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与屈原(甄选5篇)
风之别鹤叶
2024-01-02 09:42:42
高二
说明文

端午与屈原(1)

看到满街的条幅,听到粽子的叫卖声,读过网络上铺天盖地有关屈原的贴子,忽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而明天的端午节,只是城里人亲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摊小贩赚钱的契机,是商家推销自己的良策,与屈原无关。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里人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月十五。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只好让端午节作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节日吧。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家乡人每年必过的四大节日之一。根据农活完成情况的不同,家乡人又把端午节分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乡起初是没有的,后来因为农村与城市亲友网络的扩大,有好些嫁到城里的女儿都在这一天回家来过端午节,于是有亲友在城里的人家便把这一天当成他们的端午节了,后来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更有家道殷实的大户人家以此作为端午节的前奏,于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说了。而那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户,家里都请有长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长工或短工都还在为他们辛勤的劳动,他们有些之所以选在五月初五过端午,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慰劳一下那些长短工们,让他们死心踏地的为他们卖命,同时也是一种积德行善的途径,以此博得乡邻的口碑,可谓一举多得,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即使家乡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这一天依然与屈原无关。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呼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一天还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车吧,只是节日的气氛淡了许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只是,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

从早端午到晚端午,家乡的端午节足足要过二十一天,而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灯送年为止,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二天,因此,家乡的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便大声呼吁,乡亲们啊,端午节的战线再不能拉长了,否则就要超过春节了,那还成什么体统呢,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啊!到这时,才遏制住了端午节继续发展的势头,否则,家乡人一定会把端午节弄得比春节还要隆重。由此可见,端午节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只因家乡的端午节象征着播种,象征着希望,所以仍然与屈原无关。

其实家乡并不叫端午节,他们叫过端阳,就如他们把春节说成过年一样。尽管说法不同,但实际意义却是完全一样的。过年的意思便是年年难过年年过,那么过端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本是一条苦难的长河,偶尔在长河中拾起一小瓣精致的贝壳或者到银河采撷到一丁点星光,以此来点燃乡亲们播种的希望之光,自然也不失为一种东篱采菊的怡然自得。只是,过了这些节日之后,他们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在他们求索的空隙中,忙里偷闲度过的这样的端午节,真的与屈原无关。


端午与屈原(2)

农历5月初5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这一天,人们都要包粽子、赛龙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它非常爱民,深受老百姓的拥护。那个时候,秦国的实力非常强大,屈原想联合各个国家一起对抗秦国。可是却遭到楚国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见秦国的队伍已经快要撞开楚国城门。心想:国家已经没有希望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它在农历5月初5这一天投江自杀。

屈原死后,老百姓纷纷把用辽叶包好的粽子投向水里,怕水中的猛兽吃了屈原。为了惊动鱼儿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好寻找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还制造了一种叫“龙舟”的长船。每到端午节,人们就赛龙舟。

一直到现在,我们依旧过着端午节。端午节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按规定放假一天。现在过端午节不再局限于吃粽子和赛龙舟,有条件的可以去外地旅游,没条件的也可以在家乡郊游。

至今人们仍没忘记屈原这位“爱国诗人”。我们一定要继承先辈的志愿,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


端午与屈原(3)

农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日,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民间节日“端午节”,因为在五月,又可称之为“五月节”。在这个节日里,很多地方都以包粽子以及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古代杰出诗人屈原。

少年时,每逢端午节这一天,我既有芳香扑鼻的粽子吃,又可以与同伴们到家乡的小河里畅游“龙泉水”(民间传说把这一天江河里的水称之为“龙泉水”)。与同伴们在水里嬉戏、追逐,把这一天藏在内心的喜悦尽情地挥洒出来。这是端午节留给我最初的、最深的印象与留给我最美的回忆。

随着时光的飞逝,今天已为人师的我,在端午时节,想起的是《楚辞》,想起《离骚》,想起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想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据史说,公元前278年秦兵功陷楚国首都郢都,诗人屈原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于当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名为“端午节”。屈原在楚国早期是极受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的,他极力主张联齐抗秦,并争取由楚国实行统一天下。然而,后来楚怀王却听信保守势力与奸佞小人的馋言,而渐渐疏远屈原。屈原受到排挤与流放,在流放途中闻国已破。此时此刻屈原的内心是多么失望、多么悲愤、多么的矛盾。痛恨楚国最高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使爱国之士报国无门,导致奸佞误国,以致亡国。屈原在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下,甘与国家共存亡,毅然投江自尽。以他的死去唤醒世人。

假若当年屈原没有投江自尽,而更多地去深入民间,洞察民生,聆听世人的声音,以诗人自身的创作才华去谱写更多可歌可泣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不是更好吗?此亦后世文坛之大幸也。


端午与屈原(4)

又逢五月五,家家过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今年的端午处处弥漫着郁闷空气,坐在电脑前搜索着关于端午风俗文化的我,看着每篇介绍端午都关乎着屈原的资料:屈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不幸的是,楚国被秦国打败了,眼看就要亡国了,屈原非常伤心,就跳江自杀了。老百姓怕屈原的鬼魂挨饿,就用竹筒盛米,扔到江里给他吃。可是米全被鱼儿给吃了,于是人们就乘龙舟将用粽叶包的饭团扔进江里给屈原吃。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在这天就有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民俗活动。

在屈原投江之后的2000多年里,人们仍然敬仰和怀念他,他所创造的《离骚》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我们作为2000多年后的小学生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在那个时期人的生与死的价值呢?通过查阅资料,我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

屈原之死,死于抗争。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如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还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

端午节,这个伟大的节日!我要永远记住它,记住这个热爱祖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我们要像屈原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随时准备为自己的祖国做贡献。


端午与屈原(5)

看到满街的条幅,听到粽子的叫卖声,读过网络上铺天盖地有关屈原的贴子,忽然醒悟:明天就是端午节了。而明天的端午节,只是城里人亲朋聚餐的因由,是小摊小贩赚钱的契机,是商家推销自己的良策,与屈原无关。

明天是五月初五,是城里人的端午节,而在家乡,端午节却是五月十五。因为五月初五农活正忙,稻田里的秧苗还未插完,棉田里的杂草还未除净,正是农人们播种丰收播种希望的黄金时期,他们哪里会有闲心坐下来过节呢,即使勉强自己将身体坐到了餐桌的旁边,他们依然会魂不守舍,他们的心仍在田间地头,仍在那些庄稼的身上。于是我们的祖先便想出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节也要过,农活也不耽误,只好让端午节作出让步,等农活做完后,就把端午节作为庆祝播种的节日吧。这样的端午节,自然与屈原无关了。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节是家乡人每年必过的四大节日之一。根据农活完成情况的不同,家乡人又把端午节分为早端午、中端午和晚端午。早端午是五月初五,在家乡起初是没有的,后来因为农村与城市亲友网络的扩大,有好些嫁到城里的女儿都在这一天回家来过端午节,于是有亲友在城里的人家便把这一天当成他们的端午节了,后来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自然而然的便形成了早端午的概念。更有家道殷实的大户人家以此作为端午节的前奏,于是五月初五也就有小端午之说了。而那些家道殷实的人家多半都是那一方的地主或者富户,家里都请有长工或短工,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长工或短工都还在为他们辛勤的劳动,他们有些之所以选在五月初五过端午,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慰劳一下那些长短工们,让他们死心踏地的为他们卖命,同时也是一种积德行善的途径,以此博得乡邻的口碑,可谓一举多得,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即使家乡的早端午是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但这一天依然与屈原无关。

家乡的中端午是五月十五,也称正端午。顾名思义,这一天才是家乡人真正意义上的端午节,因为到这一天为止,家乡大部分人都把一年的希望播到了地里,农活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为了纪念他们播种的辛苦,为了庆祝他们阶段性的胜利,他们便借用了这个传统的节日,只是赋予了它暂新的内涵罢了。这一天,姑娘多的人家可就热闹了,因为在这一天,姑娘女婿都携着子女回娘家过节,其实也没有谁作出一个什么规定,只是大家都这样,于是便有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后来在家乡便有了这样的一种说法,端午节便是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当然也就与屈原无关了。

家乡的晚端午是五月廿五,也称末端午或尾端午。也就是说到这一天为止,家乡的端午节才算过完了。据说之所以有这个末端午之说,一是为了与早端午相呼应,二是照顾那些田多劳少又无力请工的人家,他们往往在正端午这一天还在地里劳作,等到他们收工上岸,人家的端午早过完了,于是他们便在五月廿五这天过晚端午,也算是坐上了端午的末班车吧,只是节日的气氛淡了许多,但亲情依旧,庆祝的心情依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们为端午节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只是,这样的端午节,依旧与屈原无关。

从早端午到晚端午,家乡的端午节足足要过二十一天,而家乡的春节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算起到正月十五花灯送年为止,满打满算也就二十二天,因此,家乡的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便大声呼吁,乡亲们啊,端午节的战线再不能拉长了,否则就要超过春节了,那还成什么体统呢,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啊!到这时,才遏制住了端午节继续发展的势头,否则,家乡人一定会把端午节弄得比春节还要隆重。由此可见,端午节在家乡人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只因家乡的端午节象征着播种,象征着希望,所以仍然与屈原无关。

其实家乡并不叫端午节,他们叫过端阳,就如他们把春节说成过年一样。尽管说法不同,但实际意义却是完全一样的。过年的意思便是年年难过年年过,那么过端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生本是一条苦难的长河,偶尔在长河中拾起一小瓣精致的贝壳或者到银河采撷到一丁点星光,以此来点燃乡亲们播种的希望之光,自然也不失为一种东篱采菊的怡然自得。只是,过了这些节日之后,他们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在他们求索的空隙中,忙里偷闲度过的这样的端午节,真的与屈原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