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饮食文化(汇编8篇)
行者无疆
2024-04-07 04:20:21
其它
其它

中国的饮食文化(1)

现在某国外旅游杂志向你约稿,请你以 When in China, do as the Chinese do!为题写一篇文章,向西方读者介绍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以下是此杂志社发来的稿件要求,请仔细阅读,完成写作。

要求:内容合理;要点齐全;句子及篇章结构准确、连贯;书写规范。

英语作文范文:

When in China, do as the Chinese do!

Meals in China are different in some ways from meals in the West. In China, lunch is usually served around 12 o'clock. As for dinner, Chinese people eat it much earlier than people in the West. Chopsticks are used to eat most food. Generally, for dinner, there'll be lots of different dishes, not just three courses. Besides, Chinese people like to talk about food, so it's a good topic during a meal. The golden rule is: when you're in China, watch the Chinese and do as they do!


中国的饮食文化(2)

When in China, do as the Chinese do

Meals in China are different in some ways from meals in the West.

In China, lunch is usually served around 12 o'clock.As for dinner, Chinese people eat it much earlier than people in the West.Chopsticks are used to eat most food.Generally, for dinner, there'll be lots of different dishes, not just three courses.Besides, Chinese people like to talk about food, so it's a good topic during a meal.

The golden rule is: when you're in China, watch the Chinese and do as they do!


中国的饮食文化(3)

有那么一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在百姓的心中可以说是大若天地。中国上下五千年沉淀了中华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年糕,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食物之一,也是农历年时的应时食品。在春节,我国许多地区都会吃年糕,我的老家自然也不例外。

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年年高的寓意,象征着收入、职位或小孩子的知识和身一年都比一年高。虽说只是寓意,没有多大的真实性,但象征了老百姓们朴实、简单的美好祝愿。

听爷爷说,这年糕的由来,得从一个传说讲起。在远古时候,有一种怪兽称为“年”“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起来过冬了。“年”饿得不得已时,便只好下山,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人们为了纪念和感恩“高氏族”的首领,便把“年”与“高”字和在一起,取其谐音为“年糕”

年糕,在我的老家是过年的必备品。拜神时,总要取一小块年糕放在贡台上,以祈求神灵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能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拜完后,便可以拿年糕来吃了!这对于我来说莫过于最好的事了。煎、炒、炸、蒸、煮,一块普通的年糕在奶奶的巧手下,运用不同的烹饪手法做成了一道道各具风味、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灿黄灿黄的,别提有多诱人了!

吃的时候,大家都围成一桌,一边吃一边聊着生活的趣事与近况,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他一语,好不热闹!其实,我想,在那一刻,重要的已不是年糕本身了,而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欢乐与亲情。看着老人们欣慰的笑脸,皱纹里满满的都是甜蜜,我的心中也仿佛有一股暖流淌过。是啊,传统美食、风俗习惯什么的,为的不就是这一刻三代同堂的欢乐吗?

如今,在这个几乎所有的传统手工食品都已经被放到了工业流水线上的今天,中国人,这个全世界最重视家庭观念的群体,却仍然在大年夜聚集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讲诉着彼此的故事,带着美好的寓意和企盼,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的饮食文化(4)

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而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的饮食文化,当从神农氏开始至今,五千余年来,中国人一直强调药食同源的道理,而神农尝百草正是药食同源的最早见证。

中国的饮食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的大致特点:

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我国从古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

第三,讲究美感。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的美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国的饮食文化(5)

所谓吃货者,并不以爱吃能吃吃得多吃的快,而以能读,能品食物之内在者,是以为吃货。我正在努力的成为一名吃货,而中国,是吃货们不可多得的天堂。

譬如中国最有名的餐具,筷子这种以竹制成的用具,使用需要十分特殊的技巧。西方的叉子,餐刀,都要破坏食物后方能入口,但筷子则不同,它讲究的是一个巧字,在不挑破的情况下得到食物为最佳。筷子,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明,以和为贵的特点。

在中国,茶有堪比英国的地位。从一个人的品茶习惯,便可以读出此人的心境。淡茗,清香静心怡神;花茗,雅香安神旷心;浓茗,茶可醉人,回味良久……连茶具都有许多讲究:色清,紫砂为宜;色重,白瓷为宜。一般来说内壁须用白色,才能清楚地反映茶汤的色泽与明亮度。品一杯香茗,从袅袅升起的芬芳水汽中,读出宁静与东方特有的精致。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中国,如果一种食物没有传说和含义,总会感觉少了点什么。就来说说知名度极高,在各地都有“死忠粉”的人气美食———油条吧。油条,又名“油炸桧”,是为了“纪念”宋朝奸相秦桧而诞生的。秦桧搬弄是非,活活害死了忠义名将岳飞满门,百姓恨他恨得牙痒痒,便有手巧的'小吃摊主,捏出两个背对背跪着的小面人,一个代表秦桧,一个代表与他狼狈为奸的老婆,丢进沸腾的油锅里,炸他个外酥里嫩。不曾想,成品色泽金黄,卖相极佳,入口酥香四溢,令人无法释怀。于是这种体现了劳动人民嫉恶如仇精神的小吃,便随着那一声声“吃油炸桧!”“吃油炸桧!”的叫卖声,走遍了大江南北。

中国有句人人都知晓的老话:民以食为天。华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已经用它永不枯竭的活力与创造力,将食物升华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我国地大物博,这种不断开发创新的精神,甚至已经超过了食材本身的魅力,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境界啊!


中国的饮食文化(6)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

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国的饮食文化(7)

在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中国人运用独特的地理环境,演绎出风味的美食,为中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去品味,这就是神奇的中国味。

中国南高北低,而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着麻辣的美味。火锅是一种麻和辣的兼和品,驱寒除湿也让它成为渔夫们的“补品”,如果要说起火锅的起源,那我们要追溯到富饶的四川去,那里世世代代的生长着一种叫花椒的佐料,花椒——学名:百里香,色艳肉厚,油重质佳,麻香味浓是它的主要特点。味蕾和花椒的碰撞产生的麻辣味道,给人带来冲向味觉巅峰的奇幻效果,它与辣椒在高温下释放芳香素,产生扑鼻的香,这就是底料。在火锅中加入山珍海味,这才是直正的美味。

在距离四川约二千公里的地方——北京,一个古老的城市,是明清两朝的首都,这里有悠久的文化气息,而最让人向往的是北京的烤鸭,烤鸭——外香内嫩,首先用鲜鸭抹上秘制香料,放入烤炉中,烤熟透,沾上酱汁,就可以供人们享用了,北京虽说不是什么美食之城,但也有它独特风味。

对于北京人来说美食就是甜,对于四川人来说美食就是辣,两者虽说不同,但对美食而言,酸甜苦辣则是一种追求美好的方式,不管东西南北不同的地理,不同的家,不同的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经历,但我们都是中国人,传奇的中国美味。


中国的饮食文化(8)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都相当重视。饮食特点鲜明,重理(食物的搭配),重味(讲究“色、香、味、型”),重养(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一点在饮食上最能体现。中国餐馆遍布世界,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饮食文化发展至今,经历过三次发展高峰。首先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形成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出现成熟的膳食制造业、掌握有关于饮食卫生食品保鲜的成套的经验,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其次在大汉王朝,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进行大规模开发,并开展对周边地区的国土开发。到西汉末年,由于开发周边田地和对外开放,促使地域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加速进行,饮食资源大大丰富起来,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最后从隋唐到明清,在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和对长江、珠江、辽河流域的进一步开发的时期。商品经济、交通和中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河港城市和边贸城市发展起来,地域饮食文化极大发展,孕育出7大类别的菜:粤菜、苏菜、川菜、鲁菜、素食菜、清真菜、食疗菜,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动植物为副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的两大主食。南方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对湿热,多种植稻类:北方气侯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相对干冷,多种植小麦。

与主食相对,中国的副食更为丰富,其中,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八大菜系”。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明显,古人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与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比如,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经常吃辣可以驱寒去湿。

饮食文化中另一重要元素是饮,中国对于茶道的文化非常精深的。外国人爱喝酒,而中国人就喜欢喝茶。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而中国人喝茶是为了意境。自古以来茶就是中国的文人雅士最喜欢的东西,他往往是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的,文雅智取。所以中国人喝茶不叫喝茶,叫品茶。从中品的,还可以品出来人生哲理,从而产生许多的伟大诗人写诗来颂茶。就连品茶,也是品出了茶术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