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精编8篇)
华丽乐章
2024-03-01 03:02:03
高三
其他

灶台(1)

在我的家乡,我奶奶家的厨房里有个老灶台。

老灶台的外形方方正正,是青砖砌的,比起现代的燃气灶台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老灶台有两个灶口,灶口一般大小,可放的两口锅是一大一小的,大锅做的饭够大大小小十几口人吃,小的是烧菜、炒菜用的。这灶头有一个烟囱,它靠着墙的一直往上,穿出屋面,从外面看老远就能见到这烟囱,方方正正,高高矗立。我们刚到村子口,妹妹急着叫着:“大家看大家看,奶奶在烧好吃的了,爸爸,开快点,我要吃奶奶做的好吃的。”奶奶家的烟囱正冒着大烟,奶奶是在烧大肉了。我望着这袅袅升起的炊烟,似乎也闻到了肉香味。我对妹妹说:“妹妹,你看,这炊烟多么像奶奶的胳膊在向我们招手呢。”我们说着笑着一会到了奶奶家。

我们一下车,直奔灶间。灶头上两个锅正冒着热气,屋里香香的,我和妹妹紧紧抱着奶奶亲热着。

奶奶说:“今年这口灶头砌的更好了吧,你看上面还画了漂亮的图案呢。想不想烧火暖和暖和。”因为每年回老家,我和妹妹都抢着烧火。我爱老家的灶头,烧火时可以取暖。

我更喜欢奶奶讲以前的灶头:在以前,老灶台的边上还有一只风箱,风箱也方方正正,由一个木箱,一个活动木箱和一个推拉的木把手组成。如果灶火烧不旺,可以用来鼓风,让灶火旺起来。

开饭了,爷爷给我们盛了满满的,他知道我们喜欢吃大锅里饭,这饭比电饭煲烧的要香的多,的确是这样的。爸爸常说:这灶头烧的可好吃了,伯伯、叔叔、姑姑都是吃这个老灶台烧出来的饭菜长大的,吃得个个结实极了。嗯,我也要吃得结实,说的大家乐乐的。


灶台(2)

说起灶台,许多城里小朋友可能还没听说过。灶台就是煤气灶的“前身”,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灶台也一代一代地变得更加先进。

在我一、两岁时,家里是一间土屋,屋顶时常漏水。家里的灶台,也是灰不溜啾的土黄色,听奶奶说,这个叫做土灶,很不结实,稍用劲儿用手一抹,还有许多土灰掉下来,边上也没有那么齐,毛毛糙糙的,长方形灶台弄得像个不规则的圆柱形。烧起柴来还要手拉风箱,多吃力呀。汤汁倒在上面,冲也不是,擦也不是,只好让汤自然被风吹干,留在上面还脏兮兮的。这土灶可真不好使啊!

几年后,家里的灶头换成了砖灶,这比土灶结实多了,而且也不用“手拉风箱呼呼响”的了。灶是用一块一块砖垒起来,规则多了,刷上雪白的石灰浆。虽然过不了多久,那白白的石灰浆就被熏黄了,但可比土灶好使多了。

随着改革开放,农民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砖灶又发展成了瓷砖灶。光滑的瓷砖,脏了用抹布一擦就又光洁如新,还配上了“鼓风机”,烧起柴来火势旺得很,真方便!可是,几个月后又要去砍柴,奶奶年逾古稀,怎么吃得消?于是,灶台又换成了现在家家户户都用是的煤气灶。小巧玲珑,方便快捷,不用生火,砍柴,几个小按钮就能轻松搞定,火势依自己控制,集瓷砖灶的所有功能于一身,还更加便利。

从土灶、砖头灶、煤气灶,光是灶台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说明了人类科技越来越发达,国家越来越兴盛,这都归功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才 30 年,中国就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相信,人们以后的生活会更加富有。


灶台(3)

双休日,我帮妈妈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擦洗灶台。妈妈便逢人夸奖我,而我反倒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那天清晨,天气特别好,阳光透过窗户射进来,照得人暖洋洋的。爸爸、妈妈早早上班去了。我起床后到厨房找东西吃,只见长约 5米 ,宽约 0.6米 的“直尺形”大灶台上满是油迹和灰尘。也难怪,正月里招待了那么多客人,而爸妈又那么忙,不脏才怪呢!“对,我把灶台擦干净,给妈妈来一个惊喜!”我这样想道。于是,我匆匆扒了一口饭,然后系上妈妈的围裙,把灶台上的东西全搬到客厅的桌子上,又找来一瓶洗洁精、一个洗洁球和一块抹布。我把灶台分成几块,先打湿一块,倒上洗洁精,便拿起洗洁球轻轻地进行擦洗,再用抹布擦干净。遇到还有不干净的地方再倒洗洁精,再擦,直到满意为止。擦好一块,再擦另一块。擦煤气灶最难,既要把灶上的油迹擦干净又要防止把水渗到灶具里面去。因此,我擦得特别小心,也最费时、费力。用了好大的劲,我才把大灶台收拾得干干净净。我又把桌子上的东西原样放好。这时,手有点疼了,腰也有点酸了。于是,我就做在电视机前看电视。

中午,妈妈回家来烧饭,看到了洁净透亮的乳白色灶台,高兴得眼里放着光,连连夸奖我说:“我的宝贝阿囡真会帮妈妈做事了,我的……”我打断妈妈的话,不好意思地说:“帮妈妈做事这是女儿应该的。”见妈妈笑得一脸灿烂,我也笑了。


灶台(4)

清晨,一厨房,一担柴,一把米,一口锅,便是人生命的开始和延续。食者,使人良也。十余年来春秋逝,百余月去冬夏生。地上草一青一枯,天下雪一落一融,日子便也如此地过。可在这纷扰城市之中,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灶台前的似水流年。

祖母自我记事起,便是灶台前永恒不变的主角。在初阳的沐浴中,她一手扶锅,一手执勺,不时上下翻动着。那锅中形态各异的美味组成了彩色的波浪,快乐地随着跳动,发出“滋滋”的声音。祖母手中的调料罐仿佛充满了魔力,有节奏地挥洒着。香气氤氲,引得邻家的鸽群停落在祖母的窗前,不住地呼唤着。祖母停下手中的活计,轻轻为我拉开窗帘,抚摸着我的脸颊:“该起床吃饭了,要早些起,一日之计在于晨啊!”祖母拉起我的手来到厨房。她把我不太爱吃的胡萝卜都刻成各种小花的样子混在肉里,让我连看带玩地吃下去,自己却只吃一些素菜,对于那些好吃的菜,从不舍得动一口。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似乎一直都在灶台前不停地忙碌,从来没有一刻歇息的时候。她一会儿去盛水,一会儿去切菜,一会儿又去洗碗筷。她常说:“十月里天碗里转,好婆姨煮不熟三顿饭。”是呀,刚刚日头还在头顶,转眼就落到西边儿了。可灶台前的夜却是最让我期盼的了。铁水壶被晚霞映得闪闪发亮,嘴儿里喷出的水雾徐徐上升,四周雾气缭绕,好像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似的。温暖的火苗在灶台上闪烁着,可是这密不透风的锅里又装着什么好吃的呢?祖母总是笑而不语。但是只要过一会儿,食物散发的本身的香气还是供出了它的本尊——也许是红薯,也许是土豆,或者是我喜欢的其它的小零碎儿。祖母把它从锅里拿出来切开晾在窗台上,一股股白烟随风散开。祖母把我揽在怀里,望着天上的月亮,在我耳边低声吟唱: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疆……宁静的月色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窗外草地上的蚱蜢跳来跳去,玉簪花悄悄开放。灶台上的渐渐柔了,弱了,熄灭了,可还是有一缕若有若无,挥之不去的烟火气和饭香。我知道,第二天的清晨,灶台上的火苗会依旧跳动。夜色中鸣虫吟唱,鸟语花香……

次日清晨,火苗又起,如夜空中的荧惑。阳光仍似昨日灿烂。灶香阵阵,扑鼻而来。不知不觉,竟多了些许感动。灶火一起一灭,日子一天一过。纷扰依然纷扰,喧嚣仍是喧嚣。人人皆是过客,唯有灶台前的似水流年值得留恋。世间污浊,唯爱洗尽铅华;人间残缺,唯您完美无瑕。


灶台(5)

又到春节了,我回到了奶奶家,看着通往家乡的柏油马路,一切的一切似乎变了,却又似曾相识。直到看到那熟悉的灶台,我才知道,一切依旧。

小时候,我生活在奶奶家。那时候的我,常常上天抓鸟,下河摸鱼,无一不通,整天在村子里疯来疯去,小小的村庄溢满了我的欢声笑语。那时的我成了奶奶最繁忙的“工作”她必须一刻不停地跟在我的身后,像我的一条尾巴。奶奶说只有在她烧火时,我才会安静地待在她身边。家里的灶台是用土搭的,一口硕大的铁锅架时常在上面。奶奶说这土灶的年头可长了,我爸爸没出生之前就搭了。记忆中,我总爱在奶奶烧火的时候,依偎在奶奶的怀里,看着奶奶时不时地向灶里添加木柴,灶中的火舌贪婪地触摸着锅底。不一会儿,就能闻见锅里飘出的阵阵饭香。

冬日的早晨,天亮得很晚,在阵阵轻微的声响中,睡眼惺忪的我看向厨房。果然,灶台间亮着火光,光亮把奶奶的身影投到灶台后的墙上。她只专心地看着火势,仿佛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事可以影响她了。家中的饭菜由奶奶承包,每每吃进嘴里,总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味道。即使之后我回到城市,也再没有尝过比那更好的味道,不知道是因为灶台的缘故,还是因为奶奶。

我太久没有仔仔细细地看过奶奶的面庞了,仿佛是突然之间发现她的头发白了,腰也弯了,像村子湖边那一棵老柳树。这时我才意识到,时光在她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我让奶奶帮我做一碗面,她二话不说便答应了,慢慢地走到灶台边,像我记忆里的一样:取锅、接水、烧火……只是动作略显笨拙。看到那熟悉的火光,我不禁湿润了眼眶,直到尝起那碗面,我才又想起那熟悉的味道。原来,这就是奶奶特有的味道。

看着奶奶在火光中忙碌的身影,我决心要留住心中那片火光,以及那个弯着腰的身影。


灶台(6)

推开老屋的第二进门,袭来的是一股陈置已久的柴薪味。

掸开轻蒙的一层灰,外公提起大锅上的圆木盖,用一柄铁勺盛了些许水倒入锅中,用一旁干黄的丝瓜筋擦拭着锅底,水在浑黑的锅里漾起水花,在九月的阳光下射出一片奇幻的色彩。

难得回乡下过节,外公决定用故乡的老灶台做一顿饭。

看着眼前外公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旧时的画面:冬天,一家子围着灶台,父亲洗菜,母亲帮着大厨外公打下手,爷爷奶奶端菜摆菜,外婆则搂着缩在灶台后烤火取暖的我笑呵呵地添柴。那时,旧玻璃窗上挂着的水珠,也往白墙上投出了不可思议的光。灶台就是家。

现在,我又一次站在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建筑”面前,对着它说:我回家了。

我坐在墙角仅一尺高的板凳上,看着眼前在灶洞内跳动着的火苗,往里添了一捆稻草,火须臾就旺了,蹿高,升温,变亮,黄红的火光韵满了我的双瞳,直到热气逼得流眼泪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已经盯了许久。当司空见惯的火焰再一次真实地跃动在你眼前,你会再一次惊奇、痴迷。

“刷”的一声响,外公往锅里倒下了青菜,那响亮的油声在城市的炒锅中是听不到的,是独属于灶台的歌。这独特的声音又把我拉回了旧时:最爱看外公在灶台做饭,那响亮的“刷”声骤起,一种兴奋又害怕的感觉涌上心头,并随着那持续的“咝咝”声愈发强烈,我到最后甚至是逃得远远的,引来外公一声声笑。现在,这种久违的感觉又扑面而来,我本能地后退,猫回灶台后面添柴,心头却咀嚼着这份灶台带给我的温暖和快乐。

我不经意瞧见了灶台顶上靠近墙的地方贴着一张褪色肿烂的红纸,想到了什么,啊,那是灶神符。更早的时候人们会往灶上贴上神符,祈求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康泰。这张纸不知是何时贴上的,但我知道,这是灶台的魂,是旧时人们的精神寄托。

菜出锅了,伴着一股大锅做的菜特有的柴火味,喷香下肚,满心都是香气萦绕的。

而此时的灶台,已如飘飞的尘土般归于平静。

我们知道,我们已经把灶台归还于这份宁静了,或者说,归还于那份执着与感动,它执拗着守在家中,无论何时,无论多久,等候家人归来,呈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灶台啊!故乡的灶台!你是故乡之魂,我不忍看着你在轰响的机器声中走向毁灭,我不忍你被遗忘在时间之尘中,你是我们的归宿,可谁又将左右你的归宿呢!


灶台(7)

我奶奶的老家有一个灶台,它像一位魔术师,忽而忽而地,眨眼间就会变出很多美食,给我的寒假增添了更多色彩。这不,一提起老家的灶台,我不禁又馋了起来……
煨年糕
“煨年糕”,我猜你们没听说过吧!告诉你,这可是我到奶奶家时的“必食之品”哦!方法就是,把一条凉得干燥的年糕,放在灶台下方的火堆旁。靠近火堆,要先把它的一面给煨胖,煨得看上去有点金灿灿,感觉有点熟了,再用火钳给它翻一个面。当然,另一面也把它煨得又香又脆。有时候,煨得太熟了,这年糕会无声地破裂,就变成了“受伤的年糕”了。接着用火钳把这条夹出来,拍掉上面的一点点灰,香喷喷的咬上一口:外边脆,里面软。相比较放了调料的薯条味道,就稍逊一筹了,然而,它有独特的香味,却是薯条未有的。
烤番薯
烤番薯——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但是,我不是指那种在路边卖的那种。我老家的烤番薯,是我春节才吃上的呢!路边卖的那种是只用剥薄薄的一层皮,哈哈!我老家的呢,你想象不到吧,那可是“砸”开那层香蕉皮一样厚的皮,才能开始吃。里面黄澄澄的,软软的,糯糯的,有时还粉粉的,比在街上卖的烤番薯大不相同。我和妈妈兴奋得吃得那个津津有味!连路过的邻居都说,这烤番薯怎么这么香呀!嘿嘿!
煨米糕
煨米糕,也是我过年到奶奶家至昨天才品尝到的美食。操作也一样,灶台下面,生起火,加上柴,把一块一块的米糕放在火钳上面,把火钳放在火堆旁,一会儿工夫,第一批煨米糕就立马煨熟了。刚到手,正要吃的时候,我本来还以为这个是煨年糕片呢!因为煨年糕片就是把年糕切成一片一片的,而煨米糕和它形似神似,操作也是如出一辙。可是,当我咬了一口,才发现里面有许多小洞洞,味道却大相径庭,似乎也有米糕之味。这时,妈妈才说道:“哈哈!这个可是煨米糕哦!”唉,妈妈怎么不早点说呀!这味道果然与众不同。在我去询问奶奶之后,我又知道了米糕还有一个名字叫水塔糕。
除此之外,我老家灶台这位魔术师的手艺还有很多——烤土豆、焐芋艿、烤大头菜、烤油焖笋……各种美食不断,馋得你都挪不开步子哦!
“馋猫,新鲜的年糕烤大头菜新鲜出炉了!”灶台边依稀可见奶奶慈祥的笑容。腾腾热气,香气缭绕,不知何时,早已弥漫了老家的屋子里……

灶台(8)

故乡的灶台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糊口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流动。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顿的故乡的灶台作文,欢迎阅读与珍藏。

哪里是你最想回到的地方?若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会不假思考地回答:故乡的灶台边。

不要认为那里很豪华,实际上只是一间连着厨房的不到十平米的水泥房,粗拙的天花板上挂着一盏昏黄的电灯,看起来摇摇欲坠,干燥的木柴紧靠着凹凸不平的墙壁,钉在墙上的钉子上挂着一个打火机,生锈的柴刀,和一把烧得通体焦黑的火钳依偎在一起,独一平整的地板上,也披发落着许多柴火灰烬。这就是故乡的灶台房。

我对它的所有的热爱,尽在冬天,在外婆家和它一段短暂的相会。

天天傍晚,我就蹲在那儿,点燃一团废纸扔入灶中,用火钳夹住几根小树枝架在上面。由纸团引燃的几簇火苗袭卷其上,燃起来了!一团不小的火焰探出了头,又伸展开她细长的身躯。她那奇妙的舞姿引人入胜,不失优雅,又不输潮流,倾国倾城。架上几块大木柴,她化身成了一个坚毅,顽强的女战士,威武雄壮!

这时,火焰的.敌人——油烟开始了哀嚎。食材是火焰的内奸,一会儿,食材便吸取火焰的精髓,去向主公领赏。“主公”便是我,所谓领赏,就是被我意犹未尽的吃掉。

饭后,我又走向灶台。我的将士“火焰”们已经疲劳不堪,但我还想“物尽其用”,便令他们去猎杀最后的一个猎物——土豆。我用火钳充当指挥棒,调动将士为口袋阵,一个个木炭包抄土豆,将士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将猎物沉没。过了良久,战斗结果分晓了!我那英勇的战士与猎物同归于尽。我恋恋不舍地送走了火焰将士,又风卷残云了猎物(土豆)。唉,我真不是一个仁义的主公啊!

进入初中紧张的学习生活生计,我很少再回到故乡的灶台边了。在学校食堂排队的日子里,难免想到曾经在灶台边的旧事,心中也出现对过去夸姣回忆的怀念。

久违的寒假,我终于来到这个令我追忆的地方。生上一把柴火,听着炒菜声和柴火的燃烧声,看着灶中舞动的火焰,开始期待饭后烤土豆的场景。听不到屋外的风雨声,感觉不到严寒,一种快乐的感觉将我包抄。回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