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回乡偶书(精品16篇)
华丽乐章
2024-02-22 07:26:40
六年级
想象

改写回乡偶书(1)

贺知章今年八十五岁了,辞官后决定归隐故园。只见他骑着一匹英姿矫健的白马,从远处一路匆匆赶来,真是思乡心切。【开门见山开头。】
一路上,有绿荫遍野的小草,姹紫嫣红的野花,高大挺拔的树木,好一派田园风光。【原文没有用上恰当的优美词汇,同时缺少必要的修辞,必须有才能突出意境。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他连看也不看上一眼,一心只想快点回到自己的家乡。不多时,他就走上了一条熟悉的乡间小路,一股亲切的感觉瞬间涌入贺知章的心里。
这时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跑到他的面前。拉着他的手亲切问道:“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呀?”【注意标点符号。】贺知章一听百感交集很忧伤地想:我虽然是这里的人,口音也没变,但时光飞逝50多年过去了,已从走时的青少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难怪孩子们不认识我了!【缺少贺知章的肖像描写,再加上这篇文章由于没有环境描写的意境,内容空了许多。请参考其他同学的文章领会!必须再写一篇《送孟浩然之广陵》希望你根据古诗翻译,揣摩好意境,捕捉到形象,体会人物心情认真去写!】
贺知章感慨万分,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感人肺腑的诗,至今千古流传! 【卒章显志结尾,同样注意词汇的应用。】


改写回乡偶书(2)

一个乡村的下午,几个孩子跑到玉米地旁的小路上玩耍。忽然,一个骑着马的老人出现在孩子们的视野里,马脖子上的铃铛“叮当、叮当”地响着。

原来,八十我的贺知章己经到京城做官许多年了。这么多年他一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今天,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石都刻着他的影子。

可是,孩子们并不认识贺知章,认为他是从邻村来的客人。于是,一个穿着白衣服的男孩子问:“老爷爷,您从哪里来?”贺知章看着自己身边这些充满稚气的孩子,笑着答道:“这就是我的家乡呀!只不过我己经五十多年没有回到家乡了。”“哦。”一个穿着红裙子的女孩说:“您都去做什么了?”贺知章笑了笑:“去京城里做官了。”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然后向前跑去,“贺爷爷回来啦!”村里人听见了,都跑了出来,拥着贺知章向前走去。贺知章十分兴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在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3)

贺知章今年八十五岁,刚辞官。他决定回家乡安度晚年。他身穿一件长衫,胸前飘着长胡子,一头灰白的头发,精神矍铄。坐船缓缓靠在树头的小码头上,他慢慢下了船,先坐在一棵大枫树下休息,边看着孩子们在玩捉迷藏。他看见孩子们那张张笑脸,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忽然,有两位小朋友跑到贺知章面前,其中一位小朋友问:“老爷爷,请问您是从哪里来的?”贺知章一听,伤心极了,他感到十分忧伤,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想:我本来就是这里人,虽然口音没有改变,但时光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们全不认识我了。于是他低着头,一步一步的朝前走着走着。他终于回到原来的家,坐在凳子上,他想着刚才的事,越想越忧愁,越想越痛苦,为了排遣自己的忧愁和伤心,他提笔写了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4)

贺知章回想到少年刻苦学习得志到做官的情景。一眨眼,在朝廷做官已经五六十年了。今年八十有六岁了。可他怎么也改变不了家乡的口音。他一照镜子,看见他两鬓都已变白了,再也不像出任时年轻气盛了。因为自己经老了不能再为朝廷做贡献了,所以皇帝下旨辞退贺知章的官职,返回家乡见到思念已久的亲人。
贺知章喜出望外,他期盼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骑在自己的白马上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到了终于到了,我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贺知章眼里流着热泪,这时忽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孩子,孩子看着白发苍苍的贺知章疑惑地问:“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怎么从来都么见过你呀?”贺知章听了这话怔住了,这时才说话:“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只是因为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对这里很不熟悉。”孩子问他:“那你还走不走了?”贺知章回答说:“不走了再也不走了。”有一个小孩说:“我爷爷跟我说过,他有一位儿时玩伴叫贺知章,您跟我去见我爷爷吧。”和贺知章跟小孩回到家见到了和自己分别了多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了,一起谈了当官的过程、经历,当天晚上贺知章就激动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改写回乡偶书(5)

我的名字叫贺知章,自己号称“四明狂客”,是唐朝人,平时喜欢写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回乡偶书》,就是我的作品。

在我年轻的时候,考中进士后,就离开了我的家乡,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这时,我已经是一个八十三岁的老人了。离开时乌黑的头发现在已经变得花白稀少了,但是,我的口音还是没有改变。于是,我告老还乡,回到了日思夜想地浙江杭州。

正当我在路上向前走去时,看到了几个玩耍的小孩,他们一见到我,就一起跑到了我的面前,非常热情地问道:“这位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到这儿来干什么呢?”我并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

见到这样的情景,我想了许多许多。于是,我有了灵感,写下了这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回乡偶书》。


改写回乡偶书(6)

“啊!终于到家了,都六十年了,变化真大啊!咦?我小时候经常爬的白杨树还在啊!真让人怀念啊!”

一位两鬓斑白,满面风霜的老人站在村口,只见他牵着马慢慢走进村里。他到处寻家,可是这时他看见一个角落,有一座老屋被拆了,他以为是他的房子,就连忙走过去。他用手摸了摸房子的柱子,眼睛里全是眼泪,突然一颗晶莹的泪珠滚落在地。他一边坐在台阶上哭,一边自言自语:“唉!是我不好,没能经常回来,房子都没了。”

可是就在他放弃想走时,突然来了几位小朋友,走到他跟前问道:“您是谁?我怎么没见过您?难道您是这栋房子的主人?”只见他摸着胡子说:“我也不清楚,可是我却怎么找到找不着我的房子。”孩子们对他说:“我家旁边也有一栋六十几年没人住的房子,听我爷爷说还是他朋友的。”(“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笑”和“从何处来”没有表现,另外孩子们的衣着外貌也可点面结合地写写!)

说到这里,沮丧的贺知章把眼泪收了回去,慢慢地跟着孩子们走。到了,那孩子赶快跑进家里和爷爷说:“爷爷,外面有一位来找家的老人。”爷爷听了连忙走了出去,贺知章见了赶紧介绍自己,可老爷爷听见“贺知章”三个字时格外惊讶,他拥抱着贺知章说:“啊!我的老朋友啊,我们有多久没见过面了。你这一走就是六十年。来来来,今天我请你喝酒。”

贺知章十分感谢孩子们,于是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就这样,贺知章回家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改写回乡偶书(7)

安徽省安庆市 枞阳县城关小学402班 朱鸿绪 贺知章今年八十五岁,刚辞官。他决定回家乡安度晚年。他身穿一件长衫,胸前飘着长胡子,一头灰白的头发,精神矍铄。 坐船缓缓靠在树头的小码头上,他慢慢下了船,先坐在一棵大枫树下休息,边看着孩子们在玩捉迷藏。他看见孩子们那张张笑脸,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忽然,有两位小朋友跑到贺知章面前,其中一位小朋友问:“老爷爷,请问您是从哪里来的?”贺知章一听,伤心极了,他感到十分忧伤,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想:我本来就是这里人,虽然口音没有改变,但时光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们全不认识我了。于是他低着头,一步一步的朝前走着走着。 他终于回到原来的家,坐在凳子上,他想着刚才的事,越想越忧愁,越想越痛苦,为了排遣自己的忧愁和伤心,他提笔写了这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8)

我是贺知章,四十三年了啊!我都离开我的故乡。今天,我辞了官,回到了多年不曾谋面的故乡——浙江萧山。

我骑着驴,回去的途中,山山水水都是那么熟悉,那一望无尽的稻田那葱葱翠翠的大树,那绿油油的小草,都是那样亲切,几个小孩子在道路中玩耍,这使我想起我七八岁与我玩耍的孩子了。

到了家门前,我下了车,几个小孩子向我跑来,很礼貌地向我问问题:“你是谁?”“为什么我们没见过你?”“你从哪里来?”······我一一给他们解答。其中,有一个小孩子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恭敬不如从命。去他家后,我先简单做了自我介绍,他的父亲也做了自我介绍我知道他是我儿时的伙伴,我们吃着饭,喝着酒,准备一醉方休······

回到家,我兴奋不已看到了今天的一切不经诗意大发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六年级:唐凯


改写回乡偶书(9)

夕阳中,一条悠长的田间小路,路旁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一望无际。

“我终于回来了!”贺知章满怀激动的说,一个小男孩过来问他:“老爷爷,您从哪里来啊?”贺知章笑答道:“我的老乡是在这里,年轻时去了东城,老了才回来。”男孩又问:“那,老爷爷,您还会回东城吗?”贺知章说:“不回了,不回了,以后我就在这里住了,再也不回东城了。”“老爷爷,您在东城有多长时间啦?”贺知章说:“将近40年了。”小男孩说:“40年!”贺知章说:“恩,这40年里我天天都在思念着家乡,今天,终于回来了。”“老爷爷,走了这么久,您一定累了吧?上我家里歇歇脚,好吗?”贺知章说:“呵呵,好啊。”小男孩又说:“你一定有许多趣事和故事吧?讲给我听,好吗?”“好啊!”贺知章说。


改写回乡偶书(10)

抬头望着皎洁的月光,又勾起了我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不知家乡的月儿也似这般明亮吗?也是时候该回去看看了。"我捋着胡须,喃喃自语道。

第二天早上我毅然决定回家乡去看看。坐在马车上,我归心似箭,心情无比激动。少年时便离家,如今我已是白发苍苍,日思夜想的家乡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带着满怀的期盼,路途的颠簸也变得不再那么难耐了。

终于,经过长途跋涉,马车停了下来。我赶紧走下来,家乡那条清澈的小溪远远地映入眼帘,天空还是那样的湛蓝,树木还是那样苍翠。眼前这绵绵不绝的美景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正在我陷入回忆的时候,一声甜甜的童音飘入耳畔:"老伯伯,您从哪里来啊?"我定睛一看,只见两个穿着嫩黄色衣裙的小孩正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的看着我,我弯下腰笑着用家乡的口音对他们说:"我从很远的地方来,但我以前也是这里的人啊!"他们不解地摸了摸小脑袋异口同声地说:"你也是我们这里的人吗?那我们怎么没有见过你呢?"听到这里,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十分伤心,一时间不禁老泪纵横。我亲爱的故乡啊!我应该早一点回来看你的!

回到住处,怀着思念伤感的心情,我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放下笔,我干涸的眼眶不由的湿润了。


改写回乡偶书(11)

贺知章今年八十五岁,刚辞官。他决定回家乡安度晚年。他身穿一件长衫,胸前飘着长胡子,一头灰白的头发,精神矍铄。坐船缓缓靠在树头的小码头上,他慢慢下了船,先坐在一棵大枫树下休息,边看着孩子们在玩捉迷藏。他看见孩子们那张张笑脸,他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忽然,有两位小朋友跑到贺知章面前,其中一位小朋友问:“老爷爷,请问您是从哪里来的?”贺知章一听,伤心极了,他感到十分忧伤,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他想:我本来就是这里人,虽然口音没有改变,但时光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也难怪现在的孩子们全不认识我了。于是他低着头,一步一步的朝前走着走着。他终于回到原来的家,坐在凳子上,他想着刚才的事,越想越忧愁,越想越痛苦,为了排遣自己的忧愁和伤心,他提笔写了这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12)

贺知章回想到少年刻苦学习得志到做官的情景。一眨眼,在朝廷做官已经五六十年了。今年八十有六岁了。可他怎么也改变不了家乡的口音。他一照镜子,看见他两鬓都已变白了,再也不像出任时年轻气盛了。因为自己经老了不能再为朝廷做贡献了,所以皇帝下旨辞退贺知章的官职,返回家乡见到思念已久的亲人。

贺知章喜出望外,他期盼已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他骑在自己的白马上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到了终于到了,我终于回到了我的故乡”。贺知章眼里流着热泪,这时忽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群孩子,孩子看着白发苍苍的贺知章疑惑地问:“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我怎么从来都么见过你呀?”贺知章听了这话怔住了,这时才说话:“我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只是因为小的时候离开了家乡,老了才回来,对这里很不熟悉。”孩子问他:“那你还走不走了?”贺知章回答说:“不走了再也不走了。”有一个小孩说:“我爷爷跟我说过,他有一位儿时玩伴叫贺知章,您跟我去见我爷爷吧。”和贺知章跟小孩回到家见到了和自己分别了多年的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了,一起谈了当官的过程、经历,当天晚上贺知章就激动提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改写回乡偶书(13)

我是贺知章,四十三年了啊!我都离开我的故乡。今天,我辞了官,回到了多年不曾谋面的故乡——浙江萧山。

我骑着驴,回去的途中,山山水水都是那么熟悉,那一望无尽的稻田那葱葱翠翠的大树,那绿油油的小草,都是那样亲切,几个小孩子在道路中玩耍,这使我想起我七八岁与我玩耍的孩子了。

到了家门前,我下了车,几个小孩子向我跑来,很礼貌地向我问问题:“你是谁?”“为什么我们没见过你?”“你从哪里来我一一给他们解答。其中,有一个小孩子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恭敬不如从命。去他家后,我先简单做了自我介绍,他的父亲也做了自我介绍我知道他是我儿时的伙伴,我们吃着饭,喝着酒,准备一醉方休

回到家,我兴奋不已看到了今天的一切不经诗意大发写下了《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改写回乡偶书(1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39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75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

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改写回乡偶书(15)

我,就是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三十七岁的那年科举考中了状元,一直在朝中为官,匆匆五十年的时间,一日复一日地过去了,现在我已经向皇帝请辞告老还乡了。

辞别时,我心中百感交集,有对朝中的不舍,也有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路上我浮想联翩。幻想着:家乡里的村民一定会站成整齐的队伍迎接着我的,因为只有我当上了宰相,他们一定很崇拜我。可转念一想:呀!我都离开快五十载了,虽然口音没变,但是我却已经变老了,鬓角与眉毛已经变得稀疏花白了,大家还会认得我吗?就这样,我迈步向村里走去,最不想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

在村口有几个小朋友瞪大了眼睛,非常好奇地问我:“老爷爷,您是哪里的人啊?您找谁呀?”我回答道:“我就是这个村的人。”唉,他们还未出生怎么认得我!一个高高的小男孩说:“可是我们从来都没有见过您呀!”我着急地对小朋友们说道:“你们知不知道这个村子里有个名叫贺知章的人?”他们异口同声说道:“知道,当然知道了,他是村里最有才能的人!”我高兴地对他们说道:“我就是贺知章啊!”“请快快告诉我的家在何处?”一个很小的孩童用手一指,我便朝那个方向走去。

从前的茅屋上结了许多许多蛛蛛网,变得破旧起来了,猛得一回头,看见了家门前那水平如镜的湖泊,就回想起儿时和小伙伴玩耍时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感叹道:“时间像流水一样匆匆离去,永远都不会回来!”


改写回乡偶书(16)

改写《回乡偶书》

贺知章是我国著名的大诗人。他在八十五岁的时候,辞官决定归隐故园。他骑着一匹迅跑如飞的白龙马,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地回到了深深思念的故乡。【开门见山开头】

只见山林葱翠浓郁,小鸟们在翠绿欲滴的枝头叽叽喳喳地飞来飞去,好像在欢迎这位久别故乡的老人,落叶归根重新回到自己的.故乡。远处山涧传来泉水叮咚的响声,那么令人感到亲切;近处的池塘波光粼粼水流清澈,望去活泼可爱的鱼儿在水中欢快地嬉戏。绿草茸茸的岸边有一群孩童在尽情地玩耍。【环境描写动静结合的很好,层次感也很强,以后要多注意这方面的练习。】

他们看见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爷爷此时正站在那里发呆,【最好加入贺知章的肖像描写。】都好奇地跑过来问:“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呀?到我们这里来干什么啊?”贺知章看着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百感交集“孩子们啊,你们哪里知道这就是我久别的故乡啊!它,曾经给我带来了多少儿时的梦想和快乐啊!”【心理描写恰到好处。】想到这里,贺知章不觉潸然泪下,他挥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深深怀恋之情!

如今,这首千古传唱的诗句已经家喻户晓,正被在海外打拼的游子和在异乡奋斗的亲人所吟诵——正所谓“宁恋故乡一捻土,不求他想万两金。”啊!【抒情的表达方式恰恰运用了引用的方法,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一代大诗人贺知章早就道出了人们思念故园的心声。【卒章显志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