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鸭蛋(精选10篇)
恨不能遗忘
2023-12-22 06:37:57
高二
读后感

端午鸭蛋(1)

仿写《端午的鸭蛋》 仿点:烤羊腿味道的独特 选羊腿的特别
包头的烤羊腿
八六班 刘益孜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出羊。包头的羊更是有名。羊多,个也大。包头人也善于做羊肉。包头的羊肉于是出了名。虽然我不在包头生活,但小时候曾在那里住过一个多月,对包头的羊肉比较了解。包头的羊肉佳肴很多。稍美,羊杂碎,莜面,我偏偏对烤羊腿情有独钟。我也不喜欢把包头烤羊腿挂在嘴边,让人觉得好像人家那地方就出烤羊腿似的!不过,所食羊腿多矣,但和包头的完全不能相比!别的地方的羊腿,我实在瞧不上!烤羊腿也曾是元太祖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菜,我知道后便觉尤为亲切。
包头烤羊腿的特点是肉鲜而入味。羊腿肉细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入口如嚼干柴。入味之深尤为别处所不及。烤羊腿的吃法,就是用刀切下一小块,不用蘸料,直接送入嘴中。烤羊腿发出滋滋的响声,一滴热油顺着饱满的肉的纹路慢慢往下流。刀尖刚碰到外皮,嗞——便被烫得产生一股白汽。包头的烤羊腿外焦里嫩的,光是闻闻都让人心醉。外皮的焦香直入鼻腔,内层的鲜香渗入味蕾。我在郑州吃的烤羊腿,里外都是一个味儿,这叫什么烤羊腿呢!
夏夜,我们兴致勃勃地去吃烤羊腿。那里的羊腿都是现杀现烤的。羊腿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切面有光泽的,肉色红而均匀。这是新鲜的。二要挑肉质紧致的,指压后的凹陷立即就能复原的。别说羊腿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健壮,有的样子瘦小。挑好了,叉在烤杆上,架在烧烤架上便开始烤了。先吃着别的,烤羊腿烤半天,什么时候馋的不行了,就拿刀割熟的一小块儿下来,吃了。边烤边加着佐料,慢慢入味,不加孜然粉也可以。
大人们吃羊肉是很细致的。小心翼翼割下方方正正的一块儿,蘸着椒盐辣酱,变得更加入味,嫩滑,焦酥,鲜咸。再细细品尝,慢慢回味。我们小孩子就不一样了,性急,急了巴慌地随意切一块烤羊腿,顾不得烫就往嘴里塞。羊肉的鲜美一瞬间都在嘴里翻滚起来舞蹈起来,美味的口感直达舌苔尖端,满嘴的肉香!一嚼忘了所有不快,二嚼仿佛在天上飘,三嚼如同羽化飞升!还有什么重要的事呢?没有什么能比在这里大快朵颐包头烤羊腿快乐了!

端午鸭蛋(2)

《端午的鸭蛋》一文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汪曾祺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丰富的端午鸭蛋文化,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通过文字观照作者的精神世界。

解读作者精神世界的第一个密码是故乡情结。

故乡情结是弥漫在文中最为浓郁的味道,汪曾祺先生也深深陶醉于其中。汪曾祺于1939年19岁时离开家乡,直到1981年他才第一次重返故里。家乡的风物景致,其一草一木,抑或一人一事,不由分说地成为汪曾祺小说中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细节。他是在以另一种方式重返家园,梦回故乡。

作者以端午的民俗活动为主线,以故乡的咸鸭蛋为情感载体,说不尽道不完的是对故乡的深情。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放黄烟子的民俗不见得有多高雅,而咸鸭蛋再怎么好吃也就是个咸鸭蛋!只是作者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故乡,这些民俗活动就有了特别的记忆,这枚咸鸭蛋就有了特别的味道,形成了特有的故乡情结。

汪老的儿子在文章中这样记载他的故乡情结:江苏电视台为父亲拍了一部电视片《梦故乡》。我记得那次周末回家,父亲急不可待地要放这部片子给我们看。汪朗笑他:老头儿看过了又要看,看几遍才够啊?看片子的时候,我们一如既往地插科打诨,说爸表现不俗,可以评一个最佳男主角了,可是我们没有像以往一样听到父亲的反抗声。我回头看,一下子惊呆了:父亲直直地盯着屏幕,眼中汪汪的是饱含着的泪,瞬间,泪水沿着面颊直淌下来! 在别离故乡的漫长岁月里,汪曾祺对故乡的情愫只能藉以文字慢慢倾诉,细细流淌,无止无息,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境界。

解读作者精神世界的第二个密码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文友们称汪曾祺是一个和蔼、善良的天才小老头,冲和平淡又不乏幽默可爱。文品如人品,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完全以孩童的视角写家乡的民俗活动,热切、痴心,仿佛一切都是美的,都是有趣的。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喜欢世俗生活,就像他说的感觉到周围生活生意盎然。他自然而然地用充满温情的眼睛看生活,去发掘平淡生活中的美和诗意。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也可以从文字间感悟一枚小小的咸鸭蛋所裹藏着的汪老对生活的态度和智慧!


端午鸭蛋(3)

精彩。何为精彩?何处有精彩?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变亦不少精彩,只是缺少了发现“精彩”的眼睛。而我又何尝不是这样,从来都会忽略身边的那些小事,从而错过它们有可能带给我的惊喜与欢乐。

不过,从我开始与这篇文章起,我不会再与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过了,因为《端午的鸭蛋》正让我体验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长篇大论的“精彩”,让我的味蕾上都残落着咸鸭蛋的美味。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端午鸭蛋(4)

《端午鸭蛋》情有独钟。同季羡、沈从文等大师一样,汪曾祺的文字平淡素致但细细斟酌,能发现汪老的文字于素淡中藏了几许幽默。如若说林语堂更注重一种西式诙谐,那么汪老则更倾向于典雅的中式风趣。字里行间,透着一个童心未泯的老人纯粹温暖的内心世界。 文中汪老对故乡江苏高邮的咸蛋赞不绝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文白交替的写法,典雅不失朴素,就像一位尝遍天下饕餮的食客娓娓讲述着最本真的食材,自然简单。“筷子尖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写得极为精巧,一帧品尝咸蛋的画面勾勒的惟妙惟肖,不过是生活中最随意的动作,在汪老的笔下却极富有质感,看得见,摸得着,想想都觉得馋死了! 最有趣的是这儿——“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一要挑淡青壳的。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都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在汪老眼中,挑鸭蛋也是一门艺术。也许是文人天性中特有的浪漫情怀,于是淡青色和长相斯文秀气的鸭蛋便为汪老所青睐。细想来,果自有几分格调哩!鸭蛋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味蕾,还能成为消遣时光的好玩物。试想,“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该有多么梦幻。挂于床幔边,在漫无边际的黑夜里,伴着点点萤光入眠,梦也准是甜甜的!我想到的是梦,未免幼稚,汪老联想到的是古时车胤囊萤的故事,颇有几分淡雅的幽思。而文末一句“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无疑,汪老那份童贞犹存,一个可爱的老头儿形象跃然纸上。 读罢全文,在汪老闲适自由的文字中,隐隐绰绰映于其间的更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结。咸蛋之于高邮,正如火锅之于重庆。看似简单的美味中,匿藏的是人们对于故乡的依恋乃至对生活的热爱。穿梭于玉盘珍馐之间,无论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抑或是一个倦航的归人,在味蕾的酸甜苦辣中,都能寻回肉体与精神的归宿。一颗流浪的心,从此安定。


端午鸭蛋(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片段,感受课文情趣。

2、掌握品读语言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心朗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解读文本内在韵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认真品读,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资料

资料(陆建华《汪曾祺和高邮咸鸭蛋》

有人对汪曾祺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第三,前头还有(高邮咸鸭蛋)。”

以上的资料可以看出高邮咸蛋在汪曾祺心中的地位,今天,我们就走进高邮,看看汪曾祺笔下的.那枚鸭蛋究竟装着什么,让他念念不忘。

二、温故知新

三、明确目标

四、品语言找趣味

《社戏》结尾说再没吃过那夜的好豆,再没看过那夜的好戏。其实,戏并不好看,豆子也一般,作者难忘的是儿时的记忆,这是最有趣的。有人说,本文的4.5段最为有趣,你能找到相关句子吗?有没有唤醒你儿时的记忆呢?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自己找到的趣句在组内范读,并和小组同学交流感受,品出趣味。适时介绍品味语言方法,品出作为高邮人的汪曾祺又用怎样的情感介绍家乡特产。

五、赏风格感魅力

1、介绍汪曾祺的语言风格。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方言入文文言入文)

c有淡淡的幽默。

2、学生自由选例,结合课后题进行品味评析。

3、归纳语言特色。

a、平淡而有味。(读起来亲切自然)b、方言入文。(脱口而出,直率朴素)c、淡淡的幽默。(增强文章趣味性)d、文言点缀。(使文章增添了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六、拓展延伸:说风俗

1、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并说出这个节日的习俗?

2、假如你是周至县的县长,你要举办“中国周至·民俗文化节,”你有怎样的设想,会通过哪些渠道来推荐周至民俗文化?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民俗让你难忘?或者家乡的某些特产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请以“一说起家乡,我就想起了家乡的------”为开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要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1.求《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啊

2.《端午的鸭蛋》优质教学设计

3.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反思

4.八年级语文下《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5.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6.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7.《端午的鸭蛋》八年级语文教案

8.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9.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练习题


端午鸭蛋(6)

八年级语文教案《端午鸭蛋》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语文教案《端午鸭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文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

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

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xxxx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A、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B、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c、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

结语: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我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正如我的这节研讨课一样,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力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法宝。

【八年级语文教案《端午鸭蛋》】

1.《端午的鸭蛋》八年级语文教案

2.《端午的鸭蛋》教案「精品」

3.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4.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课文原文

5.八年级语文下《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6.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练习题

7.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8.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9.《端午的鸭蛋》评课稿


端午鸭蛋(7)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一:

“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的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

品味着汪曾祺老人的《端午的鸭蛋》享受着阵阵民俗文化的魅力,不由想起最热闹的端午节,心中不由涌起阵阵涟漪。

“端午节,我们那里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有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的丝线打好了络子……”

读着读着,眼前似乎浮现着孩子们挂着鸭蛋络子,额头上用雄黄写着“王”字奔跑着嬉戏着……回忆着自己童年时的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想想当时玩得不亦乐乎啊!

曾今的端午热闹而丰富,如今的呢?

作为现代都市的一员,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过起了“洋”节日。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早已被抛之脑后,扔给历史作记录,取而代之的是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

记得去年的圣诞节,大街上,树上都挂满了彩色的小灯泡,孩子们都兴奋的向圣诞老公公要礼物,所有人看起来都十分的充实和开心。而端午,确实在寂静中度过的。有些人早已忘记了端午节,只有一些老人在吃粽子小学生作文 作文人网 你也可以投稿,在给自己的小孙子孙女系百索子。而其他人已沉醉在城市的喧嚣中不可自拔。

端午寄寓着人们对屈原的怀念,寄寓着我们祖先的人们,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而今的端午,而今的古文明已经和现代文学产生了冲击,致使人们在慢慢的忘记。可是,这些文化这些民俗忘记吗?

我们的风俗,是历史演进中不断沉淀的宝藏,所以我们在发展进步的同时,拾起那将被丢弃的文明吧!

去年的端午,大家丢失了传承文化的机会,今年我希望可以看见往日的繁华。让民俗,让文明在我们这一代传承、升华吧!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二: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到了,家乡的鸭蛋又有了别样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把儿时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

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是慰藉,不是悲苦。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三: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

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端午鸭蛋(8)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C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


端午鸭蛋(9)

读《端午的鸭蛋》有感1000字一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

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读《端午的鸭蛋》有感1000字二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到了,家乡的鸭蛋又有了别样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把儿时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

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是慰藉,不是悲苦。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端午鸭蛋(10)

不过,从我开始与这篇文章起,我不会再与生活中的精彩擦肩而过了,因为《端午的鸭蛋》正让我体验了一回由小事而引出长篇大论的“精彩”,让我的味蕾上都残落着咸鸭蛋的美味。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