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自述》读后感
静水流深
2023-06-09 11:01:32
其它
其它

《萧红自述》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自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识萧红,是在儿子读初一心海老师送儿子电子阅读器时。儿子看到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可免费下载,就顺手下载了下来。虽说下载下来,我们俩却并没有去阅读,但让我得以知道有萧红这个女作家的存在。但那时如张爱玲一样,只是知道她是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并未认真拜读她的文章。

送儿子去读大学后,我定下余生之路为‘静下心来,通过读书学习成长自我’后,开始真正静下心来,为完善自我而读书。四个来月来看了二十多本书,这些书包含再读的书,如:《小王子》《窗边的不豆豆》等;有教育类的书,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解码青春期》等;有名家名篇,如:《罗生门》《张爱玲中短篇小说》,还有这本《萧红自述》,从中受益颇多,可以说自我完善又前进了一大步。

这本《萧红自述》分为七编,精选了作者的自述、散文和书信等二十余篇,内容既有其童年的追忆,又有其漂流生活和家庭生活,还有其与当时一些名人的交往及游历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读她的文章时,并未引起很大的共鸣与感觉。萧红的文字如张爱玲的文字一样,都需要用生活的阅历慢慢去品才能够品出味道,如果没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是无法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我在读她的书前,对她可谓是一无所知。但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去读的,初读读不懂正常,读后可先放一放,等机缘巧合时,再读,会让你更懂些,三读,四读……直至真正懂。

每到周末,或是身体比较疲累时,我都会安排自己看电影,通过优秀导演与演员演绎的屏幕故事去体会最多彩的人生。在我放在书没两天的周六晚,我在找寻电影看时,机缘巧合就被我发现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译、张嘉译、杨雪等知名演员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讲述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许鞍华拍得挺客观,没有过多煽情或评判,如她自己所说的:力图接近真相,呈现萧红的一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简直就是这本《萧红自述》的呈现,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自述》很多文字更是成为电影里的对白、旁白与独白。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深入感受她的一生可谓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影片真的触动了我, 看完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那晚甚至失眠,脑海中充斥着的满满都是她的身影,她的故事。

丈夫看完影片后,很困惑地问我:“我看不懂萧红怎样看待情感的?本来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逃出来,为什么还要与反抗的男人同居,还怀上孩子;在被抛弃的`时候,又怀着孩子与萧军在一起;在与萧军的情感出现问题时,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端木?”

丈夫发出的如此疑问,是因为他看待萧红对待情感,是站在现在年代的角度去看的。如果能够站在民国初期封建礼制里社会动荡时去看,可能更能够理解她的处境,她的做法。

萧红的一生都在反抗与妥协中求生存。萧红生于民国伊始的1911年,封建社会里,女人的生活与婚姻,都得由父母等长辈来安排。从小到大她就不想服从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小学毕业为了出外读书,她绝食反抗得以继续学业;20岁时为了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和表哥私奔到北京,第一次被抛弃后回呼兰河老家后,又再次出逃,彻底脱离了家庭。

可是,那时候的社会是男人的社会,社会的规则是他们写下的,时代没有贫穷的女性作家自给自足的空间。她逃出来后,生活无以为断,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下去,她只能向生活妥协,在遇到被她背叛逃婚的未婚夫时,选择与他同居求生存。但因为她的背叛,不仅让她的家族与她断绝了关系,更让她未婚夫的家族对她痛恨不已,切断了对俩人的经济供给,没有担当的未婚夫在她怀孕后于某天毫无征兆地离开了她。

未婚夫的离开,让萧红的生活更加陷入困顿中,不仅怀着孕生活无以为断,更是欠下了旅馆的住宿钱无力偿还(旅馆老板打算在她生下孩子后,把她卖给妓院来偿还住宿钱)。这时候,她再次选择不屈服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写信给报馆求救,就这样得以认识了萧军。

同样作为文人的萧军是赏识萧红的,就像萧军在后来回忆萧红所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作为男人(不同时代的大多数男人),需要的是温柔懂持家,才情能力不如自己的女人当妻子,会欣赏有才情能力的女人,但当作妻子,却不会喜欢也无法包容。萧军也是大多数男人中的一员,无法免俗。他在初识萧红的时候,被她的才情吸引爱上了她,选择与她在一起共患难。但相处久后,面对才识比自己强的女人,他内心失落与失衡了,于是他开始对萧红家暴、不忠、讥笑。这时候的萧红虽然生活不那样困顿了,但情感上更加的痛苦,一方面受不了家暴、不忠、讥笑,另一方面想起往日萧军对她的种种情义,一时半会又丢不开这份深厚的感情。幸好这时候,她有亦师亦友的鲁迅帮助与安慰,让她不断受伤害的心得到一丝的慰籍。所以在鲁迅去世后,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所有回忆鲁迅的文章都收录在《萧红自述》中),萧红的写得最深情、最好。

鲁迅去世后,她也就结束鲁迅为她安排的去日本疗养,回国继续与萧军生活在一起。后来在战乱与萧军等文人逃离中,她与萧军终因生活志向不同而分开。为了生存,她只能选择与端木在一起。但这却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与端木在一起,是为了解脱与萧军情感上的纠缠不清),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中,端木虽然性格温和,但却公子哥的脾性,少了担当,大小家务都不会做,也不懂处理问题,因此生活的所有重当全落在萧红身上,甚至端木动手打了仆人闯了祸,都是萧红出面去处理。在战乱逃离中,她又大着肚子在战乱的武汉被端木抛下,最后好不容易逃到香港,在战乱中病死了,结束了她困苦的人生。

所以萧红的所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她太饿了,躺在徒有四壁的小床上,闻着四邻飘来的饭菜香,为了生存,她无法选择,只能妥协。但即便是这样的困顿,在她的笔下也幻化得充满生气和天真活力,她生得寂寞,活得倔强,死得孤独。短短31年的人生,面临着我们当代人不敢去细想的可怕困难,却活出了很多人几辈子才有的精彩,这就是她的人生可贵之处!

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但在那个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时代,尽管她一路走来,遍体鳞伤,却用她自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为后世新时代的女性,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一份开拓勇者式的精气神!

看了《萧红自述》和电影《黄金时代》后,我在叹惜的同时,深深地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年代,而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没有战乱,没有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世俗,我们女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奋进活出精彩的人生。写到这,我抬头望天,天空正升起明亮温暖人心的太阳,生活是那样的幸福与美好,但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如此和平与幸福,我为之祈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