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读后感
星月相随
2023-09-24 19:07:21
其它
其它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耳熟能详的名篇,主角是名垂千古的李广将军。司马迁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详尽刻画了李广及李家命运的跌宕起伏和悲惨的结局,感慨世事难料与命运的不公,读罢无不令人扼腕叹息。

司马迁最漂亮的是结尾处的评论: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一句话,李广老实人一个,功劳很多但命运多舛,虽未封侯但也被后人所惦记。

一、名为赞誉,实是无声的感叹和无理天问。

细读《史记》,太史公对悲剧人物都有非常高的赞誉,有的甚至言过其实,如后人也有人说,其实李广的功和才能被司马迁夸大了。司马迁有着浓重的悲剧英雄情结。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了大大小小一共120个悲剧人物。比如英勇无比的楚霸王,命运多舛的李广,怀才不遇投江自尽的屈原,等等。

司马迁为何对悲剧人物会如此情有独衷?我想,这应该从更宽阔的视角去思考,去找答案。

对于悲剧,阿里士多得曾说,“它能够借助于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和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所以至少在西方文艺界中,悲剧是非常重要的题材,最著名的如希腊悲剧。很多人看来,悲剧的重要性远超喜剧。原因是喜剧隐瞒不幸,悲剧让人直面苦难,而人类总体上是悲大于喜。即使在当今社会,科技如此发达,而面对自然灾害等,人类很多时候还是感到无能无力,就遑论古代了。苦难远远多于欢乐,而有时我自己也在想,快乐其实是不存在的,而苦难往往却是乐观事实。

不仅如此,人类看重悲剧,是因为大家看到悲剧的主角其实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恐惧和忧伤。悲剧凸显的是命运对人的操纵和玩弄,但更是人类对命运不桀的抗争。在看到人类的共同命运出现以后,人们就比较不会与别人斤斤计较了。这是悲剧的力量!

同样,太史公在悲剧中表现了崇高的人对于命运的抗争。即使命运不可战胜,但人的意志同样是不可屈服的,需要通过主观努力来抗争。李广就是这样一位典型,尽管结果未隧人愿。李广早年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也不忘时常练习武艺,随时准备披甲上阵,为国分忧。一旦有机会,就会努力去争取。虽然未能功成名就,但却败犹荣啊,犹为值得尊敬。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大概说的就是这样一些人物。

二、李广难封缘数奇?

成功=才能+命运。才能是必要条件,命好是充分因素。一般而言,人生的四种结局:1)才能和机会都俱备。功成名就,衣锦还乡。2)有才能与机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3)没才能过才能一般,但贼多机会。也能成功。而史记中的很多人,虽然才能平平,但命很好,最后得以封侯,位列九卿。如前面提到的张丞相、周昌、申屠嘉等人,还有公孙弘,司马迁说“行义虽修,然亦遇时”。4)没才能又没机会,这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却是很多芸芸众生的现实。

唐代诗人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命,李广难封缘数奇。”所谓数奇,就是俗称的命不好。纵观李的一生,并非没有机会,但总是事与愿违,无功而返,与成功擦肩而过。

李将军的悲,提到最多的恰恰在于“不遇时”。从汉文帝十四年至汉武帝元狩四年,李广历经三朝,从军四十七年,大小七十余。文帝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文帝真是一语成谶啊。第二次,漠北之战前,李广曾主动请战于汉武帝,武帝以为他命运不好没有同意。但是在李广的再三请求下武帝才勉强同意。而武帝之所以认为李广“数奇”,也是由于李广战绩之不堪所导致的。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第三次,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各帅一路,每军一万人。本来这次出塞,四个人都有机会靠优异的成绩获得主帅的位置。但是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不同的情况。公孙贺在塞外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一部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所以有人认为,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并不是指李广,而是指卫青。

李广参加的最后一次大战役,卫青已经是主帅了。因为受武帝嘱咐不能用李广为先锋,也为了给新失侯的好友一个立功机会,卫青拒绝了李广担任前锋的要求,而令其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坏运气再次发生作用,他居然迷路了。这时的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

但细想一下,李广在与匈奴对阵时,很多时候都阴差阳错,未能立功,但在追逐射雕手、被俘后设计逃脱等方面并非数奇,只不过谢谢场景都与立功无关,很多的是体现李广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

三、究竟是什么导致李广难封?

除了数奇这个因素,究竟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李广难封?

第一,功不够。西汉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1)捕斩敌军重要首领:如王、相、将军、阏氏等;2)斩敌千级以上;3)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4)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儿子可以获封侯。所以说卫青儿子身在襁褓得以封侯,是沾了父亲战功赫赫的光;而霍去病17岁获封冠军侯,更是因其一战成名,仅首战就斩敌2028人,还多次俘虏匈奴的王、相、将军。所以说他们获封都是符合西汉的封侯标准的,而非是倚仗外戚的身份和汉武帝的偏爱。再以李广的平生战绩对照此标准:李广在文景两朝主要负责的是对匈的防守工作,而武帝时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纵观李广在七十余战中的表现,虽然是英勇无双,对敌人有极大的震慑作用,但均是歼敌不够,也未能俘获敌方重要首领,甚至还有不少败绩,没有封侯达到资格。

而汉高祖刘邦曾与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这对整个汉朝历史的约束是极大的,司马迁与李广相似的人生经历,使他对李广极为同情,为他单独列传,突出了李广的英勇善战,才华横溢,然而对战功却大多用“杀首虏多”等模糊语言表述,而李广无有大功,是终其一生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

第二、上错船。景帝时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当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这本是李广封侯的最佳机会,可是李广却私自接受梁孝王的将军印信,回朝后,朝廷没有对他进行封赏。梁孝王是汉景帝的政治竞争对手,梁孝王甚至一度通过窦太后逼文帝传位于他,要不是窦婴及时阻止,文帝很难下台阶。梁孝王此举不过是希望李广能支持他争夺帝位,李广竟糊涂到接受他的将军印信,汉景帝不处罚他实已十分仁慈了。

第三、不迎上。汉武帝希望开疆拓土,本身更喜爱青年将领担当大任。汉武帝前中期很喜欢卫青,封他做大将军,为军政最高统帅,而当霍去病涌现出来后,卫青就被汉武帝冷落了。而李广多次出战匈奴无有胜绩,还有全军覆没被生擒的历史,以至于最后每次有人向汉武帝举荐李广,汉武帝都不确信李广的能力。

第四、气度窄。李广在家闲居时,曾有一天外出打猎,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

我们不清楚李广要杀霸陵令的理由,因为客观上人家是忠于职守,虽然主观上可能有趋炎附势的心态,但也不至于要诛杀的地步。在这一点上李广与韩安国和韩信相比,都差太多。

话说一次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即使同为武将,韩信也无李广不同。韩信落魄时,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后来韩信召见曾经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

第五、爱冒险。李广武艺超群,英勇过人,却爱逞匹夫之勇,做为将军,经常一个人冲上去与敌人拼杀,置大军于不顾,经常与部下失去联络,另外,李广带兵习惯率性而为,军纪不严,对作战没有策略和部署,只是一味冲杀,所以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多次看到李广在战役中凭借自身的好武艺和好箭法击退敌人,却看不到他统领军队集体作战的描述。比如,李广射箭的确无人能及,但他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因此,他带兵出击多次被围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扑伤。

李广非常自负。他在镇守陇西时,公孙昆讶向皇帝哭诉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所以,无论是逞勇退匈奴神雕能手,还是射石博虎,或是被俘后夺骑逃脱,都是如此。作为一名军人,李广无疑是杰出的,但作为统帅,或许是不够优秀的。

第六、杀已降。有一次,李广曾与星座大师王朔谈及自己未能封侯的原因,李广自己说:“我过去做陇西太守时,羌人曾经反叛,我诱降了他们,投降的有八百多人,我用歁诈的方法在一天里把他们杀死了。直到现在最悔恨的只有这一件事。”王朔说:“罪祸没有比杀投降的人再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第七、不转型。无法适应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的转变:文景时期,李广正值能征惯战的年岁,经常打出以少胜多的漂亮战役,但当时西汉的国力尚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对匈奴作战,所以李广的用兵主要是以防守为主,难以建功。而到了武帝时期,西汉历兵秣马主动进攻匈奴时,李广难以适应大规模骑兵作战,习惯了阵地战的李广也难以适应长途奔袭,伺机杀敌的新型战法,所以败多胜少。在最后一次漠北大战中竟然迷路,说明李广不适合草原作战,而同期的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从无迷路,而且每次都有战功,差别显而易见。

四、爱兵如子,带军有方,却败多胜少。

大家怀念李广,其中一个因素是李广爱兵和别具一格的带兵方法。

比如,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

另外,李广带兵自有一套。他和程不识从前都任边郡太守并兼管军队驻防,到出兵攻打匈奴的时侯,李广行军无严格队列、阵势,靠近水草丰盛的地方驻扎军队,停宿的地方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卫,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但他远远地布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过危险。程不识对队伍编制、行军队列驻营阵势要求很严格,夜里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毫不含糊,甚至通宵达旦,军队得不到休息,但也不曾遇到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治军简便易行,然而敌人如果突然进犯,他就无法阻挡了。而他的士卒倒也安逸快乐,都甘心为他拼命。我的军队虽军务繁忙,但敌人也不敢侵犯我。”那时,李广、程不识都是汉朝边郡名将,但匈奴害怕李广的谋略,士兵也大多愿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但是,结果却正如司马光评论的那样,“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作为一名军人,如果最终无法取胜,也是最大的悲哀。人说“慈不带兵”,李广的确做到了,但却也没有给下属创造很多升官加爵的机会。但不论如何,在封建时代,将军能够如此体惜和平等地对待士兵,是难言可贵的啊!

五、封与不封,其实结果都一样。

如果说难封是李广一个人的不幸,而他们李家有的封侯,结果还不如李广。李广大儿子、二儿子都比李广死的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李广经历过。李广弟弟李蔡才能声望不及他,但靠自己努力,也终于挤进丞相行列,只是后来犯罪,被责令自杀。李广自己难封,也被迫自杀。

小儿子李敢,为父报仇,打伤卫青,虽未被卫青追究,但却被霍去病故意设计射死,汉武帝也没有追究,仅作为一桩“鹿撞死事故”草草息事宁人。孙子李陵跟随貳师将军李广利进攻匈奴。敌不寡众,弹尽粮绝,被俘。单于爱才,将女儿嫁给李陵。结果被当朝视为“汉奸”。满门抄斬,李家声名自此败坏。过去凡在李家门下做过宾客的,都为李陵事感到羞耻。司马迁为李陵说一句公正话,也惨遭宫刑。

但其实,李家精忠,不亚岳武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信,后来唐朝李渊和李世民都追李广李敢为先祖,此为后话。

封侯者,未必善终,未丰者,却活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