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我同行观后感
宁山静水
2023-11-08 20:02:14
其它
其它

人应该要有这样一种时刻——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因为某个微不足道的媒介而被激发出“不得不做某事”的冲动来。或者,有这样一种媒介——在这个媒介里边,能体验到最原始的一种新奇之感。

所以,那些不管存于何种场合,能够突然做出微笑的表情来的莫名其妙的家伙们,是拥抱了人间的致福的。

这种毫无预备的微笑,在观看《伴我同行》时冷不丁出现了许多次,比我上课发呆时猝然一笑的次数还要多。并且,在看完这部老电影后,我立刻和大半年没联系的铁哥们儿发了几条简讯,其实我没什么事情好说,也没什么忙要找他帮,甚至我们都不再长时间需要对方的话语,然而我就是需要发点什么给他,一个对天气的调侃,仅此而已。

“虽然我和他已十年不见,我知道我会永远怀念他。我后来再也没交到像十二岁时那帮人一样好的朋友, 也许每个人都是如此吧? ”

看到这句话时我突然想到,万一12岁时都没有交到朋友,又如何呢?

不如意者十-,可人言者只二三,不如意者十-,可人言者无二三。前者多少值得欣慰,后者的的确确是悲戚啊。

所以,缺少了必要的友谊的少部分人,看这部电影会嫌它脆弱,刻意,娇柔,天真。还好它还带给了我十足的感动,让我觉得这几十年也是没有白过的。

说说电影。

连在我这名门外汉的眼里来看,都能觉察到,这部电影拍摄得毫无技巧可言嘛!何止是技巧,它的剧本,场景,灯光之类,都朴素得像是乡村爱情似的!配乐还算争了口气,流传下了一首《stand by me》(列侬早就唱烂了吧)。那这90分钟的原始丛林小剧场,是如何拼到如此高的口碑的呢?

一言以蔽之:真实。再加一要素:瑞凡菲尼克斯。

它似乎就像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里边的美国。年轻人在小镇边界,找到一颗大树,造一间小树屋,播放着迷幻摇滚乐,抽着从家里偷出来的香烟,做着买一进十的赌神梦。看的书是《花花公子》,聊的天是恶俗的问候家人的语句,在12岁的年纪,这些事物岂不是酷毙了?哦,中国小孩大概还得加上一项:决战黑网吧。嗨,观影人的年纪也确实大了些,看这些小屁孩搞的这些破事儿,既觉得搞笑又觉得幼稚,和自己那时一模一样嘛!这么着就马上被带进了感情进去。

往下,只要不奇奇怪怪的搞些节奏脱节的突发事件,玩弄观众的这股感情,规规矩矩的让它自然而然的发展,到最后肯定是较为规矩的佳片。

那《伴我同行》是如何继续抓住观众的感情,又不故弄玄虚的呢?

这剧本到底是用过“故事之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变的啊,情节推进得有条不紊。

节奏就是—制造小的故事裂缝,然后展现人物弧光,再由最后一幕完成填补裂缝,升华人物的任务。自然,这都是最基本的理念,但现在的电影连这一点都做不好呢!

玩枪—被大佬围堵—未带食物—闪火车。这是第一组大矛盾。接下来,在休息地被抓—问候父亲结果大吵一架—过桥—篝火漫谈。这段时间里加入了更多的谈心的话语。12岁的年纪,是刚刚懂了点什么,又还未脱离自我中心主义的阵痛期,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情绪的失控和善变,而就是在这失控—调整”的过程中,少年们会看到一些永恒不变的信条似的东西。

拍篝火漫谈的那一场戏时,男主人公记录到,“大家都谈得些有的没得”,但即使是最玩世不恭的家伙,也会说出一句:“我珍视此刻。”以后的年纪,对于男生来说,这样深情的话语,怕是说不出了。

落入池塘遭遇水蛭之灾的那一幕,我倒不太喜欢——是,有点,太,恶心了。而且也不知道是在暗示着什么,这一事件除了给柔弱的男主的心中埋下了坚强的意志,除了恶心,就真的没什么了。

更何况,湿透了的衣服在下一个镜头中就立即恍恍惚惚刚果共和国了。

最真实的还是4位小家伙人生第一次看到死尸时的反应。千万言语,无从说起,只有啧啧之声。

男人只会在一瞬间成长起来,直面死亡的那一刻既是其中之一。

之后遇到混混帮倒不必说什么了,之前的每一场戏都物尽其用了吧。混混帮那一群人倒是为主人一行做人滑稽的对比。

然后呢,随着主人公的叙述,现实的残酷把回忆的美好给撕破了。这就是真实的友谊,友谊这东西最大的效用还是用来怀念。

此处的背景音乐,应该是pink floyd的整张《wish you were here》,绝配。

瑞凡菲尼克斯,后人记住他的名字还不就是因为本片中集所有光环于一体的克里斯吗。

突然想到,我第一次玩扑克,是在体育馆里,乒乓球台下边,和另外几个老伙计蜷缩着打的。有一些突如其来的回忆,引得我感叹:人的一生还是值得过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