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风俗作文(集锦19篇)
追忆
2024-05-21 01:18:16
其它
其它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

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花生名长生果)。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形状如饼,到了北齐,形状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形状与现时无异。”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形状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形状不一。经过2000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形状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兴趣了。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2)

时间可真是飞逝啊!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新年了……这不,新年又来临了。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还有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_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3)

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时已是春分时节。春分字面上,指将这天的昼夜、这年春季平分。

正谓“日月阴阳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春分时节分三候。一候玄鸟至,玄鸟即指燕子,祥瑞至。二候雷乃发声,像是雷公在提醒人们。三候始电,电母也不落后。

到了春分,习俗也少不了,吃春菜、玩竖蛋等更是少不了。但这粘雀嘴,真是从未体验,一直期待着呢!

鸡蛋也称鸡子,我今天也是真正地完了一次竖蛋。

却说比赛还未开始,我们就开始尝试了,但并未立起。也真是拼了劲想立起来,我也没有丝毫懈怠,只把其当作一个颇有乐趣的事情吧。

比赛进行中,我竟很快便立了起来,但却被我不小心震倒了。之后就很少立起来了,但最后,还是完成了这个任务。老师说生鸡蛋不如熟鸡蛋容易立,所以这次才买了熟鸡蛋,但为什么我感觉,也许生鸡蛋反而更容易?

除了竖鸡子,春分还适合踏青、放风筝。风筝在以前名为纸鸢,古诗文中就有许多孩童玩过。而踏青,就是去欣赏春天的山水美景,领略人文风采。若是遇上雨天,纸鸢可能真的没有希望,但踏青却另有了一份浓墨渲染的心情。

烟雨茫茫,夜间的灯成为微微光芒,湖中游鱼也频繁出水,不甚晴明,不输花姿。若是衬得电鸣雷音,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4)

重阳节是一个很传统的节日,但是很多地方其实并不会过重阳节而是过清明节。但是我们老家就喜欢在重阳的时候去祭祖,而且那个动静非常的大,几乎是整个村的人都会派一个代表去感谢先辈们迁移到此的恩情,也是因为我们都是同一血脉的人,所以大家也等于是同一个祖先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每年我们这里都会很热闹的原因。当然重阳还有另一个含义就是敬老,这天除了祭祖,还有很多别样的花样供我们游玩。

重阳那天,人们有敬老的风习,各家晚辈都要给上了年纪的老人多一些体贴。除了专给他们做些可口的吃食外,分家另过的亲属须慰问老者,出了嫁的闺女一早要回娘家探望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条件的人家,还要陪老人去看看热闹儿逛逛公园,这样会让老人心胸更加开阔,便于长寿。赏菊花是市民多年传统风俗,戴菊花防灾去病也是人们旧时一大习惯。重阳节到来各大公园将举办菊花展,北海、天坛、紫竹院、植物园名声最大。重阳节之时,北京正值秋风送爽,天高云淡的季节。到空旷之处放风筝,不但简便易行,也是很受人喜欢的一种娱乐活动。

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习俗这里没办法列举出来,只有自己亲身来感受才能够明白这其中的乐趣。尤其是在晚上的时候,虽然比其他的节日没有那么的热闹,但是在晚上也会有很多丰富的活动展现我们的风俗表演,如果你也是一个喜欢游玩,喜欢寻找民族风俗的,不妨亲自来体会一下。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5)

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习俗,就是吃粽子,说到吃粽子,他还有历史发展呢!

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叫“角粽”,不过它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粽子才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包粽子的原材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所以被称为“益智粽”,现在我们吃粽子是为了祭奠投江的屈原。

去年的端午节,我也包了粽子,我包了红枣粽,白水粽,蛋黄粽和五谷粽。我还知道了很多我没吃过的粽子,比如烤萝卜粽,不过我不喜欢吃,因为这个粽子很辣。当然,也有我爱吃的,比如刨冰可口粽,这个粽子跟其它粽子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不是热的,而是冰的。包这个粽子时,要把一个冰了的白粽拿过来,把里面挖空,放进冰淇淋,再把外皮包好,裹上糖浆,在糖浆上放点冰沙,再浇上果汁,就可以了。

后来,我还把一枚硬币包了进去,就像把硬币包进饺子里一样,吃粽子时,我还真吃到了那个粽子。

我们的粽子还得过奖呢!江西一座宋代古墓里有两个粽子,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还有西安的蜂蜜冰粽子,是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广西南宁有体积最大的粽子,可以给250人吃,重达350公斤,好多人一起都搬不动。上海城隍庙有体积最小的粽子,只有10克,小得像手指一样,一口可以吃好多个。

粽子还有美好的祝福,是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的寓意。

我的家乡有很多有趣的节日,每个节日也都有习俗,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发现。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6)

要说春节过后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那肯定就是“元宵节”啦!在中华众多节日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元宵节了。

元宵节有很多习俗,例如:吃元宵、猜灯谜、踩高跷……而在诸多习俗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吃元宵”这一习俗。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做“浮圆子”,后来又叫“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这不,我和妈妈就动手来包元宵啦!首先我们先准备材料:糯米粉、白糖、植物油、水。接下来就到重要环节啦!先取适量糯米粉,倒入少许水,揉成糯米团。这贪玩的我,竟然在揉糯米团的时候,揉着揉着玩去了。要不是妈妈提醒我,我就把包元宵的事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哈哈!

然后要把糯米团分成大小适中的小团,在中间挖个洞,加入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芝麻馅,继续揉成团。就在这一过程中,我与妈妈进行了一场比赛:比谁包的元宵又快又好看!那场面叫一个激烈:只见妈妈手疾眼快,一个接着一个可爱的元宵诞生,包得又快又好;另一边的我脸涨得通红,看着妈妈动作的迅速,给我急得直跺脚。我已经猜到了结局,只好主动认输,并向妈妈请教。最后终于全部都包好啦!

再把它们放入锅中煮一煮,完成!晚饭桌边,我们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突然有一种涌上心头的幸福,那是团圆的幸福!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元宵节,团圆,幸福,祥和,美满!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7)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多姿多彩,数不胜数,如引人入胜的京剧,独一无二的书法,还有激情四溢的赛龙舟......这些都会令许许多多中国儿女引以为荣,浮想联翩,勾起他们美好的回忆。而我,则痴迷于一种传统的习俗——舞狮。

舞狮已盛行一千多年了,经久不衰。相传,舞狮本是西域习俗。狮子本是文殊部落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也成为一种庆祝形式。当然,我所痴迷的是舞狮绝无仅有的外形及表演形式。 “铛铛、铛铛......”锣鼓声连绵不断,此起彼伏。

这时,台上氤氲显得神秘兮兮的。三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出来了,眼睛里似乎冒着火光,要决一死战的样子。只见一只“狮子”摇头摆尾,昂首挺胸,给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感觉。另一只“狮子”则像猴子似的蹦蹦跳跳,时不时绕向其他“狮子”的背后,想发动先发制人的偷袭。还有一只“狮子”则身披一件赤红色的铠甲,优哉游哉地踱来踱去,不时抖抖长毛,似乎在等待大战来临。

大战开始了,只见“狮子们”先动作娴熟地开始跨栏,以躲避敌人的攻击。接着,它们开始了危险的钻火圈表演。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然后,“狮子们”便露出狰狞的一面,厮打在一起,似乎在为保卫自己的领地而背水一战......看着这一切,你仿佛就置身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嘭嘭嘭......”掌声越发热烈了! 这场舞狮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也来学习舞狮,为继承发扬这优美的中华传统文化尽一份力吧!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在淄博,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包粽子变成了过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粽子做法并不单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红枣的等,五花八门,在端午这一天,家家都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

小时的回忆,爷爷摸着黑就会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叶洗净,晾干,再准备好糯米,洗净放在一边一会儿用,再拿出豆沙,红枣,黑米放在一边。等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开始盼着爷爷的话了。

爷爷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定要等到十点十分——十全十美,而我们却不敢顶撞爷爷,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点十分爷爷一起身,我们就来桌前,爷爷可是一个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爷爷一边包,一遍不一会儿,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却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个,一拿,米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冲了出来,满地都是,而大人们呢,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爷爷却和蔼的看着我。

这包进去的,是我的快乐,包进去的是馅,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心和耐心。

没过一会儿,一锅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开一层粽叶,吃到了那甜甜的腻腻的味道,吃到了爷爷那辈的老手艺,带着对岁月沧桑的处置坦然,带着对传统的毕恭毕敬,带着对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9)

在我的家乡新兴县,一提起那里独有的是热闹的“走大王”活动,连最小的孩子都能眉飞色舞地向你道来。

活动还没开始,已经到处挤满了人。我挤在观看的人群里,周围的人们都开心地大喊着,有的孩子一边举着大大的风车奔跑着;有的孩子蓄足了力,使劲地往里挤;还有的孩子被挤在了外面,急红了眼。风吹着路旁的树发出了“沙沙”的响声,似乎是在为即将开始的“走大王”活动而欢唱,风车快速地转着,似乎为“走大王”活动快乐地舞动。

活动开始了,每一间作坊都把自己坊的大王抬出来,排在第一间作坊的大王很是高大,一看便知道他有可护一方之地的力量,当第一方的大王排到第二坊时,第二坊又把自己那坊的大王抬出来走向第三坊了……每一坊的大王巡游完毕之后,人群爆发出了更大的欢呼声,因为比赛开始了。每一坊都抬着自己那坊的大王站在起点处,“三,二、一——开始!”话音刚落,每一坊都抬着自己那坊的大王使劲往前冲,生怕比别人那坊慢,夺不着好彩头。

比赛期间,观众们也没闲着,纷纷把头上的帽子、手上的风车高举过头,热烈地挥舞着,为自己看好的那一坊努力打气,似乎自己的加油声能让参赛人员们跑得快一点。

很快,每一坊的大王都出巡完毕,热闹的“走大王”活动结束了,但人群还迟迟不愿散去……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0)

“元宝”放在门槛上

开门大发财,“元宝”滚进来,在肥西、六安一带被当地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当地风俗是,关上大门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烧上香,燃了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当地一些好事者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与真元宝大小形状一样的假元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年初一早上,把门打开的一刹那,“元宝”骨碌碌地滚了进来,该户主人见到“元宝”心花怒放,将这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说上几句吉祥祝福的话语。但是这个“元宝”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讨“吉利钱”。

年饭是在中午吃

在定远县的很多农村,年的过法各不相同。在这里,人们常说的“年夜饭”却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远县很多农村,一直以来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饭。很多家庭为了“抢早”,有的上午11点不到,就开始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时因为生意好,才很无奈地把“年夜饭”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为了赶在中午吃年夜饭,干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从早上便开始准备中午的“年夜饭”。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1)

时光可真是飞逝啊!转眼间我已经度过了十多个新年了……这不,新年又来临了。

在除夕之夜,我们全家团聚,吃年夜饭,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还有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起于南北朝,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这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坐看电视,一家人笑语连连……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之后才成为春节食品。

我们在过年时还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饺子。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为什么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说其中的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我们在腊月二十八扫完房子后还要贴福字!“福”字此刻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无论是此刻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完美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号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务必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那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明白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最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十分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的资料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有相当的资料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除此,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此刻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能够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能够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2)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听到这首儿歌,我都会想到端午节热闹的情景。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每到端午节,都会有许多人参加赛龙舟。围观的人接连不断,这一群人还没有走,那一群人就来了。比赛开始了,龙舟上的鼓手打鼓犹如晴天霹雳,又好像百万匹战马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观众们边喊“加油”,边从人群中挤来挤去,都想看看赛龙舟的盛大局面。粽子,是端午节最主要的一种食物。他有很多种种类,分别是红枣粽子、咸鸭蛋粽子、猪肉粽子等,都非常美味。吃枣粽,就预示着“早中”。所以,中考高考前,学生们都会吃枣粽。

每家每户还有些民俗活动,譬如,在门窗上挂艾草,在房间里点艾条,蚊子就不会进房间;用手指点上雄黄在额头上写个大大的“王”字,就能意味人们能健康。

这就是端午节的习俗,我喜欢过端午节。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3)

在上民间文学课时,我了解到了有关元宵节的风俗!每年的元宵节,妈妈都会做元宵,然后那天早晨,一家人的早餐就是元宵了。我问妈妈为什么会有元宵节,好像这个节日是唯一用食品命名的节日,怎么端午节不叫粽子节,中秋节不叫月饼节!妈妈说,这是传下来的传统!

相传,吃元宵的风俗与东方朔有关!东方朔是汉武帝的宠臣,他善良,聪明,乐于助人!有一年冬天,东方朔去御花园给汉武帝采梅花,在园中看到一个宫女要跳井自杀,他急忙阻止了,并问清了原因。这名宫女名叫元宵,因为想念家人,但是又没办法与亲人相聚,她很伤心,想到了自杀!东方朔听后很同情元宵,并答应帮助元宵,让她和家人团聚!

后来,在东方朔的帮助下,元宵最终和家人团聚了,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把十五这天以元宵的名字命名,而且,由于元宵,汤圆做的特别好,所以人们又把汤圆叫做元宵!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4)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都是爸爸告诉我的,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天,人们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有关,比如用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和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雄黄酒和包有黄豆瓣的粽子。(我只记得四黄了)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四五千年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关于端午节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父亲溺死在江中,多日不见尸体浮出水面,曹娥就沿江边哭边找,始终不见父亲尸体,十七天后,也就是在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她投江寻找,五天后她抱出了父亲的尸体,被传为神话!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都会唱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5)

中国地大物博,在这山川海势的阻隔中,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我知道的风俗是我家乡最热闹的一种风俗,即庙会。

每年到这个时候,人们都往这一个地方赶去,庙会的形式很多,里面的活动也很多。去年的时候,那一条街道上都挂上了热闹的彩灯。晚上的时候也是人最多的时候,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是最正确不过的了。

在庙会上,会有唱大戏的,很小的时候,我就听不太明白,他们唱出来的戏词是什么,但是这到也不妨碍我去看大戏。因为我看大戏,看的主要还是他们的装扮,以及他们脸上的表情还有动作。现在很多年过去了,庙会上唱的大戏依旧没变,但我变了,我能够从中听出一种文化的底蕴来,那是一种在历史的光流中磨砺出来的魄力,有着吸引着人本事。这时的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就算我以前听不懂,却依旧觉得很有趣。

庙会上,还有玩杂耍的,这些杂耍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只有有杂耍的地方,保准就会围上一堆人。人群推攘着,人们伸长脑袋观望着,光这一幕就能知道这有多受欢迎了。

我参加过庙会好些次,不过要说起印象让我最深刻的一次还是在前年。这次让我印象深刻不是因为庙会有多么的精彩,而是因为,我一家子人居然将时间给记错了。

那一天,我们兴高采烈的往目的地而去,可是到达的时候街道上一点都不热闹,只有偶尔的几个行人。当我们疑惑着向别人询问的时候,才知晓,原来庙会还在几天后呢。虽然有些失望,但是这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感情。我们这儿的庙会是一种传承,庙会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了大众。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6)

从战国始,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除夕之夜,全家人围坐灯前,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天山地下,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共享天伦、其乐无穷之趣。

《燕京岁时记》记载过年吃饺子的情形:“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面做饺而食之,谓之‘煮饽’,全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示顺利。

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花生名长生果)。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形状如饼,到了北齐,形状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形状与现时无异。”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形状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形状不一。经过2000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形状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 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兴趣了。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7)

我的家乡在四川,那里的各个节日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有所不同,那么就由我来把家乡的风俗介绍给大家吧!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俗称“新年”。年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广大城乡年节前就开始备办年货,杀猪、羊、兔等,制腊肉、购食品、逢新衣,过年时大家穿好衣服、挂年画、贴春联,年三十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清明节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历的4月5日前后,主要是郊游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坟扫墓等活动。这一习俗活动也是城乡较普遍的活动。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彝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廿四日,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这就是我们四川的风俗!我们四川的风俗都很特别,我喜欢我的家乡!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8)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先来说说春节吧。春节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又叫“过年”。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尽量赶回来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快乐年。过年时,小孩子那就更开心了,不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还可以拿到压岁钱呢。有一首儿歌我至今还记得: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心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噼噼啪啪真热闹。

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理得整整齐齐。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人们一大早就起来,杀鸡宰鹅包饺子,打年糕。还有呢,就是挂年画、贴春联。 除夕晚饭,非常丰盛,一家老小围在一起吃团年饭,好不热闹!吃完年夜饭,一家人一起放烟火,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片快乐祥和。

再说说清明节,这是对先人表示追忆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人们为祖先扫墓,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去烈士陵园去祭扫烈士墓。

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插艾叶、挂香囊也是端午节的风俗。只是现在雄黄酒已经很少见了。

中秋节吃月饼、赏明月,真是一件美事。每到中秋,家人团聚,仰望一轮圆月,我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知道的风俗作文(19)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大片的热带原始森林。森林里栖息着珍贵的野生动物,大个头的亚洲象和美丽的孔雀,都是这里的“居民”

傣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傣族村寨有一幢幢竹楼组成。竹楼多为两层,样式很漂亮,上层住人,下层没有墙,存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傣族泼水节在农历三月中旬,正值傣历六月,是傣历中一年的开始,所以泼水节就相当于咱们的春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献贡品,青年男女则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头相互泼水嬉戏。按照傣族风俗,用清水泼洒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来吉祥。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