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聊斋》读后感
情比纸薄
2023-09-03 13:46:53
其他
读后感

似乎新书引不起我的兴趣了。喜欢咀嚼过去的东西,一是为了回味,二是为了在一个熟悉的内容里寻找出现实生活的共鸣。
聊斋是最典型的,不是说自己过去全文看过,但这一次在厕余,耐得住性子一本书用了一年的时间看完了。男人的狂想,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觉了。似乎男人,不管什么样的男人,最后都得找个狐狸精。而狐狸精又似乎就是为男人而生的。这玩意就让人觉得这样鬼怪的故事,全然是男人的臆想了。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们的意淫。因为现实中的女人被中国的三从四德束缚住了,(是男人用来束缚自己的女人的),因为所有男人都束缚了自己的女人,那男人想有意外之喜,从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那只能通过臆想来实现了。而且语言简单重复,这样也能集集,几乎相同内容的故事,重复千遍,没有个性化的心理描写,老调重弹了N次。
当然知道老调重弹,是因为我耐得住性子,希望有新发现。也好让我去意淫一下,现实是我所见过的远远是它所不能比拟的,故我在些贬低之。
《乔布斯传》,也在几年前看过,当时的感慨也是多的很,所以最后我也在用了多款安卓手机之后(联想,金立),最后还是选择了苹果。最大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在冬天使用无法当暖宝宝的手机,所有在这上安装的APP都是在可控的范围下使用的。在这本书的引领下让我下这这么大的决心。可见这本书的影响之大。因为我很穷。
而用了苹果手机之后,一不小心在学生的故纸堆里发现了这本书,再从尾看起时。(不是从头看起),看了他最后的结束语,我才明白,他引领了我,不是无意的,而是有意为之的,只不过这样的感觉挺好的。
他说他不需要做市场调查,他借用了这样一个故事:“福特说:如果我最初问消费者要什么,他们应该会告诉我,要一匹更快的马。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我们的任务是读懂很还没落到纸面上的东西。”
我会自然而然的将这个事件放在教育上。其实教育,教书育人。书本上的东西是规定动作,而老师的言传身教那是自选动作。如何将这二者协调好,生产出最优秀的“产品”,这是个不易做的事,因为这个优秀的评价标准是不同的,生产一个赚钱的产品,我比之为是一个规定动作做的好的学生,而创造一个伟大的产品,我比之为一个有着个性特色的产品,也许赚钱不多,但可以传世,二者得兼,当然是最美,可是当二者不可兼得时的取舍,那就是非常之难了。不说了,说多了又会陷入表扬与自我表扬之中了。如果从第一个标准而言,自己现在做的越来越不好了,自信也一点点的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