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必备6篇)
红莺绿柳
2024-04-12 04:11:04
其它
读后感

做研究(1)

原以为“教育教学科研”离我们教师很远,是一件难以逾越的事情。然而当我拜读完了郑金洲教授著《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文章后,感触颇深。原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可以做的,教育教学科研并不神圣,只要用心和坚持,掌握方法,同样也可以搞出名堂来。这无疑是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

文章中提到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一句话提醒和警醒了我,难到自己就一直默默无闻地做一名普通教师吗?我不甘心,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应该有事业感,必须干点名堂出来,也要成为名师,至少要让众多的人在谈论的时候和学生回忆的时候:你是一个非常优秀和令人尊敬的教师。

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一、我们也能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我们也能行。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我们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要以提高行动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是行动研究,不能是学科中的纯理论问题,搞什么学术论文,而是在日常生活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要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

在日常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必须围绕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展开。

要研究就要从问题的发现入手,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我们要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或是从学校、学科中确定问题。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在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哪些值得花时间研究?自身能力能否完成?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的基本程序:从计划到反思。

教师分析选择确定要研究的问题后,就要制定计划。计划是自己对活动有意识的设计、设想、大算。计划不是一成不变,亦步亦趋,可随活动场景而动,依研究状态而移,有较强的变通性和灵活性。有了计划就要付诸行动。行动总是和情景结合在一起,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是在不断调整的。收集行动过程的资料,对教师及行动的实际状态(包括背景、过程、结果、特征等)的全面观察。在行动和观察之后进行反思,寻求教师行动或实践的合理性。只要我们在这种从反思到问题到计划制订到采取行动到观察再到反思的螺旋式上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和实践质量就会提高。

五、灵活多样的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多样的研究成果表达的形式,让我们老师能灵活的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郑金洲教授通过通俗易懂的讲解和举例,让我们轻松上路,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蓝本。我认为教育日志、教育反思这两种形式非常好,也极容易做到。当然,无论什么事都要围着问题转,不断在反思、总结,不断解决日常实践中的问题。

总之,熟读郑金洲教授著《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既为我们教师如何做教育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也通过浅显通俗的语言和实例让我们掌握了基本方法,让我们充满了搞好教育教学科研促进学校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增添了信心。


做研究(2)

我们学校要求老师们做小课题转眼就过了1年,从无奈的选择到教学的常规工作,小课题从陌生到熟悉,但真正让我自己来说怎样做小课题好像又不知从何说起。寒假学校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读徐世贵、刘恒贺所著的《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并写读后感。

1.我们为什么要做研究

从教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处于被要求研究,如为了职称晋级、评优而去申报课题,并不是真心去做研究,其实这个想法在今天看来真是大错特错,首先研究是一个积累过程,其次有专业成长目标必需要进行研究,有了研究才有成长,有了成长将才会获得快乐,人生应该追求快乐才会幸福才会更有意义。

2.对大小课题的区别有了初步了解

如果现在有人再问我,我就能说出一点道道来,大小课题的实质区别就在选题和成果形式两个方面,小课题选题不用想的那么神秘那么高不可攀,它只是身边的,是实实在在可以研究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在课题成果上交形式小课题要宽泛些,要求相对低一些,其它方面按照大课题研究也是可以的。

3.感悟到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有效路、可行路、容易走的路

只要教师留心周围事物,注意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乐于动脑,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在这种反复的思考和实践研究,教学能力会快速提高,也会更热爱学习,眼中更能看到问题,脑中思路更多了。我现在也发现自己会有很多思考和想法,如近段时间我关注学习方式变革——翻转课堂、云计算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互动式电子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移动学习、泛在学习、CSCL领域教学研究,还关注如何编制调查问卷、如何使听评课走向专业化等。

4.有了初步选题方法和策略

小课题研究就要找身边实实在在的问题,可以为自己教学提供参考价值的,而不是搞又洋又空又大,只是给人看的,其实是没有生命力的研究。在选题的来源上看,我特别有感受就是在公开课、教研活动的听评课以及专家报告等方面会获得很多研究想法和思路,每次外出学习我都有学习收获,只是以前研究的意识不强,白白浪费了学习机会,近一年来,这方面的意识在慢慢的掘起,并能养成习惯主动思考研究课题,还将自己的想法在博客中道出。选题角度对我研究自己专业很有启发和帮助。

5.更懂得加强学习和撰写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学习,才有好的选题,才有研究的思路,才能开阔视野;只有学习,研究才能深入,研究才有成果,才能得到快乐;只有撰写反思,才有本质的草根研究,才有研究的意义。

马上新学期就要到来了,小课题研究又将开始,在六年级的下学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勤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学会用想象方法,真正让学生读懂——记住——用好,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并进行过程性资料的留存,为小课题的研究保存资料,那也是自己的研究成果。


做研究(3)

近期我看了《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这本书。这本书是辽宁省特级教师沈阳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徐世贵所著。接近30万字,共13章。从开展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开始讲起,涉及到从如何选题,如何写方案,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反思,成果搜集到如何组织和评价等内容。语言通俗易懂,并且结合实例,对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为了留下深刻印象,我细致揣摩每段的`内容,对照学习每个案例,边品味边细读,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和自己的随想,就像徐世贵老师在我眼前亲自做培训。

当看到“小课题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学校的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于是觉得我们的课题似乎从中可以借鉴一下,并且进行一些适合现状的创新。就主题学习实验而言,目前的瓶颈可能就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我想,我们分组进行同一个领域的子课题研究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操作方法。

当看到“怎样撰写教学模式”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我们的课题研究。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一个好的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发展的,进化的,他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模式是否也需要这样?

当看到学生自主教师导学六步教学法的时候,我又想到了我们对学生的预习指导。要让让学生心中有数哪些是旧知,哪些是新授,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学生才会明确自主的方向,教师加以指导,才会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预习作业不能是仅仅是回家作中的跟读,而要以任务的方式呈现,如:

1.跟读课文,找出新单词,跟读新单词三遍。

2.根据上下文,猜测新单词的意思。

3.本课的重点句型是: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I come to school by/on…熟读此句型并举一反三。

找准我们课题的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提炼,再提炼后实践,我想这是我们未来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向。去伪存真,扎实研究,做研究型教师。在研究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我想这才是课题研究的真正意义。


做研究(4)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二

继续看《幼儿教师学做研究中》,书到了中间部分,陶行知先生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校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末,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下面就我自己以往的经验,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循序渐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建立良好的常规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开始。例如,有些幼儿在家玩好玩具以后总是随便乱扔,原因是在家里家长从没对孩子提出收玩具的要求。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培养幼儿自己收玩具的习惯,也许开始幼儿都不会收拾,那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当然教师在和一起孩子收拾玩具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玩具应放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次两次…一段时间后,孩子自己就会收拾了。

二、运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还是以收玩具为例,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口吻跟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玩具宝宝迷路了,我们快点帮玩具宝宝找家吧!"这就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要求效果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了称赞,下次肯定会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三、坚持不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教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定能养成好习惯。当然,坚持不懈,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比较难做到这点,当然其中可能有主客观的原因。比如:幼儿午睡前,我们要求幼儿把脱下来的衣服叠放整齐,当然在幼儿自己叠放的过程中,还需要老师大量的指导工作,有时老师可能也觉得烦就放任不管了,殊不知这样抓抓放放,比不抓还不好,这样无形中会给幼儿一个信息:只要老师没看到,我们就可以不做。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要求一致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要求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现在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而在家里却做不到。如果孩子在园与在家表现不一,良好习惯是不可能形成的,相反会从小培养孩子是个"两面派"

五、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孩子直接学习的.最好榜样。在幼儿期,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幼儿园教师更应谨慎自己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事事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会有很大的惯性力量。幼儿能与同伴一起愉快、友好地玩,不争夺玩具,不打人骂人,能关心帮助同伴,就有助于形成"友爱、爱集体"的道德品质;幼儿从小听从成人的教育,能独立自我服务并帮助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为将来守纪律、爱劳动奠定了基础。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习惯并不感到困难,而到成年已经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想要更正就变得十分困难。一个人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必须家庭内部要求一致,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合力一起抓,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大学网)


做研究(5)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教师如何做研究》》幼教理论书籍。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也会有一些教育教学的问题,由于缺乏理论依据,选择的研究课题切入点比较大,怎样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从实际中来,从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于是我确定选择在“主题活动与生成活动的有效融合”进行课题研究,为了丰富理论依据,我又在翻阅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一书时,了解到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教师首先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幼儿园新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与思考。 一、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 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班幼儿在“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有关春天的生成活动它产生在不经意间。那天,我领着孩子们前往“恐龙园”去春游,我们发现了小河边的迎春花,一时间,孩子们都忘记了走路,在小桥边兴奋地指手划脚,争论起来。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我发现,他们很想知道迎春花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于是一个新的.主题产生了,对这样一个有价值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就要大力支持,与孩子共同探讨延伸。当时我考虑到原先预设的观察活动,在他们尽兴地讨论几分钟后,我轻轻对他们说:“我们先仔细看迎春花,再看看它的枝条上有没有叶子。”回到幼儿园后,我依据孩子们当前关注的这个热点问题,依据《新课程指南》提出的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应的、主动的活动优先的原则,和孩子们一起构建了“春天”的系列主题活动。我的支持策略是安排“观察春天、学做迎春花,组织孩子收集春天的图片、学唱歌曲春天,美工制作郁金香等。 1、预设主题预设活动的内容要适合孩子个性的发展。   在“秋天”的系列主题活动中,我发现孩子对树叶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在观察树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树叶形状的关注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预设了“树叶贴画”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像什么,和他们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新。    2、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活动中,我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例如在树叶贴画的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我建议他们使用剪刀,鼓励他们动脑筋剪出老师未能提供而自己又需要的树叶形状,制作到作品中;对于中等水平的孩子,我启发引导他们能贴出简单作品;而相对能力差的幼儿,则让他们随意地贴贴玩玩,主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挖掘幼儿自身发展,支持和推动主题的生成活动 。   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在开展主题活动的同时,让我深切地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因为,我开始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 在“秋天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感知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带孩子们去秋游,回家后孩子们将看到的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我们还让孩子们去捡秋天的树叶,带秋天的水果,小朋友带头捡来了秋天的梧桐树叶和玉兰树叶,老师也和小朋友一起去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将孩子们带来的水果干果放在自然角里,我们用美丽的菊花和秋天的有关图片、各种不同的树叶、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激发了孩子们的热爱秋天的情感。我们富有个性的预设活动,使孩子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的自发生成活动。   三、教师预设主题活动与幼儿生成活动更应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在上海举办的“南京成功教育研究会”幼教专家黄琼女士,对幼儿园开展的预设主题活动和生成活动提出了科学的定义和分析,生成活动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产生的活动,它反映了儿童生活、经验与需要。正如纲要中提到,教师要在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或偶发性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平时教师要善于与幼儿交往,即时发现幼儿发出的信息,觉察他们的当前需要,适时地生成一个个新的活动,就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又能开发幼儿的内在潜力。于是,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就产生了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的新概念。 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学习,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纲要提出要关注把课程内化为幼儿自身的课程。由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有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活动计划与班级幼儿当前的发展产生了矛盾,因此教师心中既要有目标:淡化预设的教育环节,关注幼儿的想法,对孩子的反应做出及时的呼应。我在上大班常识课——《小动物怎样过冬的》时,教师预先设计流程:观察各种小动物的外形——说说小动物怎样过冬的——小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哪些。没想到幼儿在观察小动物企鹅的外形时孩子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有的幼儿这样说:“我知道企鹅是长得矮矮胖胖的,它还不怕冷,它生活在很冷的南极,小企鹅是躲在妈妈的肚皮下面过冬的。”有的小朋友接着说:“你知道谁孵小企鹅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开始孩子们的答案不是很正确,于是,我建议让孩子们自己解答。新的内容生成了,教师没有照原来计划终止幼儿的观察,而是参与幼儿的讨论,最后得出了小企鹅是企鹅爸爸孵出来的。幼儿的疑团解决了,以下的环节就自然流畅地进行下去了。这样做体现了在生活中关注了幼儿的发展,把幼儿放在第一位,根据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计划,将预设活动和生成活动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使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的预设的主题活动和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主题活动形式进行展开,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 在解析课程,研读孩子的历程中,我时时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在和孩子们同生同长的过程中,我和新纲要新课程的亲密接触将会使我的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命力。


做研究(6)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二   继续看《幼儿教师学做研究中》,书到了中间部分,陶行知先生写道:“从福禄倍尔发明幼儿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校注意比较家庭送来的与幼稚园升来的学生性质,世人乃渐渐觉得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末,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下面就我自己以往的经验,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循序渐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建立良好的常规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开始。例如,有些幼儿在家玩好玩具以后总是随便乱扔,原因是在家里家长从没对孩子提出收玩具的要求。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培养幼儿自己收玩具的习惯,也许开始幼儿都不会收拾,那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收拾,当然教师在和一起孩子收拾玩具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什么玩具应放在什么地方,这样一次两次……一段时间后,孩子自己就会收拾了。   二、运用合适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的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还是以收玩具为例,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口吻跟孩子说:“玩具要回家了,我们一起把玩具送回家吧!”“玩具宝宝迷路了,我们快点帮玩具宝宝找家吧!”这就比干巴巴地向孩子提要求效果好得多。当孩子把玩具收放好以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受到了称赞,下次肯定会重复这种良好行为的。   三、坚持不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下,想不起来就听之任之。教师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定能养成好习惯。当然,坚持不懈,其实对于教师来说比较难做到这点,当然其中可能有主客观的原因。比如:幼儿午睡前,我们要求幼儿把脱下来的衣服叠放整齐,当然在幼儿自己叠放的过程中,还需要老师大量的指导工作,有时老师可能也觉得烦就放任不管了,殊不知这样抓抓放放,比不抓还不好,这样无形中会给幼儿一个信息:只要老师没看到,我们就可以不做。要始终如一,坚持不懈,才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要求一致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特别要求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要一致。现在不少孩子在幼儿园里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而在家里却做不到。如果孩子在园与在家表现不一,良好习惯是不可能形成的,相反会从小培养孩子是个“两面派”   五、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孩子直接学习的最好榜样。在幼儿期,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最具权威的人,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言行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教师的榜样表率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幼儿园教师更应谨慎自己的言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事事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会对幼儿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不论是好是坏,都会有很大的惯性力量。幼儿能与同伴一起愉快、友好地玩,不争夺玩具,不打人骂人,能关心帮助同伴,就有助于形成“友爱、爱集体”的道德品质;幼儿从小听从成人的教育,能独立自我服务并帮助成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就为将来守纪律、爱劳动奠定了基础。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习惯并不感到困难,而到成年已经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想要更正就变得十分困难。一个人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就能取得好的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总之,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必须家庭内部要求一致,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合力一起抓,方能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