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读后感
生活一场戏
2023-09-28 15:08:21
其它
其它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我是通过樊登读书会App樊登老师推荐买来读的一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这里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这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她致力于从刚出生到6岁大的儿童的成长教育研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美国儿童教育专家。

1、情感引导孩子

教育孩子不应该刻意逃避而是欣然面对。通过情感引导孩子,尊重孩子,没有任何理由值得对孩子发怒。很多事情,真的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无条件的给孩子情绪的支持,是的,可是家长们总怕自己会走到放任孩子的那一面去。

关于孩子发脾气:如果孩子犯错或者发脾气,一般是他的需求没有得到真正满足,给孩子一段反思时间或者冷静时间,如果是三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和他聊聊刚才的行为,并问她下一次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亲测有效。如果能提前告诉孩子我们的预期,他们一般会更合作。这里有个值得借鉴的方略:首先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助他。

关于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很多父母在两者之间摇摆,其实中间那个度不好把握,大多数还是赞成不打不成才,毕竟这个符合中国的传统,也相对容易让孩子听话,让自己轻松。其实正如许多育儿书倡导的,不打孩子一样也能教育好孩子。身边这种例子也不在少数,也有家长告诉我在三岁后就不体罚孩子了。这样的教育方式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拥有更好的耐性,因为即便孩子当下答应你,偶尔也是会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耐心多沟通几次才行,在被工作和生活压力压的喘不过气的家长们,表现出这样的耐心实属不易,大多数已经透支了精力。

关于要不要让孩子一直哭:这个问题很接地气,很多家长都会有这个问题。我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孩子总有不哭的时候,让他哭好了,不能纵容他。甚至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我还比较认同一种观点,就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不然以后放不下来。这本书告诉我的观点让我在第二个孩子身上的实践比较认同。这本书有个这样的观点,经常被拥抱和爱抚的孩子更独立,更有安全感。我自己的实践证明,孩子并没有因为一哭就抱而变得更加难带。

关于带孩子外出:非常实用的一个建议,带上孩子喜欢的玩具,那么在饭桌上,他就可以在无聊的时候玩自己的玩具,不会打扰父母。但是也要知道孩子的专注力有限,不可能持续太长的时间,如果孩子累了烦了还是应该尽快带孩子离开聚会。

2、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

第一播下种子,提前清晰准确的告诉孩子你的要求是什么,比如:现在妈妈要带你出去当秋千,我们说好只能玩半小时的噢,等下妈妈还要去买菜。出发前说一次,路上说一次,开始玩的时候还可以再问一次,还记得刚才妈妈说过的话吗?……好的,你去玩吧。

第二观察和判断,观察和判断的本质是关注,观察的目的还在于体察孩子的需要。比如:出去外面吃饭时,我们常常怪孩子不听话,跑来跑去,可你想想他听不懂你们大人的聊天,他能不去做一些事情来引起你的关注吗?所以我们在出去之前可以带一些玩具和书籍陪伴他,当然孩子的注意力不可能太久,我们也尽可能的快点吃完饭回家。

第三聆听,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聆听,让自己的视线和孩子齐平,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第四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拼的积木不小心被其他小朋友碰倒了,他很生气想打小朋友,这时候我们应该过来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需要妈妈的帮助吗?”或是“我能感受到你很难过,可以说说吗?”……准确的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和尊重,反而会情绪平复比较快。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发泄在别的人身上。

第五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学会怎么做。比如:小朋友来家里玩,他想要儿子手上的玩具,可这也是儿子的心肝宝贝,他不想让。这时不能是简单粗暴的跟孩子说,“快,把玩具让给弟弟,你是主人。”如果你强行让他分享,这样弟弟高兴了,可是哥哥不高兴了呀。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妈妈说:“你看现在你们两个人都不高兴是吧,那你们两个能不能比赛一下,看谁更快想出办法,让两个人都高兴呢。”你知道孩子最喜欢比赛了,也许这时候哥哥会说“好,我先借你五分钟,那你等下要记得还给我哦”,弟弟说“好的,那你可以先玩我带来的这个玩具“,而这时我们告诉孩子说,“孩子你做的太好了,你刚才的这个想法就叫做分享。”这时候孩子才学会了什么叫分享,也更乐于去实现分享,因为他知道了意义。简单的告诉孩子你真棒,对孩子是没有帮助的。

育儿之旅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学习和改进。任何时候改善亲子关系都不晚,只要我们愿意行动起来,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育儿即是育己,学会这套方式,不仅仅是帮助孩子,更是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