说宋朝的赵普每天晚上秉烛夜读,一生从来只看一本书。他离世后,人们翻看他的遗物,发现他读的那本书叫做《论语》。读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十分奇怪,这位古人用一生的时间只读一本《论语》,难道他的阅读速度真的只有那么慢吗?还是他还在用另一种方法,以另一个层次,来阅读《论语》。我猛然想到,他一定是在做我现在做的工作——思考。

于是,那天我又怀着激动心情捧起了《周易》。将它的书页一页页的翻开,细细品读了《乾》卦。不断思索着其中的意理,初九潜龙,九二见龙,九三惕龙,九四跃龙,九五飞龙,上九亢龙。正是在讲述一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而那龙。正是屈伸自如,灵性变通,心性乾乾刚健,自强不息的君子的象征。我读出了三古三圣所要叮咛给后人们的道理——君子应习《乾》卦之德,不满而伏渊,小成见大人,终日乾乾惕之,不卑不亢,自强不息,以成就飞龙之姿,而无亢龙之悔。

历经此事,我终于知晓的思考的重要。人之所以能区别于禽兽,正是因为有了思考,以此从自然中悟出道理,于是有了三圣所作的《易经》,老子所做的《道德经》,圣贤们的《论语》。读书也正是如此,正因为读书时有思考,才有了三国的神机妙算的诸葛、秉烛苦读的赵普;才有了盛唐的诗歌灿烂,义宋的国魂傲骨;才有了明时通道明德的王阳明,慈悲为怀的明君。才有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

所以,世间最重要的是思考。有了思考,便能读天地这本大书,通道明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书思考(2)

当我无意间看到伏尔泰的这句:“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会觉

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的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的看到

你知道还很少。”名言时,我追悔莫及,为什么我当初没有听老师的

话,我为什么没有听家长的话,我为什么骄傲,我为什么没有谦虚学习。

为什么要一意孤行下去,而没有考过别人。就是因为我当初的骄傲而造

就的后果。

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知道了一个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

后。即便我们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也不能夜郎自大。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有才的人人山人海。所以我没永远没有

资格自以为是,没有资格骄傲。


读书思考(3)

日夜转动,四季轮回,我们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成了一个捧书侃侃而谈的少年。无知的神情已成了我们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文学的笑意。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文学的内涵的,读了多年的书,思考了多年的问题,每个字的结构都表达着人内心的感知。仔细阅读每一个字,透过我们的心灵去思考,我们都可以捕捉到作者情绪的微妙变化,这是我们以前做不到的。饱读千书后,细细回味书中妙趣,何尝又不是一种乐趣?

我喜欢阅读以故事为主的小说,《名人传》就是一本令我着迷的纪传体,它讲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名人一生的故事。贝多芬,一个出生于贫苦家庭,却从小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无奈命运百般折磨他;爱情、幸福、温暖都离他远去。可是他却一次一次站起、向往自由平等。他用音乐的方式描绘出他心中的真情、体现出他高贵的人格;米开朗基罗,他在一个古老家族长大,生性多疑,胆怯谨慎的他与哪个艺术家都合不来。但他以“靠自己”的品格,坚守他艺术创作的巅峰。他把反对基督教的叛逆精神都融进了他的艺术作品里,使人感受到艺术的巨大魅力。托尔斯泰,出生于名门贵族的他厌倦了空虚荒淫的贵族生活,便去服兵役。这段经历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埋头于《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他充满爱心,怜悯穷人,虽然自身痛苦不堪,却用他文学热情向人们诠释了思想自由的的意义。

这本书让我从名人们身上看到许多的闪光点,但他们的缺陷和不足也让我感触很多:没有天生的叛逆心,又怎创出与那个时代截然不同的艺术巨作呢?他们幼年悲痛的经历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人生价值,我们是否也应该觉悟去寻找我们自身的价值源泉呢?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可以把我们拉入主人翁的时代,从他们的思想和角度看待世界,体会别样的精彩人生。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去沉思我们未来的路。

每读完一本书都会有一种新的体会,这种体会不断在我们脑海里灌输,终究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品藏。学习书中的精神品质,去体验一部文学魅力的巨着,领悟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思考才是我们体味的关键所在。读过千百本书,或许这些思考并不一定都有答案,但想过,就是我们拥有过。


读书思考(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1605班的曹皓轩,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读书中思考,思考中读书》。

读书是一种阅读行为,是眼睛看,嘴里读,大脑想和心灵悟的统一,是人类独有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读书能力。而灵魂,因思考而更加充实;头脑,因思考而更加灵活;人类,应思考而更加聪慧。

而读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认识和了解,第二层是思考和内化。我们大部分人读书,都只做到了第一层,或者介于第一层或第二层之间。我们若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和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程。

什么是思考呢?思考其实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思考力则是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一一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小一一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一一信息的加工。

那如何在读书中思考,思考中读书呢?读书时的思考,可能会涉及四个方面:平面思考、总结思考、关联思考、启发思考。

平面思考需要把作者和时代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把书中的中新思想,理解准,理解深,理解透,理解到位。总结思考需要抓住重点,总结概括出书的主题、中心思想、所用的主要方法、最能引人注意的创新点或亮点。关联思考需要关联阅读同类书籍,即便于明白该书的价值,更可以进一步全面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启发思考,需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读书,清楚了自己读书后的收获,就可以实现提高自己的目标。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读书思考(5)

当我无意间看到伏尔泰的这句:“书读得越多而不假思索,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的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的看到,你知道还很少。”名言时,我追悔莫及,为什么我当初没有听老师的话,我为什么没有听家长的话,我为什么骄傲,我为什么没有谦虚学习,为什么要一意孤行下去,而没有考过别人。就是因为我当初的骄傲而造就的后果。

经过几天的思考,我知道了一个道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即便我们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也不能夜郎自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未知的领域还很多,有才的人人山人海。所以我没永远没有资格自以为是,没有资格骄傲。


读书思考(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1605班的曹皓轩,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读书中思考,思考中读书》。

每个人都知道要读书,那么读书是什么呢,读书是一种阅读行为,是眼睛看,嘴里读,大脑想和心灵悟的统一,是人类独有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提高读书能力。

而读书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认识和了解,第二层是思考和内化。我们大部分人读书,都只做到了第一层,或者介于第一层或第二层之间。我们若是要将所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和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

如何思考呢? 思考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一件事,如果只是单纯的机械式操作,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最好的是在做完成事情的前提下,思考事情是否有待提高的空间,总结在处理事情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我们在学习和思考中还要多阅读一些优秀的著作和书籍。当我们阅读这类书籍多了,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善学和好思的优点。如果我们通过阅读一定量的作品后,就会认识到读书对提高学习和思考能力是非常显著的。

同学们,当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方式去读书,并带着兴趣去读,带着好奇去读,带着疑问去读时,你就会被书中的知识所吸引,所感动,你就会慢慢地发现读书其实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只要你带着思考用心去读书,你就会发现不出家门就能领略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领略各种知识……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阅读,在思考和阅读中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理想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读书思考(7)

翻开那本一稍有泛黄的书,第一张便是《论语》,其中最为显目的便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顾名思义,只读书去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顾名思义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倦怠无所得。回想这一段的读书的确验证了这句话!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史记》,忒厚了,随意翻书看看,枯燥的内容填满了整个大脑!真想去给爸爸提提意见,但是想想,多长点儿知识也行,这样到初中的时候学历史比较容易,也可以在写文章方面更有深度些!于是前几天坚持每天读一小时的《史记》,并且认真做好笔记。然而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有点儿囫囵吞枣的感觉,知识看故事情节,有些自己感兴趣的,荒谬的记在本上。

但好景不长,一次和爸爸一起逛街,走着走着,爸爸就谈起了读书,询问我这一段读的怎么样。说实话,我读的不怎么样。在问我一些人的故事时,我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甚至张冠李戴,连打架常说的勾践、项羽、大禹、秦桓公一些人也统统抛在脑后,直到爸爸提醒了,才能说出个别个常听大人们讲的故事,也算勉强过关了。但结果还是不欢而散,我们两个怏怏不乐的回到家中。又一次捧起那本枯燥的书看。 现在想起来,还是对那本书朦朦胧胧,那些故事情节常常在脑海中若隐若现。现在要上初中了,也不能总是读那些肤浅的书,也该读

一读深奥一点儿的书了,可我似乎对这一类书不感兴趣,我只喜欢开心,喜欢那些笑话。不瞒大家说,即使该上初中了,我们这一届的六年级学生似乎很幼稚,大家几乎对历史充耳不闻。有些语文课上老师讲一些历史,没有一位同学洗耳恭听,我也在内! 在嘴里反反复复说着这句《论语》,的确有很大的感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不仅送给我,也送给和我一样经历的那些朋友,读书要思考,思考中找到知识!


读书思考(8)

书很静止,就在那躺着的。达到了事件的极精简的记录与反馈。

对于文字的认识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好的文字艺术和普通的文字排列区别是什么?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景,一个没有场景的文字是难以为继的。字典的查询和法律法规的叙述,就是无场景文字。无场景文字是一种对于人的感官视觉的一种剥夺,人的思维意识必须具有客观载体才可以进行不断延展。所以无场景文字是一种思考的锁。

文字里思维的延展性,还可以体现在演绎性里。就像是理性客体的自然规律。不过很快就脱离了生活,进入一种纯粹的思维逻辑里。对于思维认识抽象的具象化,是一种演绎的基础,演绎本身就是框架联系的建立。随着演绎的深入,也就脱离了生活的基础了,也就是说你的思维体验基础,已经在慢慢的和生活世界隔离化。或许就是孤独吧。

文字的场景是思维的载体,场景只有成为载体,才能属于被感知的形象。问一下自己对某一处的场景的感觉是什么,与这个场景相似的场景是哪些?组织然后叙述,文字的艺术就应该出现了,暂时称之为文字的景观环境艺术。人的记忆,记忆对环境的认识,与现状环境的认识构成了环境意象。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该如何去认识,相似性越高,直观性越明显。文字属于语言构架,文字的丰富性与感情的表达,相互促进。一本书里的文字语言如何去构架处一个人的内心反映,精确化描述,似乎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客观环境也是一种主要的形成条件。

读书就是在这些思考与情感中游走,我要面对的或许是一个演绎的世界或许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书里说过的话,或许是我自己的能力,我无法不去认同。通过阅读,通过理解,我们很快的将一个生活走了一遍。或许没有很深的体会,可是重要的地方却总是难以忘掉的。当我们寻找书的意义的时候,书就消失了。用一颗心捧起的书,才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是那样的真实。你活着,你才能在书里活着。当你的思维与情感死掉的时候,书也就死掉了,别去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还有许多可以改变的,还有一个永远也追求不到的目标,书是它的遗产,你得到了,便会一直活在一份向往里,去追寻的能力。


读书思考(9)

书很静止,就在那躺着的。达到了事件的极精简的记录与反馈。

对于文字的认识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好的文字艺术和普通的文字排列区别是什么?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景,一个没有场景的文字是难以为继的。字典的查询和法律法规的叙述,就是无场景文字。无场景文字是一种对于人的感官视觉的一种剥夺,人的思维意识必须具有客观载体才可以进行不断延展。所以无场景文字是一种思考的锁。

文字里思维的延展性,还可以体现在演绎性里。就像是理性客体的自然规律。不过很快就脱离了生活,进入一种纯粹的思维逻辑里。对于思维认识抽象的具象化,是一种演绎的基础,演绎本身就是框架联系的建立。随着演绎的深入,也就脱离了生活的基础了,也就是说你的思维体验基础,已经在慢慢的和生活世界隔离化。或许就是孤独吧。

文字的场景是思维的载体,场景只有成为载体,才能属于被感知的形象。问一下自己对某一处的场景的感觉是什么,与这个场景相似的场景是哪些?组织然后叙述,文字的艺术就应该出现了,暂时称之为文字的景观环境艺术。人的记忆,记忆对环境的认识,与现状环境的认识构成了环境意象。人与人之间的环境该如何去认识,相似性越高,直观性越明显。文字属于语言构架,文字的丰富性与感情的表达,相互促进。一本书里的文字语言如何去构架处一个人的内心反映,精确化描述,似乎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条件,客观环境也是一种主要的形成条件。

读书就是在这些思考与情感中游走,我要面对的或许是一个演绎的世界或许是一个人的内心情感。书里说过的话,或许是我自己的能力,我无法不去认同。通过阅读,通过理解,我们很快的将一个生活走了一遍。或许没有很深的体会,可是重要的地方却总是难以忘掉的。当我们寻找书的意义的时候,书就消失了。用一颗心捧起的书,才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是那样的真实。你活着,你才能在书里活着。当你的思维与情感死掉的时候,书也就死掉了,别去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还有许多可以改变的,还有一个永远也追求不到的目标,书是它的遗产,你得到了,便会一直活在一份向往里,去追寻的能力。


读书思考(10)

就在大年初四,我看到官方网上的一篇文章,名为:《“宁可孩子成绩烂,也别送他去补习班!”》我很好奇,便点了进去。里面大致讲了一位20年教龄的老师揭开了补习的“套路”。怎么揭开呢?是这样的,一般的数老师为了速度快,教学生的方法都是公式套入法。这样虽然可以快速帮学生提分,可它也是最好抹杀学生思想的方式。而且人家说了,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懂的老师!而那位20年教龄的老师,虽然他的教学方法很慢对于六年级毕业生来说就是在“浪费时间”。可没有人会想到,甚至是那位老师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们习惯了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别的老师教学生用公式套入法时,学生们学会了思考:为什么公式会是这样的?因为这样,那位老师每次下课就会看一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些学生为了知道公式的来源,还会询问老师呢!所以“宁可孩子成绩烂,也别送他去补习班!”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受。因为我很佩服那位20年教龄的老师,因为他的教龄并不高,但他却有很多老师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勇气。为什么说他有勇气?因为他的教龄并不足以让别人相信他的推理是对的,可是他却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实事求是。他的举动惊动了教育界,难道这还不足以称为勇气吗?

并且他还不受外界的干扰,就算是有校方、老师、家长去说他,他还没有任何动摇,并坚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最后他得到了他应得的回报。学生们真正的学会了思考,为什么是真正的学会了思考?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为了成长而放弃很多东西,包括思考。但是这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因为思考就是兴趣;因为思考就是成就!

为此,我还想到了自己。因为有时候的我被公式套住了,不懂得跳出那个思维,去创新另一片天空,不懂得去思考。这让我明白了数学学习失去不了思考;任何一门学科都失去不了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更失去不了思考!所以今后,我要跳出思维空间,创新另外一片新的天空、新的世界!


读书思考(11)

学会思考读书笔记1

就在大年初四,我看到官方网上的一篇文章,名为:《“宁可孩子成绩烂,也别送他去补习班!”》我很好奇,便点了进去。里面大致讲了一位20年教龄的老师揭开了补习的“套路”。怎么揭开呢?是这样的,一般的数老师为了速度快,教学生的方法都是公式套入法。这样虽然可以快速帮学生提分,可它也是最好抹杀学生思想的方式。而且人家说了,世界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懂的老师!而那位20年教龄的老师,虽然他的教学方法很慢对于六年级毕业生来说就是在“浪费时间”。可没有人会想到,甚至是那位老师也没有,想到在短短的时间里学生们习惯了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别的老师教学生用公式套入法时,学生们学会了思考:为什么公式会是这样的?因为这样,那位老师每次下课就会看一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些学生为了知道公式的来源,还会询问老师呢!所以“宁可孩子成绩烂,也别送他去补习班!”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受。因为我很佩服那位20年教龄的老师,因为他的教龄并不高,但他却有很多老师都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勇气。为什么说他有勇气?因为他的教龄并不足以让别人相信他的推理是对的,可是他却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实事求是。他的举动惊动了教育界,难道这还不足以称为勇气吗?

并且他还不受外界的干扰,就算是有校方、老师、家长去说他,他还没有任何动摇,并坚信自己的推断是正确的!最后他得到了他应得的回报。学生们真正的学会了思考,为什么是真正的学会了思考?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为了成长而放弃很多东西,包括思考。但是这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因为思考就是兴趣;因为思考就是成就!

为此,我还想到了自己。因为有时候的我被公式套住了,不懂得跳出那个思维,去创新另一片天空,不懂得去思考。这让我明白了数学学习失去不了思考;任何一门学科都失去不了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更失去不了思考!所以今后,我要跳出思维空间,创新另外一片新的天空、新的世界!

学会思考读书笔记2

这本对我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我们知道批判性思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训练和思考,看完书虽然我没有学会批判性思维,但是最起码我对一些事物有了警惕,开始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去解决生活里的事情。

这本书书从6部分讲解批判性思维:

1.要学会思考而不是空想

2.不要轻信,要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

3.以理服人

4.十中最容易范的逻辑陷阱!

5.学会批判性思维

6.创造性思维

对于大学生而言,每天都需要接触大量信息,并且有时候也需要得到一些“信息”。而在寻求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大学生需要拥有一定的“搜商”,学会自己在网上查找,学会提问,而不是做伸手党。

书里提到的思考流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很好的训练自己,(但最终能否坚持下来,还是需要靠个人)

1.现在发生了什么?这是真的吗?(记录事实)

2.这真的是与我相关的事情吗?(确定影响范围)

3.说服自己与某件事有关或无关时是否在自欺欺人?(摆脱情感判断)

4.我需要集中精力来完成这件事吗?(判断事情紧急度)

5.失败的后果很严重吗?(判断事情重要度)

6.我该如何准备?(构思具体的对策,这里可以展开很多不同的方法)

7.我如何做才能做得更好?(对自己的对策进行评估)

当然,学会以理服人也是大学生所需的素质之一。

当与别人说理时应该先要思考如下问题:

1.我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有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支撑我的观点?

3.这些资料和数据有足够的说服力么?

4.有哪些资料和数据可以削弱我的观点?

5.有哪些概念和定义需要澄清?

6.我该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表达自己?

7.我呈现的逻辑有误么?

8.什么样的语气更加合适?会不会太绝对?

有了以上的思考才能做到会说理,以理服人。

学会思考读书笔记3

20xx年世界教科文组织发出一条宣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这句话让我体会到引导幼儿学会学习对幼儿的未来是多么的重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也把这句话记在心中,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关于区角活动与幼儿学会学习的思考》这篇文章,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通过文章的学习,让我对区角活动时如何引导幼儿学会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以下就是我的一些感想。

首先,文章介绍了区角活动中影响幼儿学习的主要因素,如: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指导方法,并用例子的形式分析了每种因素的重要性,以及产生的效果。其中文章中说道:“教师的教育指导方法对幼儿学习影响最大,区角活动中,教师不应充分放开幼儿,让其放任自由,也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或要求他们应该怎么做,规定得很死。活动中教师应把握自身指导和幼儿主体间的关系,仔细观察分析并适时介入给于个别幼儿的帮助和指导。同时又给予他们一片自己的思想空间,让其探索,让其学习。”我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的好,说出了教师在指导幼儿区角游戏中的关键指导思想,但是具体的实施方法还是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指导中去思考问题。

其次,文章中介绍了在区角游戏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如:通过活动,幼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提高幼儿学习兴趣。通过区角活动,让幼儿手脑并用,促进全脑开发,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在游戏中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读书笔记。了解了幼儿在游戏中只有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感官积极地与材料交互作用,再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游戏的快乐,他们才能更加有自信、积极的参与活动。

其三,文章还介绍了几种指导幼儿游戏的策略,如:教师充分运用幼儿各种感官,提供各类材料,把玩转化为学习经验,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这些策略比较好,在以后的游戏指导中也可以尝试去运用。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对我帮助很大,不仅充实了我的专业知识,还让我对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今后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主动学习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自主的游戏,自主的学习,让孩子在游戏的海洋中快乐健康的成长吧!

学会思考读书笔记4

(一)我与这本书的故事

至今我还是想象不到会有人愿意自掏腰包把自己写的书免费赠出999本的,但是我确实是碰到了,并且在几天后就收到了这本书。

其中的一个插曲是,看到这条微博以后我就立马给@西安黄鑫 老师把自己的情况和地址私信过去了,仓促之中却忘记发送了自己的真实姓名。等到两天之后黄鑫老师回复“真实姓名啊亲”的时候自己的脸上一阵火热,作为一个社团的负责人一年了居然还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真是扇了自己一大耳光,因此这时才回复了姓名。可是鉴于这次活动的统计工作相当繁琐,所以对于老师送书的可能感觉希望不大,想着是大不了自己回头自己买一本吧。

四天之后,有短信通知去拿快递。我下课赶忙跑去三食堂,找到包裹。撕开一看,正是《独立思考》,心中一阵暖意。

(二)我与@秋叶 的故事

说实话,@秋叶 老师是我当初学做PPT时误入“70man”博客时误打误撞结识的,后来一路就关注了“秋叶PPT”,购买了秋叶老师的全部书籍,并且见证了“秋叶青语”的一步步的成长。之所以一路关注,已经不仅仅是关乎PPT了,而是从秋大这里学到了很多这个软件以外的东西,其中最为受益的就是老师推崇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最开始的一份PPT作品《看方韩大战学独立思考》,到后来秋叶青语公众账号的“学会思考”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和文章给了我最初的关于思考方面的`启蒙,我终于了解到,这世上有一种思维叫做“批判性思维”,有一种品质叫做“独立思考”,我感觉这正是目前广大的大学生所不曾重视但又及其重要的东西。因此后来才开始阅读起思维方面的书籍,如《学会提问》、《金字塔原理》等等。

同时也是因为秋叶老师极力鼓吹的“大学一定要多读些杂书”的观点,以及秋大身体力行以超人般的精力地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着。自己才开始逐步培养起自己阅读的习惯,才开始重新审视和规划自己的生活。所以说如果有人问我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谁,那么我的回答应该是:@秋叶 老师。

(三)《学会独立思考》读后感

本书延续了@秋叶 老师之前作品的一贯风格,这是一本干到不能再干的干货。

书从内容上来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说的是提问的技巧,第二部分讲大学生学习的相关注意事项,第三部分讲如何利用网络的免费资源。

提问部分又分为提问对象和提问方式两部分,下面再细化成什么是好问题、怎样向老师/名人/专家/朋友同学提问、什么苏格拉底式提问和怎样做一个好的提问者等方面。

收获:

1. 问题可以分为基于事实、基于偏好、基于判断三种,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的,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去找寻证据和事实,独立思考,形成适合自己的答案。

2. 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可以找到自己思维中的漏洞,形成系统的苏格拉底式思维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结论

3. 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模式很重要,有了这些思维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便会自然呈现出来。其中“人-事-物-势”是一种做出自身决策时可以使用的思考框架。

大学生学习部分则讲述了大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科书阅读指南、专业课程学习方法和制定学习计划四个方面。

收获:

1. 读书的关键是学习一门专业后形成的思维模式,不同学习能力者的差异在于此。

2. 大学生需要掌握教科书的正确读法,并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于专业课程的理解。

3. 大学的文理科之间是存在差异的,但相同点之一是都需要理论联系实践地学习。

利用网络免费资源部分更像是一个个的小教程,恨不能手把手地教你去在网络上找到系统的学习资源,查询某项工作的薪资水平,搜寻自己所需的好书,扫找PPT模板等事情。

收获:

信息时代要学会利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学会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学习的能力。

(四)思维导图

这是我第一次读书之后做思维导图,可能存在很多不足吧,望大家海涵。

读书花了四天读了两遍,做思维导图花去了我三天中所有的空闲时间,不过觉得还是收获要大于付出的。

(五)总结

这一本书读下来的观感就是@秋叶 老师满满的诚意,不惮以学生最坏的境况,耐心细致地一步步教给大家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利用工具,学会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必须掌握的种种技能。

总的来说,这绝对是大学生值得一读的一本书,向身边的大学生朋友强烈推荐!


读书思考(12)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1

据说所谓科学的方法无外乎合理的定义与区分,比如这本《思考快与慢》,其实就是给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么思考的。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

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区分了快思考与慢思考,下好了定义分析了特点,接下来谈的就是各种现实体现。比如启发与偏见,往往就是外部样本信息影响了思考系统的反应。能够启发的往往是系统二,形成偏见的通常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就把一切丢给了系统一,开始了“不假思索”的运作过程,却忽略了所获得的外部样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见其实是轻松获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种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自我保护的特性。

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偏见的存在,至于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利用,就看各种具体发挥了;比如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不过是因为人有限的精力和记忆力使得我们往往通过建立一个信念和一种思维结构来解释一切,从过去到未来莫不如此,而这种思维结构又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结构能够修正完善却很难推翻重构,因为推翻重构会造成回忆的错乱。

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愿意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放宽知识面、多采纳外部意见、敢于面对失败并通过更专业的训练来获得更好的效果——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来自思考系统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缩小这种局限性而已。至于选择与风险,在乎于关注点和注意力的着力点以及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于延伸的利用更是不胜枚举……

一些理论,加上大量有趣的实际案例分析,构成了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简单易懂的书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己了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错觉是自然而然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心放得更宽、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许是吧!因为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才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性。发现问题最重要,因为没明白问题,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过程,可我们惯于追求结果;问题往往不只是判断,可我们常常喜欢判断。当我们习惯于简化一切提炼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渺小的自己其实也被简化和提炼了呢?如果有,那就学习一下这本书的`理念,时不时通过测量经验自我来了解自身系统一、二的运作情况,通过补充体验来避免认知错觉从而增加过程完善思维模型;时不时思考一下生活,尝试改变问题、增加开放性,避免忽视过程,小心每个答案……如此或许才能有更多的成长吧!要学会思考,还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2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思考,其实我们在思考的快与慢中,能够发现很多的问题。该书作者主要是对人们在遇到事情时进行思考的情景提出了框架体系。通过这个框架体系,我们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也能清晰的比较思考系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反应。系统1和系统2,系统1主要是指人类非受控或者无意识的思考模式,系统2指的是受人自身控制的或者有意识进行的思考模式。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不难理解,用系统1进行思考或者是事情的判断是非常快速的,而系统2则更加耗时一些。

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脑海里总是会在第一时间中形成观点,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一旦形成就很难去改变。经常发生的情况是在利用系统1得不到结果,或者是结论并没有出现时人们就喜欢用系统2进行思考,在系统2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的针对我们之前的问题进行补充思考。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快速反应就好比是负责思索的第1系统,而系统2只会在慢慢校对的时候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根据思考的快与慢,我们更应该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进行思索,并对相关的事情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系统1和系统2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有了自己认为思考应该采取的模式。二者相比,系统1是比较快速的,但是在我们长期的记忆中,一些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结论和印象,会造成主观思想在思考不正确的情况下出现错误,而这种错误主要是来自于我们脑海中的偏见。系统2虽然是比较慢,但是长期记忆源自于我们对工作记忆的信息来源,相比之下更加的精准。以此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观点,就是我们的本能并不是外在影响了我们的思维,而是在我们的头脑中早就潜移默化的形成,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思考方式,才能够抑制这些偏见。遇事慢些思考比我们快速的做决定更加稳妥。我们的思考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寻求能够提升自己的方向。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自己还可以采取哪些不同的思考方式,明白了思考的快与慢,我们可以多一种方式进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的改变和调整会更好的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

慢下来慢慢的多元化思考,我们会找到更多事情的解决方法,我们能够更好的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也能够在工作中更好的去善思善为努力的做到最佳。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3

本书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派开创人之一。

书中提出,人的大脑里有两个系统,系统1是快思考,类似是本能的第一反应;系统2是慢思考,类似是冷静的理性思考。大脑只有当遇到系统1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启用系统2。我猜作者在书中不直接用“快思考”代替“系统1”,就是希望读者在阅读过程转个弯,多启动系统2,更加理性地阅读、理解这本书。

书中讲了几个大脑因为系统1,导致做出非理性决策的心理实验。例如以下两个选项:

A有60%概率得200元,40%概率什么也得不到。

B肯定能获得100元。

是你,你选哪个?作者的实验结果,选B的受试者明显比选A的多,担心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但如果你动用系统2,算一下期望值A是60%*200+40%*0=120,B只有100,A选项期望值更高,理应选A。你是不是也选错了呢?

再来一个选择题。假如有人找你玩这么个抛硬币的游戏,正面他给你150元,反面你给他100元,你玩吗?打算玩几局?

吃一堑长一智,算一下期望值,50%*150—50%*100=25,期望值为正的25,对你来说明显是个赚钱的买卖。当然玩,而且玩的局数越多赚得越多。

但作者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前景理论。假如你家境窘迫,全部家当就200元,你还玩吗?连输两局就倾家荡产了。这其实就像做投资,很多投资计算出来是稳赚不赔的,但在赚到钱之前,就把钱亏光了。

像这样颠覆我们常识的研究结论书中还有很多,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选择,避免踩坑,推荐你读一下。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4

“我们往往想要找到一种更慢、更严谨、需要投入更多脑力的思考形式,这就是慢思考。与之相反,快思考既包括直觉思维的不同形式,比如专家式和启发式,也包括感觉和记忆等所有无意识的大脑活动。”

全书分为5个部分:通过双系统进行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原理、启发式判断法研究与难以具备统计型思维探索、人脑的局限、决策制定的性质与理性“经济人”原则、经验自我和记忆自我的区别描述。其中最精彩的莫过于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前者指出了理解全书的基础,后者则刷新了我们对日常决策过程的看法。

卡尼曼将我们的认知系统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而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测者观察打篮球的视频,其中,穿不同颜色队服的运动员不停传球,被测者的任务是记录穿某种颜色队服的人传球次数。视频中出现了一个大猩猩,当结束实验,研究人员询问被测者是否发现什么异常,结果大多数人都表示没有。为什么?记录传球次数占用了系统2,发现大猩猩这样的任务被忽略了。这种认知差异使我们的直觉充满错误,例如,对于复杂而华丽的句子,我们会觉得信息量丰富、赞叹不已,尽管它们没有传递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简单说来,如果我们听从自己的直觉,就常常会因为把随机事件看作是必然事件而犯错,就像“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关于大脑的局限性,作者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比如光环效应、锚定效应、框架效应、可得性偏见,前景理论等。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锚定效应”,即人们在回答某些问题时会从一个初始值(锚定值)出发,将数值调整到自己认为正确的范围后停止。但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当你给出锚定值,你就可以影响人们的评估结果。

有这样一个促销案例:某超市以九折销售水果罐头,有一半时间摆出“每人限购12罐”的告示,这期间买了罐头的消费者平均购买7罐,而没有限购的另一半时间,平均每人购买3罐。由此可见,理论运用到实践中产生的效益是非常客观的。事实上,并不仅仅是促销领域,如果我们了解到大脑的局限并有意识地去避免,对于提高效率和理性决策非常有益。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读管理类书籍的原因,前人理论化系统化的经验总结能够弥补工作经验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在职场少犯错误有时也是一种优势。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的这本书充满智慧,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丰富的实验案例让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和许多古板严肃的经济学教科书不同,这本书的显著风格是“饮水机旁的闲谈”,让人感到轻松惬意。读完后,我受益匪浅,开始反思如何高效地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如何脱离光效应和可得性偏差来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如何避免锚定效应导致的非理性消费。我决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培养和提高慢思考的能力,慎重对待每一个决策,而不是仅仅依赖直觉来判断是非曲直。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5

马上两周了,书却没有读了一半。不过对思考和行为的方式已经有了基本了解。

大脑通过快思考(且称为直觉)和慢思考(且成为理性)对某一 事物/事件 认知,随后根据认知做出反应。直觉会首先接触到所有的 事物/事件 ,调动

记忆、感官、当下情绪等等因素对 事物/事件 进行一个初步评定(例如:好坏、喜欢厌恶、难易等等),并将评定结果传递给

理性。理性可以选择相信这个结果,此时人会对当前的结果做出对应的行为;当直觉无法对某个事物/事件做出合理的认知和评定,或者理性认为直觉给出的结果超出了一般情况,或者理性本能的对直觉产生怀疑时,理性就开始真正的发挥作用了。理性通过调动注意力、记忆和感官以及其他因素等对直觉给出的结果或者直接对事物/事件进行客观的、带逻辑性的重新认知和评定,得出更具有客观性的结果,从而影响身体做出反应。

请于阅读完下面的问题后在 2 秒钟内给出答案:

池塘内有一片水草,水草以每天一倍的速度生长,48 天后池塘会被长满。请问池塘被水草覆盖一半时需要多少天?

答案是 24 天。

我第一次回答也是 24 天。但是回答完就发现有问题了。 仔细算算,就会发现正确答案应该是 47 天。能感觉到直觉和理性了吗?有种更通俗的说法,是能很快算出47 天的的人比回答 24 天的人要聪明。

我们通常说的 “聪明” 不光指天赋,更多的是我们能够调动更多的注意力让理性充分发挥作用。

那么,怎么更多的让理性发挥更多的作用呢?

sorry,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不过对直觉的分析结果做更多的怀疑和对事物/事件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应该可以提高自己的正确认知。但是如果每天都对自己接触到的各种事物/事件都分配很多注意力并认真思考,会不会很累呢?


读书思考(13)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1

这本书是9月4号买的,现在都两个月了才看了200多页,也就看了一半吧。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也很高。这本书看起来比较枯燥,大部分是通过心理学实验来阐述主题。书中概括了思考的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类似于直觉,系统2类似于理性。整本书也就围绕系统1与系统2如何协调工作的。

直觉与理性的分寸我们有时很难把握。不同人、不同事或同一件事不同人以及同一个人不同事对直觉与理性的要求是不同,而我们往往会把它们搞混。直觉与理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有时直觉些好点,有时却需要理性些。在对待我们无法处理的事,直觉或许更好些,以其用理性思维去苦苦搜寻答案,还不如当机立断给一个答复。这好比一个小学生做一道大学高数题。对于他来说直觉与理性对这道题的答案都没有任何帮助,还不如直觉的给出一个答案,然后用剩下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直觉与理性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学会尝试。只有尝试后你的直觉与理性才有发挥的余地。

人生像是一个待求得方程式。方程式的未知参数太多,可能我们这一辈子都不能求解出这个方程式,但只要我们不断的去尝试,用尝试后得到的结果来拟合这个方程式的曲线。每一次尝试的结果都会使这根曲线更加准确。被拟合好的曲线也会指引我们人生下一步的方向。

本书也对成功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它认为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成功是源于运气和光环效应。不管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多丰富,对于我们从事的工作都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的决定,不管你用的是直觉还是理性,有时效果是一样的,之所以我们成功是因为运气好罢了。如果你之前有过成功,那么这次的成功就会在光环效应下再次夸大。你的成功会被放大,而你的失败会被缩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少听说伟人的失败,就算伟人失败了,我们也会找各种借口说服自己,“那不是失败,只是失误罢了”。

运气像是跳动不定的粒子,你不知道何时它会跳到你的袋子里。而我们能做得就是把我们的袋子撑的更大些。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选择。不管你是在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还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袋子就会被撑的更大,运气跳进来的几率也就会更大。当然我们也应专注自己的选择,不要去开“多进程”,“多进程”会用去我们过多的调度消耗,得不偿失。

如果天上会掉馅饼的话,那请把你手中那个袋子撑的更大些吧,去收获成功后的那份感动吧。

我们对成功有着巨大的渴望,可当我们踏上通向成功道路的时候,我们内心却充满了浮躁和迷茫。

浮躁的时候,我们需要尽快让心平静下来。我们需要思考,静静的思考。抛开手机和电脑,拿一本书背上小包,带好干粮。一直往前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坐在草坪上静静的领会书的韵味。累了就躺在草坪上美美的睡上一觉,感受阳光的温度,聆听鸟儿的歌声,倾听不远处溪水的流动。饿了就一边品尝带来的干粮一边遥望远方无尽的地平线。亲近大自然,让浮躁不安的心慢慢平静下来。

迷茫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在路途中停下,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做的选择,开始试图说服自己放弃。我们该怎么办。记得年小时和奶奶走夜路,在一片漆黑的夜幕中,看不见前方的路,总是左顾右看,总担心会落水。而奶奶却一直要摆正我的身子,说道:“别动,往前走。”在人生的道路也如此,我们常常会迷失了东南西北,但我们却能分清前后左右。在我们不知道该往哪走的时候,请往前走吧,按着原先的计划走吧。

在迷茫的时候好好问问自己内心,为什么你面朝的是那个方向而不是其他别的方向。请回头看看那个过去的你和那双一直在注视你前进的眼睛,它在不时的对你说:“再往前走点就到了!”你现在停下了脚步,跟自己说你要放弃,你还对得起过去的那个你吗?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2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美国人,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xx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

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卡尼曼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的是情感、记忆和经验,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抉择,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

一般不常用的有意识的"系统2"必须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依赖的是逻辑、数理和概率,对事物作出判断和抉择,它比较慢而且劳神,但使我们不容易出错。可很懒惰,经常不调用系统2,而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去判断结果。书中有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和区别,指出了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和他人的直觉判断:

一要事件本身具有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有掌握或不能清晰的表述。

二要通过长期训练学习,掌握了其运行规律。

历经长时间训练才能培养出直觉。比如,象棋、桥牌、玩扑克、医生、护士、运动员、消防员等,在面对复杂紧急的环境中,可以引发专家的训练有素的有效直觉,而直觉的有效性,取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其直觉性专业技能,而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事件反馈的质量和速度。比如医生的治疗方法就没有机会得到病人长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凭医生的直觉选用治疗方法是不可信的,他无法从反馈的信息里提取有效信息;医学专用师就可以,因为反馈是及时充分的,而且常常是紧急状态,所以,医学专用师的判断常常引起医生护士的高度重视,并常常是正确的,需要及时处理。

而放射科医生就没法得到他们诊断结果的反馈信息,所以不能相信其单一的直觉判断。即是在其本身有规律可循的环境,还得有选择的相信直觉判断。即面对的情况复杂紧急,可采用专家的直觉判断。

相反,做长期预测的股票人以及政治家,他们预测的环境本身无规律可循,所以,他们的预测是不能依赖的直觉预测,是无效的。在一个不可预测的世界里,人们预测出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专业人士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预测不可能的任务,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指责。如果真是这样,他们要么是自我妄想,要么是利用巧合在说谎。

所以,我们不能随便相信任何人的直觉,包括我们自己!

本书还有很多引发思考的非常有趣的例子,很多我从未思考过但对生活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怎么偷懒的。还有如何使用直觉,也可以在使用直觉出错时为自己找到理由——不能相信直觉。阅读后能增添我们对日常小事进行思考的乐趣,还可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还有很多受益,大多变成了脑海里的模块碎片,写出来没有那么清晰细腻了。呵呵,能记录这么点也不错。真好!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3

成功的快慢其实需要很多因素造成的,你现在已经手握几个因素了呢?天时、地利还是人和?其实说到底,成功的重要因素还是你自己。此时的你,也许正在为成功的生活而努力着,也为了接下来做的事而思索着,对于成功来说,最重要的你:思考快慢的速度也决定了你对事物的判断,在随机应变和深思熟虑这两种状态上,哪个你更加游刃有余呢?

随机应变不仅考验一个人的灵活和适应能力,还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思维敏捷。比如你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会担心安全,住宿和生活环境的问题吗?

你能否在遇到陌生人的欺瞒时,能快速鉴别这个人的目的?或者说,你来到一个陌生城市可以很快接受它的文化,气候和环境等,这些你都有体会过吧!你是如何应对的呢?

像之前我们去菲律宾旅游时,知道海岛上的生活条件有别于城市的完善,可岛上的居民都不差于城市市民的友好,淳朴而善良。毕竟是旅游海岛地,肯定会有商贸,那自然就有桶装水卖,就不会对淡水资源的问题产生什么恐慌。一路前往酒店的路上,有留意酒店附近商铺,当放好行李后,就组织大家去买日常所需的饮用水。

  看吧,随机应变的能力其实会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和新环境时,能及时作出的判断,也是一个人的直觉惯性得来的系统1。而深思熟虑也能在那次海岛旅游中体现出来!因为旅游地是在东南亚,8个人的自由行旅游,考虑交通和住宿问题,肯定需要精打细算,是直飞还是去香港转飞?

而这个考虑的过程就得对比不同机票价和计算总和结果后,分析判断后讨论方案如何执行,这个过程的思考就慢了,就是系统2。

只有深入思考的问题后,你所做出的判断才有利于你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我们会需要说一个人的思维直觉做出的判断不准确,其实也是取决于人们对某一方向的积累范围有多广,积累时长有多长,才能提升系统1初判断的正确性。

在此之前还没有这一功力的话,我觉得还是需要对系统2进行长期的刻意训练。凡事都有个过程的,惯性思维也是人们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产生的一个思维方式,因此慢思考需要考虑事情的逻辑和发展因素,也能减缓事情发展的负面影响。思考,快与慢,接下来跟大家来探索一下,“学会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对事情的看法和思考的范畴也不同,如何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呢?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4

据说所谓科学的方法无外乎合理的定义与区分,比如这本《思考,快与慢》,其实就是给大家分析一下思考是怎么思考的。作为一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确有独到之处——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可事实证明人往往很不理性。至于为什么会不理性、不理性的程度以及相应的反应,似乎就是本书试图要告诉读者们的。这大概就是思想家最让人兴致盎然的地方吧!思考思考的方式和类型,往往能得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答案。

比如书中一开始就提到的系统一与系统二,系统一是快思考,简单、迅速、自然、接受、直觉;系统二是慢思考,分析、质疑、评估、反省。绝大多数时间起作用的思考方式都是系统一,而它正是人们普遍不理性的基础。系统二或许可以称为理性,理性确实是可控的、往往能指导、监控和影响系统一的,但使用理性需要消耗精力和注意力,这种付出又不符合生物的天然的惰性保守性……如此一来,理性反而显得稀缺了起来。

从书中的内容来看,理性似乎总是相似的,与专业训练、习惯、专注度等息息相关,而不理性则有各种各样的不理性——感情因素的影响、利害得失的顾虑、环境效应……快与慢的结合中,理性与非理性的依存,才是完整的思考,尽管觉得用系统一、系统二来进行分类显得挺唐突,却也觉得这样的泛化定义也很不错,毕竟喜欢草草下结论定答案是系统一的风格,在想不出更好的说法之前,似乎编号是最好的方法。

区分了快思考与慢思考,下好了定义分析了特点,接下来谈的就是各种现实体现。比如启发与偏见,往往就是外部样本信息影响了思考系统的反应。能够启发的往往是系统二,形成偏见的通常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二往往在分析了外部信息,得到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就把一切丢给了系统一,开始了“不假思索”的运作过程,却忽略了所获得的外部样本信息是否周全可靠。偏见其实是轻松获得答案的方式,惰性是一种对自身有限资源进行自我保护的特性。

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偏见的存在,至于是对内还是对外的利用,就看各种具体发挥了;比如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不过是因为人有限的精力和记忆力使得我们往往通过建立一个信念和一种思维结构来解释一切,从过去到未来莫不如此,而这种思维结构又基于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之上。这种思维结构能够修正完善却很难推翻重构,因为推翻重构会造成回忆的错乱。当了解了这些,我们或许更愿意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放宽知识面、多采纳外部意见、敢于面对失败并通过更专业的训练来获得更好的效果——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来自思考系统的局限性,克服它只能是缩小这种局限性而已。至于选择与风险,在乎于关注点和注意力的着力点以及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至于延伸的利用更是不胜枚举……

一些理论,加上大量有趣的实际案例分析,构成了这本富有思想深度又简单易懂的书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自己了解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错觉是自然而然的时候,是不是会把心放得更宽、把眼界抬得更高呢?

或许是吧!因为思考了思考是怎么思考的,才找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局限性。发现问题最重要,因为没明白问题,一切答案都是枉然。生活是过程,可我们惯于追求结果;问题往往不只是判断,可我们常常喜欢判断。当我们习惯于简化一切提炼一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渺小的自己其实也被简化和提炼了呢?如果有,那就学习一下这本书的理念,时不时通过测量经验自我来了解自身系统一、二的运作情况,通过补充体验来避免认知错觉从而增加过程完善思维模型;时不时思考一下生活,尝试改变问题、增加开放性,避免忽视过程,小心每个答案……如此或许才能有更多的成长吧!要学会思考,还真得琢磨琢磨思考是怎么思考的这个问题。


读书思考(14)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数学课堂。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完善自我认识、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相适应的组织形式,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课堂中合作学习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构建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合作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创设了流畅、和谐、默契、尊重、信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合作学习的有效设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合作中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增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两点:

1、抓重点、难点内容,巧妙设计合作内容,将需要发挥小组集体智慧解决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

2、领会编写意图,挖掘教材内涵。

教师只有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设计出合作活动,选择有价值的合作学习探究的内容。

三、注意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合理分工、机制建立及有效引导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就是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以及性别等方面的特点,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分组时,要求组内成员好、中、差学生的适当搭配,使小组间基本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可以让一些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起示范带头作用,以便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组内其他成员,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但这种分组形式不宜在每一次分组合作学习中采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人唱独角戏,其他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同时,还应该根据合作学习内容的特点、难易程度等动态地编排小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角色的互换,让小组中每个成员承担与其兴趣、能力相当的一部分任务,这样可以使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并获得小组总体效果。

2、建立机制。

首先,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有利于小组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同时,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学生不仅要为本小组的活动献计献策,同时也要努力使小组内的其他同学理解并认可自己的想法。这样,小组成员之间就易于形成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认识到自身的努力对小组整体的荣誉和成功有责任。

3、适时引导。

我们所面对的是学习能力还很不成熟的正在成长的小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很难能有效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及时全面巡视,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时给予指导。

四、合作学习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要合作基础上的,在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然后依据自己的想法动手操作或交流意见,这样学生合作学习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

《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读书笔记2

调查发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因素相关:

(一)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关

1.调查中发现课前自学阶段和课中互学阶段的调查从中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结果,一方面由于校所收学生大多数为农村孩子,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家长普遍存大对教育不重视,对孩子学习不关心的倾向,致使不少学生的学习全凭自觉,而这点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自律能力的发展仍处于波动时期,仍具有不稳定性,所有不少同学未能形成在课外自学的习惯。

2.通过学生的个别谈话,我们也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同学的家长对于学生现在所学的知识可以说是知之不多,甚至知之绝少。所以不少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因得不到家长的及时帮助,反而受到家长的严格督促和监督,致使不少同学的知识难点因不能及时得到解决致使难点累加,学习兴趣衰落,信心大失,以致形成成“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同时仍因家长的家庭教育不能根据学生的性格施以正确的引导,致使不少性格内向的同学因成绩的下滑而渐次变得沉默少语,所以在课堂活动中仍有少半数的同学不能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之中。

所以,为了使学生能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我们必须建立起家庭、学校与学生的互助网络,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习惯养成与教师教育观念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1、课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课堂的倾向太过严重。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谈话,不少教师在政史类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的时间占到整个课堂时间的百分之九十,真正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说是太少的。所以学生并不是不想独立思考,而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以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所有学生的发展。这一点教师的课堂行为主要表现为两个倾向:一是教师的教学过分的突出知识点的教学,而忽略了知识点之外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过程体验的软性知识与能力的强化。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分关注学优生,而忽视了集体中的合格生与奋进生的发展。

3、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指导不得力。这一点我想是学生未能形成独立思考学习习惯的主要原因。因为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正确的方法指导是学生形成正确习惯的主要保障。

(三)学生习惯养成与学校常规教育相关。

通过调查,我们仍发现学生无论在课前自学,还是在课中互学,或者是课后帮学,除了上述的两方面原因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学校的管理。我们不要说学生的自觉性不强,甚至可以说我们教师的自学性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所以要想形成正确的习惯,是离不开行之有效地常规纪律约束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和教师都必须在严格而明确的管理体制下方能形成正确的教与学的习惯。


读书思考(15)

读书与思索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仍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目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顿的读书与思索作文,欢迎阅读与珍藏。

读书与思索作文1

闲来翻开《外国披发文精品》,略为浏览其中数篇,发现编者将一些小说也收了进去。文章的内收留如何如何,需各自体会,将小说当披发文结集出版,不免难免过于随便。或者,编者以为任何文章都可以归之为披发文也不定,这倒是我的不是了。

有些资料先容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过去我购买过他的著作,只是我生性疏懒,将它们安顿在家中的书架上与灰尘为伍。面前这披发文集里收有他的《死屋手记》中“地下室”一节。

在读“地下室”时,我的思绪跟着文字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所说的话,以及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继而又扯到自己及自己所接触过的人之中去,心中有些激动,但很快又平和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个天赋敏感的艺术家,本来认为生气希望已绝,却被改为放逐西伯利亚,在恶寒之地受辱十年。是什么气力令他度过这十年呢?基督的向死而生?创造力的蹂躏……

人长短常矛盾的动物,艺术家对此特为敏感,其内心的冲动经常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对生存产生难以忍受的恐惊;然而这恰是创造力挥霍的前奏,作品的诞生令他们体会到个人的生命可以无穷延伸,他们的个性被这种延伸消磨殆尽后,就只为着那永恒的巨梦而生存,这是不是生命纯粹的表现呢?无论怎样,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对于满身铜臭的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地下室”所说的就是这些,无疑,它比我所述更为详细,更为深刻。

已知的东西为我们所认识,也就难以给我们带来新鲜感,这个时候如新的东西未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我们就会感到无聊和枯燥,往往借蒲吧、唱OK、旅游、运动等来避开无聊和枯燥;然而,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人必需通过思索才能彻底挣脱它们。艺术家的作品其深邃的一面,恰是我们进入思索领域的引路人,那些称之为经典的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不同的时代的人解读,恰是以上现象的体现,叔本华也因此将天才誉之为人类中的恩人。

《死屋手记》是文学作品,尼采及一些心理学家都非常推崇它。从这种现象来说,艺术、哲学、心理学、文学、道德及宗教(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曾听过索洛维约夫开设的宗教讲座,尼采小时就有“小牧师”之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简朴地将某作品局限在某个单一的领域来看。懂得这点,大概也明白什么叫思索了。

读书与思索作文2

自古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站在古圣先贤的角度去思索,我想应该是为了个人前途,即所谓的名利罢了。但现今的国人,对待读书,我无法考证是为了什么,或许没有一个正确的谜底往返答。

自从我离开三尺讲台以后,开始了一个崭新的行业--健康工业,因为什么也不懂,只能从零学起。因此,除了向他人虚心请教而外,更多的时间是专注于健康工业有关书籍的'拜读和网络资料的收集上。花了整整四个来月的时间,拜读和查询收集了许多中医药学、摄生、诊疗、膳食、相诊等方面的诸多知识,从中受益匪浅,从无到有的熟悉是那样的让我欣喜。

每每闲暇之日,我都要去温州书城阅购一番,酷于对书籍的热爱犹如热爱、尊重鲜活的生命一般。由于读书不仅让我学会生存,开阔视野,更能让我感悟生命的真谛。读书者,即便是一个愚钝的人也会变得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也会变得聪明睿达……

我生性兴趣书法、看书、技击、佛学、旅游、上网等等,原本这些都是人人喜好的读书方式,可由于一些人仅仅作为业余消遣,没有很用心的去领悟它们,使它们都失去生命力的色彩。现今的国人,良多都是一个躯壳在走路,而灵魂早已脱离身躯,游离四方。这或许就是我们的悲哀吧。

看着面前原本应该安谧的书城圣地,一至三楼,从上到下都犹如闹市一般,的确多了几份生气希望,但总让人莫名的感觉有些乱糟糟的。阅书者,或坐,或站,或靠,或俯;有的喜上眉梢,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俨然庄严……

我不知道来这里读书者是为了获取什么,或许这并不重要,正如我前面所说,为了消遣罢了。让我看到人处最多的要数寻求美收留减肥的现代女性,看上去,她们原本够锦绣动人,然而她们或三五几个簇拥在一起,谈笑风生;还有一些围读者犹如古贤书者追求的那样,为了功成名就。最让人痛心的是那些稚嫩的孩童,他们被一些小人书及网络游戏疑惑得神魂倒置,可没有人去提醒他们,少看、少看……而应该引导他们去读一些先贤的着作,如《弟子规》、《三字经》、《孝经》、《中华上下五千年》、《名人传记》等,或者让他们更多地去读一些中外名着等。

读书不仅是一种习惯,更应该成为一种锲而不舍的品质。我只是但愿通过薄弱的片语和此次温州书城一日游的经历及感悟,唤起许多人去思索,我们国人,特别是正在成长的孩童们及所有青年一代,应该准确的看待读书问题,学会在读书中思索人生,心系社会与他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打开聪明的窗门,迎接生命中的辉煌与未来……


读书思考(16)

读书需要思索的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糊口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流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顿的读书需要思索的作文,欢迎阅读,但愿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需要思索的作文1

这几天在听一本书《简爱》。

固然之前好像有看过书或者看过片子,但是对于情节和内收留老是很收留易与其它几本像《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之类的书相搅浑,总觉得里面的故事相差不大。

但是《简爱》一直是被推崇的阅读书籍,所以那天看到有听书的功能,我就按下了听书键。

跟着领读人那声情并茂的甜蜜声音,我徐徐地想起了这本书里的故事在片子屏幕上的投影。

只是,初听前几章节,我一直有点好奇,这样的故事如今看起来不是很寻常吗?为什么这本书会受到如何高的赞誉?

于是,我还特意上网查了一下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可以说都有点千篇一律地说着格局文一样的赞美,说着女性独立,自由,追求爱情之类的.。

这些谜底我并不是很满意,但仍是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印象。

不外,当我徐徐地听到了下半部门,只至今天下战书听完了故事地结局,我才徐徐地领悟到了一些这本书为什么会流传,会出名的原因。

应该就是简爱的性格吧。她固然身份底微,贫穷,其貌不扬,但仍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奉,善良,有底线,她喜欢罗切斯特,但是并不想自己是他的附属品,并不想由于婚姻,所以自己的一切衣食住行都被他包办,这让她觉得不自由,她想要的是同等。

还有一点就是当她知道了罗切斯特有妻子之后,坚决地离开了他。

这说明她的三观仍是很正的,最后她嫁给罗切斯特的条件是,他的妻子已经由世了。

恰好同时也看到了有人就这本书写的评论,说罗切斯特的人品问题,就是为妻子的诋毁那一部门。

那篇文章也让我反思,我们很收留易被主角光环所带偏,然忽略了一些应该注意的细节。

不管怎么说,这本书,以及关于这本书的评论,让我更加明白,读书是需要思索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读书需要思索的作文2

常常看到有些牛人晒自己看过的书单,一个月看几十本书,一年年了上百本书,然后输出了多少万的文字,取得了怎样怎样的成就。

然后,看着这些数据的我们,开始焦急,觉得自己应该马上效仿,否则有点寝食难安。

接着,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效仿者的成绩,有的跟上了脚步了,也开始大肆晒出自己的书单与成就,还有一大串的打卡记实图。

也有一些跟不上脚步的开始在那大喊大叫,痛责自己为什么无法像他们那样优秀,随着随着,把自己的自决心信念都跟低了。

在我看来,凡事实事求是,有的人是职业写作者,职业读书人,也有人专门对阅读做了研究,他们所谓的读书并不是我们常规观念里的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的看完,然后算一本书,而是他们利用他们的阅读技巧,只在一本书中看到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用的部门,然而汲取了,这本书在他们看来,就算看完了,接着就可以列入书单,成为书单列里的一员。

我目前仍是停留在传统的阅读模式里,一本书假如不是从头看到尾,那只能说这本书我翻看过,没看完。但是我也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就是一本书我明明看过了,可是过几天,过一阵再让我讲,我只得一部门,有时甚至连主角,或者主要内收留都说不上来。

有人说读书要做笔记,这样会记得深刻一些。我不否认,但是仍是经不住时间的推搡。

读书的过程需要思索,有思索才会更深刻,才会对自己有用。

但是没有过目成诵的本事,仍是会将大部门看过的内收留忘却。

想起一句话,读书就像我们吃饭,我们不一定会记得我们曾经吃过什么样的饭菜,但那些饭菜的营养已经滋养我们的体格,成为了我们的肌肉,血液,骨胳,成就着我们。

所以,不必太去纠结读书的数目,你就当真去阅读自己喜欢的每一本书,学着思索,那些有用的内收留会成就更好的你。


读书思考(17)

读书对我来讲,不管是因为什么目的而去读的,但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增长我们的认知等等。

我认为读书的本质到最后是为了更好的自己,不管是为了显摆自己,还是为了工作,或者是消遣时光,都不还是因为自己还不够强大吗,不够强大的我们需要靠看书读书来获取别人的存在感,因为不够强大我们才会在工作中感到压力,才会便工作便学习知识。

所以,读书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就读书这个行为就足够预示着我们的东西,各种能力、能否主动的去接受新东西等等,有些可能并不能直接体现,但却也能从侧面得到结论。

读书,带给我了很多改变,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在读书的这个过程,我的内心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思想上,我便的越来越喜欢读书,我发现读书使我对书的上瘾,不亚于玩游戏,读书的过程带给我的乐趣是我干其他事情的数倍,而且是你自己能在当下就能感受得到这个过程的,所给的反馈能自己随时的观测的到的。而对于我的自卑有着很好的自愈功能,随着我接触的书更多更广的时候,我了解的更多了,我更了解我自身了,更加了解了我的行为了,自导日常中我为什么会是那种反应,而不是另外一种,为什么我要那么做,而不是这么做。我能了解到我自己自卑的地方,原来在书中的某个人,也有,但他们却能做的比我们好,有着我们截然相反的结果。久了,我就会自我反思,随之一步一步的做出改变,把原来所自卑的地方看成是一种人生助力,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长处,而不是一直盯着自己的短处。

而在行为上,我变得更加的敢去尝试,不仅是因为思想上的改变了,还有就是读书带给我们的潜移默化的正能量,让我更愿意的去尝试未知的、已知的。

这些并不是在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而是我自我观察,在这些年读书所带给我的变化。

读书还让我知道了很多比如,我们在学“权术”时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术”上,这样最终会害了我们自己,偏离我们原本的轨道。

未来是我们自己的,未来是我们的私人财产,是一笔宝藏,需要我们好好经营。


读书思考(18)

读罢他的评论集,我感慨万千:作者好读书,读书之多,是我所不及;作者爱读书,读好书,部部经典是我所不及;作者善思考,勤写作,精评论,且大量评论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是我所不及。

他的评论涉及面极广:第一辑“书与人”中包括余华的散文随笔创作、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残雪的《残雪散文》、张抗抗、孟晖及徐小斌的“名家漫步艺术殿堂”丛书、曹文轩的理论专着《小说门》、周一良的自传《毕竟是书生》、徐光和嵇箫桐合着的《教育无痕——一位中国妈妈的教育感悟》、余杰的随笔集《老鼠爱大米》、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唐弢的《晦庵书话》、丁言昭编的《郁达夫日记》、沈昌文的随笔集《阁楼人语》、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等小说创作;第二辑“秦之声”主要包括叶广岑的《梦也何曾到谢桥》等家族文化系列小说及其长篇生态文化札记《老县城》、张兴海的长篇历史小说《圣者老子》、何群仓的长篇小说《路上有狼》、赵丰的散文集《秋天备忘录》等;第三辑“序与跋”包括张芳红的诗集《花开的声音》、肖平的《肖平油画选》、何俊峰的散文集《故乡听雨》、惠智勇的诗集《峡谷履痕》、李志健的诗文集《人生履痕》;第四辑“编与读”主要包括“关于李明涛及其散文”、“关于景卫平的散文”和赵永武的短篇小说《离婚女人安小雅》等。

在作者所评论的诸多作家作品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四位:

第一位是叶广岑,之所以对叶广岑印象深刻,是缘于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及。前两次提及都是在第二辑“秦之声”中——首次提及是在《情绪·情感·情调·情境——读叶广岑家族文化系列小说》一文中,第二次提及是在《像大山一样思考——读长篇生态文化札记》一文中,第三次提及是在第五辑“听与说”——《向叶广岑这样的作家学习什么?——在中国作协调研叶广岑挂职座谈会上的发言》一文中。读罢这些评论文章,我才得知着名作家叶广岑曾在周至县挂职县委副书记八年时间,而她的散文集名作《老县城》就是在挂职期间写成的。为了写作,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她至今未婚。《老县城》其实就是以“周山至水”为背景写成的长篇生态文化散文札记。为了这部札记,叶广岑先后两次扎进深山,体验生活。国稳社在第二次提及的文中写道:“全书分为《傥骆道》、《老县城》、《土匪们》、《老百姓》、《大熊猫》、《华南虎》、《众生灵》、《山与水》、《保护神》9章,以23万字和数百幅图片的篇幅,再现了迤逦的自然山水、古老的人文胜迹,为读者展示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质朴的山乡风情。”并高度评价说“长篇地域文化札记《老县城》的出版,填补了空白,弥合了遗憾,使周山至水不再沉寂。在作家叶广岑之前,似乎还没有人这么系统地、历史地对这片净土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深层次的挖掘。”

另外,作者还在第三次提及的文中对叶广岑的精神力量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说“拿叶老师来说,她所经历的苦难,她所遭遇的坎坷,她成名前的默默耕耘精神,她抵抗风雨的心理成熟度,她生活中的人格完善度等等,我们具备吗?特别是她的坦然、大气和包容,我们具备吗?所以我们没能取得她那样的专业成就,是很自然的,也是公平的!......然而她带给大家的,却是一种氛围、一种气场、一种标杆、一种力量。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是作者读书时的思考,也是我之所以记住和敬佩叶广岑的真正原因。

第二位是何群仓。之所以记住他,是缘于自己与他有过两面之缘。他是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当时自己经熟人介绍,想加入西安市作家协会,就先后找他两次,为的是让他在《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登记表》上签字。首次找他,他没签,缘于我将表填错。第二次又找他,他不仅爽快签了字,还给我做了有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的理论指导,令我感恩不已。没想到,何老师的名字却偏巧又出现在国稳社的评论文集中,且国稳社还对他的长篇小说《路上有狼》先后做了两次评论。首次评论是在《身份政治语境下的乡村叙事——评何群仓长篇小说》一文中,紧接着是在《生死绝恋中的人性悲歌——关于的文本细读》一文中。然而首次评论令我印象最深。在首次评论中,作者从“时代特征”、“地域特点”、“人性特质”、“戏剧特色”四个层面,对《路上有狼》从宏观角度做了精准的解读和评论。特别是“地域特点”部分的解析,令我印象颇深,尤其是小说中富有地域特点的语言举例,我都摘抄了不少,因为这些语言就活生生存在于我们身边,而我却不曾留意,更不曾将其用在写作中。然而这一点,却被国稳社发现,并在作品中加以评论,不能不引起我的思考。尤其令我汗颜的是,让我心怀感恩的人的作品,我至今竟然还没读过。然而国稳社却不惜笔墨对其作品精读细剖,令我备受震撼:我现在读书,难得有这种思考,这不能不说是国稳社给我上了很好一课。

第三位是张兴海。记住他,早在上高一时。那时,我在周至中学就读。学校聘请张兴海来校为我们做了一场报告。他的成名作《死囚车上的采访》就是我当时的班主任白一凡老师推荐的。我记得很清,白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说“这本书写得很不错!”。这就是张兴海给我的初次印象,然而却由于白老师,我记住了这个名字。又令我意外的是,却不巧又在国稳社的书里见到了他。这就令我倍感亲切。于是跳跃式地就将书翻到了《水的诗学——长篇小说意向解读》中。作者在该文中说“在结构原则上,《圣者老子》是一部不以故事见长、不以情节取胜的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可以当作小说来阅读,随时翻览、随时中断,不会影响阅读效果。它的理想读者,更在乎的应该是其中丰沛的艺术含量、繁茂的文化元素和频密的意象安排。”尽管这部小说,我也未曾读过,但作者精准的点评,已经激起了我阅读的欲望。

第四位是惠智勇。记住他是缘于他就在我身边。惠老师几年前曾担任周至职教中心政教处副校长,当时也是我的领导。他爱文学,也爱写作。曾自费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散文集,一本诗集。而《峡谷履痕》便是他的诗集。当他好心好意将自己的这两部呕心之作免费赠送与我的时候,我只是随便翻翻而已,至今都未曾读完过。意想不到的是,国稳社却在《生活的歌者——惠智勇诗集》一文中,对其诗作进行了精到的点评,还以诗集中《致爱妻》、《山村的石磨》和《山村剪影》为例,加以分析解读,并中肯评价说“他的诗,是其生活经验的高度浓缩,是其生命阅历的诗情观照,是一些十分质朴、非常结实的文字记述。”

现在细细想想,惠老师其人其作,果不其然。然而让我重新重视和认识惠老师的,却是国稳社的这部评论文集。

最后,他在文末除了对惠老师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外,还对其提出了切中恳请的建议:“智勇有他的使命——教书育人,有他的岗位——教育行政管理,在尽好各种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还秉持浪漫的诗心,可见他不是以此来装点门面闹着玩。既然有志于此,不妨沉浸古今中外诗史长廊,在经典的浩瀚汪洋里涵咏、揣摩、赏析、取法,不断加强艺术修养,努力写出更精粹、更含蓄、更富诗意的精进之作。”

难怪,国稳社能够成为西安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从他恰如其分的评论性文字中不难看出其高洁的人品。

一言以蔽之,读了国稳社的《彼岸的芦苇》,我收益良多,简而言之,就是要像国稳社那样多读书、读好书、善思考、勤动笔。唯有如此,才能得益于书,书为我用。


读书思考(19)

欧阳修“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至理名言告诉了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而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则告诉了我们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书,更需要思考,而且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第一,要读书。古人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也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首先,“好读书”是前提。顾名思义,即要喜欢读书。如游说六国的苏秦曾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闭门不出,苦心研读书本,最后成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其次,“读好书”是关键,是指读一本有益的书。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最后,“读书好”是目的,就是要多读书。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医愚,读书可以开拓视野,让我们增长见识。第二,要思考。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近代原子核物理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得知一位学生整天都在埋头做实验,他不但没有给予表扬,反而厉声责问:“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呢?”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伟大的发明家而言,不仅需要读书,更需要不断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明创造。因而读书与思考如同孪生的姐妹,如影随形。只读书而不思考,则读书便觉乏味;只思考而不读书,则成了光说不练的假把式。光读书不思考,结果就会变成书的奴隶;光思考不读书,结果就是得不到真的知识。所以治学之道,既要善于读书,也要善于思考,更要善于将两者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同窗评说:文章开头直接点明作者自己所要阐述的观点,接着引用名人名言和事例分别进行论证,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说服力,让人们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又如欧内斯特·卢瑟福的例子又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使读书与思考相辅相成,如影随形,最后总结只有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文章结构清晰,论据比较充分,写得还是不错的。教师点评:本文针对材料选择了“读书与思考”这一问题,深入地论述了“要读书,要思考,更要两者相结合”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成功。文章开头通过两则名言提出论题,中间主体部分分两层分别论述,末尾总结全篇。在证明自己论点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多种论据:有古代、外国的事例,尤其是大量引用古人流传至今的名言警句,使文章具体,更富有说服力。总之,文章观点鲜明,思路清晰,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逐层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