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必备15篇)
贪多必失
2023-11-27 08:23:10
六年级
读后感

《成语故事》(1)

春秋时候有个楚国人,为了把自己的珍珠多卖点钱,想尽了办法。他用名贵的木兰香木做了个木匣子,里边装上珍珠在大街上叫卖。立刻吸引来不少顾客,但没有一个人来买。

一会儿走过来一个郑国人,给了卖珠人许多钱,急忙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卖珠人,只托着木匣子走了。有许多看热闹的人都惊呆了。原来这个买主不是买珍珠的而是买木匣子啊!

这个故事设定的含义是: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贵州贵阳开阳县一小六年级:唐


《成语故事》(2)

你听,从蓝精灵教室里传来了激烈的争吵声,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是在成语接龙?还是在看球赛?哦,原来这里是在进行“看图猜成语”的游戏呢!快来看看吧!

最有意思的一幅图是画了一堆书,在旁边写了一个数---14。我们都迷惑不解了,书和14怎么能成一个成语呢?张老师引导我们,说:“书的英语是怎么说的?”我们齐声说:“Book!”还有人说太简单了,可是关于这样的一个成语,我们还是摸不着头脑。最后,张老师只好给我们看了答案,答案是“不可一世”,我们这才知道“Book”和“不可”是一个音,“14”和“一世”是同音,所以才是“不可一世”啊!

猜成语的游戏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持续了一节课,这次的看图猜成语不仅好玩,我还学到了许多成语,真有趣啊!


《成语故事》(3)

小时候,妈妈给我讲了一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是——《买椟还珠》。

故事是这样说的,楚国的一个珠宝商人有一颗十分漂亮的珍珠,他就想卖一个好价钱,于是就用有香味的木料雕了一个精美的盒子,又想方设法把盒子装饰得十分漂亮,比珍珠还美,最后把珍珠放在盒子里,拿到郑国卖。一个郑国人出了高价,把盒子买了下来,打开盒子,把那颗珍珠还给了珠宝商人。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注重外表而不顾实质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应该只注重外表美丽,要看事物的本质。

我在生活中也犯过同样的错误。我每次买袜子都要挑选好看又贵的,结果没穿几个星期就破了。妈妈买的虽然很朴素,但是实用又便宜,可以穿很久很久。

自从买袜子这件事经过以后,我吸取了教训,买东西都买实用的,很少买精美的。不注重外表,要注重实质。


《成语故事》(4)

【注音】rén jǐ jiā zú

【出处】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解释】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社会繁荣

【近义词】丰衣足食、人足家给

【同韵词】渊蜎蠖伏、敦世厉俗、滋蔓难图、饕餮之徒、采光剖璞、糊里糊涂、角巾素服、照天蜡烛、尺竹伍符、惟利是逐、......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宋国工匠出身的墨翟对儒学繁琐的“礼”不满,就另立新学说,主张“非儒”。墨家成员提倡“节用”与“节葬”,住土房吃粗饭穿麻衣,成员内部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强调加强农业,节省用度,人人饱暖,家家富足。

【示例】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人给家足。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成语故事》(5)

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想办一席丰富的筵席,需要大量的羊肉,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来。他认为既然羊肉长在羊的身上,为什么不和它们商量呢?于是,他走到羊群的前面,客气的说:“羔羊们,我想办一席美味的羊肉宴,请你们让我割几片肉好吗?”羊群听了,大惊失色,便一窝蜂似的逃到森林里去躲避了。结果,那个人一无所得。又有一次,那个人想做一件皮裘,他知道制裘的原料是狐狸皮;他想,狐狸皮出在狐狸身上,去跟狐狸们商量一下,或许会有办法。想着,想着,他便跑到山上去找狐狸,对它说:“狐狸,我知道你身上的皮,制起皮裘来,是相当值钱的,请你剥下一层皮给我好吗?”狐狸一听,怒目而视,然后掉头不顾,一溜烟的跑回深山重谷里头去了。当然,那人想制狐裘,也没成功。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出自“符子”这一本书,把一定不会成功的事,或者是向恶人求施舍,向强者求怜悯,而绝对不能如愿的情形,用这句成语来形容,所以它在应用上,是非常的广泛。


《成语故事》(6)

“寸木岑楼”成语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楼”变化来,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国的人向孟子的学生屋庐子问礼与食哪个重要的问题,屋庐子随口答道“礼重要”。任人又问道:“娶妻与礼哪个重要?”屋庐子答道:“还是礼重要。”

随后,这位任人便一本正经地说道:“要是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饿、甚至饿死;如果不按着那些礼节去找吃的,可能就会有吃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还要按着礼节去行事吗?再有,假如按照亲迎礼,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亲迎礼,就能得到妻子,还一定要行亲迎礼吗?”

这一问,屋庐子没有答出来。第二天,便去邹国,转告了老师孟子。

孟子听后,说道:“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长的小木头也可能比顶端的高楼还要高。说金子比羽毛重,但是,岂能说三钱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车的羽毛还要重?拿吃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与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这样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夺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着吃的,那么他会去扭折吗?越过东邻的墙去搂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搂抱,便得不着妻子,那么他会去搂抱吗?”

后人用“寸木岑楼”成语来比喻差距悬殊。


《成语故事》(7)

【注音】zǐ wéi fù yǐn

【出处】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论语·子路》闻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汉·桓宽《盐铁论·周秦》

【解释】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父子间的人情

【结构】紧缩式

【#25276;韵词】外厉内荏、回文织锦、高官极品、擦脂抹粉、大行不顾细谨、越罗蜀锦、连镳并轸、岁丰年稔、疾裘妒枕、持论公允、......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叶邑停留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点烧了吃。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说,孔子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成语举例】以前,中国人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于是隐来隐去,就把真理正义全隐得没有影儿了。 老舍《老舍自传》第六章第三节


《成语故事》(8)

【注音】nǎo mǎn cháng féi

【出处】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 《北齐书·琅邪王俨传》

【释义】脑满:指肥头大耳;肠肥:指身体胖,肚子大。形容饱食终日的剥削者大腹便便,肥胖丑陋的形象。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人肥胖丑陋的'形象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大腹便便

【相反词】骨瘦如柴

【押韵词】乐行忧违、一波才动万波随、张袂成帷、宛转蛾眉、何所不为、言与心违、道在人为、菩萨低眉、弃德从贼、鸨合狐绥、......

【年代】古代

调兵捉拿,将军替高俨开脱说:“琅邪王年少,肠肥脑满,轻为举措,长大自不复然,愿宽其罪。”后主当场释放了高俨,不久就派人暗杀了他

【成语示例】匹夫但知高官后禄,养得你脑满肠肥,哪里懂得这些大义。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

【其它使用】

◎ 在实用主义者的眼里,脑满肠肥的资本家是最有知识的,因此资本家就成为最有道德的了。

◎ 老同学们一个个在自己的领域中干得不错,他们脑满肠肥满面红光。


《成语故事》(9)

知难而退成语故事1

【注音】zhī nán ér tuì

【典故】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左传·宣公十二年》

【解释】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的态度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听天由命、畏葸不前、望而却步

【相反词】知难而进、力争上游、再接再厉

【同韵词】切身体会、不弃草昧、凶年饥岁、形影相对、千载一会、夜不成寐、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薪贵于桂、黄发鲐背、饮醇自醉......

【年代】古代

【谜语】危地马拉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争夺霸权相互进行战争,郑国处于他们之间,他依附晋国,楚国就派兵征服它。晋国听说楚国出兵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听到他们已经结盟,士会同意荀林父知难而退的做法,先榖不同意造成兵败

【示例】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成语例句】

◎ 老巴尔扎克形貌虽俗气,但放眼天下,谁敢小觑拥有九十多部佳作的巨匠?早年,巴尔扎克的母亲为了摧毁爱子摆弄文字的意志,煞费苦心地在巴黎一条陋巷中,为他租赁一间糟糕透顶的阁楼,预料他不久就会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成语故事2

【汉字书写】:知难而退

【汉语注音】:zhī nán ér tuì

【成语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含有没把握的事情不做的意思。

【知难而退的意思】:遇到极大的不能克服的困难,就应该知道退回来,以免劳而无功。本来是说作战时要见机而动,不要做做不到的`事情。后来用作遇到困难退缩不前,没有勇气去克服的借口。

【知难而退的近义词】:畏葸不前、相机而动、望而却步;

【知难而退的反义词】:力争上游、知难而进、逆水行舟;

【知难而退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两大强国——晋国和楚国,它们之间为了争夺霸权,经常发生战争。而与两国相邻的郑国是个比较弱小的诸侯国,在晋楚相争的过程中,它有时依附晋国,有时又不得不依附楚国。公元前597年,郑国投靠了晋国。不久,楚国又想征服郑国,楚王亲自带领兵马攻打郑国,将郑国都城围困了17天。郑国实在招架不住,同意和楚国讲和。晋国这边听说了楚国进攻郑国的事,就派荀林父、士会、先榖等率军讨伐楚国。当晋国大军到达黄河边时,得知楚国已经与郑国讲和,并订立了盟约,晋军内部就产生了分岐,对于是否继续讨伐各抒己见,以中军副帅先彀为首的一批人想要继续前进,与楚军大战一场;以中军主帅苟林父为首的一批人想撤兵回国,认为应该知难而退,大夫士会也同意荀林父的意见。他认为,用兵要有机可乘才能打胜仗,现在楚国内外无恙,正值强盛时期,而目前晋国的实力不如他们,加上现在又多了个郑国在一旁助威,还不如暂时退兵为好。最终中军副帅先彀被他们说服退兵回国。

【知难而退例句】

唐.房玄龄等《晋书.钟雅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

【知难而退造句】

无论学什么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你知难而退的话最终你将什么都学不成。

追求异性朋友的过程中不能知难而退,他就是坚持不懈的去关心她,最后她终于成了他的情人。


《成语故事》(10)

尽入彀中成语故事1

【注音】jìn rù gòu zhōng

【出处】(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解释】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全部就范

【结构】动宾式

【近义词】悉入彀中

【同韵词】一代宗工、克己奉公、坐食山空、广大神通、带罪立功、乐事劝功、云过天空、守法奉公、顺德者吉,逆天者凶、愤气填胸、......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成语举例】欲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二回

尽入彀中成语故事2

【注音】jìn rù gòu zhōng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选拔人才,设立御史府,每年都取进士补充国家的人才库。一次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看到许多新考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出处】(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

【解释】彀中:弓箭射程以内,比喻牢笼、圈套。尽数网罗,全部就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全部就范

【近义词】悉入彀中

【成语举例】欲使天下英雄,尽入彀中。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二回


《成语故事》(11)

【注音】pān wén lè zhǐ

【出处】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晋书·乐广传》

【解释】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押韵词】将门虎子、唐突西子、实偪处此、良家子、贪生恶死、造端讬始、珠沉玉磒、顾彼失此、励精更始、难于启齿、......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乐广擅长清言,却不能操笔,在即将离开尹任时,请潘岳作表。潘岳说:“当得君意。”乐广于是口述二百多句话来表述自己的心志。潘岳加以整理,就成名作。当时人评论说:“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示例】雅擅潘文乐旨,妙参羊体嵇心。 清·吴伟业《偶成》诗之八【注音】pān wén lè zhǐ

【出处】广善清言而不长于笔,将让尹,请潘岳为表。岳曰:‘当得君意。’广乃作二百句语,述己之志。岳因取次比,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晋书·乐广传》

【解释】指美好文章的文辞与意旨。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结构】联合式

【押韵词】将门虎子、唐突西子、实偪处此、良家子、贪生恶死、造端讬始、珠沉玉磒、顾彼失此、励精更始、难于启齿、......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乐广擅长清言,却不能操笔,在即将离开尹任时,请潘岳作表。潘岳说:“当得君意。”乐广于是口述二百多句话来表述自己的心志。潘岳加以整理,就成名作。当时人评论说:“若广不假岳之笔,岳不取广之旨,无以成斯美也。”

【示例】雅擅潘文乐旨,妙参羊体嵇心。 清·吴伟业《偶成》诗之八


《成语故事》(12)

【拼音】bái bì sān xiàn

【出处】见《韩非子·和氏》。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才不遇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怀才不遇

【反义词】将遇良才

【押韵词】逐机应变、百闻不如一见、豕分蛇断、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笔墨纸砚、条修叶贯、千呼万唤、长嘘短叹、高雅闲淡、天真烂漫、......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珠宝匠卞和从山中发现一块璞玉原料,兴高采烈跑到宫里去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认为这根本就是石头,就命人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同样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命人加工成为有名的和氏璧

【成语举例】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 明·何景明《田子行》【拼音】bái bì sān xiàn

【出处】见《韩非子·和氏》。

【解释】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怀才不遇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怀才不遇

【反义词】将遇良才

【押韵词】逐机应变、百闻不如一见、豕分蛇断、听而无闻,视而无见、笔墨纸砚、条修叶贯、千呼万唤、长嘘短叹、高雅闲淡、天真烂漫、......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国珠宝匠卞和从山中发现一块璞玉原料,兴高采烈跑到宫里去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认为这根本就是石头,就命人砍了他的左脚;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同样砍了他的右脚。只有楚文王识货,命人加工成为有名的和氏璧

【成语举例】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 明·何景明《田子行》


《成语故事》(13)

【拼音】nián pí zhe gǔ

【成语故事】

相传宋朝时期,晁文元曾经多次问大隐者刘海蟾怎样才能求得长生不死的法子。刘海蟾大笑说:“人何曾死,而君乃畏之求生乎!所可死者,形也,不与俱灭者,固常在也。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典故】

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

【释义】比喻拖沓,不洒脱。同“黏皮带骨”。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人办事刻板【拼音】nián pí zhe gǔ

【成语故事】

相传宋朝时期,晁文元曾经多次问大隐者刘海蟾怎样才能求得长生不死的法子。刘海蟾大笑说:“人何曾死,而君乃畏之求生乎!所可死者,形也,不与俱灭者,固常在也。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典故】

此理本常理,但异端说得黏皮着骨。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

【释义】比喻拖沓,不洒脱。同“黏皮带骨”。

【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人办事刻板


《成语故事》(14)

推心置腹成语故事1

【注音】tuī xīn zhì fù

【出处】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释义】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心待人

【结构】联合式

【近义词】肝胆相照、赤诚待人、推心致腹

【相反词】居心叵测

【押韵词】朱楼绮户、羊枣昌歜、杯中之物、星罗云布、悦人耳目、披霜带露、不得违误、无善可述、璀璨夺目、娱耳悦目。

【年代】古代

【灯谜】什

【歇后语】胸口放磨盘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刘秀起兵反对王莽,被更始帝刘玄封为萧王,同时派往北方收编农民起义军铜马军。铜马军有几十万人投奔刘秀。刘秀还是保持他们原来的编制,对他们的将领推心置腹,打消他们的疑虑,让他们死心塌地地跟随他。

【示例】由于他平素对朝廷不满,又感于尚炯的推心置腹,就把他平日不轻对人谈的话都谈了出来。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六章

【其它使用】

◎ 她心里面想:"我本想对他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却叫他抢先了一步。"

◎ 来双瑗下意识地摹仿着鲁迅的风格说话,她眉头紧紧挤出一个"川"字,沉痛地说:"扬扬,我想推心置腹地告诉你,我是你的亲妹妹,我非常非常地爱你。

◎ 两次推心置腹的长谈使我相信,那篇《假如我是武汉市长》的文章确是出自她的手笔。

◎ 我个人比志丹同志年小6岁,对他很敬佩,凡是大事我们都一道商量着办,我们彼此推心置腹,没有丝毫芥蒂。

推心置腹成语故事2

推心置腹出处:西汉末年,政权被王莽所篡夺,建立了新朝。

推心置腹,西汉末年,政权被王莽所篡夺,建立了新朝。可是王莽对于处理政事,却十分无能。他怕别人以他篡汉的方式来夺取他的政权,所以对手下的人一个也不信任,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亲自处理,而政令的下达则全凭他当时的兴致,因此常有朝令夕改的情况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纷纷举行起义。当时声势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叫绿林军,他们拥立汉宗室刘玄为皇帝,而同为汉宗室的刘秀也乘机起兵,投奔刘玄。

后来,刘秀率军在昆阳大败王莽的新军,被刘玄封为破虏大将军。接着,绿林军攻占了长安,杀死了王莽。刘秀受命攻打邯郸,很快又攻下了邯郸,杀掉了自称天子的王郎。刘玄见刘秀屡立大功,封他为萧王。

这时,北方尚未全部平定,于是刘秀又带兵北上。公元24年,刘秀率大军来到郞地,围攻另一支农民起义军——铜马军。经过麋战,铜马军被刘秀打败,有好几十万人投降了刘秀。

刘秀把这些投降的军认一一整编,编人自己所属的队伍中。而铜马军中的那些原来的将领,仍一一派给他们官职,让他们仍带领原来的人马。

但铜马军的将领却忧心忡忡,他们感到自己原来是刘秀的敌人,将来一定不会有好曰子过,甚至担心将来刘秀会杀死他们。

刘秀知道他们的疑虑后,便只带了阏个随从,到新投颇的各营去巡察。这些投降的官兵们看到刘秀这种完全信任他们,没有丝毫戒心的作法,便高兴地在私底下说:“萧王这个人很诚恳,他跟我们椎心置腹,我们怎能不为他卖命呢?”

这样一来,刘秀实力大增,后来他终于重新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东汉王朝,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光武帝。

推心置腹成语故事3

1、成语拼音:

tuī xīn zhì fù

2、成语解释: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心待人。

3、典故出处: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

4、成语故事:

西汉未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群雄讨莽。公元23年初,刘玄被立为天子,刘秀任偏将军。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刘玄。在这些战斗中,刘秀屡立战功,被刘玄封为“萧王”。同时,刘秀与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阳河流城征战多年。打了不少胜仗。公元24年秋,刘秀率兵攻打民起义军于邬(今河北束鹿县东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帅为列候。但降者并不很放心,担心刘秀是否出于真意。

刘秀获悉这一情况后,为使其放心,便采用安抚之计,下令降者各归其本部统领其原来的兵马,刘秀本人则轻骑巡行各部,无丝毫戒备之意。这样一来,降者都信以为真了,只听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在一起低语:“萧王推已之红心,置他人之腹中,我们还担心什么?还不为他打天下,出力吗。”《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腹”成语,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推心置腹成语故事4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成语故事》(15)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承包了一块土地,他在那块土地上撒了许多农作物的种子,他想着这些农作物成熟后,自己不仅可以吃剩下的,还可以拿去卖了,于是每天都勤劳的耕作。

果然,这个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田地里的苗开始长高了,他看到后便更加勤奋的劳动了,每天天还不亮就出门了,直到天完全黑了,也没有回来,在妻子和儿子还以为这个人出什么事了呢?于是,这个农民的妻子和儿子边满大街的寻找这个人,没想到他竟然在农田里认认真真地劳动。

第二天早晨,这农民又和以前一样出发劳动了,可是他在想到底有没有让农作物快速生长的方法呢?这不,他就想到了。

傍晚,这个农民回家时对他妻子和儿子说:“你们都听好了,从此以后我种的菜不一会儿就可以成熟了。”

他的儿子还以为他的爸爸又在说什么疯话了,急忙跑向田中,发现苗都被拔出了一大截,到明天就会全死光的。

这个农民听了儿子的话后,从此老老实实的种菜,不再想任何鬼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