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的冬(优选7篇)
比以前懂事了
2024-03-14 00:31:20
五年级
其他

诗中的冬(1)

小时候,爸爸经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说,诗词要从小就读,慢慢地才能体会出诗词的妙处。

那时,我并不知道读诗的妙处在哪儿,只记得,有一次读诗的时候,窗外满天飞雪,一朵朵美丽的雪精灵在空中飞舞,北风也呼呼的吹着,让人感到心惊肉跳。这些声音和爸爸吟诵着的抒缓的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个冬天,因为《江雪》这首诗是我背会的第一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问爸爸,蓑笠是什么,爸爸说“蓑笠”是一种古代的挡雨之物,和我们的雨衣差不多。哦,我明白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很多的描写冬天的诗,“绿蚁新配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名《问刘十九》,是唐代白居易写的诗。本来我并不理解它意思,爸爸给我讲了讲,我才知道了它的意思:新酿的米酒,色味香浓,小小的红泥炉,烧的十分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了,能否共饮上一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到懂,我也挺喜欢梅花的,她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迎霜斗雪的精神让我感动,让我知道了我们也该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病。当我又读到“泽国龙蛇冻不伸中,南山瘦柏消残翠”,知道它表达了冬天的寒冷程度。

我读了许多古诗,这也让我渐渐地读出了诗人的情感,意思,甚至会读出诗人的身世与遭遇。

我读诗终于读出了兴趣,读出了妙处,我为此感到十分高兴,同时,我也增长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感谢古诗陪我走到现在!


诗中的冬(2)

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让我跟着她一字一句的诵读古诗。只不过妈妈读得很有韵味,让我佩服不已。我一直问妈妈:“为什么您读诗如此美妙?”妈妈老是说:“妙处。”只不过都是在北风呼号,大雪纷飞,树木枯萎,但是松柏挺直的屹立在风雪中。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我读诗必始于冬天。因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我第一首会背的古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我曾经问妈妈:“白屋是什么意思?”妈妈便对我说:“下雪的时候因为屋子小,下完雪变成白色的屋子了。”我从此时便不知不觉的爱上了古诗词,也会去仔细的思考诗词中的意思。我渐渐自己接触一些诗词了。

我就这样背了一首又一首的古诗,读了很多描写冬天的古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哦,这首诗我懂。我家后面有梅花长在墙边,远看不是雪,它的花很小,却有淡淡的花香。这样就把这首诗的已经描绘的淋漓尽致。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我并不喜欢这首诗,只是它描写的是战事,才让我喜爱。意思大致我也明白,讲的是冬天边寨的士兵还没回家的情景,体现思家思亲,边寨劳苦的生活。

渐渐的,我读诗读出了兴趣,每天都会抽出半个小时来读诗,也会体会每一首诗诗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关心期诗人的身世际遇,我因此增长了不少知识。


诗中的冬(3)

在冬天的一个晚上,那时我还很小。北风呼呼的敲打着寒窗,因为这里是南方,很少下雪,所以我从未见过雪。老爸瞧着这天气,不禁吟起了“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诗。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就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呀?”爸爸笑着说:“等你长大见过雪了,自然会明白这其中的奥秘。”

渐渐地,我长大了许多,可还是经常会读到一些不理解的诗句,不理解时,我就会去请教我那博学的老爸。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在冬天时的一个夜晚,作者感觉春风吹来了,满山的树都开了花。可我仔细一想,不对呀,在冬天怎么会有梨花开放呢?更不会每棵树都开花呀。我不怎么明白,只好硬着头皮去问老爸了。老爸看着我那好奇的目光,也不得不回答我了:“这是作者的比喻手法,作者把树上的冰雪比喻成了梨花。”哦,明白了,原来是这样。

除了问人,我也会自己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场景,让自己身临其境。我读了“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里是南方,梅花很难种活,所以我就只有想象那种场景了:“墙角的几枝梅花在严寒中独自开放,远远望去就知道那不是雪,原因是有阵阵香味传来。”这样就理解出来了。

随着我的阅读量越来越大,我又读到了《江雪》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两首诗可不好理解。我怎么想也想象不出来,又不好意思去问老爸,就只有靠电视记录片来理解了。《江雪》应该是一个渔翁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独自钓鱼,说明了渔翁的孤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的意思应该是一个游人在旅途中遇到了风雪,刚好夜幕降临了,游人也就只有在芙蓉山主人家里留宿了。

是爸爸的启蒙让我迷上了古诗,我也因此创造出了我自己的理解方法。


诗中的冬(4)

记得小时候的我酷爱背古诗,我一背古诗爸爸便夸我将来的语文成绩肯定好,因为积累多嘛。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冬天,所以我刚背会的古诗是《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问爸爸暗香是什么意思?爸爸说:“妈妈的人品多好啊!和香饽饽一样香,不是吗?这就是暗香。”哦,明白了。

就这样我一首首古诗背了下来,背了很多关于冬天的古诗。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还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朗朗上口的诗句,谁不想把它背下来?当我在冬天和同学们打雪仗的时候,每首关于的冬天的古诗都清晰地回荡在我的脑海。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我懂得,上千只的鸟都飞没了,在路上,人们都因怕冷没出来。读到这儿,我也感到了一丝丝寒冷。“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话我也懂,两个黄鹂在呼唤翠绿的柳树,一行白鹭飞上了青色的天空,我感到了动物们渴望春天来临的心情。

我对读诗的兴趣越来越深,好像我也是一位诗人似的,与诗中的事物、人物也起了浓厚的情感。因此我增长了不少知识。


诗中的冬(5)

冬季,本是一年中最萧条的季节——漫天大雪,没有一点生机。它不像春天朝气蓬勃;也不像夏天绿树成荫,更看不到农民伯伯在秋天的灿烂笑靥。可我对冬天却是情有独钟,季节不分贵贱,更何况冬天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季节。

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小学生必背古诗60首》,其中,一首《江雪》引起了我的兴趣。读到这首诗时正是寒风呼啸的冬季,即使坐在教室里也依旧会感到有一阵阵寒风往衣服里钻。但诗人柳宗元却不讨厌冬天的寒冷,我从《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便能看出。儿时的我读诗都用毫无依据的推断力解决,幼稚的以为柳宗元下雪天去钓鱼,还是独自一人,没有丝毫美感,直到后来才知道作者是为了抒发自己遭遇迫害后心中凄凉的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诗也有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白朴的诗《天净沙·冬》中“一声画角憔门,门庭新月黄昏”,初读我不了解诗意,便拿之前学过的一首《天净沙·秋》做对比,《秋》中有这样的诗句: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既然如此,我揣摩片刻之后,便觉得应该是作者在冬季时看到了月亮挂在半空,至于谯门,应该是些古代时的城门吧!白朴的诗很有画面感,意境优美,一字一句都写得恰到好处,每句结尾都有精彩的押韵,读起来更是琅琅上口!每次读他的作品,就像书中开出了朵朵五彩缤纷的花儿,争奇斗艳,真可谓妙笔生花呀!

冬天在古代诗人的笔下被描绘画得如此美丽,我们这些读诗之人自然也要好好品味,如同品茶一般,不求速度,只求心有所获。诗,就像一座屹立在知识海洋中的灯塔,我尽情徜徉在海洋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诗中的冬(6)

小时候,爸爸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说,诗词要从小就读,慢慢地才能体会出诗词的妙处。

那时,我并不知道读诗的妙处在哪儿,只记得,有一次读诗的时候,窗外满天飞雪,一朵朵锦绣的雪精灵在空中飘动,冬风也呼呼的吹着,让人感到心惊肉跳。这些声音和爸爸吟诵着的抒缓的诗形成了光鲜的对比。

我读诗一定始于某个冬天,由于《江雪》这首诗是我背会的第一首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我问爸爸,蓑笠是什么,爸爸说“蓑笠”是一种古代的挡雨之物,和我们的雨衣差不多。哦,我明白了。

我就这样一首首读了下来,读了良多的描写冬天的诗,“绿蚁新配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名《问刘十九》,是唐代白居易写的诗。本来我并不理解它意思,爸爸给我讲了讲,我才知道了它的意思:新酿的米酒,色味香浓,小小的红泥炉,烧的十分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了,能否共饮上一杯?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这两句诗的意思我到懂,我也挺喜欢梅花的,她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迎霜斗雪的精神让我打动,让我知道了我们也该有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病。当我又读到“泽国龙蛇冻不伸中,南山瘦柏消残翠”,知道它表达了冬天的严寒程度。

我读了许多古诗,这也让我徐徐地读出了诗人的情感,意思,甚至会读出诗人的身世与遭遇。

我读诗终于读出了爱好,读出了妙处,我为此感到十分兴奋,同时,我也增长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感谢古诗陪我走到现在!


诗中的冬(7)

冬天还没有到,可是天气已经冷得不行了。狂风吹得树木东摇西摆,最低温度已经降到零下了。晚上我睡在床上,听见外面的风呼呼地吹,好像老虎在怒吼。狂风吹得我家的窗户发出了“砰砰砰”的响声,害得那些老年人睡觉都成了问题。那响声响得还把熟睡的人都能够吵醒。我也久久不能够入睡,静静地听着那考老虎怒吼一样的风声……过了很久很久,我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早晨起来,我走到屋子外面,那风还在吹着,丝毫没有减小的意思。这风大得简直快要把我吹倒了,害得我连站都快站不住了。这时,我的穿戴简直成了一个大胖子。虽然,我穿得那么多那么厚,可是,那风还是一股劲地往我的身子里面钻。这时,我看到路上的行人全都拿出了各种抵御寒冷的武器,什么棉衣,棉大衣、羽绒服、围巾、帽子……可是,有一些人嘴里还在说:“冷死了,冷死了!”

冬天还没有到来就已经这么冷了,要是冬天真的来了就不知道还要怎么冷呢!可能要把人都给冻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