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背后的温柔
2023-12-11 06:48:21
其他
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1000字:合书静坐,那一幕幕生离死别的画面,仍萦绕在心头,痛心却无法抹去。在余华朴实无华的语言中,不仅是看到福贵一生的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无奈。
《活着》讲述了老人福贵一生的悲欢离合。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终赌光了家业,父亲郁闷而终。贫困之中为母亲求医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辗转两年,回来时母亲已故。之后经历了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浪潮,妻子、儿女、女婿、孙子相继离世,最后福贵和一头老牛“福贵”相依为命。
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一种苦闷、压抑的情绪,让人痛苦。不仅仅是福贵悲惨的遭遇,对人生、社会的思索更是让我感到迷茫。我也曾不时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
余华在自序里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从前的我不能理解其中的真谛,甚至认为人若只是单纯地为活着而活着,人生有何意义可言?可福贵的一生让我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希望,一种真实,一种释然。余华曾感叹福贵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只要人活着,就会有无限希望。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活着便好似一座青山,而其他的一切便如同活着以外的东西。留得那青山的苍翠,又何惧失去人生的希望呢?杜甫有诗云:“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人生无论甘或苦,活着本是最妙处。
看到故事的结局,看到福贵一个人和一头牛的背影。我不禁思索:“为何福贵才是命运之神的眷顾者,为何他活到了最后?”诚然,当人经历的死亡越多,彻悟便越深,福贵便是如此。经历过家破人亡的福贵对死有一份释然,与牛相依为命,才能在静静的午后平静地向别人讲述自己的一生。
当然,福贵不是那个时代的个例。他坎坷的一生折射出一个不稳定的时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有些太多不安的因素,过渡时期的压迫与茫然,使得个人被迫地去接受这个时代,而不能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成立的新中国有着蓬勃的朝气,但也有着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人群。他们仍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保持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漠然,他们亦无法接受时代的变迁,在社会中生活得不伦不类。试问这样不稳定的时代、这样守旧的人群难道还无法解释那“福贵”的悲惨遭遇吗?时代不幸,亦家之不幸,亦民之不幸。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来自于忍受。“活着”给我们以生的力量与命运作斗争;“活着”给我们以不惧死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艰难;“活着”给我们以释然来历经时代的变迁。当我们面对自然的灾难,想到活着便有了重建家园的希望与勇气;当我们面对生命的苦难,想到活着便有了解决它的毅力;当我们面对人心的漠然,想到活着便有了感化他们的大度与宽容。“活着”亦是支撑我们每个平凡人生活下去的希望。“活着”便是一切。
既然我们选择了活着,为什么要痛苦地活着呢。寻找幸福与希望,真实地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