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给我(精选6篇)
夕夕相惜
2024-02-15 02:18:55
初二
读后感

读你给我(1)

近来,我阅读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后,使我感慨万千。

海伦是个既盲又聋还哑的小姑娘,命运对她如此不公,但她从来没有对此感到过悲哀。她从不放弃,自强不息,以乐观的心态与命运作斗争。海伦在文中说,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将认真地安排这三天的光阴:第一天,去看看周围那些善良的亲人和亲密的朋友,走进森林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第二天,去参观博物馆,看戏,看电影。第三天,周游纽约全城,在现实生活中度过。因为双耳失聪,海伦更向往有声世界;因为双目失明,海伦更珍惜五彩缤纷的生活环境。更为可贵的是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提醒他人: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天每分每秒。要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价值,不要虚度一生。

读了这本书后,了解到海伦不佳的健康状况,对她十分同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寥寥数语真让人心酸,使人心碎啊!“假如”,只有假设,实际上没有,也不可能。“三天”时间之短,在人生长河中根本微不足道。“给我三天光明”对海伦来说,那只是一种奢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奢望!如果这种命运降临在你我身上,你我将如何面对?海伦。凯勒,一个响彻全球的不平凡的名字,用她的勇敢乐观与直面人生,与命运拼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读完这本书,海伦。凯勒这个名字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也从书中找到了答案: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是呀,把握今天,明天才会更美好!


读你给我(2)

今天,我正在读《意林》杂志,突然一篇名叫《原谅我没给你一双翅膀》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原来,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妈妈带她的女儿去森林探险,可是一不小心女儿掉进了捕猎用的陷阱里,女孩贴在土壁上,哭着喊着让妈妈救她,可是妈妈却叹了一 口气说:“孩子,你知道吗?我什么都能给你,就是不能给你一双翅膀。记住,人要独立。所以,我不能救你。”女孩努努嘴,并没再说什么,而是用手抓住身边的 草,一步一步地爬了上去,到了上面她才知道,母亲的腿被兽夹夹住了,正哗哗地淌血呢。

多么伟大的母亲!多么“冰冷”的母爱!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位母亲的腿,正在被兽夹夹着而哗哗淌血,但是母亲却正在忍受着自身的疾苦为女儿加油鼓 劲。那位妈妈说得对,人要独立!那位母亲为了让女儿独立,竟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我们真该为有这样的一个妈妈感到自豪!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妈妈在的日子, 关爱妈妈,不要再气她了!


读你给我(3)

另一个“我”的出现,可能会使我们有似曾相识的认同感,也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我却要站在高山之巅,大声呼喊:另一个我,请给我一个懂你的机会,让我成为你的好朋友!

书中女主角姚果粒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女孩,而他却有着极不平凡的经历。因为她遇到了那“形式相同,内容相反。”且又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的另一个我—蓝泰格。异想天开的她们竟玩起了置换游戏。充满好奇感的两个女孩在这神秘的游戏中慢慢长大。

我合上这本书,躺在床上。幻想着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另一个我。望着熟悉却没有面对面的面孔,对对方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那她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她生活在快乐中还是痛苦中呢?对于我来说,一切都还只是未知数。

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遇见这么可爱的事,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与精彩。若给了我一个可以与你相遇、可以的懂你的机会。我们会演绎得更精彩。

我会抱着书,在穿越幽静的走廊,她闭目坐在走廊上享受日光的沐浴。刹那间,我们四目相对。于是我坐在她身边,我们开始了心灵之间的交流。幸运的是我们几乎有近百分之八十的认同感。于是神奇之旅从这次神秘的邂逅开始了!

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我们,手牵手走在喧闹的大街上,赢来很高的回头率。晚上我们要住在一起,那早上起来都不用照镜子了。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若是一个有了什么困难,那另一个会鼎立出手相助……我们相处的可比姚果粒和蓝泰格好多了!

逐渐的,我发现自己并不如她完美。我迷茫、浮躁、自卑。而她截然相反,她自信、豁达、坚强。我有时会为一点不足挂齿的小事耿耿于怀,她却经常在失败后“没心没肺”唱着小曲。我没有适合我的学习生活计划,她的任何事都做得井井有条。我缺乏恒心,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她却持之以恒、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总而言之,她是快乐的,她是优秀的,她是完美的。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我也在与她相处的这段时间逐渐成长起来。我们拥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她教我许多道理。其实我明白,她的存在是无形的。

是的,这一切都在梦里,而她就是我心目中那个完美的我。我与她的世界只有我们俩人知道。我需要懂得是我自己啊!自己的缺点需要自己克服。也就是那个“我”帮我克服。多给自己一些机会,懂得自己。胜过自己就是胜过一切!

我知道这本书是虚拟的,但并不否认世界上是许多“我”的,只要我们把好的一方面展露出来。就会拥有有许多心灵相通的朋友。

《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充满了温暖与幸福。它让我懂得了很多。那就让我真正读懂自己吧!


读你给我(4)

今天我在《儿童文学》里读到了《妈妈你给了我生命的童话》这篇文章。讲述了在苏州一位善良的年轻母亲在癌症病痛和丈夫离异双重痛苦的煎熬中。她一边努力地为女儿筹集将来读书的学费一边为年仅6岁的女儿设计出八到十八岁的服装以便在自己死后装扮女儿成长的美丽而自己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这位母亲时时刻刻都在忍受着并病魔的折磨……。

读完这篇文章我感动得眼泪唏哩哗啦地直往下掉想一想;母亲在为自己死后给宝宝设计的服装里留下了透射母爱的叮嘱那一句句淳淳话语那一件件生命之作都传达着天堂里一位伟大母亲的骨肉之爱。

读到这里使我想到我的妈妈。她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记得那是我读二年级的一个寒冬。那天天气非常寒冷寒风刺骨刮来的风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足以将你幼嫩的脸皮刮下来。就快放学的时候天又哗啦啦的下起了倾盆大雨。放学啦同学们一个个被家长接走了。最后只剩下我和几个寄膳的同学我万分焦急地站在保安房的屋檐下等待心里还不停的埋怨妈妈怎么还不来。突然我的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人她步履艰难地在雨帘中穿过马路消瘦的身子一摇一摆好像一阵风就可以把她刮到南极去似的。啊是妈妈熟悉的身影我飞奔了过去一下搂住妈妈抓住她的手我的手像碰到开水一样滚烫滚烫的原来妈妈正感冒发烧还冒雨来接我。想到这里我眼角都湿了。

啊!母爱是伟大的什么爱的力量都比不上母爱。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孝敬父母珍惜家庭的温暖。


读你给我(5)

朋友,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吗?如果没有,我只能说你的少年缺了一份“活力”,你的人生少了一段佳话,你的心灵没有那与众不同的成熟,更可恶的是,你丢了“长命百岁的灵丹妙药”。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海伦凯勒,他在这个世界的第十九个月,还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儿,可是却惨遭不幸:成了一个盲、聋、哑的残疾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传记叙了她艰难的一生,写了她渴望光明,在三天拥有眼睛的世界能看些什么,做些什么……

海伦凯勒拥有眼睛的第一天,她想好好看看人,看看身边的小东西,去森林远足一次;第二天,她想看曾在书上“看”过的黑夜变白昼的奇迹、日出,去感受世界的艺术;最后一天,她会再去看黎明,体会温馨迷人的日常生活……

这是一个残疾人对生活、对光明的渴望。“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会在这三天干些什么?”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正常人何曾想过,就算是别人问你,也许你也是不经意的笑着,说:“这种假设不成立”或者“就这样。”看完这本书后,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失眠了几个晚上,也没有答案,或者说对于我们,根本就没有答案。

有人疑问:为什么会没有答案?原因很简单,我们对这类问题不以为然,认为曾经没有过残疾,以后也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认为明天过后仍是明天,源源不断,无穷无尽,死亡离我们很远很远。我们把人生视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我们把视觉、听觉和语言能力这一天赋的才能,作为一种起码的官能,不懂的感激我们所拥有的,知道有一天真的失去了。

有人否认说:因为海伦凯勒是作家,所以才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真的是这样吗?至少我不觉得,我不相信那些正常的作家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就算是写了,不管那个作家水准有多少多少好,也绝没有像海伦凯勒那样写的真实,读者对那篇文章也绝不会有太多感触。只有那些“死过一次”的人,那些突然身陷残缺的人才会与从前大不相同,因为他们领悟了生命及其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对所拥有的一切似乎都赋予了真诚的感恩,失而复得,才更懂得珍惜。

但是也有那么一批人,在检查出癌症晚期或治不好的病时,才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也许你上一秒还是好好的,下一秒,便永远离开了世界。他们在生命不久将逝世时,才后悔曾经没有珍惜活着的日子,才感悟人生的短暂。可惜,晚了,俗话说的好“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世上活着的人,还好好活着的人,请警记那些离开这个世界的人的教训,珍惜生命,感激你所拥有的,把你的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活着,你的人生便是一部暂新的绚烂片子。

生理上的残缺便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灵盲聋哑了,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残缺。唯有读书,才能唤醒心灵,像海伦凯勒、史铁生这样的著名残疾的作家,你敢说他们曾经没有因为残疾而堕落过吗?是书籍给了他们力量。

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样,带给我们很多的感悟,每读一次,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因为书籍,我们的人生会少一份可惜,多一份感悟。


读你给我(6)

寒假准备了几本教育书籍拜读,有名家史作,活动方案,每本都是精华使人受益。可是我一不小心就违了常理越了纲,有益于我班主任基本功比赛考试的书没好好看偏偏一头扎进了海姆.G.吉诺特写的一本儿童沟通指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被翻译成31种股票语言,畅销全球500多万册,彻底改变无数父母和老师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响当当的名衔之下是一种尊重、理解、和平而又确实有效的沟通方式。

作为教育者,我经常要和孩子们沟通,一个好的有效的沟通技巧也是我的立命之本。读着这本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分析案例中沟通的成败并思考自己平时在教育工作中的表现,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话语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作为教育者引导者确实可以以四两拨千斤的架势解决教育工作中种种难题。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着怜悯之心,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沟通技巧可以让百炼钢化成绕指柔。

作为一线老师经常会在教育工作中随时遇到那些让人烦恼的小事,情绪激动的孩子,面对孩子愤愤不平的情绪时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采取冷处理,或者说教和批评的方式强制他不要发火。但是事情并没有解决,孩子也没有因此改变反而和老师产生距离和怨恨,有效的沟通应该是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先说出理解的话然后提出建议或意见。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九岁的男孩,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亲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遭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然而这次这位父亲打算用一种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儿子对错过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失望,我可以帮助他,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儿子说:“你看上去很失望。”“我当然很失望。”“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是呀!”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们应该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

同时我也想到了上学期发生的一件事,课间我一走进教室小朋友们就激动的围上来七 嘴八舌的说:“老师,小A打数学老师了!小A打数学老师了!”我一惊,发现小A正坐在座位上气呼呼的瞪着我但是小身板却在发抖,孩子们齐刷刷的看着我,等着我如何处置这个“大逆不道”的恶贼。这个孩子平时很内向也不爱表现,很少会和同学打闹更别说打老师了。这个学期数学代课老师刚来接班可能还不了解这个孩子这其中应该有所误会。于是我不懂声色的拉着小A跟他说,别怕来跟老师说说怎么了。来到办公室之后他依然是气呼呼的像个刺猬一样,什么也不说,但明显很害怕。不管我怎么抚慰他,引导他,他依然把我当成敌对面绝口不提。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面临这样的“大事”或者也害怕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吧?金口难开我也难断案,明显小A有做错了我又不想武断的把他批评了事,只想知道其中缘由。突然想起曾经有一教育战线的同胞是用吃来解决某些武力事件的。于是硬是给这只小刺猬嘴里塞了块怡口莲,咱不生气了,先来一块消消气,消消气。甜滋滋的糖在嘴里融化,鼻孔里的气也顺势弱了下去,竖起来的刺似乎也弱了伪装的强势下是一种不被理解的受伤。断断续续中知道他没铅笔,因为内向没去同学那里借笔,于是扣了一节课的笔,一节数学作业课下来一个字都没写。然后当数学老师发现后批评他的时候情绪激动点他就控制不住了。他认为自己不是故意不写,但却不会解释。听他阐述的过程中我先以理解感同身受的语气体谅他:没笔真糟糕,这节课你一定很不爽!是啊,老师相信你肯定不会故意不写的。等他宣泄完情绪后再指正他的错误,学习用品要课前准备好,遇到困难以后可以求助同学或者告诉老师。但是生气打老师的事情你自己觉得好不好?让他自己认识错误并甘心情愿的去和数学老师道歉。我告诉同学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道歉并不是责备的意思而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担当。孩子们也对小A的表现表示理解和接纳。之前冒着火气大刺猬经过沟通疏导之后变成了温顺可爱的小绵羊。

教育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发展。”是的,教育要在沟通中展开,爱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我希望在以后的教育之路上让孩子能有这样的信任,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首先,老师站在他这一边,老师会帮助他引导他解决难题,为了让他更好的成长。用包容的方式爱学生,爱这世界上最纯真的人。那么,孩子们就会幸福的学习,我们也会快乐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