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读后感
桃花旗袍
2023-10-17 15:44:42
高中
读后感

有一群人,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为了信仰流尽鲜血;有一条路,路上布满荆棘,却为中国的解放奠定了基础。读完了《长征》,我才明白这群人是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这条路是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长征》是军旅作家王树增的纪实作品,它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歌,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更是一幅描绘了二万五千里艰苦、悲壮、英勇、奇迹的画卷!
读完《长征》,我首先是感叹,感叹团结、平等的力量!在红军中,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他们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住同样的地方,有同样的信仰。将军把士兵看做兄弟,有谁不会舍生忘死地冲锋陷阵呢?在这支部队里,有工人,有农民;有汉族,有少数民族;有知识分子,也有不识字的人。他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打倒地主,打倒反动派。谁能想到呢?就是这样一支成分复杂的钢铁洪流,做到了当时无人能做到的英雄壮举。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生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社会中,难道不应该团结一心,共筑伟大的中国梦吗?
在《长征》中,乐观主义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血战湘江时,浮桥被炸断了,落水的小红军仍然唱着歌;刚到老山界,他们又重新鼓足了力气。无论是雪山还是草地,都有笑容满面的红军宣传员鼓动大家。在行军路上,他们还会听缴获来的京剧唱片。我想: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红军连长征都走过了,这些小坎又能算些什么呢?
在《长征》中,有许多段落令我感动,飞夺泸定桥就是其中一处。当时,中央红军的“急先锋”是四团。刚开始,他们就遇到了一波波来势汹汹的敌人,在打退敌军后,又必须在一天内走完一百二十公里。在这种一倒下就起不来的危急关头,共产党员们把体力不支的同志绑在自己身上,与他们同生共死。他们这种互助的精神令我感动不已。突然,对岸出现了一队打着火把的川军,红军官兵们急中生智,让队伍里的川军俘虏骗对岸的军队。于是,大渡河两岸有两条火龙齐头并进。由此可知,智慧在任何地方都是管用的。后来,川军宿营了,而不屈不挠的红军依然顶着饥饿和疲倦向前进。终于,泸定桥来到了疲惫不堪的红军官兵的眼前。二十二名突击队员抓着铁索,向着对岸挺进,竟无一人中弹!敌人被这股劲头吓得目瞪口呆,惊恐万分,纷纷逃亡。四团官兵就这样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攻下了泸定桥。“宁愿死在阵地上,不愿活在敌营中”——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在《长征》中,有两次冲锋令我印象深刻:一次是在湘江,红军官兵们冒着枪林弹雨,喊着:“一切为了苏维埃!”的口号夺回那已经被炮弹炸平的阻击阵地。另一次是在大渡河的一岸,十九岁的红军指挥员萧华大声喊:“共产党员们!跟我上!”于是官兵们冲到一个死角里,搭人梯爬到了石壁顶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拼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世界上不曾有过像中国工农红军这样的军队:指挥员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五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面对装备精良且数倍于己的敌人,奋不顾身地冲向前线……
读完了《长征》,我明白了现在的和平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自强不息,不负众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希望没有阅读过《长征》一书的朋友好好读一读,你将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