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成长观后感
心安勿忘
2023-09-29 14:02:38
其它
其它

暑期,有幸拜读了由张文质老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迷恋人的成长》一书,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展现在我的面前;合上书本,再次回味书中的内容,只觉得有好些东西在不断的叩击我的胸膛,叩击我教育生活中的蒙昧和无知,同时也在填补着我因贫乏而造成的精神空缺!那活泼的课生动的笑脸、深刻的见解让我走进了原本遥不可及的问题: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体验。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生命是丰富多彩且极富个性的。因此,追求个性化是生命生长的本然回归。假如每个人的个性都趋于一个模式,那么这美好的世界便走向死寂,每个个体的存在也将索然无味。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了自身的生存,我们常常不得不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节奏去对待他们。结果在很多时候,我们不断的通过格式化的“教育”,培养出一个个差生,然后又毫不留情的把他们推向远方;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把极富个性的生命“模具化”、共性化、统一化。尽管我们都清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但仍然“乐”此不疲。反思我们的教育,关注生命,是否应该方位更加全面呢?换个角度感悟,你会发现常常是柳暗花明,仔细聆听,你会发现不同孩子每一方面的健康成长都是如此美妙的旋律!教育是特殊的职业,他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始终相信每个鲜活的生命都能奏出精彩的乐章!

激活课堂,挖掘生命潜能。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老师,对课后的某道习题找出了三种解决方法。但当他把用作讲解的时间留给学生的时候,在二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孩子们居然找到了七种答案,其中有的甚至是老师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未想到过的!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为过去种.种自以为是的给学生毫无保留的讲解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痛苦。在一次又次的“教答不教问”的课堂中,我真的不敢想象:有多少孩子的思考被无情的偷走,有多少生命的潜能被残酷的埋藏?没有了自我的发现,没有了得到赏识的机会,除了生存需求外,作为一个生命,他们还有多少层次需求得到了满足?在老师匆匆的讲解中,又淹没了多少生命拔节的声音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师反复的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动脑筋。我在上课向学生提问题时,发言的总是少数同学,好多同学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这显然是教师包办过多的后遗症。杜郎口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