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的作文(实用5篇)
破茧成蝶
2024-04-26 05:21:38
高中
其它

瓷器的作文(1)

青瓷在龙泉是非常出名的,是第一大的瓷器,比一般的大了不少呢!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家家店里全都摆放着各种陶瓷和瓷做出来的成品---锅碗勺盆,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有的花纹似个大西瓜;有的是一条条纹路组成出来的;有的像青青的一个大盘,如玉盘一样,在月光下面仔细对比一下,可以发现是差不多的,在家既可以当装饰又可当用器。

了解了青瓷的模样,但知道为什么取名为“青瓷”呢?因为当时有一位女子喜欢做青瓷,在那里有一个规定是:“不可以有一点不对的地方。”她叫“青姬”,而“姬”在龙泉的语言中就发同音“瓷”,因此得名为“青瓷”。

当我看到这一个个青瓷时心中一热,想起以前在绍兴做过一个瓷碗。首先,把泥水放到一个转盘上,踩下一个踏板,别以为是件简单的事。一个同学没拿好泥,泥“嗖”的一下飞了出去,后果不堪设想。这就已经证明这并不简单。我们一边转,一边还要把你要的形象给“打造”出来。我搞了大半天也束手无策,只好叫老师来,他先把一个大概做了出来,再精益求精做得更加好。我在一旁看呆了,这真是绝了!

这件事令我记忆犹新,这些人的努力并不是白费的。这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手艺如何,而是为明天的祖国更多一份光彩。瓷,这是以前只有皇帝才能用,是多么珍贵。这么一样奇珍异宝,怎能不受人喜爱呢?在战争前就已经开始发展这一种用器了;可是战争刚开始人们就忘了这个"习俗",但有人坚强的把这些"习俗"拉了过来,这是两位名人所做。我们必须把这一个习俗世世代代相传下去。今天的努力便是明天的希望和力量,有力量才能让民族复兴、强大起来。在传承了这么久的历史谁会不珍惜呢?谁会不心动呢?

现在有一些习俗都慢慢地“逝去”,如“鞭炮”等。

青瓷之美在龙泉,青瓷之名于“青姬”。


瓷器的作文(2)

爸爸妈妈在星期日带我去了长沙铜官窑做陶瓷。

“妈妈,就是这里吗?”我指着前方的建筑物说,妈妈点了点头,我顿时来了精神,拉爸爸妈妈跑了过去,收银员小姐问我们是不是来做陶瓷,我比谁都反应快,连忙说“是的”。收银员小姐给我了一个黄色围裙,以防把衣服弄脏,然后,又让爸爸妈妈付钱,我才不管他们呢,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跑到做陶瓷的大厅哇!那里的小朋友可多啦!人山人海,我还是比较幸运的,还有一个空位子,我立马坐上去,这时,一个年轻的姐姐,拿着一小堆土走过来,放在我前面的圆盘上,她按了一个按钮,圆盘快速的转动起,她说:“我来教你做”。我点点头,只见她用她的大拇指在泥土的正中心,轻轻地往下按,再用两边的手,往外拉,一个标准的碗做好了,好厉害呀!她做完,便让我自己做一次,我好紧张,手不小心动了一下,使泥土向右边倾斜了一点,我再往外拉时,因为拉得太大,所以做出来什么也不像,我十分失望,那位姐姐鼓励我,她相信我一定可以的,她说:“你不要紧张,慢慢做,要对自己有信心。”她说过就走了,我下决心,一定要做好,于是,我再做了一次,虽然比上次好了许多,但是还是很丑,我不恢心,做了一次又一次,手上的泥土也越来越多,头上大滴大滴的汗珠流了下来。终于在做第八次时,我成功了,做得和那位姐姐一样漂亮,我把我的作品轻轻铲了下来,端出去给爸爸妈妈看,得到了表扬的我心里喜滋滋的,妈妈还送了一个精美的礼物,一串漂亮的陶瓷项链,我开心的跳了起来。

这一天真快乐呀!我好喜欢做陶瓷!


瓷器的作文(3)

古往今来,陶艺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并体验陶艺的乐趣。

第一个环节是让我们用陶土做一个瓶子或罐子,也就是拉胚了。

老师先做了一次示范:“我们首先把陶土使劲摁在转盘上,然后淋上一些水在上面,两手轻轻地扶住它,我们就会感到光滑。手千万不能让陶泥带着转……”老师终于讲解完毕了,我们一个个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坐上去做陶瓷。

“别急啦!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排队!”老师笑眯眯地让我们排好队,然后拉着第一位同学,手把手地教她。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可是还没有轮到我,哎,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怕等一下到最后做不成了……唉,怎么还不到我!

“下一位”哇!终于到我了,我坐在转盘前的椅子上,有点不知所措,心里莫名其妙的闪过了一丝忐忑不安。手忙脚乱地把陶泥放在转盘上,糟了,太干了,我急忙的往陶泥上淋了很多的水,终于好了。我忐忑不安地用手扶着陶泥,尽管老师在一旁不断提醒我,让我别紧张,可我依然手忙脚乱、不知所措。

“别急,看老师怎么弄,你慢慢学。”老师让我再看他弄一次。“先让它定形,先成为一个柱子的形状。”

我使劲地点了点头,并自己开始动手。嗯,这样做果然好多了。

“然后把大拇指轻轻按在中间,里面就会慢慢成为空心的。来,你试试。”老师让我把大拇指按在中间。

哇!轻轻地按了一下,不一会儿就变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瓶子,太神奇了!

老师见我如痴如醉,便会心一笑,说:“确实,陶艺会让人陷入如痴如醉的这个“陷阱”里,哈哈!”说完,他就从轮盘上把我制作的小杯子取了下来,放到一边的盘子上。

这次外出,使我明白了:陶瓷本来是一块无用的泥土,但是,它经过火烧之后,成了无价之宝。风雨之后总会有彩虹,我相信,只要刻苦学习,总会有收获!


瓷器的作文(4)

在英文里,表示“中国”这个单词的是“China”。这个词本来的意思就指的是中国的瓷器。在很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能用泥土烧制成各种器物,用来做饭、装东西了。瓷器就是人们利用陶土烧制而成的,烧好的瓷器光泽莹润,清新淡雅,堪称绝妙的艺术品。

舅舅不但喜欢瓷器,而且收藏了许多瓷器。看舅舅的玻璃柜里陈列的瓷器琳琅满目,不由得心生好奇。于是想,古人那粗糙的手比不上先进精密的机器,怎么可能做出这么美轮美奂的瓷器呢?舅舅说:“中国的瓷器是古代老祖先智慧的结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接下来舅舅给我讲了传说中柴窑瓷器的故事。五代时,在现今的河南郑州,有一种釉色很美的瓷器,这种瓷器是由后周世宗柴荣下旨烧制的,因此被称为“柴窑瓷器”。相传,这些瓷器青中带蓝,好似下过雨的天空,清澈透亮,漂亮极了!

突然,我的眼球像是被什么吸引住了。噢,原来是一个盘子,上面画了一条威风凛凛的巨龙。我问舅舅,舅舅扶了扶眼镜说:“这是清康熙时期的瓷器,因为当时是盛世,上面的龙才霸气十足”。

他喝了口水又说:“到了乾隆时期,大清帝国已经埋下了腐败的种子,从此走向了衰落。所以这个时期的龙虽然形似,却已经像耄耋老人毫无生气了”。舅舅指着另一个盘子让我看,我看到那个瓷器上的龙与前一个盘子的大不相同,龙就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没有一丝威风。看来这瓷器真是大有文章啊!

瓷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也是我国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


瓷器的作文(5)

【优秀作文】

瓷器式的语文学习

语文的学习,对个人,对国家或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看来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想制造一件瓷器。提高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就分别对应了制瓷的三道工序。正如每道工序都不可或缺,三条途径也缺一不可。

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是筑胚,它决定了瓷器的形状,决定了瓷器的用途。是它奠定了这个瓷器的基础,瓷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蜕变,成形,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社会生活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这一途径获取的知识,是最生动,最基本,也是最令我们印象深刻,深入我们骨子里的知识。它直接造就了我们的性格,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理解。只有通过它,我们才能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发展动力,才能真的造福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制瓷的第二道工序是上色。这一工序看似对瓷器的使用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其实,他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瓷器的高度与文化价值,是瓷器文化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在整个制瓷过程中,这是最能升华瓷器的一道工序。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外大量阅读。读一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与人交流的过程。也正是在千百次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境界不断提升,我们的思想不断升华。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在瓷器上填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而正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道道光亮的色彩不断交织,融合,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跃然瓷上。我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此得到了升华。

煅烧是制瓷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件未曾煅烧的瓷器,纵使其结构再巧妙,花纹再绚丽,也无法称之为瓷。只因煅烧前它是“散”的,是煅烧让它各部分融合并再次升华。经过煅烧的瓷器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似乎生来就是一体的。这时瓷器才真正成瓷真正成器。这就好比三条途径中的课堂有效教学,在课上我们不断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将通俗的知识专业化。这不仅直接提高了我们的语文水平,更教会了我们方法,指导我们的方向,指引我们前进。在最后,我们也就真正成器。

如前文所述,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正如三道制瓷工序一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没有优劣,只有不同,只用真正把握全部的三条途径,才能最终成就我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