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读后感范文
永不凋落的玫瑰花
2023-10-06 07:03:12
其它
其它

“柯南道尔之后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是侦探文学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无可争议的侦探小说女王,侦探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每一个开始走进推理小说世界的读者,都能多多少少看到这些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有关的赞誉之词。这也难怪,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中唯一的女作家,因为其很多推理作品主题和题材史无前例的开创性和经典度,阿婆少不了会受到无数读者对她的爱戴。另一方面,从通俗的角度来说,包括我在内,很多推理爱好者都会有所好奇,在刻画逻辑脑洞和惊悚悬疑的的领域,女作家的优势可能并不那么明显,那么阿婆是怎样推陈出新,用怎样旗帜鲜明的推理笔法奠定了自己在推理小说史上的宗师地位,引得后人竞折腰?

《无人生还》初识阿婆便对她炉火纯青的推理心生敬佩,《东方快车谋杀案》读毕后更是感动于阿婆笔下藏匿在事态万象背后那点滴的人情冷暖。

正处交通运行淡季却意外爆满的火车,席位一票难求。小胡子侦探波洛不知不觉中卷入了火车上一场扑朔迷离的案件中: 因突如其来的雪灾,火车被迫停封闭,除了一位知心好友外,连得力的警察也没有。侦探波洛孤身奋战,对付12位嫌疑提前布下的陷阱,想想都替他捏一把汗。在《东方快车》全书读到三分之二,种种蛛丝马迹和阴谋逐渐显露出来时,阿婆的勇气便可见一斑,这样剧情中易出bug的宏伟故事背景,即使是在推理的黄金年代,这种战略性的构思也是超前的。更彰显推理实力的是,全书没有一处叙诡,包括12位嫌疑人的证词在内,波洛发现的每一处证据都按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循着理性的光辉迸发在读者的眼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种种可能被体察到的人性之恶被阿婆借波洛之手“温柔”得撕开、揭露,评判正义和罪恶的法官继《无人生还》后,这次以脱离常形的“审判之义”再次出现在了《东方快车》之中,借助于“推理”这把快准狠的“利刃”,对多样人性的探讨和揭露,是阿婆作品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

一位侦探加一位得力的帮手(华生)是福尔摩斯的故事,两位“侦探”(兄弟两人共同写作)对付罪犯是埃勒里奎因的传说,那么一位侦探对付12位嫌疑人和更多的谜团,似乎只有小胡子侦探波洛。

不难想象,阿婆的很多其他作品:如《阳光下的罪恶》、《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如果诞生在一些国内推理作者的笔下,很可能会为了猎奇将犯罪场面写得五腥八味。可是阿婆的文笔在推理作家中是少见的熨帖优美,让我感受到了紧贴于缜密逻辑之中、英伦风味十足的文学美感(暂时没读过连城三纪彦)。不管是一个接一个离奇死亡的《无人生还》,还是密闭空间中一具尸体、12个嫌疑人的紧急情形,在阿婆的笔下纯粹的恐怖氛围都被瓦解分离,取代之以娓娓道来、不急不慢的叙述。这虽然不免让一部分人觉得阿婆的文字过于啰嗦,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样具有层次、不吝心血的描写,也无法施展出这样张力十足的情节起伏,想想如果没有那一页一页的证词、证据展现于你眼前,就算直接告诉我们凶手是谁恐怕也会让人云里雾里。作为女作家的阿婆有与生俱来的细腻体察感,人物的一颦一笑、一张一弛都能被她精准得捕捉到,《东方快车》中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戏精”美国哈巴特老太太,整个案件中的她的动作和形象就像是大街上的的多事老太,一刻也停不下来,波洛对她也是无可奈何。然而在她真实身份公布之前,我一点也没怀疑过她的“演技”,更无法想象这居然是她的演技。在阿婆的刻画下,她的乖张和“做作”却显得并不做作,给沉重的案子增添了几分人情味。

这是阿婆的厉害之处之一。

另一方面,让我觉得有趣的一点是,在没读阿婆作品之前,包括我在内,很多人对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的认知远低于百年来世界读者口口相传的侦探代表福尔摩斯,这也反映出了一个事实:“福尔摩斯”系列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但是相比而言阿加莎写的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这是毋庸置疑的。绝大部分她的作品中,推理的笔墨都是详细而循次渐入的,简单领略一下也好,想完全参与到这场推理游戏中更是没问题。波洛的形象或许并不如福尔摩斯般让读者讨喜,但是,阿婆作品中那耐人寻味的情节和值得仿佛咀嚼的文字美感却如福尔摩斯般流传扎根在我们心中。在某个慵懒的午后,一杯咖啡,一张椅子,即使再次打开某一本读过的阿婆的书,又会是一场奇妙的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