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风俗(必备17篇)
孤单蝴蝶影
2023-12-22 03:46:57
小学
写景

我的家乡风俗(1)

身为一名张家港的小学生,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我们生活的城市为什么叫张家港吗?”哈哈,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明代万历年间,有一对叫张通和张巡的兄弟俩迁到我们张家港的香山附近。这里有山有水,可以放牧,可以打渔,又有大片新沙田可以围垦耕种,真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他们将一条小河拓宽,在这里生活了下来。到了清代,这条小河成为了通江河道,清代康熙年间正式命名为‘张家港’。后来,祖辈们在此修筑江坝,截断江流,围垦沙洲,成立了沙洲县。改革开放以后,沙洲县依靠乡镇工业和港口经济,各项建设快速发展。1986年9月1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沙洲县,正式设立张家港市。”这就是我们城市名称的由来。

其实知道这些,是因为前不久我刚刚看了一套书——《张家港历史风俗图说》。这套书非常有趣,用一张张的连环画告诉了我们张家港的历史故事和风土人情。从书中,我了解到原来我们张家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出过许多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杰出人物。例如三次让国,重诺守信,传为千古美谈的季札;身体力行,致力于传播文化,被称为孔子十大最优秀弟子的言游;医术精湛,为人治病却不取分文的“杏林叟”董医生;刻苦学习、靠借书攻读,终成张家港和苏州地区第一位状元的陆器;热衷公益,为百姓做了大量好事的钱理平等等。还有大家熟知的苏东坡、徐霞客、韩世忠等等也都在张家港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

这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故事。鉴真东渡的地方叫古黄泗浦,就是现在的东渡苑。东渡苑离我们家不远,我去玩过好多次,可开始却不知道原来那里这么有名呢。当时,日本遣唐使想请高僧赴日本弘扬佛法,可因为路途遥远,九死一生,没什么人敢去。后来鉴真慨然说:“为法事也,何惜自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他决定亲自赴日本弘扬佛法,但五次东渡,历尽磨难,却未能成功。其间,一心一意跟随他东渡的弟子,有的丧生海浪,有的病死异乡,鉴真自己也双目失明。直到他66岁那年,第六次东渡才最终到达日本,取得成功。鉴真大师不畏艰难,不怕磨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回想起自己有时在学习上碰到一些难题,一些困难就想着放弃,真是惭愧。今后我要像鉴真大师学习,勇敢地克服困难,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看完整套书,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个张家港人而自豪!同学们,大家应该都喜欢看书,也看过许多书。但我建议大家在看中外名着、经典故事的同时也能多看看有关我们张家港的书,关注我们的家乡,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继承和弘扬我们先辈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品质,长大以后,一起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美丽!

六年级:陈晓曦


我的家乡风俗(2)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和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我的家乡风俗(3)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

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风俗(4)

我的家乡是河南郑州,这里是一个有趣古老又有特色的地方,这么多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特色。我们这儿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家乡特色风俗,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又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我的家乡非常繁华,但在繁华中也有着几百年的古老历史风俗,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郑州风俗吧!
首先,郑州在十三朝古都洛阳与七朝古都开封之间,历史悠久,风俗很多,有些还有名,但有些就不算太广泛了,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这些不太文明的风俗吧!
"摸摸会"是在登封市的传统民俗,"会场"在中岳嵩山九龙潭,每年农历5月14日,人们赶来后通宵到第二天也不愿离去,若女子不孕为了求子就趁夜黑来到九龙潭向圣母求子。制作"猴加官"是豫中地区的民俗,"猴加官"是工艺品,有近三百年历史,很有意思,可以让小猴所拿的脸谱通过操纵戴在脸上,因为"猴加官"谐音"候加官",暗示"官上加官"的意思以表祝福。
"独角舞"也是登封市一种独特的民间舞,来源于大禹治水,如果有值得庆祝的事,都会跳独脚舞,是一人站在在两只高杆上所跳的舞。
郑州也也有广为人知的风俗,上元佳节(又叫元宵节)时要吃元宵,代表团团圆圆和和美美,也会耍龙灯,同时还要送花灯,一般会对出嫁或得子时送出,而且还流行猜灯谜,希望能喜气洋洋平平安安,春节里要放鞭炮,舞狮舞龙,还有拜年,得压岁钱,等等我们熟悉的民俗。
郑州热闹古老,也有着许多中国文化风俗,希望大家能发现风俗,喜爱风俗,我爱郑州,也爱这里的古老风俗。

我的家乡风俗(5)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我的家乡风俗(6)

我的家乡,武汉,是一座富有“烟火气息”的城市。与别地不同,这里的早餐被称为“过早”,它种类丰富,而且每一种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当做色香味俱全的一道大餐,可谓是武汉的一大风俗。

走在街上,许多人手中都拿着一份早餐在吃。有的蹲在地上,大口嚼着他们的“过早”,虽然看上去有些粗俗,但这恰恰是武汉的“烟火气”所在;有的走在大街上,在赶路的同时,手中还不忘拿着一份早点一一这也练就了武汉人“边走边吃但滴汤不漏”的本事。虽然公交车明令禁止在车上吃东西,但在“早高峰”的车上,仍能经常看到人在车上“过早”,手捧一份热干面或豆皮,吃得忘我。

来到餐馆,里面虽然大,但也坐满了人,密密麻麻,还有不少人站在座位旁。一张张方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小吃:泛光的热干面,隔着多远,都能闻到芝麻酱的香味;金黄薄脆的豆皮,使它的样子十分体面;清甜淡雅的米酒,飘逸着清甜的米香…… 还有许多我叫不出来的小吃,它们一碗碗码在桌上,使我垂涎欲滴。这不是早餐,而是一场盛宴。

凭借经验,点了份豆皮与一杯豆浆,便静坐等候。豆皮外面的皮被炸得金黄酥脆,细薄的皮上映着油光。诱人。轻咬一口,皮碎了,露出里面的馅来。香菇、肉丁、糯米……丰富的馅料勾起了我的胃口,尤其是那糯米,颗颗都浸了油。入口,是记忆中的味道,油而不腻,鲜香爽滑。豆浆一如既往的清甜,正好能去除豆皮的油腻。临了,我擦擦嘴上的油。肚皮也填饱了,还解了馋。在武汉,这类价格亲民而营养美味的“大餐”,可是随处可见。

回到小区,小区里的爷爷奶奶们便迎上来,问我奶奶:“过早了冇(mào)?”亲切,淳朴。我和奶奶都不由得晒然一笑。“过了,您呐!”随即又简单而亲切的聊了几句,便告辞了。一天的好心情,从这一刻,萌芽而生。

我不知道那么多种精致的“过早”是谁发明的,但我透过这些早点,看到的是咱武汉人对生活的不将就。哪怕只是简单的一顿早餐,也要吃好、吃营养,吃出一番滋味。大抵武汉的人,都很热爱生活,才会这样换着花样,’“过”早。

这,大抵便是我家乡的风俗了。


我的家乡风俗(7)

我家乡的元宵节风俗

提起元宵节,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错飞到人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村里的人以为是一只坏鸟,就把他杀死了。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他让天兵去把那村庄给烧了。仙女听到了玉皇大帝的话,就让一个神仙变成老奶奶到村里报信。神仙到人间跟村里的人说,在村里村外点上篝火,才能免去灾难。他们按照神仙说的做了,玉皇大帝一看,心想,我还没有放火,他们就放起火来了,自己烧自己。玉皇大帝乐得哈哈大笑。这个小村庄真的免去了大难。这个事情流传开来,就有元宵节了。

这就是传说,不是真的,真的元宵节起源于汉朝。印度人信佛,他们成佛的人,把他们烧成骨灰,扒一扒,有一个像珍珠一样的东西,叫舍利子,印度人朝拜舍利子。这事后来流传到中国的汉朝,民间也有了佛教的活动。舍利子的事情被汉朝的皇帝知道了,他们也在皇宫,张灯结彩,朝拜舍利子。老百姓看着很好玩,也跟着玩,张灯结彩,但是没有舍利子,这就形成了每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放篝火的玩法。就演变成后来的元宵节。

唐朝的元宵节是最热闹的,他们有宝马香车,灯楼高50米,有50000盏灯,灯楼里有20个房间,过三天,人们都到街上玩。宋朝是过五天,他们过的也很热闹,也是在街上玩,玩法很多。明朝是过十天,从初八玩到十七。

正月十五,人们一起吃元宵,猜灯谜,闹花灯,耍龙,狮,放烟花,踩高跷,扭秧歌......对了,张灯结彩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活动,而扭秧歌是后来的风俗。有各种各样的玩法。

南方的风俗也很好玩,其中有偷菜。女生上别人家偷,别人看见也没事,但是男生不能偷。

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玩法,在冰上玩,滚冰是最有意思的了,我上冰上一滚,我的头都滚晕了。打花脸也很有意思,你给我打,我给你打,打来打去非常好玩。


我的家乡风俗(8)

今天是元宵节,但是元宵节的祝福在昨天就络绎不绝得到来了——那是因为在我的家乡(临海),我们的传统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

这说起来还有个传说——和民族英雄戚继光有关。据说当年戚继光在我们家乡(台州)抗倭时,曾打算过完元宵节攻打倭寇,战机密被泄露后倭寇决定元宵节当晚趁百姓过节、戒备放松时大举进州府城——临海。戚继光又截获了倭寇的信息,决定将计就计,于是通知全城百姓提前一天(正月十四)过元宵节。正月十五,过罢节的百姓躲了起来、众将士在临海县城设下埋伏,倭寇进犯时整个城市红灯笼高挂一派过节气象,但是已人去城空,戚家军来了个瓮中捉鳖,大败倭寇。倭寇向白水洋流窜,恰被潜伏在白水洋上峰岭的戚家军再次予以重击。这就是著名的上峰岭战役。后来百姓为了纪念戚继光,就将元宵节改为正月十四过了。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学校组织去上峰春游参观戚继光纪念祠堂时,当地的百姓讲给我听的。传说归传说,究竟是否如此我就不知道了。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但是习俗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说起糟羹,可能有人又不知道了。元宵节,一般的地方习俗都是吃元宵。可是在我家乡,我们元宵节吃的是糟羹。那也是我们独特的习俗。糟羹分咸羹和甜羹两种,咸羹我们方言又名“菜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来米粉、豆面,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正月十五喝甜羹,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呵呵,好多年没有吃了,这么一说,口水就出来。哎呀呀……

当然,元宵节观灯、舞狮子、踩高跷也是习俗,还是很热闹的。我小时候有一个爸爸自制的高跷,每年元宵节都会拿出来玩的,可惜呀,后来被我们弄坏了!

这就是我们这边元宵节的习俗了。元宵节真热闹,真开心。


我的家乡风俗(9)

在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的节日,而我们小孩总想着过节,因为嘛,小孩子贪玩,每逢过节,学校就会放一两天假,虽然作业可能比平时会多一些,但是还是有玩耍的时间。

我就是其中一员,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中秋节,尤其是在家乡度过的中秋节,因为八月中秋,正是收获的季节,乡邻的亲戚邻居们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在我的家乡过中秋啊,可好了,每年临近中秋节,妈妈还有奶奶总会给我们包月饼吃,因为,中秋节是要吃月饼,赏月的。妈妈和奶奶做的月饼可漂亮,可美味了,做的月饼啊,大大的,圆圆的,喻意就是一家人团团圆圆,但你别小看了这么一个月饼,它的做工啊,可谓是千奇百变,其中,我最喜欢桂花瓣的图案,妈妈雕的桂花瓣图案可是堪比雕刻家。不仅如此,月饼还是由新鲜的面和馅做成的。月饼的种类有很多种:有五仁,有莲蓉还有冰皮的,我最喜欢莲蓉的了,还特意去查了关于这种月饼的配料,主馅是:面粉,转化糖浆,蛋黄,蛋白,奶粉等。做出来的月饼,只要端上桌,就有一股诱人的香味。

在中秋那晚,全家人都会在院子里,以主桌为中心,吃着月饼,喝着茶,赏月亮,在那一刻,我总会想起小学四年级的课本中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现在生活在这繁华的城市中,街市上有琳琅满月的月饼,但我还是喜欢在家乡妈妈还有奶奶做的月饼,那是在街市上买不到的,吃一口就会令我感到回味无穷。

我喜欢过节,但我更喜欢自己家乡的中秋节,因为家乡的中秋节令我难忘,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品着茶赏着天上那酷似玉盘的月亮,那画面十分温馨吧!


我的家乡风俗(10)

提起元宵节的习俗,我们第一时间说出的大概就是吃汤圆了吧,但是再仔细想想,元宵节最有意思的,是不是还有看花灯和猜灯谜呢?

每年元宵节,市里都会举行元宵节花灯会。有人物的、动物的,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从这条街的一头走到那头,满眼都是花灯,满眼都是看花灯的人。花灯和人在光与影的交错下,重重叠叠,模模糊糊,让人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人物的花灯,除了那些民族英雄与众人皆知的历史人物之外,还有一些神话人物。例如威风凛凛的孙悟空,脚踩着筋斗云,神气活现。还有坐在宝座上的玉皇大帝,看上去极其威严,不可侵犯。还有端详着蟠桃的王母娘娘,一大把白胡子的太上老君等等,就像是各路神仙在聚会。花灯仿佛让他们一个个有筋有骨,有血有肉。

动物的花灯有那些卡通版的小鹿,小兔,最可爱的还是攀在树上的那只猴子:一只手抓着树枝,另一只手准备去摘枝头上的那只桃子,调皮得很。

灯会在临近天黑时举行。整条街根本不用开灯,这些美丽的花灯就足以照亮。这些人物的,动物的花灯从天上向地面望去,就像繁星点点。

元宵节的花灯展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也许花灯上人物并不全是真的,但是这又何妨呢?只要我们有一颗纯真的,富有真情实感的心,那么他们就算是假的,也会一直活在你的心中。


我的家乡风俗(11)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寒食节禁言火,只吃冷食,还是觉得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所来给命名的节日。而这寒食节的来历,也确实有一段凄美悲壮的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晋文公。重耳(晋文公)流亡逃走。

介子推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他们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逃亡十九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力为晋君,介子推可谓进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差人去找介子推时,介子推已背着老母隐入绵山。晋文公找不到,听小人之言火烧绵山,火烧了三天三夜。而今完工也只找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设立寒食节来纪念他。

现在的清明节我们又叫踏青节。在这一天我们要吃清明果。清明果又名青团,艾果等,我老家的人都管这叫清明粑。

清明果虽然外形有些类似于饺子,但口感上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饺子的皮一咬就破,而清明果的皮略带拉伸性,还有点粘牙。

还记得有次清明节半夜醒来肚子空空的正好锅里传出阵阵香气,我掂死角偷偷溜进厨房,偷吃外婆花做的清明果,清明国旅略带辣椒,对于我这个不爱吃辣椒的人来说,那点辣椒可真是把我辣惨了。

隔天早上醒来,我顶着一张香肠嘴被表姐和表妹笑了好几天呢!


我的家乡风俗(12)

我们濮阳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那天,人们采用米、枣、豆等八种不同的农作物煮成粥,取名腊八粥。吃腊八粥的时候,还习惯把腊八粥里面的米饭抹在枣树上,寓意是来年的枣儿结的像米饭一样疙疙瘩瘩。美味的腊八粥刚一出锅,就让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在那一天,人们还会泡腊八蒜,把掰好的蒜瓣儿放进醋坛子里,再把醋坛子给封起来,到春节那天再取出来就着饺子吃,醋有了辣味儿,蒜瓣儿也成了翡翠的颜色,可谓是色香味俱全,无论是看着还是吃起来都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说的小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芝麻糖,俗称祭灶糖。家乡还有句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也就寓意着吃了祭灶糖长大能当官儿。“二十四年下气,家家户户扫房子”,说明春节马上到了。

到了大年三十,大人们更是忙活的不可开交。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都要做。到了中午,伴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大家会做一大桌子的菜开始吃团圆饭了,年三十的晚上必须吃的是饺子,所以,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狼吞虎咽的吃饺子。到了除夕之夜,才是真正好玩儿的时候呢!一家人聚在家里,边吃零食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午夜十二点钟,楼下又响起了鞭炮的声音。再过几个小时就该起床了,这叫起五更,起床后还是吃饺子,这次的饺子吃一半剩一半儿呢!这寓意着来年的“年年有余”!吃完之后,仍然不可以睡觉,因为在这一天,除了很小很小的孩子们,人们都会守岁。

大年初一可就和大年三十截然不同了!这一天,大街上热热闹闹!大人们要去亲戚、邻居家互相拜年!从初一到初七这几天吃完饭、放放炮、上上网、看看书,真是美哉!悠哉啊!人们都会沉浸在春节的快乐之中。


我的家乡风俗(13)

温暖的屋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一家人在门口前贴着春联、贴福字、贴年画;屋外,噼噼啪啪的炮竹声、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的声音、小孩玩闹的欢言笑语声……哪里不充斥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我的家乡泉州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称“过年”,等过了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去了。你可别小瞧这十六天,“过年”的习俗细的吃什么、干什么都要遵守习俗做。这习俗虽多,可热闹也从未间断。

家乡在过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最为热闹的。在除夕夜晚要敬天公,零点一到,四处烟花炮竹响成一片,我们既要在家中万堂中设堂,摆上三牲(鸡、鱼、猪)、果子、清茶等贡品,并且燃上三柱清香、点烛拜天公。除夕这天晚上,不仅要守岁还要开正,开正就是除夕之夜守岁到十二点迎新年,祭拜天公的同时,放烟花炮竹,以表庆贺,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正月初一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了的新衣服,开始了新一年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忌吃粥,否则传说,第一天出远门都会天降大雨,被雨淋湿。早餐后,人人四处走访朋友亲戚,见面都要互道“恭喜、恭喜”。

正月初九,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是天诞日,也就是天公(玉皇大帝)的诞辰生日。这一天人们要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的清晨前必须准备好许许多多的贡品,一家老小都要跪拜天公。一来感谢天公对全家这一年来的庇佑,二来祈福新一年的平安如意。年,就在这忙碌中过去,在这欢乐中过去,在这热闹非凡的习俗中过去了……


我的家乡风俗(14)

家乡的春节习俗穿新衣,戴新帽,端着碗儿放鞭炮过年喽!

大年二十八、二十九,大家都忙着进年货。房檐上挂起了一盏盏红红灯笼,家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年货。

大年三十的早上妈妈把汤圆端进屋子里来,妈妈说;"快来吃汤圆咯!吃了汤圆团团圆圆!"我端起一碗汤圆就吃,今天的汤圆真甜啊!"哎呀!"我突然大叫起来,"怎么啦?怎么啦?"妈妈着急的问我,可一看到我嘴里是一枚一块钱的硬币,妈妈便惊喜万分,她对我说;"你居然中奖了!""什么叫中奖?”我好奇的问道。“在汤圆儿里放硬币是我们的习俗,代表着财源滚滚,如果吃到这枚硬币,代表着你会平平安安的度过这一年,"“那我今年会平平安安的咯?"“当然啦!”妈妈说;呵呵、真有趣,我开始关注起春节的习俗来。

吃了早饭后,大家开始贴春联和贴“福”字、年画。真好玩,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到”"福气到”。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也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普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围坐在一起闲聊,或是燃起篝火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疫病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还有最最重要的是;哈哈,我们的压岁钱。它是长辈给我们压住邪祟的,因为“岁”与“祟”谐音,希望我们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你看,春节的习俗好玩吧!这可是我查了资料的,长见识了吧!


我的家乡风俗(15)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一到,就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了。腊八节是腊月重大的节日之一,也是佛教盛大节日之一。腊月是年岁之终,腊月初八这天全家老小坐在一起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开开心心过大年。

在古代宫廷里腊八节这天,皇帝、皇后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保佑他们平平安安。

相传,腊八节还跟纪念英雄岳飞有关。当年岳飞率部抗金,赶上数九寒天,老百姓们争相送粥,岳家军饱餐一顿后得胜归来,这天正好是十二月初八,岳飞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腊八便用杂粮豆果煮粥来缅怀他,最后成为习俗。

一说到腊八节,大家便会想到腊八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据说,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摩尼的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我们这里,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米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喝喝粥的习俗,并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家每年过节也有喝腊八粥的习惯,腊八前一天,外婆会把五颜六色的谷物放进水中浸一夜,准备着第二天腊八节的到来。清晨,我被“啪拉、啪拉”的声音惊醒,是外婆把浸好的谷物扔进锅里。它们就像一条条浮翠流丹的小鱼儿都不甘心的争先恐后地往水底窜去,不一会,腊八粥就煮好了,刚出锅的腊八粥热气弥漫,香起席卷,就像一道道波涛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炸开了的豆子有的仿佛咧开了嘴冲我笑,有的仿佛眯着眼睛打量着这个世界,还有的像是没有睡醒,在水里打几个旋儿。一个个肥大的红枣就像玛瑙一样,我吃着腊八粥心里热腾腾、暖洋洋地,这寓意着美好的一年即将开始。

一碗腊八粥就像一块雪白的毫无瑕疵的暖玉上,镶嵌着色彩斑斓的鹅卵石。犹如一副“民以食为天”的画卷,让人欣赏了之后忍不住吞咽着口水,也体现了民众爱戴英雄,崇敬及对神明的信仰,更表现了人们过节日的风俗传承到现在的薪尽火传的精神。


我的家乡风俗(16)

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劳碌奔波的大孩子,白发苍苍的老孩子,提到拗九粥,谁不是嘴里就立即生出那香甜软糯的滋味呢?

相传,有一位孝顺的孩子名叫目连。担心为牢中母亲送的吃食全被看阴牢狱卒吃掉,于是用数种食材煮成甜粥,再在表面上洒上黑芝麻让狱卒误以为是乌垢不敢吃,粥才得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因为目连浓厚的孝心感动了百姓,而这天正好是正月二十九,所以拗九粥从此成了我们家乡特有的风俗。

以前,总看到外婆一人坐在矮凳上,一碗杂米一个盆,半天时间筛选,半天时间淘米。在煤炉子上煮一夜,第二天一睁眼,用勺子轻搅两下,晶莹剔透的糯米散发着软玉似的亮光,乌黑铮亮的黑米流露着古铜的色泽,红枣已有三四倍大,桂圆、马蹄、花生也悄无声息地融进了浓香中。高捧一碗,大口灌下。让杂米的轻糯,红糖的甜腻,马蹄的清爽顺喉而下,一口气喝上几碗才算过瘾。

就这么喝着拗九粥长大的我,看到外婆的满头青丝不知不觉已成了苍苍白发。今年拗九节就让我来为你熬粥吧!

说干就干,我买回了食材,回忆着外婆旧日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淘洗起来,熬煮正式开始了!大火烧开,小火慢炖。“咕噜咕噜”“吱滋吱滋”这不是熬粥,这是一场小型家庭音乐会。数分钟后,一股烧焦的糊味扑鼻而来。我方才慌忙地打开锅盖,往锅里探了探头,不禁吓了一跳。这锅中水是水,豆是豆,“伤痕累累”……“唉,做拗九粥怎么这么难啊?我努力了这么久还做成这样……要不,算了?”我在心中默默打起了退堂鼓,正当我准备收拾“战场”,猛一回头,妈妈神不知鬼不觉地站在我身后。“外婆喝得不是区区一碗拗九粥,还是你一片赤诚的孝心啊!”妈妈语重心长道,“别气馁,我们重头来过。”揣着对外婆的感恩之心,在妈妈的指导下,我终于成功了!

外婆默默无言地品着粥,两粒珍珠般晶莹剔透的东西滑过她历经沧桑的脸,“嘀嗒”落进了粥里,但她笑了。

浓浓拗九粥,深深感恩情。不仅是拗九粥,各地的特色民俗各有千秋。让我们一起好好传承、保护、尊重传统文化。


我的家乡风俗(17)

苏东坡曾在中秋时为思念他的弟弟写下一首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农历八月十五,月亮最圆.我们沿袭着古人的习惯,一边赏月,一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外婆在这天也会特地去买一些碧绿饱满地毛豆和雪白滚圆的芋艿放在锅里煮.到了月亮露出她那银色的圆脸时,我们就会搬一张椅子坐在阳台上,一边听外婆讲美丽动人嫦娥奔月的故事,想往着月宫里住着的月兔,长着桂花树.听外婆告诉我,月宫里还有追求嫦娥的吴刚哥哥.据说月亮姐姐给吴刚哥哥一个考验,要他砍下桂花树枝作为求婚的礼物.吴刚便去砍树枝,谁知桂花树是越砍越长,吴刚怎么也砍不断它.但是为了心中的女神,他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为了得到美好的东西,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的,哪怕看上去很难办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此事古难全,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爷爷在中秋佳节时写下的千古名句至今传诵,代代传递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皎洁的明月下,我也涌起对中国台湾小朋友的思念.

海峡那边是中国台湾.他们肯定也在思念我们大陆的小朋友吧!在这里,我想拜托月亮姐姐带去我的思念,带去我的祝福,祝她们中秋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