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推荐15篇)
成全
2024-02-28 04:24:21
初一
其他

童年的消逝(1)

《童年的消逝》的作者尼尔波兹曼生前在纽约大学执教,他首创了传媒生态学专业,终身致力于传媒批评与后现代工业社会批判。这本书的新颖之处在于从童年的视角来探讨传播方式的变迁及社会后果。简单而言,尼尔认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引进童年的概念,而后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电子媒介的横行正在反向摧毁人类的童年。

本书的书名立马就吸引住我先,一直以为“童年”这个名词如太阳东升西落般不具探讨性的,看了上篇“童年的发明”后,才发现,对童年的关注早在古希腊就已出现;印刷术诞生后,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关于童年的探讨热烈不绝。

童年的消逝,严格来说应该是童年概念的消逝,童年本质上是个时段概念,与生命一样是与生俱来的;但正如“天赋自由人权”等名词,童年并非一个排他性的独立概念。技术的发展、教育的程度、社会观念、制度与法制的建设直接影响着童年的长度与内容丰富性。

在印刷术发明前,文化与知识的传播以口口相传为主,古人了解与传播知识、文化的途径是一元的,在这样的社会化环境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成长方式和生活特征,他们仅被视为“未成型的成人”。口播的传播方式还制造了一个严重的人文后果,即成人毫无区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意识,以致尼尔言“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便不可能存在”。

看完本书的上篇,有两点感想。

一是“知识沟”的概念,它划分的不仅是人类的年龄阶段,更是社会等级的落差,后者与本书无关而被忽略,但其严重性是今天的传媒研究者所无法跨过的问题。媒体市场化在给我们带来传媒生态变革、消极自由滋长的同时,却也增大了知识沟的裂痕:中西部新闻源分配严重不均,困难群体被排挤在传媒视野之外、或是以异化的方式被呈现,社会各阶层接触信息的途径、成本、几率和质量严重不平衡——这些因素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强化“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发展规律。我虽不赞成新左派视商业化和消费文化倾向为敌,但我极力赞成在商业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必须有个合理的制横。

二是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说到这个,咱中国人又可以自豪的说老祖先的印刷术比他们要早得多;但再回望比较印刷术问世后的东西方世界,我们不得不红着脸承认,我们错过了一次飞跃的时机,在此强调一下,这仅仅只是N 次遗憾中的一个擦身而过。加文孟席斯在《1421 中国发现世界》中提到,当中国的明朝皇帝用金刀银碟琼汁玉液款待各国前来朝贡的使者时,欧洲最富裕的商人的藏书量仅仅八本。

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八十年过去后,欧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共印刷了800 多万本书,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欧洲人民的文化平均水平远远高于中国。我一直在想,中国与成为超级强国的机会一次次失之交臂,是不是和我们安宁从容的农业文明和天人和一的内敛文化传统直接相关,否则我真很难理解掌握先进航海技术和天文知识的明朝皇帝不去建立海外殖民地,而是无谓地挥霍国家钱财换取和平的近邻关系;为何突然闭关锁国,而将海上霸权拱手让于达珈玛的那几条破船……


童年的消逝(2)

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 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儿童邪典片”事件充分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电子媒介宣传的背后都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点击量的增加,为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了获取收视效益等等,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人却把道德底线的标尺一再降低,只为服从于眼前的盈利。

如果说这类互联网上的“有毒信息”所导致的犯罪活动是可见的,那么它对儿童心灵上的毒害则是不可见的,又是无法估量的。谁能判断年幼时被灌输的思想,引导的行为,会在哪一天彻底消失还是再次以某种形式再现呢!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度,只能守护自己的这方小小天地,就像波兹曼说的“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既然学校尚未消亡,真正的“儿童”在校园里也将永远存在。在教育这方最后的净土上,我们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号召家长和社会,指引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如何辨别虚拟与现实中的真真假假,明明暗暗。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秘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被揭晓。


童年的消逝(3)

我继续伏在我的书桌上,追赶着日夜,追赶着我的前程。我知道,我的童年已经渐行渐远了!

“哈哈,我抓到你啦,你该死啦,哈哈……”一阵阵笑声传到我的耳畔,我放下手中的笔,看向窗户,窗外的几个小孩子,或笑或打,或跑或跳,将开心的笑声散满了百草原。

我好久都没有像这些孩子在草原上玩了。小时候,这里也曾是我的乐土。百草原不大,爸爸在百草原上种植了许多绿树和花草,我甚至认为蝴蝶、蜜蜂、昆虫也是父亲种的,到了春天就长出来。我经常在百草原上数有多少只蚂蚁,一朵花有几片花瓣,一朵花有几只蜜蜂来采蜜,蜜蜂采蜜时有多少蝴蝶来伴舞。

杂草是我的敌人,有时我将杂草连根拔起,蚯蚓出来了,我和小伙伴一起玩蚯蚓,玩累了,我们再送蚯蚓回家。有一次我看见了花草上的露珠,准备用盒子装起来,回家给妈妈串项链,可回家打开盒子一看,什么也没有,盒子全湿了。有时我拿着画笔,走进爸爸的南瓜院里,给南瓜画一双眼睛,一张嘴巴,然后我对着南瓜讲童话。有时我还邀请我的小伙伴一起来百草园玩耍,做游戏、捉昆虫,聆听蚂蚁的歌唱……

“哇!是毛毛虫啊!我捉到一只红色的毛毛虫了!还是母的呢!”那群小孩又一阵大叫。一刹那,往事又涌上心头……

依旧是春天。春光明媚的时候,我在园子里玩,数黄瓜。我躲在树后面,不一会儿,一个绿色的虫子爬了过来,它通体透明,泛着绿光,像是一根涂了绿颜色的米线,还有一层白白的绒毛,上面还有露珠聚成的小水珠。我二话没说,回家拿了两根铁丝,准备夹住毛毛虫,可毛毛虫不让,一直挣扎,我一狠心,终于夹住它了,放进盒子,打算饿死他们……

百草园成了我的第一本教科书,让我认识了草木鸟虫。

“怎么在发呆,都快期中考试,你还是小孩子啊?快做题!”妈妈又在河东狮吼。我把灵魂拉回现实,继续坐在课桌前,在题海里挣扎。

我明白了,童年这一季,少年这一季,季季风景不同。

窗外,童年天真无邪,我的昨天。

窗里,少年在发奋苦读,我的当下!

我继续伏在我的书桌上,追赶着日夜,追赶着我的前程。我知道,我的童年已经渐行渐远了!


童年的消逝(4)

八月的风,裹携着微麻的味道,花椒成熟的季节到了。

空气中的麻香,牵引着我的味蕾,勾起我从童年至今不变的馋——那让我魂牵梦萦的炸花椒叶儿。

我家后院的山上,有几株花椒树,虽被枝繁叶茂的桔树掩住了它的树干,带刺的细长枝条却早已穿过密密挨挨的桔树叶,直向天空。它既没有偌大的伞状树冠,也没有旁逸斜出的枝丫,只是自顾自的向上生长着,在一大片桔树中,骄傲挺拔,与众不同。

清晨,露珠还停留在草丛间。我便怀抱着小竹筐,踏着山路,一蹦一跳地出发去采花椒叶了。新鲜的空气,青翠欲滴的花草树木,还有山中不时窜到脚边的“精灵”无不吸引着我的注意。一会儿伸手摘个桔子吃,一会儿转身追赶身后的家鸡,清脆的欢叫声洒满一路。

花椒树下,嫩绿嫩绿的叶儿真惹人爱!透过阳光,嫩叶的叶脉在太阳的照耀下展露无痕,清晰透光,整片叶儿都接受着太阳的抚摸,散发着太阳的味道。但摘它可不是这么容易的事儿!树儿全身都是刺儿,而且满树的露水。外婆踮起脚,伸出一只手拉下一根枝条,露水顺着她的胳膊滚落,另一只手摘下枝条最前端的两三片叶嫩叶儿。我举着竹筐,鲜叶儿一片一片飘落在竹篮里。外婆的手被刺儿扎得生疼,竟然一个指头渗出了血儿。

叶儿太嫩不易放太久,得马上下锅,我与外婆便马不停蹄地往家赶。

灶前,心急的我来回踱步,时不时还撑着灶台往上跳,总想看看到底好了没有。

外婆嫌我碍手碍脚,把我赶出了厨房。那厨房里奏响的乐章却紧抓着我的神经:花椒叶儿被水冲洗时“哗哗”的流水声;鸡蛋撞击碗上“砰砰”的撞击声;鸡蛋从壳中滑入碗中的“嗒嗒”声;搅拌面粉和鸡蛋时筷子碰击碗沿的“叮叮”声;松枝在灶中燃烧的“噼啪”声;以及油在锅中跳起又落下的“叮咚”声……

下锅了!下锅了!这是我最期待的环节。花椒叶儿裹着一层面粉的外衣落入了油锅中,叶片沉入锅底,发出“滋滋”的轻响。大勺一捞,原来嫩绿的叶片,在经过这几道工序后,忽然华丽转身,变得黄澄澄、金灿灿!

我已经等不及了,也不管这炸花椒叶儿是凉是烫,用手抓起一片就往口里送。“啊”的大叫一声,我的嘴忽然张开,一片炸叶儿从我口中掉下,“啪”的掉在地上,平平整整地断成了两半。这时,正在收拾灶台的外婆忽然抬起头来:“小乖乖,你慢点儿,别烫着了,慢慢吃啊!喜欢吃,外婆再给你做,好不好?”外婆慈祥的目光正向我投来。有了先前的教训,我又拿了一片,放在手上吹了又吹,这才放入口中。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云端,花椒叶儿的香脆中又带着一丝丝麻,直沁我心扉……

这采摘的快乐,焦急的等待,难忘的味道和外婆慈爱的目光充盈了我的童年。

上学后,我离开了家乡。一离去,留在家乡的童年便像拉上的窗帘。往昔美好的一切,就像想要透过窗帘射入房间的阳光,牵绊着朦胧的记忆,却不能清晰地重演、真切地重来。那埋在橘树下的猫不会再在脚边乞怜,那满山的山花是否年年重开,那追过的家鸡又去向何处……还有炸花椒叶儿。

每年到了八月,令我最馋的,还是外婆做的炸花椒叶儿。带着渺茫的希望,我走街串巷,几乎寻遍整个城市,想要寻找它的踪迹。

一次偶然,我在一条小巷里发现了它,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欣喜,走进了这家苍蝇小馆,张口就点了一份炸花椒叶儿。

一盘炸至金黄的叶儿端到我面前,我急切而又胆怯地夹起一片叶儿送入口中,希望吃到重拾童年的味道。当我的味蕾触碰到它时,却是极度地失望——叶老,炸得火候也过,硬却不脆,原本金灿灿的外壳里,却透着厚实而又沉暗的墨绿,太麻了,太硬了。

只吃了半口,我便放下了筷子,儿时做炸花椒叶儿的情景,一幕幕都浮现在我脑海前,我是多么渴望在回到童年,我是多么渴望再吃一次外婆做的炸花椒叶儿啊!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我再也无法回到童年了,这炸花椒叶儿随着回家次数的减少,坚决地潜入我深深的回忆,一如我的童年,与我渐行渐远……

回忆深深,眷恋沉沉。

梦中,八月的风拂面,微麻的味道牵着我回到童年。


童年的消逝(5)

又是炎热的夏季,夏风毫不留情地吹散了最后一丝清爽的气息。我窝在凉快的空调房里,啃着刚从冰箱里搬出来的大西瓜。

“哎,女儿!你有空调吹,有西瓜吃,为何还要皱着眉头呢?”母亲不解地问我。

“妈,你不觉得,这瓜,没有外公的瓜好吃?”

她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惊讶,似是我的话戳中了她的思索。她轻轻地说:“是啊……”

我的童年,是在外公外婆那低矮的小平房里度过的。每年夏天最热的时候,外公总会从后屋里,笑呵呵地抬出一个又大又圆的墨色西瓜。他总是骄傲地抱着瓜,在我们面前敲得“咚咚”响。他的脸上带着与以往不同的神气,那因笑而深陷的皱纹里,是满满的自豪和无比的欣慰。

“嘿嘿,我这瓜,你们可得好好尝尝!它不仅甘甜可口,还清热解暑,可比城里头大街上的瓜好吃得多咯!”

长刀一闪,果断劈开。一瞬间满房的瓜香味迎面袭来。本不是馋虫的外婆也被这清甜的瓜香引了过来,笑眯眯地解开身上干活穿的围裙,准备一起分享甘甜的瓜。

我早就迫不及待了,两眼发直,狠盯着那诱人的瓜瓤。这瓜,皮薄而肉丰,汁多而籽少,使人即便不尝,也能感受到它的甘甜;就算不闻,也能知道它的芳香。

我不顾外公那还在飞舞的长刀。手疾眼快地抓过一片瓜就往嘴里塞。刹那间,清甜的瓜汁在我的口里蔓延,甜而不腻,凉而不冰。鲜艳的瓜瓤恰到好处的沙脆,好瓜!

我含着瓜,猛地抬起头,望着外公那亲切慈祥的面孔,一时竟说不出话来。外公看着我欲言又止的模样,明白了我的小心思,咧开嘴笑道:“不着急,慢慢吃。好吃就多吃点,还有呢!”

“就是就是,慢点吃!吃瓜要吐籽哦!不然肚子里会结大西瓜!”外婆戏谑道。

“女儿,你吃了外公的瓜,一会儿要帮外公做事的哟!”母亲揉了揉我的头发,开玩笑似的叮咛。

“嗯嗯……”我含糊不清地回答……

甘甜可口的西瓜,清爽了我的夏天,外公外婆的陪伴,快乐了我的童年。

转眼间,一晃多年,我离开了我亲爱的外公外婆,来到深圳求学,我的童年味道也渐渐地消逝在了茫茫的时间长河中。谁能让那失去的一切重现?那隔壁的小伙伴,那馋嘴的小猫,那雪地里微笑的雪人……还有,外公的西瓜。

如今,城市里大街小巷的西瓜多种多样,红瓤的,黄瓤的,无籽的,甚至还有方形的,味道也各有千秋。虽然它们都拥有西瓜的清香,但都不及外公那亲手种的瓜。

是少了泥土的芬芳?还是缺了与外公外婆一起吃瓜的欢乐?我的童年终究是越来越远。但它的甜、它的美却藏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永远……

那瓜,那夏,那人,那童年……


童年的消逝(6)

绿地,像一个晶莹剔透的梦,竟如纯真年代里盛开的花朵,在生命伊始的土地里绽放光芒。

在我童年的梦中,就有一块充满了童真与稚趣的绿地,那是我家屋后一块不足三百平方米的草地,记得读小学时,我总喜欢邀三三两两的小伙伴来到这里,感受这绿地给我们带来的乐趣。草地上的蚂蚁窝是我们探寻的洞穴,我们几个围着它,屁股撅得老高,用放大镜仔细的探个究竟,草丛里的蚱蜢,经常会成为我们的“战利品”,我抓到它用火柴盒把它们装起来,带到空地上去玩弄,用小树枝把它压扁,但这只小蚱蜢的生命力似乎很顽强,即使经过我的“严刑拷打”,也还活着。经过我几次这样的捉弄,我刹那间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于是就放了它,我这才对生命有了敬畏。

上了初中,却还忘不了小学时的欢乐时光,时常在脑海里涌现着当时的情景,记得有一次,在午后滂沱的大雨的睡梦中听到“喵喵喵”的叫声,我惊醒后发现,在冬青树底竟瑟缩着一只脏兮兮的小猫,竟是它,在我的梦中不断呼喊、求救,心儿仿佛被一种力量紧紧地截住,我赶紧抱回了家,在我迫切而又感激的目光中,爸爸替它洗了澡,我抱着小猫,哄它入睡,把好吃的递给它,看着它一天天的好起来,拯救了一个小生命的温暖感觉刹那间就弥漫了我的身体。在爱心萌动的童年时代,那时的自豪也能让我骄傲整个夏天。现在回想起来,生命与生命间的互助,竟是多么美好的事。

上了高中,一心忙于学习,却很少再去绿地玩耍,在课余闲暇之时,脑海中时常浮现当时的情景,有一次,路过绿地,我愕然了,曾经的绿地已经不在,曾经的绿色也已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水泥地和一阵阵机器的轰鸣声,看蚂蚁似的好奇,捉蚱蜢时的欢乐,救小猫的自豪,都已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绿地尽管已经逝去,但它留给我的回忆是美好的,我时常还会去走走,随处看看,去寻找当年那份宝贵的童趣,去重温童年时代那份欢声笑语,去重拾曾经的单纯与质朴,虽然绿地已经消逝,但它将永远存在于我童真的内心世界里。


童年的消逝(7)

《童年的消逝》也许称为童年与印刷更为贴切,书名只是一个噱头,更讽刺点说,作者何尝不是娱乐时代的一员,娱乐精神丝毫不亚于旁人。童年是一个人最接近自然状态的阶段,说人生来是一张白纸,似乎也不太恰当,姑且说几近白纸的状态,但人毕竟是有立体视觉,可以感知世界的,也包括其他的触觉、听觉、嗅觉等。现代社会一方面寄希望于儿童多学知识,认识世界,一方面又有很多人倡导解放孩子天性,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我们既想要压抑和升华,又渴望洒脱和浪漫主义情怀,就像我们想要告诉发展经济,又寄希望于不破坏环境,这甚至都是可笑的。

作者并不是极力反对电子时代的发展,只是给人们提醒一下,让我们对电子时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作者很缅怀印刷时代,这是表达怀念的一种方法,即通过对比。

电视的信息,是呈现给每个人的,并没有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级,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这也加速了他们童年的消逝。在以画像和影像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萧伯纳曾说过,“一切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阴谋”,甚至我会极端地认为法森的主张是有一定意义的,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既然我们终将踏入成人的行列,何不根据每个孩子的进度来决定是快进还是倒带呢?提到步入成人行列未尝是坏事,但正确的引导至关重要。


童年的消逝(8)

时光荏苒,风吹的声音渐渐散了。

又是一年夏季,城角的巷子里,有阳光透过茂密的梧桐树枝叶,倾落在地上,映出闪烁的光影。

无需说是飘忽而过的雨带来的夏天,也无需说是春的逝去复苏了新的夏天,该来的,终究会来。

该来的,终究会来,不必期待,亦不必祈求。世间的千万,不都是定好的么?

晴时,沏一杯浓香的咖啡或泡一杯轻柔的香茗,依着夏日亲手造就的竹篱,俯瞰世间人悲欢离合几重凄凉,仰望天空云风轻云淡乐得悠闲,反觉,夏日终是无情的,不然又怎会把天上悠闲人间凄凉分的如此分明?真是苦矣。

雨时,撑一把珍藏已久的古老油纸伞,换一袭幽幽然随风飘飞的白色长裙,就此漫步去游罢。而此时的田野是最耐看的。碧的多处的地方,远看是一片朦胧朦胧的绿意杂在雨里,迷蒙了人的视线,更觉出那绿的恰到好处。而近看则更是欣喜,瞧那绿色,是不与春天单调的一色腐绿一样的,夏天的颜色,更是夏天雨中的颜色,有翠绿、新绿,还有湖中刚刚露脸的荷叶颜色,这各种各样的绿哟,真让人眼前一亮。

更有的,陆上的各色小野花,也偶时杂着一些稍为名贵的花朵,再加上水里各式各样:已开败的,初盛开的,开得正好的,还是花苞的荷花,以各种姿态出现,或依着荷叶,或孤单单的站在那儿,无论怎样开着,都是好看。

在深夜里,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地去屋后竹林里摘几穗竹叶,抑或用小巧的刀子细细的削上几丛不太硬的竹子,等着何时得空了拿去做支真竹的发箍来,倒也不失为一种情趣。而坚竹则可费上几日功夫,拿工具做成空心的、上面刻着书画或文字的小巧饰物来送与亲友。

我有一个朋友,和我一样喜欢夏天的,却是因为她出生在夏天,她曾说:“若来生化作永远追随夏天的一只蝶,要我做什么都可以。”于是我便笑她痴:“哪里说来的追随夏天呢?夏天又不是什么活物的!”她只微微的笑了:“再,你啊……不会懂的。”当时我还不明白她的意思,但只过了一个月,七月时……她就去了远方。

也有是说,夏是那种悲切切的蓝色,蒙上一层忧伤的凄惨的纱布,于是她——便又成了别离的季节了。不是么,不是么?夏来了,轻轻吹一口气,又是毕业的季节。

尽管有悲有忧,有闲有散,那夏天,仍是该来的终究会来。所以,何必在意那些眼泪,因为分离而空悲一场,走过了,逝去了,若再哀伤——

岂不是连枯败的枝叶都比不过的灵魂的残缺碎片吗?

——致故友,我们的毕业

致我们已消逝的童年,和即将开始的青春


童年的消逝(9)

童年是愉快而短暂的。

——题记

我们浸泡在童话的世界中,有时会抬头遥望孤独的月亮,想象着嫦娥仙子正向我微笑。常常会天马行空的幻想,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童话里幸运的公主,有属于自己的白马王子;幻想着有一天,自己可以坐在漂亮的南瓜车里,穿着华丽的公主裙驶向舞会的现场。有时,我们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放声的哭,但更多的时候是为自己新奇的发现而手舞足蹈。可惜童话就是童话,永远也不可能出现在现实中,我们也迟早会长大……

童年的时光就在幻想中飞逝,在懵懂中远离,令我们措手不及。

还记得小学毕业前夕的那个热闹的六一儿童节,那是我们小学最后一次集体聚会。黑板上的八个大字使我们沉默了好久:“我们还能孩子多久?”是啊,还有多长的时间让我们和童年告别呢?如今的我们在初中生活中忙碌,曾经团结友好的小学同学再很少联系。
今年的六月,是童年的最终期限。十二年,不长不短,但足够使我们记忆终生。

小时候我们盼望长大,可当我们走过淳朴的童真迎来理性的成熟时,那种盼望已久的喜悦并没有到来,心头只是有丝丝酸意。是长大了,却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悄悄改变。

那时桂花飘香,不大的校园盛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花草见证了我们成长的印记。再回首,桂花依旧,昨日的同学又重回旧地。只是再没有亲切动人的笑脸,在没有肆无忌惮的笑声。每张青涩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悲伤,每个紧锁的眉心都布满一致的怀念。在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给人带来的改变——熟悉的面孔,陌生的感觉……

时光带走的不一定是旧日的欢乐,带来的也不一定是现在的悲伤。

现在的我已经适应了初中的生活环境。独立,责任会带领我们走向新的时期。抬头眺望前方的路,扎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才能让回忆不再遗憾!


童年的消逝(10)

《红楼梦》、《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格林童话》……我读过许多的书,但让我最喜欢的一本是,小学班级里自己编写的毕业文集——《永不消逝的童年》。

这本书记载了我们非常不一班的点滴生活、同学们的成长历程和老师的辛勤劳动。翻开封页,美丽的校园、丰富多彩的班级周报——《光阴的故事》、丰富多彩的国旗下讲话、干净整洁的教室、欢乐的集体亲子旅行、南京市“优秀队集体”的光荣证书……一张张美丽的照片总会把我带到千里之遥的南京,南京城里美丽的汉口路小学,把我带回到那里的快乐童年。

翻开书的正页,《我们从这里相会》,23个曾陌生如今熟悉不过的面孔,使我记忆犹新;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他们亲切的话语也总是历历再现。当我们作业写得十分糟糕时,吴老师严厉地把作业本扔出窗外的场景,薛子寒的一篇《吴老师和她的小鲍思江》清楚地记录着。《二十三个铃铛叮当响》,从一号李西贝到二十三号张轶凡(我);班级才女陈佳辰,……齐集在大家面前。

继续浏览,《雨中情深》、《幸福的橘子》、《背着》……处处体现出集体中的温暖。慢慢的,我们长大了,已不害怕困难,能够战胜自己,《小树苗在茁壮成长》中。春游、秋游时我们欢聚一堂,纷纷掏出自己的零食,欢乐地敞开肚皮大吃大喝,和老师们在一起畅所欲言。还有《我们的课余生活》,看每位同学都拥有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大眼睛,花、小虫,甚至学校门口的小摊贩都在我们的视线中,被我们用文字记录在这里,让我们每位翻开她时都会感到留恋。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跑山跑水,《江山如此多娇》,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值得浏览的地方。看《我们的赤子之心》,还记得2010年4月14日早上7时49分吗?曾美丽的玉树,在一瞬间化为一片废墟,我们也没有停下救灾的脚步,学校开展了小型的募捐活动,大家都把家中的各种物品摆到摊位上,用卖的钱来赈灾。在这里,我们记录下了所有值得回忆的每一时刻。

曾经有一位十分欣赏我们的老师疑惑地问:“你们班同学的文笔这么好,难道没有文章发表到报纸上吗?”我肯定地回答他:“当然发表了,而且近几十篇,在《作家从这里走出》你会找到每一篇。”我们不仅文笔好,表达能力也是相当棒。“同桌自己选好,还是老师选好?”、“面对校园暴力,是该‘以牙还牙’,还是该宽容退让?”、“看到老人摔倒在地,是热心相助,还是一走了之?”……从班级到社会,大家每次都辩论的面红耳赤、精彩激烈。我们不仅写普通文章出色,写童话更加精彩,《我的童话我做主》中大家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故事情节写的惊心动魄,这竟然成为同学们最喜欢阅读的一个角落。

文集不仅仅是记录同学自己的生活,还有我们许多想对家长说的话,千言万语都记在了《最温馨的港湾》里;班主任一句句对我们的嘱咐,都成为了《成长路上的叮咛》;家长们不经意的一席感慨也留了下来,成为我们永远的感动。每天和同学玩耍、和老师一起学习的场景,都成为了教室里的记忆。《深情回眸》,《我和未来有个约会》给我们留下了广阔而深远的思想空间,任凭我们去驰骋,去耕耘。

…………

所有的一切都伴随我们在不断地成长,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韩星臣为我们总结的好:“光阴对任何一个人都是一样的,如何理解光阴、珍惜光阴、利用光阴、度过光阴,却不尽相同。每个人都能写出一本《光阴的故事》来,光阴秒秒分分不停地流逝,《光阴的故事》却永伴每个人的一生。”围绕班报《光阴的故事》编辑而成的毕业文集——《永不消逝的童年》记载了我和同学们成长中的一瞬间,她记录着我们童年成长的脚印,载着我们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她是一面镜子在映照着我们向前去;她是我成长中的伙伴,将永远陪伴我到美好的明天。

《永不消逝的童年》是我成长中最好的伙伴。


童年的消逝(11)

《童年的消逝》这篇小说讲的是梅子涵伯伯回到家乡的母校,想到许多同学离开家乡走到城市,失去快乐童年的故事。

童年是快乐的、天真的。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书中描写的那种“农村”的快乐。没有那样天真、快乐的童年。文中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那么今天,现代无所不至的社会进程中,故乡村落的命运有怎样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

是的,不一定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童年。可是,孩子却再也感受不到那种,最简单、最纯朴的快乐。这让我想到了一集动画片里面的一个故事:一个暑假,一群从城里来到故乡村落的孩子们觉得特别无聊,没有电子游戏玩,没有电脑。可是当他们一起跟村落里的孩子们一起玩时,发现原来最简单的游戏也特别好玩。

我们孩子的童年是否有“离心力”?答案是可能。现在由于社会竞争很激烈,而且越低龄化趋势,有些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选择在孩子的空余时间让孩子“充充电”。其实,作为我们,一个孩子来说,我们非常希望能有一点自由时间,可是家长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有什么比短暂的童年更重要的吗?

童年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一点点缩短,一点点消逝,一点点流失……


童年的消逝(12)

波兹曼的这本《童年的消逝》不算厚,读起来却是耐人寻味。我觉得引言中的一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不能提出灾难发生的方法,那么也许可以退而求其次,试图理解灾难为什么会发生,那也是有用的。”无论面对人类大的生存环境还是个体局部的生活范围,当个体的力量十分微薄,无力扭转局面时试图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也算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吧。

作者结合美国的国情分析了加速童年消逝的各种原因,虽然在国情上中美两国有很多差异之处,但在这个共性问题上,两国还是有一些”通病“的,比如”一览无余的媒介“。书中提到印刷术的发明诱发了西方童年概念的产生,而如今的电子媒介却在日渐瓦解这个诞生不过几百年的成果,它将成人世界的秘密毫无保留的展现在儿童面前,如果没有了“秘密”,童年也会渐渐消逝。

以近日媒体报导的“儿童邪典片”就足以证明除电视以外,互联网更是牢牢抓住了儿童的身心。它以更加多样性、易于儿童理解的方式公开的向儿童展示成人世界的“秘密”。这类“儿童邪典片”以儿童熟知的动画人物“爱莎公主”“蜘蛛侠”“小猪佩琪”等为主角,制作成一系列涉及暴力、恐怖、软色情、吃污秽物等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动画或真人短片,并冠之以“亲子、早教、母婴”等无公害的标签堂而皇之的.在国内各大网站上肆意传播。虽然这一问题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处理,但从中不难看出互联网对儿童身心的侵害真是防不慎防,尤其是这种打着“光明正大”的 牌子,诱导尚未形成辨识力的儿童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了解成人世界那些不堪入目的一面。这是最卑鄙、最赤裸裸的毒害!谁能想到当两三岁的儿童看到被自己伤害的同伴痛苦的样子时却模仿邪典片里“爱莎公主”开心大笑,会让人多么的不寒而栗!正如报道中一位母亲所说她曾看见孩子模仿邪典片里主人公拽小伙伴的生殖器,为此那位母亲满怀愤恨,她愤恨邪典片对孩子身心的毒害,也愤恨自己的疏忽,没有及时察觉孩子观看的视频是否有害。

波兹曼指出“我们的孩子生活的这个社会,它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强调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当成人世界以一切可以想象的方式向儿童开放时,他们必然效仿成人的犯罪活动。”“儿童邪典片”事件充分佐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电子媒介宣传的背后都是受利益的驱使,为了点击量的增加,为了产品的销售量、为了获取收视效益等等,自由竞争,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人却把道德底线的标尺一再降低,只为服从于眼前的盈利。

如果说这类互联网上的“有毒信息”所导致的犯罪活动是可见的,那么它对儿童心灵上的毒害则是不可见的,又是无法估量的。谁能判断年幼时被灌输的思想,引导的行为,会在哪一天彻底消失还是再次以某种形式再现呢!

我们无法改变媒体发展的趋势和进度,只能守护自己的这方小小天地,就像波兹曼说的“凡是有学校的地方,童年的概念就能迅速发展”。既然学校尚未消亡,真正的“儿童”在校园里也将永远存在。在教育这方最后的净土上,我们是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并号召家长和社会,指引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如何辨别虚拟与现实中的真真假假,明明暗暗。让儿童成为“儿童”,让“秘密”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被揭晓。


童年的消逝(13)

时间消逝,天在变,地在变,水在变,雪也在变 ——题记

小时候,依稀记得,那时的天,是瓦蓝的。

春天,最高兴的是缠着大人,买一只风筝,呼朋唤友,在偌大的一操一场上放着风筝。

远远望去,数十只风筝在天空中翱翔,五颜六色的点缀着淡蓝的天空,引得路人驻足观望。我们则快乐的笑着,自豪的跑着,比着谁放的'高。

偶然一天,心血来一潮,翻出曾经的风筝,上面布满了灰尘。一边感慨时间过的好快,一边拂去上面的灰尘,迈出门。抬头望向天空 ————不知何时,已变的灰蒙蒙,这还 是儿时的天吗?

酷暑降临,一温一度持续高涨着.........

在酷暑的‘’威一逼一‘’和好友的‘’利诱‘’下,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一陽一光射入水中,水草的影子映在石块上。

浸在水中,凉爽的感受遍布全身。在水中肆意的嬉戏着,盛夏的河边洋溢着欢笑。

如今,路过那条小溪,望着浑浊的溪水,这真的是给我带来欢乐的小溪吗? 恐怕早已无人愿去接触这溪水了吧!

当一温一暖的一陽一光铺满大地时,丰收也降临了人间

田野上,处处可见忙碌的人们。

家有些许地,每当秋天时,便是我享口福的时候,地里种着各种我喜欢的蔬果。

吃着全天然绿色食品长大的我,对土地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去年,回到老家,那曾经的土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高楼,心里不由的一阵惋惜与悲哀。

如鹅一毛一的大雪洋洋洒洒的落下,就像舞蹈的天使,落在树枝上,房屋上,大地上,很白,如一层棉花。

望着窗外的一团一一团一雪花,不由的,伸出手,摊开手掌,晶莹的雪花落在手心,凉意便袭来。雪也造就了我们童时的欢乐,堆雪人、打雪仗.......时光就这样在无息间流逝。

今年的第一场雪,兴奋地走到走廊上,接过一粒雪花,竟是浅灰色的,充斥着空虚与斑驳。面对着雪,还 能够忘我的玩乐吗?

时间流逝,失去的不止是童年,还 有那瓦蓝的天、清澈的水、和蔼的地、柔和的雪

我们是否应该开始反省人类自己的所做所为了?

亡羊补牢,犹时未晚


童年的消逝(14)

现在,属于我那糖果色的梦幻童年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灯光下做不完的习题。

无意中,书中抖落出一张落了灰的老旧相片,我轻轻擦拭着上面的灰尘,细细地端详着:一张胖嘟嘟的娃娃脸上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那张大大的嘴巴微微张开,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脸上洋溢出幸福的颜色。那时候,我可以无忧无虑的在阳光下玩耍,在邻家的小院子里与伙伴们“大闹龙宫”,现在只有数不清的寂寞陪伴。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会去珍惜属于我的每一分每一秒,从前的灿烂微笑在向我招手,但当我伸出手去触摸时,它,化成了一堆泡影,消逝的无影无踪。我明白,这一切都是时光老人的安排,他让我们去经历,去成长,但是为什么我们只有等到失去了才会珍惜?

时间易逝,请好好珍惜;人生如梦,不得醉生梦死。


童年的消逝(15)

童年的我可以用牙齿把糖果咬的“咯吱,咯吱”响,可以在阳光下大声的欢笑,无忧无虑。而现在却只能被暗淡灯光下做不完的习题和无数的寂寞所陪伴,直到深夜……

时间易逝

无意中从书本中抖落出一张落了灰的相片,我轻轻的擦拭它,细细地端详着:短短的丸子头,圆圆的娃娃脸,大大的嘴巴张巴着露出那参差不齐的牙齿,满是幸福的神色……

如果是从前,我会躲在妈妈晾在院子里的被子里尽情的享受阳光给予我的温暖与快乐,会在午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邻家的小院子里“大闹龙宫”,舍弃烦恼,大声欢笑。过去的一切都仿佛在向我招手,可当我伸出手想要去触摸时,它们立刻化为一堆泡影,消失不见了……

时光倒流

假如时光真的可以倒流,我会好好儿的去珍惜沉浸在欢乐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会好好儿去玩耍,欢笑,享受童年的美好,但这一切都是那么遥不可及……

我的糖果色童年已消逝得无影无踪,你呢?

时间易逝,请珍惜罢;人生如梦,不可醉生梦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