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
雪中无处寻
2023-12-15 02:45:50
高三
观后感

一开始是在寝室楼下的“心触动”的显示屏看到这部片子,文艺片,又是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然后就去看了。
自己希望从中得到些许思考,谁知竟流了小半场的泪。
不是被故事所感动,而是感觉到一种无奈的悲哀,久久不能断绝。
“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
八十年代黄河边上的小村庄,红白喜事上必须得有一曲唢呐,不只是民间艺术,更是对逝者的人生评价,更是一种淳朴价值观的认可:“道德平庸者吹两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配得上《百鸟朝凤》,全镇几十年鲜遇一次。”
从一开始师娘跟天鸣说百鸟朝凤的时候我就已意识到,到最后,天鸣恐怕是要给他的师父吹百鸟朝凤的。
我却没有想到,到最后,天鸣是独自一人在黄河岸边的小小土堆前为土堆里的人吹响了那首曲子。
凤死了,百鸟也散了。师傅死了,徒弟也散了,文化传承也就断了。
百鸟朝凤,敬送亡人。
本应是那么一首生机勃勃的曲子,在那时听来分外悲凉。
“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
可这个故事说的不是传承,是消亡。
一种事物,一种民俗,一种精神的消亡。
焦师傅是那个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的人,他这一生都忠于唢呐,他说,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不是给别人听的。
这句话没错,可是到了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听唢呐?
不能否认在这之前我对唢呐也是并不怎么喜欢的,昨晚我才第一次觉得唢呐这么好听。
那清亮的声调高得,仿佛能像鸟儿一样冲破九霄。
美的东西一直都在,只是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被浮躁的大幕掩盖了。
已经不记得到底是从哪里开始感觉到这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了。
焦师傅后来病重,在炕上气息奄奄地对天鸣说,我死的时候,给我吹四台就行了。
天鸣哭着说,师父,我给你吹百鸟朝凤。
也许是在更早之前,天鸣第一次出班,没有接师礼,吹到一半被叫停,他跟师父说起焦师傅连连感叹乱套了的时候。
甚至可以说以交接班为分界线,之后的一半影程,都是在浓浓的悲哀之中。
并不是那种为了特意逼出眼泪设计的情节和台词,就只是直接的叙述,已经让人感觉到那种绝望。
焦师傅一开始就打算让天鸣做自己的接班人,因为天鸣的那滴眼泪,让他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善良。
他把蓝玉带出去看出班,把天鸣留在家里,实际上是对天鸣的偏爱。让蓝玉跟着出班是为了让他学会怎么谋生计,让天鸣留在家里,才是真的要教他看家的本事。
那场因为两个小孩尝试抽烟引发的大火,天鸣拿出了蓝玉的唢呐,自己的却留在了火海中,焦师傅给了他一个耳光,却在蓝玉说出自己的唢呐是天鸣抢出来的时候动容了。
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没错,这个孩子,这种品质的孩子,是能够吹出百鸟朝凤的人。
天鸣也因为这件事深感内疚,在这之后,他没有再抽过一根烟。
这些,都是在电影结束后慢慢回味才想起来的东西,在电影的末尾,整个人都已经被那种绝望到要窒息的感觉包裹着,好久了都还是懵的。前后左右细微的啜泣声连成一片,很沉重,很压抑,像是一场葬礼,我们是哭丧的人,耳边是那首已成绝响的百鸟朝凤。
电影还未公映导演已经先一步离开了人世,而我们的文化也在一步步地消亡,这曲百鸟朝凤,不仅是吹给焦师傅,也是吹给导演,更是吹给唢呐匠,还有那些更多的无人守护渐渐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服穿上街被以为是和服,韩服,甚至遭到厮打。
语文课教授古诗词被学生认为看不懂无聊,课本上的多少课文都渐渐十分现代。
为了写出一手好看的字努力练字的人越来越少。
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早晚会被我们这些无知的后辈葬送在手上。
人有三种,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
吴天明导演是先知先觉的人,我庆幸我后知后觉,同时我怜悯那些不知不觉的人。
虽然后知后觉,但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那只凤凰,让凤鸟归巢。
这部电影不是哭过就过去了的,它的影响会持续很久,它是我们经济政治取得巨大发展后,缺乏文化,精神软实力支撑的思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