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集合15篇)
匆匆过客
2023-12-22 05:06:02
其它
其它

超然(1)

浩瀚宇宙,星光熠熠,从高处向下看,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香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说自己“一向观世如史,保持着‘超乎象外’的心态,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四维空间,还有上下”,也含有同样的道理。

从高处向下看,我们渺小得犹如微粒,又何必为了不值得的人、不必要的事生气呢?细细想来,当时觉得无法容忍、令自己火冒三丈的事,事后再看,也不过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完全可以付之一笑,当初那么大的反应甚至让自己都觉得好笑。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何尝不是一种从高处往下看的人生智慧呢?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短短数十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寿命如同蜉蝣,何必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毫无益处的生气上呢?反之,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就更应该珍惜眼前的人,去体验没经历过的探险,去品尝久负盛名的美食,去欣赏心生向往的美景。

从高处向下看,收获的是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大度坦然的气量,是天地任逍遥的洒脱。

曾经的人类,愚昧而又自负,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是最高级的物种,自己凌驾于自然界万物之上。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围绕着我们而转。在这种可笑而又可悲的思想指导下,愚蠢的人类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大自然的权威,妄想征服自然。血淋淋的事实给了人类一个响亮的耳光: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生态破坏……这些无一不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终于,人类醒悟了。从高处向下看,哪怕是整个人类的力量都显得微乎其微,如此弱小的人类,却叫嚣着要征服自然,结果只会得到了大自然的反击。在庄子眼中,我们恐怕就是那学鸠,不仅所见甚小,还狂妄自大。

从高处向下看,收获的是一份低调,是一份自知之明,是一份敬畏自然之心。

从高处向下看,万物都臣服在自己脚下,而自己又如此高大,仿佛自己是能掌控一切的神,难免会有些飘飘然。而牛顿临终前的遗言,或许能浇灭我们嚣张的火焰。我们所熟知的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系,成为那个时代人们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在许多人看来,拥有如此的成就和声望,怎样“目中无人”都不为过。但是,在临终前,他说:“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发现呢。”这样一位物理学上的巨人,仍能如此谦逊,执着于自己的本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自负呢?

从高处向下看,是一种哲学的智慧,它教会我们洒脱,教会我们宽容,教会我们谦逊……从高处向下看,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超然(2)

如果有人问我“中国最值得一去的地方是哪里?”我一定会脱口而出——云冈石窟,它给予我那种奇妙的辉煌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也正是这种感觉,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那是一年夏天,当我们导游的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姑娘。我们跟着她走完了前二十个洞穴,在这前二十个洞穴里,使她最少费力的,便是二号洞穴了。因为这里的风化太严重了,有些导游甚至不将游客引入,只有洞口做简单的介绍。

我后来知道,云冈石窟的石质是侏罗纪砂岩,一种很松软的石头,易开凿而不易保存,而二号洞又受到了地下水的侵袭,风化便更加严重。

我们自由拍照的时候,我又回到了二号洞穴。洞穴里的气温并不像外面那么烈热。里面只有一两个人。我缓缓的走进,就连外面的喧闹都减少了。

洞的终点是一尊风化只见轮廓的佛像。模糊的脸上无眼,无鼻,无嘴,无耳,但我却冥冥中听到他在言语,旁边一位老人似乎注意到了我,走过来对我说:“姑娘啊,你喜欢这尊佛像?”他虽然已满头白发,但眼神却还是清澈,有神的,我微笑着点点头。他带着笑意看着我:“年轻人就应该多感觉什么才是真正的静,小姑娘你还真是少见啊!”

正是老爷爷的话激发了我,我似乎感觉到了那种静,我凝视着那模糊的脸——那种无喜无怒,无哀,无恨,无惧,无愁的表情。一幅超然的冷清,不也正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吗?这样的表情,只有大自然能展示,这样的静,也唯有大自然能诠释。

那是一种没有忧愁的静,那是一种没有烦恼的静,那也是一种心无杂念的静。这一刻,我读懂了那石窟中的静。


超然(3)

颇为清冷的一天,外出吃饭。桌上出现了银鱼莼菜羹。本人一向不喜欢吃鱼,便选择静静地看着汤上方的白烟,偶尔打个旋儿,就缓缓散了。

于是,莫名想到了千年前同一种配方,同一种味道。

“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张季鹰一句话,除却留给代代文人笔墨相传的“莼鲈之思”,也昭示了翠竹古琴般,超然于人间烟火的魏晋风流。

当躲开金戈铁马,山水清音之间,也许更容易发觉,封建社会的条条框框是多么刻板。刘伶一生嗜酒,狂傲不羁,虽说初衷只是为了逃避政治迫害,但日子久了,便在山林间找到心之所向,不再迁就于名利。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道狭而草木长的地方,一袭素衣白裳,闲暇时对弈一局,抑或抚琴一曲,以酒为伴,与天地清谈。超然,便在自然间衍生。

与儒家中庸之道、入世观点不相吻合的老庄学说,虽难免消极逃避之嫌,却也更好地发觉了人与天地的联系。

从陶渊明开始,魏晋风流便以寻找桃花源为目的。桃花源似乎是对刘伶们的超然进行了形象化的表达与总结。

到了“王谢世家”,便又有了些不同。王谢二家作为当朝权贵,似乎并不用隐居山林,也没有被人陷害的危机。细思才发觉,王羲之、谢安等名士,在绫罗绸缎间即为自己找到了去处,而非像时时徜徉在酒楼茶肆中的达官显贵,将清谈作为标榜清高的工具罢了。王谢的超然,仍不脱于人世,也因而更加真实。

魏晋名士骨子里的不羁、率直、洒脱,真实而无意修饰;对于姿容的追求,即使饱受争议,却也是美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笔。这超然,算得是积极的超然。

桃花源可在山林,可在人间。只要心有超然之意,何须刻意寻找呢?它是是现实的超拔而非逃离。

向来比较喜欢那段在历史中唯一可以释放自我、随心所欲的时代。看过唐朝的浓艳亮丽,宋朝的起承转合,魏晋之风便如白色间晕了淡淡的绿,真实中有了一点点的遥不可及。

我依然没有尝那份莼菜汤,只是淡淡地闻着飘散的味道。细细品析,忽然感觉遥不可及的魏晋风流,隐隐在莼菜的清香和银鱼的微腥中,拨响了一首再无人弹起的旷世奇曲。


超然(4)

心如止水

寂寞……

像风吹树叶般朦胧

那孤独的树叶慢慢飘荡

向那飘渺的远方…

风吹乱了头发

心如初晴的早晨

明朗的如一汪清泉

安静淡定从容

将失落化作空气

将坚硬变为柔软

心如止水

享受超然


超然(5)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而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确,来自内心的宁静能带领人们到达世外桃源,使人超然脱俗。

漫步在历史的长廊,多少名人志士都有着内心的一块圣地。北宋文学家林和靖,幼年便才华横溢,尽管有绝佳的实力却舍而取静。40岁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或而拜访寺庙与方丈叙谈,棹舟游湖。一生不仕不娶无子,却爱养鹤植梅,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正是因为他内心的宁静,而使他不屑于世俗喧嚣。因为他内心的宁静,而使他超然脱俗,留下“梅妻鹤子”的千古美谈。

然而,物换星移,一群企业高管为逃离城市登上了岗什卡雪峰,置身雪域绝美的风景之中。十几个男人坐在雪地低头把玩手机,偶尔抬头,会心一笑。登上峰顶,难道就成功逃离城市了吗?逃离城市应该是抛开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打开心灵之门释放灵魂,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而绝非是置身瑰丽的景色却依旧沉迷于现代科技的物质世界之中。

人与人之间,其实很近很近。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庄子:“冯虚御风,泠然善也。”只有内心宁静才能真正逃离浮华盛世,才能逃离名利欲望,才能超然脱俗……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浮华喧嚣中,有多少人为了一笔酬劳而放弃了内心的宁静,为了一份合同而抛开内心的宁静,为了高升官位而舍下内心的宁静……一切熙熙皆为利来,一切攘攘皆为利往。然而社会越是如此,那些宁静的人便越是耀眼:万里虽身居高位,却守着内心的宁静。1994年新中国成立45周年,面对他人的盛情邀请,他却选择在大会堂的角落观看焰火盛会。这是怎样的淡然宁静啊?不以职位尊贵,而行匹夫之礼。因为内心宁静,自然超然脱俗。

地坛犹在,写《我与地坛》的史铁生却悄悄地离开了,留给我们的是那一片生命的宁静。无需逃离城市,内心宁静其实便可滤去世事喧哗,内心宁静便可看日出的超然。

望天外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只要我们内心宁静,花的芬芳就会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超然(6)

历史总是选择着输和赢。

楚汉争雄,刘邦以酌酒自宴祭奠了垓下的乌江刎颈。

战国七雄,嬴政以宝剑出鞘成就了七国的剑下亡魂。

纵越铁骑,铁木真踏破欧亚挥鞭出了一段帝国情仇。

他们是历史的赢家,流芳千古,谱下了一段千古绝唱,他们战胜了失败者,以笑傲苍茫的勇气,将后者抛入历史的巨浪。

但,这又如何?

而今无论是赢家还失败者,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裹尸于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寸角落吗?武士为争输赢,绞尽脑汁,最终赢得的是一休禅师一句淡淡的“是的,我输了”。此时,人生的境界高低亦可显而易见。

超然是一种内心的解放。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一则故事。一日,苏轼拜见一位禅师,论道于禅室之中,禅师对苏轼说:“我看施主像佛”。苏轼灵机一动,回道:“我看禅师像一坨屎”。禅师笑而不语。苏轼大喜,回家后,便言知妹妹苏小妹,谁知,苏小妹知道后怒斥道:“禅师看你像佛,是因为心中有佛,而你看禅师像屎,是因为心中有屎!”——超然是一种内心的解放,对人对事,锱铢必较,足可见心胸狭隘,泰山障目,充溢粪土,超然之人,大多海纳百川,俯仰宇宙,尊日月之星辉。察定江海,折于江涛之凭阔,定有“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淡然。

古之超然者,首推庄子。他没有儒家“敢为天下先”的赤胆,没有法家“法理不度人”的冷酷,没有纵横家“捭阖出入”的圆滑。

乐于山水,乐于生活,伟大的中国美学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开拓者,这是我对庄子的评价,是我眼中的,超然的最高境界。

妻子死后,敢于大笑于家门敲鼓作乐。

王侯拜官,敢于当面指鼻唾弃摒弃。

这是庄子的真性情,真潇洒,输赢多他来说,毫无意义。

漫漫人生,输又如何,赢又如何?胜又如何,败又如何?不如骑上一头青牛,诵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心灵乐曲,走出生命的函谷关,走向茫茫的自由与解放。


超然(7)

闲来无事,坐在书桌旁翻开手边的《饮水词》,瞬间迷醉。

在清代才子纳兰性德的诗句中,那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我尤为喜欢。仿佛看见一个身抱阮琴的女子,正着一袭素衣,身姿袅袅,在低吟浅唱中诵着这一身诗意话语,宛若人间四月天。

初识阮琴也是巧遇。那日,在杏花微雨的季节里,我正漫无目的散着步,忽闻那一阵飘然而至的乐音,不禁兴趣陡生。学者婉转优美的乐音,竟发现对面石桥有一正抱阮琴独唱的老者,那是何等的诗意与风度。琴声中透露出一种优雅古朴的风度,又夹杂着如今风流的现代感,相得益彰,妙不可言。

我静立在古桥一侧,安静的听老者弹奏整曲,双眼微眯,陶醉在潺潺的乐音之中,如痴如醉。我惊异于这神奇的风度,使阮琴自由徜徉于传统与现代两大音乐流派之中,宛若天成。

曲罢,我不禁轻轻地走到他身边,略带稚气的问:“老先生,请问你的琴声为何如此神秘,它既有古朴婉约之美,又有洒脱豪放之美?”老者笑着说:“现代的音乐风靡一时,豪放洒脱,深受人们喜爱,但古典音乐高雅脱俗,为何不能将其融合兼具两者之优点呢?既然它还没有被尝试,那就让我来做这个领头的吧!”

老者的话虽不高,但透露出怎样的一种气度。我霎时被深深折服。老者微笑依旧,淡淡说道:“其实在阮琴的侧面开一个小小的洞,那么它的音质便更加宽广,就可以奏出多样的乐音了。这是我在这三十多年间总结的经验。”一派淡定与从容。那一番超然与平静,令我深深折服。

我独自走在青石板路上,耳畔依旧响起动听的阮琴之声,浮现老者超然风度的样子。

那种风度不是衣着华丽,风度翩翩,也不是天生丽质,气度不凡。那是涵养与真正的气度,对人生自信与沉着的态度。


超然(8)

生活并不平静,繁杂的生活琐事和或久抑近的目标,无不是时刻敲响的警钟。警醒的声音长久地回响,未免不生劳累与困扰。

偶遇一名好友,与以往差异甚大,终算互相认出来,便开始了不息的攀谈。正谈到自己身边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他教我认识了一位用生命在拼的人,且按其习惯称她作“学”吧。

与我聊天的这位,现在在一个风云四涌的班级,每天可谓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班仿佛是为了学习怎样玩,怎样浪而设立的。考试时的每一张课桌,都是安眠的暖床;每一张试卷,都是创作的白帆;每一道题目,都是奇异的符号……结果每一次成绩的书写,都让老师省去不少油墨。

我瞬时对他的班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曾有听他讲过,但也是些琐事。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学在他们眼中简直是鸡立鹤群。她热爱作业,热爱抄写,想爱自己的生命一般,对作业充满激情。整个早晨,即使是休息时间,她身不离课桌半步,手下如生疾风,飞速描画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字。中午,她抱着一沓作业就走。下午,总是能看到她埋头苦写的身影。整个下午,她“人笔合一”,与作业不离不弃。阅读课上,她拿出本子抄书。若是实在没有什么可写,她就会冲破同学们的重重阻拦,去问作业。

对她的学校生活,我从好奇到叹服,最后又有些敬佩与欣赏,欣赏她有何等超然的心境能如此坚持做这么一件事。

再据说,暑假时,她的父母费尽心思藏起这位学的作业,千叮咛万嘱咐让她休息,可她半夜去偷出作业来奋笔疾书。结果,就在大家玩了几天时,学已经把作业一扫而空。

真是在书写生命!我不由欣赏地感叹。我那朋友又表示,每每班里提到人数时,大家都清楚,是象征性、套路性地加上这位学的。她每天仿佛在进出空无一人的教室,作业是她最好的伙伴。我又问道她是否经历过什么才这样。朋友表示不清楚,看不出什么。

可能是把作业作为寄托吧。能找到这样的寄托,把其他一切干扰都置之九霄云外,超然一般,也算值得刮目相看吧。

然而我又听得,她成绩并不好。竟是精理疏文的成绩。

一位超凡的存在,让大家暗中敬佩的人,留在了我心里。人无完人,至于她的生活,我终实是可以用个人习惯来理解。我在玩笑时真正暗中欣赏的,是那份目标已定,不为琐事所扰,在自己的世界中,为自己生活,为兴趣生活的超然心境。


超然(9)

汽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远远的就看见一座貌似城墙的土堆,那就是密州的超然台。

晚云似火,登台漫想,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现开来……

初春的风还是寒冷的,但是已经柔和了很多。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的密州正逐渐的显出生气来。一队人马轻快的奔驰在原野上,尘沙扬起,喊声震天。祈雨归来,他突发奇想,要顺便享受一下狩猎的乐趣。

这一年,苏轼正当不惑。经历了御史台案,经杭州辗转到密州,人生跨过了仕途的巅峰,正要走向不系之舟般的辗转。

面对密州长期干旱、蝗虫遍野的凄惨景象,他大刀阔斧,敢作敢为,上表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鼓励恢复生产,救助收养孤儿……尽到了一个朝廷命官的职责。

也就是这一年,北方边界战事频繁,北宋抵御西夏入侵,取得了最大的一次胜利,收复了大量失地。不可理解的是,朝廷却在此时向辽国割地七百余里。苏轼因为战争的胜利而颇受鼓舞、更因为割地的屈辱而倍感痛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

在密州至多有一两只小野兔的平旷土地上,他想象自己穿上汉代羽林军的锦帽貂裘,牵着黄犬、架着苍鹰,纵马奔驰,弯弓射虎,奔赴边关,杀敌立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他在奔跑,那颗年轻的心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官运不济而受到太多的影响。但是,再坚硬的石头也耐不住流水的日夜消磨。

政局的风云多变,朋党的此消彼长,斗争的腥风血雨……苏轼仿佛一条小船,一路漂泊。御史台案、乌台诗案;黄州、惠州、儋州……最终客死天涯!奔跑的灵魂也有疲惫的时候。

“持节云中”的戍边报国的壮志豪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归隐之心。从密州的纵马奔驰,到黄州沙湖道中上的雨中徐行,这一跑一走虽然促成了苏轼不朽的文学成就,但是背后却有着更多令人遗憾的东西。优秀的人才在无休止的相互倾轧,相互残害中消磨着他们的锐气,永无止境的内耗将那些优异者变成再也难以拿出实绩的“精神贵族”。

青年时,我们为了理想而呐喊,冲锋,劈波斩浪。日子一天天过去,呐喊变成了彷徨;射天狼变成了买田置产;奔跑变成了徐行!老年时,我们捋着长髯,飘飘似仙的感慨:也无风雨也无晴。代代相传,周而复始,两千余年!

道大难容,才高为累。当内耗逼着青年停下了奔跑的脚步,一个民族放慢了发展的速度。

土筑的超然台已经残破不堪,在斜阳的余晖中显得那么的苍凉。


超然(10)

鉴赏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原文

版本一

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1]

版本二

望江南·超然台作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2]

词句注释

⑴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⑶壕:护城河。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⑸咨嗟:叹息、慨叹。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2-3]

白话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4]

3格律对照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平中仄,中仄仄平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烟雨暗千家。中仄仄平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平中仄,中仄仄平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诗酒趁年华。中仄仄平(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5]

4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3-4] 


超然(11)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内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满城处处春花明艳,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千家万户皆看不真切。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注释

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

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壕:护城河。

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咨嗟:叹息、慨叹。

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超然(12)

我最赏识超然之心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糊口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流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顿的我最赏识超然之心作文,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但愿对大家有所匡助。

糊口并不平静,繁杂的糊口琐事和或久抑近的目标,无不是时刻敲响的警钟。警醒的声音长久地回响,不免难免不生劳累与困扰。

偶遇一名挚友,与以往差异甚大,终算互相认出来,便开始了不息的攀谈。正谈到自己身边神一般存在的人物,他教我熟悉了一位用生命在拼的人,且按其习惯称她作“学”吧。

与我聊天的这位,现在在一个风云四涌的班级,天天可谓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班仿佛是为了学习怎样玩,怎样浪而设立的。考试时的每一张课桌,都是安眠的暖床;每一张试卷,都是创作的白帆;每一道标题问题,都是奇特的符号……结果每一次成绩的书写,都让老师省去不少油墨。

我瞬时对他的班级产生了浓厚的爱好,虽曾有听他讲过,但也是些琐事。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学在他们眼中简直是鸡立鹤群。她热爱功课,热爱抄写,想爱自己的`生命一般,对功课布满激情。整个早晨,即使是休息时间,她身不离课桌半步,手下如生疾风,飞速描画一个个小巧玲珑的字。中午,她抱着一沓功课就走。下战书,老是能看到她埋头苦写的身影。整个下战书,她“人笔合一”,与功课不离不弃。阅读课上,她拿出本子抄书。若是其实没有什么可写,她就会冲破同学们的重重阻拦,去问功课。

对她的学校糊口,我从好奇到叹服,最后又有些敬佩与赏识,赏识她有何等超然的心境能如斯坚持做这么一件事。

再据说,暑假时,她的父母费尽心思藏起这位学的功课,千叮咛万嘱咐让她休息,可她半夜去偷出功课来奋笔疾书。结果,就在大家玩了几天时,学已经把功课一扫而空。

真是在书写生命!我不由赏识地感叹。我那朋友又表示,每每班里提到人数时,大家都清晰,是象征性、套路性地加上这位学的。她天天仿佛在进出空无一人的教室,功课是她最好的伙伴。我又问道她是否经历过什么才这样。朋友表示不清晰,看不出什么。

可能是把功课作为寄托吧。能找到这样的寄托,把其他一切干扰都置之九霄云外,超然一般,也算值得刮目相看吧。

然而我又听得,她成绩并不好。竟是精理疏文的成绩。

一位超凡的存在,让大家暗中敬佩的人,留在了我心里。人无完人,至于她的糊口,我终实是可以用个人习惯来理解。我在玩笑时真正暗中赏识的,是那份目标已定,不为琐事所扰,在自己的世界中,为自己糊口,为爱好糊口的超然心境。


超然(13)

历史总是选择着输和赢。

楚汉争雄,刘邦以酌酒自宴祭奠了垓下的乌江刎颈。

战国七雄,嬴政以宝剑出鞘成就了七国的剑下亡魂。

纵越铁骑,铁木真踏破欧亚挥鞭出了一段帝国情仇。

他们是历史的赢家,流芳千古,谱下了一段千古绝唱,他们战胜了失败者,以笑傲苍茫的勇气,将后者抛入历史的巨浪。

但,这又如何?

而今无论是赢家还失败者,他们不都是化为黄土,裹尸于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寸角落吗?武士为争输赢,绞尽脑汁,最终赢得的是一休禅师一句淡淡的“是的,我输了”。此时,人生的境界高低亦可显而易见。

超然是一种内心的解放。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一则故事。一日,苏轼拜见一位禅师,论道于禅室之中,禅师对苏轼说:“我看施主像佛”。苏轼灵机一动,回道:“我看禅师像一坨屎”。禅师笑而不语。苏轼大喜,回家后,便言知妹妹苏小妹,谁知,苏小妹知道后怒斥道:“禅师看你像佛,是因为心中有佛,而你看禅师像屎,是因为心中有屎!”——超然是一种内心的解放,对人对事,锱铢必较,足可见心胸狭隘,泰山障目,充溢粪土,超然之人,大多海纳百川,俯仰宇宙,尊日月之星辉。察定江海,折于江涛之凭阔,定有“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淡然。

古之超然者,首推庄子。他没有儒家“敢为天下先”的赤胆,没有法家“法理不度人”的冷酷,没有纵横家“捭阖出入”的圆滑。

乐于山水,乐于生活,伟大的中国美学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开拓者,这是我对庄子的评价,是我眼中的,超然的最高境界。

妻子死后,敢于大笑于家门敲鼓作乐。

王侯拜官,敢于当面指鼻唾弃摒弃。

这是庄子的真性情,真潇洒,输赢多他来说,毫无意义。

漫漫人生,输又如何,赢又如何?胜又如何,败又如何?不如骑上一头青牛,诵读着“道可道,非常道”的心灵乐曲,走出生命的函谷关,走向茫茫的自由与解放。


超然(14)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超然象外,不失本心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浩瀚宇宙,星光熠熠,从高处向下看,地球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尘埃。香港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说自己“一向观世如史,保持着‘超乎象外’的心态,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四维空间,还有上下”,也含有同样的道理。

从高处向下看,我们渺小得犹如微粒,又何必为了不值得的人、不必要的事生气呢?细细想来,当时觉得无法容忍、令自己火冒三丈的事,事后再看,也不过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完全可以付之一笑,当初那么大的反应甚至让自己都觉得好笑。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何尝不是一种从高处往下看的人生智慧呢?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短短数十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寿命如同蜉蝣,何必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毫无益处的生气上呢?反之,既然生命如此短暂,那就更应该珍惜眼前的'人,去体验没经历过的探险,去品尝久负盛名的美食,去欣赏心生向往的美景。

从高处向下看,收获的是海纳百川的胸襟,是大度坦然的气量,是天地任逍遥的洒脱。

曾经的人类,愚昧而又自负,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是最高级的物种,自己凌驾于自然界万物之上。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围绕着我们而转。在这种可笑而又可悲的思想指导下,愚蠢的人类一次又一次地挑战大自然的权威,妄想征服自然。血淋淋的事实给了人类一个响亮的耳光: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生态破坏……这些无一不在威胁着人类的安全。终于,人类醒悟了。从高处向下看,哪怕是整个人类的力量都显得微乎其微,如此弱小的人类,却叫嚣着要征服自然,结果只会得到了大自然的反击。在庄子眼中,我们恐怕就是那学鸠,不仅所见甚小,还狂妄自大。

从高处向下看,收获的是一份低调,是一份自知之明,是一份敬畏自然之心。

从高处向下看,万物都臣服在自己脚下,而自己又如此高大,仿佛自己是能掌控一切的神,难免会有些飘飘然。而牛顿临终前的遗言,或许能浇灭我们嚣张的火焰。我们所熟知的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总结出了运动三大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系,成为那个时代人们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在许多人看来,拥有如此的成就和声望,怎样“目中无人”都不为过。但是,在临终前,他说:“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孩子,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发现呢。”这样一位物理学上的巨人,仍能如此谦逊,执着于自己的本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骄傲自负呢?

从高处向下看,是一种哲学的智慧,它教会我们洒脱,教会我们宽容,教会我们谦逊……从高处向下看,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才能更好地认清自己,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


超然(15)

漫步在历史的长廊,多少名人志士都有着内心的一块圣地。北宋文学家林和靖,幼年便才华横溢,尽管有绝佳的实力却舍而取静。40岁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或而拜访寺庙与方丈叙谈,棹舟游湖。一生不仕不娶无子,却爱养鹤植梅,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正是因为他内心的宁静,而使他不屑于世俗喧嚣。因为他内心的宁静,而使他超然脱俗,留下“梅妻鹤子”的千古美谈。

然而,物换星移,一群企业高管为逃离城市登上了岗什卡雪峰,置身雪域绝美的风景之中。十几个男人坐在雪地低头把玩手机,偶尔抬头,会心一笑。登上峰顶,难道就成功逃离城市了吗?逃离城市应该是抛开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打开心灵之门释放灵魂,从而获得内心的宁静,而绝非是置身瑰丽的景色却依旧沉迷于现代科技的物质世界之中。

人与人之间,其实很近很近。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庄子:“冯虚御风,泠然善也。”只有内心宁静才能真正逃离浮华盛世,才能逃离名利欲望,才能超然脱俗……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浮华喧嚣中,有多少人为了一笔酬劳而放弃了内心的宁静,为了一份合同而抛开内心的宁静,为了高升官位而舍下内心的宁静……一切熙熙皆为利来,一切攘攘皆为利往。然而社会越是如此,那些宁静的人便越是耀眼:万里虽身居高位,却守着内心的宁静。1994年新中国成立45周年,面对他人的盛情邀请,他却选择在大会堂的角落观看焰火盛会。这是怎样的淡然宁静啊?不以职位尊贵,而行匹夫之礼。因为内心宁静,自然超然脱俗。

地坛犹在,写《我与地坛》的史铁生却悄悄地离开了,留给我们的是那一片生命的宁静。无需逃离城市,内心宁静其实便可滤去世事喧哗,内心宁静便可看日出的超然。

望天外云卷云舒,看庭前花开花落,只要我们内心宁静,花的芬芳就会溢满社会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