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的作文(实用16篇)
勇敢去面对
2024-04-26 04:02:15
其它
其它

青团的作文(1)

清明节,嫩芽争先冒树梢,绿草悠悠地皮长,正是吃青团,踏青的好时节,下面是关于清明时节的青团作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清明时节的青团作文

听说清明节期间要吃青团,我一直想学学怎么做青团。上个星期天,爸爸妈妈终于有机会带我去北仑民丰村长长见识。

我们一下大巴车,就发现村口围着许多人,有的在敲锣打鼓扭秧歌,有的在翻江倒海摆游龙,那情景很热闹。

跟着人流的脚步,寻着青团的清香,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做青团的大祠堂。我走了进去,发现厨房里一位阿姨正在蒸糯米,旁边还放着许多叫艾青的绿色植物。糯米蒸好后,阿姨把糯米和艾青混在一起,放进一个大石槽里。只听“当”的一声响,艾青汁四处乱溅。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一位叔叔用木头做成的榔头,在猛力捶打糯米和艾青,旁边的一位嬷嬷还在帮忙搅拌。

叔叔把拌好后的碧绿色糯米团端上桌板,桌子四周早已围了许多人。我从大人的腿缝里钻到桌子前,向做青团的阿姨讨了一个小糯米团,就开始学做青团。我先把糯米团压扁,在糯米团中间凹了个小窝,放入一点芝麻馅,然后搓成圆形,接着沾一些黄黄的松花粉,再把裹好的绿米团放进木头模具里压平,最后把模具反过来倒扣在桌子上。嗨,一个形似月饼、印有花纹、浑身碧绿、散发清香的青团做成了!

清明时节的青团作文

清明节前夕的一天,你如果走过我们的教室,你一定会听到我们一阵阵欢乐的笑声,闻到一股股清香。你肯定会问我们:“你们在做什么?”我们会回答:“我们在做青团!”

下午一点到了,每个小组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摆放在桌子上,仿佛正开展着一场食品展览会。瞧:有绿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馅儿;还有一个个道具。道具准备好,就盖和面了,这可是制作青团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一个个和面高手——老师请来的家长们陆续登场。她们娴熟地将面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许的水,接着,陈冠宇妈妈将手伸入盆中,熟练的揉了起来。慢慢地,原本松松散散的面粉在陈冠宇妈妈手中变成了柔软的大面团,然后,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青汁,继续和。终于,青色的面团揉好了,家长们把面团分成几段,依次分给每一个小组。

开始做青团了。我先取出了一个中等大小的面团,在手中来回揉。揉成一个光滑的圆球体时,就差不多了,我接着把面团轻轻压扁,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压扁的面团窝成一个圈,再把豆沙馅挤在里面,注意不要挤太多,小心馅儿会漏。挤好馅儿,用筷子把馅儿往里面塞一塞,再把面团一捏,一包,之后用保鲜膜将青团包好,这样一个完美的青团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驾麟在青团上来回抹上黑芝麻,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团,不知道蒸出来味道怎么样?看看成娅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团一起搓,使青团变成了一个“大花脸”……其它小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头奋力做着,整个班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第一课下课了,朱老师给我们每个组评了奖。我们这组光荣地获得了“最佳纪律奖”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组制作的青团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陈申一组的青团,他们十分创意,有“长方形”;有“五角星”;有“包子”;有“饺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飞船”;还有“青团一家”……他们这组不愧是“最佳创意奖”。奖评好了,就该把青团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里联想起了青团的味道,一定是软软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美味的青团,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青团,剥开保鲜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说道,这青团带着一股黄瓜的清香,吃进嘴,软软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一直浮现着下午活动的场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团飘香。

清明时节的青团作文

春天来了,清明节也到了!溪水叮咚叮咚地唱着歌,柳树迎着微微的春风跳着舞。温暖的阳光照着大地,一望无际的田野边,长着一种野花,叶子散发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人们喜欢把一种叫艾的叶子和面粉裹在一起,这种食物就叫艾青团。

爷爷围好围裙,带上塑料手套,做起了艾青团。先把艾青和面粉揉在一起,干了,放一些水,用力地揉,面团变成了淡绿、青绿和深绿,可漂亮了。手也痒痒了,忍不住也想揉几下,说:“爷爷,让我揉揉吧!”爷爷马上答应了,他又拿了一副手套给我。戴上手套,双手一碰到面团,感觉凉凉的,很舒服也很好玩。卖力地揉了起来。过了不久,面团终于揉好了,已经分不出哪个是叶子,哪个是面粉,青绿色。开始分面团了,爷爷把面团捏成长条形,跟油条差不多,又用手捏成一小团一小团,每团和乒乓球一样大。速度很快,非常均匀,就像变魔术一样。

青团分好了,现在要裹馅了。我们一共做了两种馅,一种是用黑豆做成的馅,叫豆沙馅,还有一种叫做咸菜笋丝馅,也非常可口。爷爷拿起一个青团,熟练地用手指把青团的中间打了一个洞,再把青团的洞变大,把馅裹进去,再一捏,一个漂亮的青团做好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艾青团从爷爷的手里变出来,小巧玲珑,可爱极了。

蒸青团,把青团放入高压锅里。蒸好后,青团变大了许多,香气扑鼻。清明节晚上,屋外灯光闪闪,月亮的光柔柔地照在大街上。屋内的人们其乐融融,吃着美味的艾青团又说又笑……


青团的作文(2)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下面是关于清明吃青团作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清明吃青团作文

青团又名清明果,不仅好吃还开胃,是清明节时吃的。

昨天下午我和妈妈去买青团。走了几分钟,我终于发现了青团,我认真地看了看材料,发现有艾草、清明草、糯米……,妈妈挑了四个,其中有一个是芝麻味的,其他都是豆沙味的,在结算的时候我算了一下,平均一个大约是1.5元,不贵。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想吃青团,可妈妈对我说要明天早上吃,我只好答应了。到了晚上,我又想起青团来。我对妈妈说,“前天,我们学校中午有青团吃,绿绿的,一尝,我就知道里面有豆沙。并且,还有点草香味,好吃得不得了!”

第二天早晨,我迅速地起了床,因为我要吃青团。准备吃青团的时候,妈妈醒了,他对我说,“留一个青团给我吃。”我回答了一声,“哦”,就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啊!”我高兴地叫道,因为这青团实在是太好吃了!吃完第三个青团。我收住了嘴,因为要留给妈妈吃。

过了几分钟,妈妈吃掉吃掉了最后一个青团,她连忙地说好吃。

清明吃青团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清明时节,临海的人民都要吃青团。虽然青团在江南地区很普遍,但是,我的家乡——临海的青团却有它的独到之处。

每年清明节快到时,外婆都会拿着篮子去田埂里找一种野菜,那种野菜叫做“青”。它们在田埂里很多见,叶子圆圆的,略带一些毛,很矮小。不一会儿,篮子里就装满了“青”。回到家后,外婆会把这些“青”放在灶头上煮熟,然后再捣成汁,接着把这些汁与糯米粉和在一起。渐渐地,糯米粉从纯白色变成了翠绿色,很可爱。然后再把一团糯米粉做成一个个碗的性状,像玩橡皮泥一样,这就是我家乡的青团雏形了。如果你喜欢吃甜食,那么可以在青团里塞入豆沙;如果你爱吃咸味的,那么就可以放入豆腐干丁、笋丁、肉丁、咸菜等。无论什么味的,味道都很鲜美。包好的青团再用鲜楮树叶垫上。这样,一个完整的青团子就做好了。什么时候想吃,就把它放到蒸笼上,不一会儿,就可以尝到它的美味了。

清明时节,当然要上坟。这时,在我的家乡青团便是必不可少的东西。人们把对先祖浓浓的思念寄存在这供给先祖青团里了。

上完坟,多余的青团可以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让他们即使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像在自己家乡气息;小孩子们还可以把它用于作野餐的佳肴,在春天的田野上,看着四周美景,吃着美味青团,真是个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在玩累了的时候当做点心,一边休息,一边慰劳自己的胃哦!

每次一想起家乡的青团,我便似乎看到了它圆圆的、可爱的模样,又似乎闻到了它的香味,尝到了它的味道。

清明吃青团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唱着唱着,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到了。

这几天,朋友圈里最火的就要数清明节吃青团了。于是,妈妈也带我去赶了个趟。一路上,总有一些问题从我脑海中闪过:“青团长什么样呢?青团为什么是青色的?”

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说:“青团相当于就是一个大菜团子,只不过馅不同。”超市里人山人海,我们直奔蛋糕房。大老远的就闻到了青团的香味。到了门口,只见一个个蒸笼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青团。有绿的,居然还有紫的。原来是试吃啊!我和妈妈都拿了绿色的,找了位置便坐了下来。

乍一看,青团就像一个绿色的小球球,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滚掉似的。我拿起青团,咬了一大口,黑芝麻的。被我咬后的青团,就像一个绿兜装着许多可爱、黑色的小生灵,正争先恐后地想往外跳呢!嘴巴里,黑芝麻的香甜夹杂着微微的艾草的清香,真是“绝配”啊!我留了一半给妈妈尝尝。妈妈的青团是蛋黄肉松馅的,我咬了一口,是咸味的。真是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味道啊!

回到家,我立刻上网查了“青团为什么是青的”。哦,原来青团是把艾草的汁和到了面里。我的疑团终于解开了。青团真好吃,我也推荐大家来尝一尝。


青团的作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路人遥指杏花村。”清明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做起了美味可口的青团,当然,今天“小蜻蜓作文班”也请来了清明节的大明星——青团。

我们陆陆续续地来到教室,个个坐得如松柏一样笔直,就等着做青团了。我先将棉菜捣碎,再将它放入雪白的面粉里一起搅拌均匀,接着把成形的面团揉成适中厚度的面条,再把面条切成一个个“正方形的小枕头”,挑选其中的一块,把它扭成如玉盘形的漏斗,最后就可以在里面放上自己爱不释口的馅料啦,全凭个人口味增添。

瞧!红糖正在里面睡懒觉呢!有的同学把红糖放太多了,真是个“小馋猫”;有的同学放的红糖比青团还多,真不怕“鱼死网破”;只见她一边塞红糖一边用手往嘴里面送,捞一勺,吃一口,可滑稽了;有的同学笑眯眯地把红糖塞进青团的肚子里,突然一个天女散花,青团留鼻血了,红糖一“咕噜”地全溜到地上去了;还有的同学把青团压得扁扁的,像个小盘子,又像是天上圆圆的月亮。我心想:青团可真好玩,可以和橡皮泥一样扭来扭去的,还可以放馅进去呢,想到一会还能吃青团,我就忍不住流口水了。

最后,我准备给我的青团做一个惊艳的造型。我把青团当作橡皮泥一样捏了起来,一会儿给它脱光了“衣服”,一会儿又给它穿上了“晚礼服”,还精心地为它做了一个时髦的发型,我觉得它此时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我很满意自己的作品,正在我陶醉之时,我发现它身上有个地方破了,我灵机一动,就把它戴上了发夹{多余的面片},这下终于完美无缺了。我把青团放在绿油油的床上让它“安心睡觉”,就等着开锅大吃一顿了。

“开吃吧!”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教室里瞬间飘逸着春天的气息,青团吃起来真是清香软糯、美味可口啊。


青团的作文(4)

每逢清明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青团来祭祀祖先。

今天一大早,厨房里就噼噼啪啪响个不停,还飘来一股浓浓的青团味儿,我急忙穿好衣裤,跑到厨房里瞧一瞧。原来是奶奶正在做青团呢!个个满是肉馅的青团卧在蒸笼上。我忙挽起衣袖,说:“奶奶,我帮您一起做”。奶奶笑眯眯地点点头,开始一步一步细心教我怎么做。我也学着照模照样地做起来,先捏了把和好的面,揉成不大不小的面团,学着样儿把大拇指钻进去捏成小碗状。就这一步我怎么也做不好,不是厚了就是口太大了,难看死了。我本是个急性子,屁股一扭,手一甩,嚷嚷着:“什么鬼东西呀!这么难捏。”

正当我垂头丧气的时候,奶奶笑着说:“怎么,没信心啦,第一次做都是不容易的,我第一次做青团也像你这样。”是啊,我们老师不也常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走,不能一步登天嘛。这一点的小挫折算什么,怎么就打退堂鼓呢?想到这,我顿时感到心头上充满了一股力量,自信地又揉起了面团。

虽然一开始我笨手笨脚的,面粉撒了一地,做的青团不是肚子裂开,就是嘴裂开,和奶奶比我的青团简直惨不忍睹。但我试了一次又一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项“伟大的工程” 终于完成了,看着这一个个小巧玲珑的青团,我欣慰地笑了,笑得是那么灿烂。

吃着自己做的青团,那种感觉特别的幸福,不是吗?


青团的作文(5)

清明节时,家家都会准备好佐料做青团,这星期星期六,我家也要做青团。

妈妈连夜准备佐料,为了明天早点有青团吃。上午,我一进厨房,看见桌了上有一个巨大的粉团,旁边还有很多的馅料。只见妈妈站在桌前,用手抓起一小团的小粉团,把小粉团揉成圆形,用大拇指在小粉团中心压出一个洞,接着把洞变大,又把粉团捏的薄一些,用勺子把馅舀进小粉团中,最后把口“补”好。一个青团就大功告成了。我看妈妈很熟练,心想:妈妈都会了,我还怕不会。一股好奇心涌出心头,自己也想动手试一试。说干就干,我也学着妈妈的方法,抓出一把粉团,揉成小圆球,用手压出一个洞……但我做的青团并不很好,再把团捏薄的步骤中,小团破了一个洞,露了馅,失败了。我浪费了一些材料,不行,我得再试一次,我再次试了一次,还是失败了。也浪费了一些佐料。进过两次的失败,我清楚的知道,不能再浪费佐料了。心想:这还不简单,做得小一点不就好了。

我就把青团做的比妈妈做的小四分之一。除了把口补的不好以外,我以为这一仅是完美无缺了,可是等妈妈把我亲手做做青团烧熟以后,我咬了一口,竟没有咬到馅,我再咬了一口,算是要到了馅。原来是皮太厚了我知道做任何事都要认真对待!


青团的作文(6)

上海人在清明前后有吃青团的食俗,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在寒日节的传统食品中还有一种“青精饭”,据《琐碎录》记载:“蜀入遇寒食日,采阳桐叶,细冬青染饭,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类槁》也说:“古人寒食采杨桐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清代《清嘉录》对青团有更明确的解释:“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现在,青团有的是采用青艾,有的以雀麦草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流传百余年,仍旧一只老面孔。人们用它扫墓祭祖,但更多的是应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卖青团的店家洞察到这以点,前些年曾出现过多种甜咸馅料的青团,如猪油玫瑰青团、黑洋酥青团、金针耳鲜肉青团等,但好景不长,这些原本受人青睐的青团,竟然无疾而终,实在让人百思不解。


青团的作文(7)

青团是一种民间小吃。它的颜色是绿色的,外形是椭圆的,它是用糯米与艾草的汁混合后在蒸煮形成的,它的口感软糯,一口咬下去,艾草的清香在口中能游荡,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虽然青团的历史不是很悠久,但是关于它还有个故事。

传说有一年的清明节,李秀成为了逃避清军,请了一个农民帮他躲过了清兵的追捕,但清兵添兵设岗,防止他人带吃的给李秀成。那个农民心生一计,采了艾草回家,用艾草的汁与糯米混合做成了团子。青色的团子混在了青草里面,躲过了哨兵并带给了李秀成。李秀成吃到了团之后,安全返回了大本营。之后,李秀成下令要太平军团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青团就这样流传开了。

关于青团,我自己也有一段经历。

没吃青团之前,我非常抗拒。青团那绿色的样子,我看到就会犯恶心。就算大人们把青团放在我嘴边,我都不会去吃,反而还会神情厌恶地推开。那段时间,我看见青团都绕着走。直到有一次,我中午没吃饱饭,肚子饿得呱呱乱叫,家里又没有其他东西吃,无奈之下我拿出青团一脸嫌弃但又无可奈何地一口咬了下去,香甜软糯但又甜而不腻,糯又不黏的青团被我咬在了嘴里。我尝到了味道后,三五除下就把一个青团给消灭掉了。吞下去后,嘴里还留着艾草的清香,让我回味无穷。

从此以后,我对青团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现在,青团变成了我最爱吃的零食了。


青团的作文(8)

又是一阵淡淡的艾叶气息萦绕在我的身边,一个个绿绿胖胖的小团子展现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丝丝香味沁人心脾。

没错,这就是青团。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食品。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每当清明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团。我们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外婆是无所不能的。每当清明清晨,外婆就会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艾叶,用来给糯米“上色”。

艾叶在我的印象里用途可广了,它是我童年时夏天里的解暑神器。记得每当酷暑来临,外婆就会骑着她那早已生锈的自行车去买艾叶。回家后把艾叶洗干净,烧一锅水,水开后把艾叶放进去。煮好后的艾叶水掺和着洗澡水一同倒进我专属的洗澡盆里。你可别小瞧那艾叶,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头扎进盆里,那滋味凉丝丝,又飘着艾叶独特的清香,令我抛去了一切的暑热。

我的妈妈一直被我称之为“甜点达人”,这次她将和外婆强强联手,制作出我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团——没有之一。只见妈妈先把艾叶榨成汁,当然外婆也没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里一搅和,就成了一个大白胖子。妈妈把艾叶汁倒进并没有完全和好的糯米团里,并加上一点最重要的调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为了让青团的颜色更鲜绿。

接下来的一步——调馅。妈妈先把黄油放入锅内,再把肉松和咸蛋黄一同放入锅内翻炒,炒好后把它们分成一个个小方形,馅料就调好了。

我认为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妈妈负责来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外婆负责把馅包进去,我呢,只能在旁边看着,几次想帮着一起包,都被外婆给拒绝了,因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见心灵手巧的外婆把小剂子托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样,那大拇指犹如电钻,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薄厚适中的“小碗”。

上锅蒸完,我们家的门似乎快成了扇“假门”,街坊邻里都知道我们家做青团了。隔壁王阿姨说:“哟,顾姐,又在做青团呀,人老了手艺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几个青团分给邻居们。

我爱我家乡的青团,我爱我家乡的风俗,但我更爱我的家人们!


青团的作文(9)

在时间的长河里,华夏悠悠五千年文明,沉淀出了许多宝贵文化遗产。勤奋智慧的炎黄子孙,创造出了许多奇迹。

立夏快到了,在我的记忆里,立夏总是飘着一股清新悠远、挥之不去的艾草香。每逢这夏日伊始,春季接近尾声的美好节日,一大家子人总是齐聚一处,一起做“米鸭蛋”。立夏做“米鸭蛋”,是家乡的风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流传不衰了。

做米鸭蛋的第一步自然是取材,当雨季来临,春天拉开帷幕,就可以去田间采摘新鲜的艾草。我总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剪足满满一盆的艾草。这可能需要在田埂上蹲上好久,可是却别有一番趣味。剪艾草也是有讲究的,手法要恰到好处,不然就会影响米鸭蛋的质量。拿着一把大剪刀,经历了一次次地实战,我才学会熟练快速地剪艾草。无论艾草隐蔽的有多深,都无法逃出我的眼睛,摘着摘着,看着盆里的艾草越来越多,最后满载而归。接着需要花上半天的时间把这些艾草清洗,烧熟,冷却,再切得细碎,和和好的面团揉在一起。开始艾草和面团还很分明,用力搓揉一阵后,就逐渐变色,淡绿色溢着清香气味的汁液融入了面团中,直至两者合一。这看似简单机械,可是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外行的我只搓了一会儿,就觉得双手发软发酸,面团似乎没什么变化,而我再也没有力气了,只好甘拜下风。

面粉和好了,一旁的妈妈也将馅料拌好了。最常见的馅料莫过于咸菜笋馅和黑芝麻白糖馅,配置的过程都很简单。而包米鸭蛋的过程更是全家一起动手:奶奶,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我,甚至是六岁的小妹妹都吵着要一起包。我用双手轻轻拈下一块面团,把它揉成扁平状,再往中间倒上一勺馅料,最后小心翼翼地搓成椭圆形,一个米鸭蛋就初具雏形了!刚开始,我包的米鸭蛋总是“露馅”,而且相貌奇丑,奇形怪状。不知经过了多少次失败,再加上我的小心谨慎,终于能包出像模像样的米鸭蛋了,馅料也终于听话地藏在里面不再流出来。把一个个带有我们汗水和笑声的米鸭蛋放进锅里蒸一会,待到出炉时,满屋都是艾草独具的清甜而悠远的香。

至今回想起那一锅大小、形状不一的米鸭蛋,也像回想起了那段浓浓的亲情和乡情。又糯又香,甜而不腻,余香袅袅,经久不忘。

米鸭蛋以及它的制作过程,都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它象征着浓浓的亲情、乡情,是家的味道。愿这份艾草香在我的心里,在奉化这块土地上经久不散!也愿这份亲情、乡情镌刻在每一个奉化子民的心中。


青团的作文(10)

迂回的小巷,斑驳的青石板,墨绿的青苔,那凹凸不平的褶皱就像老树身上脱落的树皮,长在岁月的光辉里,却注定要在岁月里失去光华,在喧嚣中被掩盖真容。

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清明,再次来到这乡间小巷采艾草,想起几年前春日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绿叶在青石板上,在草丛中,在青团的蜜汁中流过,此处的清明不是“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凄凉悲哀伤,而是活泼的,我与父母边采艾草边踏青,乐在其中。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我走着。

“这里的艾草不能乱摘的,这是我自家的。”一声粗犷的乡音,带着厚重的乡调传入耳中,我正兴致的采着,父亲犹豫了一下,又答:“那阿姨,我来买点吧。”细一看,那原来是为老妇,身着朴素,脸上的皱纹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原来这快是老妇的田,我们便随着老付进了他家要付钱。

那老妇与他的老爷子的小屋十分简陋,大概也就20来平方,并且那老妇是没有手机的,还是借的手机让我们付的钱。我摘了如许的艾草老妇却只是淡淡一笑,说:“10块钱给你了吧。”我有点惊讶。

老妇和那老爷子都十分淳朴,穿的很简陋,但又不失那一份整洁,原来他们也正做青团子呢,他俩采用的是最传统的做青团方法,煮熟的糯米粉要先和艾草榨成汁混在一起,烧着的柴火散发出糯米香,这种香只有在乡间才能感受到的,老头子拿着一把木锤匀锤,在老妇翻动的糯米团中,每一锤都是那么有力均匀。我看着有点怕,怕老爷子的锤没握好就砸在老妇手上了,可他们配合是如此默契,恰如其分。

我们在一旁看着,惊讶于他们的配合之默契,又感动于他们那份淳朴。“吃几个吧。”老妇平淡的说到,我们品尝这裹上松花粉的一团团的青团,软糯香甜,相比市场上那些黑心商家,这不知好多少。她抬起那双柔和而宁静的眼,又带着厚重的香音微笑着说:“小伙子吃一个吧!”

我们又买了几个青团,不禁要挥手告别了,“下次见!”,可我不禁难过起来,这一次见面也许是永别,下次可能就见不到了,我凝然的双眼闪出愁怨:世间像这样的人,还有几个呢?

小巷依然是那么悠长,墨绿的叶子,落下几点细碎的阳光,那座小屋披着午后的光韵,默默守候着,将这美好品质传承下去。


青团的作文(1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到清明,我们家乡有扫墓、祭祖、踏青等风俗。其中必不可少的还有一种美食——青团,翠绿诱人、糯韧绵软,带着清淡香柔的香气,让人抵挡不住诱惑。

清明前几天,我和奶奶来到附近的田野里采集艾草。艾草匍匐在地上,绿油油的,遍布了整片田地。我和奶奶拿着剪刀一株一株地采集着,不一会就装满了一大袋。

回到家里,我们将摘来的艾草用清水洗净,放到开水锅中烫熟捞起,艾草碧绿碧绿的,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等它凉了以后,奶奶把艾草揉成团,挤出多余的水分,跟糯米粉混在一起,揉成一个面团。接着准备青团的馅料,有甜甜的豆沙馅、白糖芝麻馅、咸菜笋丝馅。只见奶奶把绿色面团揉成长条,切成剂子,搓圆,用大拇指掐出一个坑,把馅料放进去包好,这就变成了一个绿色的团子,放到锅里蒸了20分钟,香喷喷的青团就做成了。熟透的青团晶莹剔透,好像一个个无瑕的翡翠,也像一个个珍贵的绿明珠。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咬上一口,顿时艾草的香味融合着馅料的甜香扑鼻袭来。尝过甜的,我又拿起咸味的品尝,春笋的鲜嫩夹杂着豆干的醇香,简直是绝配啊!让人吃了一个还想吃,怎么也吃不够。

奶奶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一个劲地说:“慢点吃,锅里还有。”奶奶做青团的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她每年要帮很多人家做青团,还把自己做好的青团分给邻居们呢!每年一到清明,远在上海的、厦门的亲戚,都争着打电话指定要吃奶奶做的宁波青团呢!

清明时节,我们总会带上青团去祭拜祖先,寄托哀思。小小的青团,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代代地传承,传统风俗也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里。


青团的作文(12)

江南四月,苗青草青树叶青,风清水清空气清。清明节来临,时令食品青团也出现在人们踏青的`食品袋里。青团,外表青青可爱,口味清香诱人,它是由叫做“青”的植物染青的糯米粉做成的带馅的团子,是一种极富民俗特色的传统食品。我们江南一带就有清明节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吃青团的风俗有来历。相传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兵败被追杀,他只身出逃,在一农田装成耕农躲避,此时他饥饿难耐,让村民张三想办法给他送点吃的。因官兵搜查很严,张三很为难。当看到地上被踩烂的艾草时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把艾草煮烂,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青团子,然后把青团子和青草一起放到筐里,顺利躲过官兵的检查,来到水田边将青团子和青草一起往田里扔去,官兵以为他在施用肥料,就散去了。官兵一走,李秀成捞起青团子就吃,不仅充饥,而且清香满口。李秀成吃饱了肚子,等到天黑就摸过官兵的哨卡,安全地返回了太平军的大本营。后来,李秀成吃青团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张三做的青团子就成了清明时节一道十分独特的风味食品。

查查青团的做法,发现有很多的说法,有的说用青菜汁,有的说用清明茶或艾叶粉,过程倒都差不多,绿色汁液和咸盐或石灰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捣烂,配上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也有用春笋等其它馅料的。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蒸笼,垫上粽叶,隔水蒸熟就大功告成了。

而现在人们图方便,一般去超市买青团,小小一个裹在保鲜膜中,颜色碧绿。这些青团虽然不是用“草头”做的,但特别糯,口感很细腻,人们也很喜欢吃。

清明节的青团是一定要吃的,它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更是流传已久的一种食俗文化。


青团的作文(13)

青团,就像是月饼是中秋节的象征一样,它也是清明节的象征。它是清明节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食品之一。我也非常喜欢吃,尤其是咸菜馅的。

今天是农历三月十四清明节,重要的扫墓活动及其仪式过后,我和妈妈拿着蓝来到田野中,妈妈东张西望。“妈妈,你这是在找什么呢?这‘荒山野岭’的,有什么好东西可找到?”“我在找荠菜,你知道吗?”随之妈妈拿来一棵开小百花,长三角形果实的“野草”,“看!就是它,不过这棵开花了,太老啦”“切——找棵野草忽悠我,我才不信呢!”没想到,妈妈已经找了一大篮这种“菜”了。我就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不甘示弱地找起了所谓的荠菜。不一会儿,就有满满一篮了,深青色中还泛着点点白色,虽然好看,可是¬——“看看你,弄了这么多老荠菜,我还得挑一挑,这跟我找有什么区别,想锻炼我找茬能力啊?”说着妈妈疾速整理好了所有的荠菜。

回到爷爷家,妈妈手把手地教我怎么正确的'清洗整理荠菜“首先……然后……接着……最后”我忙活了半个小时才将所有的荠菜清洗整理好。接下来妈妈把荠菜分成九份放入多功能豆浆机搅拌成糊状,然后掺入少许面粉后在搅拌,只见糯米粉与荠菜糊慢慢融为一体,“好了机器的任务完成了,该改手工了”我很不解,机器搅拌不更好吗“为什么要手工啊?”“还要加许多糯米粉,在搅机器就该粘住啦!再说机器搅出来的没有人和出来得好!”“哦——”我学着妈妈的样倒了一点糯米粉,再往糯米粉中间到了点刚刚搅拌好的荠菜糊,和啊和,糯米粉渐渐变绿,这就好了,我端来我的最爱——咸菜馅。往糯米粉里裹,一个有一个,一排有一排。

“啊呀!终于包完了”整整一百二十九个啊。

奶奶拿来了大蒸笼和洗好的粽叶,“蒸青团喽——”

不一会儿,香气扑鼻,我不顾有多烫忍不住吃了一个“哇——这香味,我敢相信!”我学着汪涵攒着。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学会了一道新小吃——做青团。青团吃在嘴中,香在心里啊!


青团的作文(14)

下午一点到了,每个小组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摆放在桌子上,仿佛正开展着一场食品展览会。瞧:有绿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馅儿;还有一个个道具。道具准备好,就盖和面了,这可是制作青团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一个个和面高手——老师请来的家长们陆续登场。她们娴熟地将面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许的水,接着,陈冠宇妈妈将手伸入盆中,熟练的揉了起来。慢慢地,原本松松散散的面粉在陈冠宇妈妈手中变成了柔软的大面团,然后,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青汁,继续和。终于,青色的面团揉好了,家长们把面团分成几段,依次分给每一个小组。

开始做青团了。我先取出了一个中等大小的面团,在手中来回揉。揉成一个光滑的圆球体时,就差不多了,我接着把面团轻轻压扁,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压扁的面团窝成一个圈,再把豆沙馅挤在里面,注意不要挤太多,小心馅儿会漏。挤好馅儿,用筷子把馅儿往里面塞一塞,再把面团一捏,一包,之后用保鲜膜将青团包好,这样一个完美的青团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驾麟在青团上来回抹上黑芝麻,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团,不知道蒸出来味道怎么样?看看成娅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团一起搓,使青团变成了一个“大花脸”……其它小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头奋力做着,整个班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第一课下课了,朱老师给我们每个组评了奖。我们这组光荣地获得了“最佳纪律奖”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组制作的青团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陈申一组的青团,他们十分创意,有“长方形”;有“五角星”;有“饺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飞船”;还有“青团一家”……他们这组不愧是“最佳创意奖”。奖评好了,就该把青团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里联想起了青团的味道,一定是软软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美味的青团,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青团,剥开保鲜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说道,这青团带着一股黄瓜的清香,吃进嘴,软软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一直浮现着下午活动的场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团飘香。


青团的作文(15)

清明为什么要吃青团?这种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清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食节”。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糯米酪、麦酪、杏仁酪扬,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食节充饥,不必举火为炊。

不过,青团诞生之初,主要是祭祀用的。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每逢清明,江南几乎家家户户蒸青团,那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相传百五禁烟厨,红藕青团各祭先。”这首《吴门竹枝词》说的就是人们在清明节吃冷食青团,并用红藕、青团祭祀祖先。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形制未变,但现在人们更多的是时令尝新,青团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

关于青团,还有一个相当有趣的故事。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李秀成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李秀成,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李秀成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李秀成吃时,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他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李秀成食过青团,待天黑后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想起当年救过自己一命,又香又糯还不粘牙的青团,就下令太平军学习制作青团,以御敌自保。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也饶有趣味。不过,青团真正成为江浙地区的清明佳点,还是近代的事。清代文学家、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清末民初,随着糕团小吃的蓬勃发展,制作青团的方法也渐渐普及到家庭。

如今,那一个个透着艾草清香、甜甜糯糯的青团,虽形制未变,却早已从当初的祭祀点心,转变成人们在春天时令尝鲜之美食。小小青团,散发着芳草的香味,透着儿时的记忆,蕴含着家的味道,交叠着各种怀旧情感的美味。


青团的作文(16)

清明时节的青团作文

听说清明节期间要吃青团,我一直想学学怎么做青团。上个星期天,爸爸妈妈终于有机会带我去北仑民丰村长长见识。

我们一下大巴车,就发现村口围着许多人,有的在敲锣打鼓扭秧歌,有的在翻江倒海摆游龙,那情景很热闹。

跟着人流的脚步,寻着青团的清香,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做青团的大祠堂。我走了进去,发现厨房里一位阿姨正在蒸糯米,旁边还放着许多叫艾青的绿色植物。糯米蒸好后,阿姨把糯米和艾青混在一起,放进一个大石槽里。只听“当”的一声响,艾青汁四处乱溅。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一位叔叔用木头做成的榔头,在猛力捶打糯米和艾青,旁边的一位嬷嬷还在帮忙搅拌。

叔叔把拌好后的碧绿色糯米团端上桌板,桌子四周早已围了许多人。我从大人的腿缝里钻到桌子前,向做青团的阿姨讨了一个小糯米团,就开始学做青团。我先把糯米团压扁,在糯米团中间凹了个小窝,放入一点芝麻馅,然后搓成圆形,接着沾一些黄黄的松花粉,再把裹好的绿米团放进木头模具里压平,最后把模具反过来倒扣在桌子上。嗨,一个形似月饼、印有花纹、浑身碧绿、散发清香的青团做成了!

清明时节的青团作文

清明节前夕的一天,你如果走过我们的教室,你一定会听到我们一阵阵欢乐的笑声,闻到一股股清香。你肯定会问我们:“你们在做什么?”我们会回答:“我们在做青团!”

下午一点到了,每个小组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摆放在桌子上,仿佛正开展着一场食品展览会。瞧:有绿色的青汁;有香甜的馅儿;还有一个个道具。道具准备好,就盖和面了,这可是制作青团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只见一个个和面高手——老师请来的家长们陆续登场。她们娴熟地将面粉倒入盆中,再加入少许的水,接着,陈冠宇妈妈将手伸入盆中,熟练的揉了起来。慢慢地,原本松松散散的面粉在陈冠宇妈妈手中变成了柔软的大面团,然后,再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青汁,继续和。终于,青色的面团揉好了,家长们把面团分成几段,依次分给每一个小组。

开始做青团了。我先取出了一个中等大小的面团,在手中来回揉。揉成一个光滑的圆球体时,就差不多了,我接着把面团轻轻压扁,然后小心翼翼的把压扁的面团窝成一个圈,再把豆沙馅挤在里面,注意不要挤太多,小心馅儿会漏。挤好馅儿,用筷子把馅儿往里面塞一塞,再把面团一捏,一包,之后用保鲜膜将青团包好,这样一个完美的青团就做好了。再看看其他人做的:杜驾麟在青团上来回抹上黑芝麻,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黑”团,不知道蒸出来味道怎么样?看看成娅媗的,她把芝麻、豆沙和青团一起搓,使青团变成了一个“大花脸”……其它小组也不甘示弱,都在埋头奋力做着,整个班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第一课下课了,朱老师给我们每个组评了奖。我们这组光荣地获得了“最佳纪律奖”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所有组制作的青团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陈申一组的青团,他们十分创意,有“长方形”;有“五角星”;有“包子”;有“饺子”;有“荷包蛋”;有“神舟飞船”;还有“青团一家”……他们这组不愧是“最佳创意奖”。奖评好了,就该把青团送到食堂去蒸了。我在教室里联想起了青团的味道,一定是软软的、糯糯的。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美味的青团,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青团,剥开保鲜膜,吃上一口,“真香”我说道,这青团带着一股黄瓜的清香,吃进嘴,软软的,糯糯的,太好吃啦!

回家的路上,我脑海一直浮现着下午活动的场景,真是春暖清明,青团飘香。

清明时节的青团作文

春天来了,清明节也到了!溪水叮咚叮咚地唱着歌,柳树迎着微微的春风跳着舞。温暖的阳光照着大地,一望无际的田野边,长着一种野花,叶子散发着阵阵清香,沁人心脾。人们喜欢把一种叫艾的叶子和面粉裹在一起,这种食物就叫艾青团。

爷爷围好围裙,带上塑料手套,做起了艾青团。先把艾青和面粉揉在一起,干了,放一些水,用力地揉,面团变成了淡绿、青绿和深绿,可漂亮了。手也痒痒了,忍不住也想揉几下,说:“爷爷,让我揉揉吧!”爷爷马上答应了,他又拿了一副手套给我。戴上手套,双手一碰到面团,感觉凉凉的,很舒服也很好玩。卖力地揉了起来。过了不久,面团终于揉好了,已经分不出哪个是叶子,哪个是面粉,青绿色。开始分面团了,爷爷把面团捏成长条形,跟油条差不多,又用手捏成一小团一小团,每团和乒乓球一样大。速度很快,非常均匀,就像变魔术一样。

青团分好了,现在要裹馅了。我们一共做了两种馅,一种是用黑豆做成的馅,叫豆沙馅,还有一种叫做咸菜笋丝馅,也非常可口。爷爷拿起一个青团,熟练地用手指把青团的中间打了一个洞,再把青团的洞变大,把馅裹进去,再一捏,一个漂亮的青团做好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艾青团从爷爷的手里变出来,小巧玲珑,可爱极了。

蒸青团,把青团放入高压锅里。蒸好后,青团变大了许多,香气扑鼻。清明节晚上,屋外灯光闪闪,月亮的光柔柔地照在大街上。屋内的人们其乐融融,吃着美味的艾青团又说又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