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传说(集锦18篇)
勿忘初心
2024-04-09 09:04:31
其他
其他

清明节传说(1)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清明节传说(2)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传说(3)

清明节最早是农耕节,当时还另外一个节日就是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代的晋文公和贤臣介子推。当时在宫廷内发生了内乱,晋国太子的异母兄弟想除掉他,夺得皇帝之位。为了逃避被害,最后逃出宫中四处流浪,还带着最忠诚的臣子介子推等人。

就在某一日,在大山中太子和介子推等人迷路了,出现断食的程度,介子推毫无犹豫的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给大家煮汤喝,暂解饥饿,太子等各位臣子都十分感动。这件事一直被晋国太子放在心里。19年后,重新回到晋国,成为了一国之君后。叫晋文公。当时很多帮助晋文公的臣子都进宫行赏了,可是却不见介子推来。

当介子推并不想去,更没想到介子推带着老母亲悄悄的回到了老家,隐居山中。晋文公心里很不舒服,就去山中邀请介子推。可是介子推并不想回去受赏。最后晋文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火烧山把介子推逼出来,结果火势太大把介子推其老母亲都意外烧死了。

十分后悔的晋文公深表歉意,十分悲痛,决定把介子推其母亲埋在柳树下,称为“介山”,就在死的那天不许百姓烧火吃饭,只能是生冷食物,表示纪念介子推,定为“寒食节”。从此以后再介山的介子推坟上每到这一天就会有人按时去扫墓祭拜介子推。

于是这天寒食节又被定为扫墓,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是属于二个节日的。到唐代的时候,二个节日很相近,就定为清明节和寒食节为同一天,于是在清明节当天就出现了扫墓的习惯。


清明节传说(4)

再过几天就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了,为了增加对这个中国人自己的节日的了解,我特地让爷爷给我讲了关于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当上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见皇上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不已,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非常难找,把绵山点燃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非常伤心。晋文公走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还把那棵老柳树封为“清明柳”。

爷爷的故事讲完了,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没想到一个简单的节日背后却有着如此感人的故事,我真为古人感到骄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不小禁声吟诵起来……


清明节传说(5)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让我们一同缅怀我们已故的亲人。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清明节只能吃环食,还要给死去的亲人祭祀。你知道清明是怎么来的吗?

我知道一个传说:晋国的国君晋献公有五个儿子,分别是:申生、重耳、夷吾、奚齐、卓子。晋献公老的时候,为了讨好妃子,把太子申生杀了。重耳和夷吾就逃了。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跟着重耳逃难的人呢都封官的封官,封候的封候,可是少了个介之推。介之推就带母亲住进了山里,最后重耳听了一些人的话放火烧山。介之推被烧死了,这天就成了清明节。

我想起一句话:“清明时节雨纷纷”,难道这是老天爷不让着火才下的雨?


清明节传说(6)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得到官方的认可,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清明节传说(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将到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寒食节”。提起“寒食节”我就想起一个非常感人的传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想方设法害太子申生,王后逼得申生自杀。太子的弟弟重耳只好一路逃亡,身边的大臣受不起逃亡生活的苦难纷纷离去。最后,重耳身边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其中有一位叫做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几天没饭吃,饿得晕倒了。介子推为了救重耳,毫不犹豫地拿刀,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块肉,烤给重耳吃。重耳捡回了一条命。

十九年后,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当上了国王,成为了晋文公。晋文公给当年陪伴他的大臣封官加奖,赏赐了许多金银珠宝。唯独把介子推给忘了。有人提醒晋文公,他才猛然想起往事,后悔不已,便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不肯进宫。晋文公只好亲自出马,登门拜访。不料,介子推背着老母亲上了绵山,就此在深山老林里隐居。晋文公派人去搜山,却没个下落。

有位大臣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点火只烧三面,留下一面,由此引出介子推母子。大火连烧了三天三夜,还是没见到介子推母子的踪影,火灭了,晋文公又带着兵马上山寻找时,在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旁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晋文公看了后悔莫及,跪在大柳树前号啕大哭,拜了一阵后。晋文公将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树下。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个柳树洞。发现树洞里好像有东西。晋文公掏出来一看,竟是介子推的衣襟,上面赋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感动得痛哭流涕,将心襟小心翼翼地放入袖子里。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且在山上建立了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一切烟火,只能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上山祭拜介子推。他惊奇地发现,那棵被灯笼焦的大柳树,又发出了点点嫩叶。晋文公着着那棵大柳树仿佛又望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根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这个感人的传说伴随着古老的清明节流传千古。


清明节传说(8)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涂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在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碗肉汤给重耳喝了,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既为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半随他流亡的公臣,唯独忘了介子推。节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壮恸哭不已。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编次老柳树“清明柳”,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传说(9)

在我的家乡对清明节有这样的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太子为了躲避祸害,在流亡期间,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跟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太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国做了君主。就是后来传说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向想起了旧事,心中有愧,晋文公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山里。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想让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第二年清明节这天,晋文公率众臣到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山踏青。


清明节传说(10)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我们准备去香炉峰公墓给爷爷上坟。

一路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有的去大禹陵景区,有的去看樱花,还有的呢和我们一样去扫墓。来到大门口,我发现这里的景色和以前没有什么变化,寺庙还是寺庙,水池还是水池。在这种没有改变的环境中,人们带着没有改变的心情,来看望自己去世的亲人。

我来到墓地,看见墓碑前已放有许多美丽的鲜花,这些鲜花寄托着人们对死去亲人的哀思。我们一行人来到爷爷的墓前,爸爸拿出水果、食品、鲜花……我们看着爷爷的遗像,不禁哭出了声。这时,天空中飘起了小雨,雨水和泪水交汇在一起,流进嘴中又苦又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回去的时候,我十分舍不得,便三步一回头地向前走去,直到看不见爷爷的墓为止。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以后,我长大了,有钱了,一定要给爷爷重造一个更新更美丽的墓,让他即使去世了也能享福。


清明节传说(1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落雨纷纷、云雾迷蒙,天空蒙上了一层轻纱,似乎苍天也在缅怀那些逝去的人。

今天清晨,我和家人如同往年一样为过世的外公扫墓。我们步行上山,两旁的花草都低着头,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它们似乎也在缅怀那些逝者。在我的记忆中,关于外公的'回忆只有外婆家的照片和父母口中的故事。外公是在我两岁的时候因为脑溢血去世的,那时姐姐还是一位小学生,更别说我了。每次看到外公的照片时,就如同看见了外公那张面带微笑的脸,心中也涌起了一股温暖和欢乐。

现在,我们全家人来到墓前,我拿起扫帚为外公的墓拂扫尘土,为四周的花木去尘浇水,旧墓周边的尘土灰飞烟散,那些植物也顿时生机四溢,显露出真正的春色美景。我也回忆起小时候与亲人相会的兴奋之情。随着盆中的火苗越来越小,火光星星点点,我们的那些悲痛回忆也烟消云散,心中逐渐平静不由的滋生出了一种生机。下山时,路旁的花木绿意盎然,它们仿佛也已经抛开了那种悲痛吧!

想起那些已故的亲人,心中总有一种惆怅的感觉。那些被岁月接走的亲人们啊,希望你们在天堂一切安好……


清明节传说(12)

清明节是我国民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

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传说(13)

草绿了,花开了,树木的枝叶又开始茂密了。又是一年清明时,大家纷纷去祭奠已故的亲人,我也想起了我的大爷爷。您离开已经整整一年了,可是我想您。

记得有一次,我和您一起去万达广场玩爬网梯。一开始我很兴奋,一口气爬了好几层。但随着高度增加,离地面越来越远,网绳晃个不停,我的腿肚子也抖个不停。从上往下一看,我眼一晕,趴在上面不敢动,泪水立马就涌出来。大爷爷却在底下瞧得仔细,飞快地绕过来,冲我喊道:“我们是堂堂男子汉,不害怕,不要哭!爷爷在这儿等着你。”看到您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站了起来,一层层坚持爬下来。当我到达地面,您早已张开双臂,做好了迎接我的准备。我把手放进您的手掌,大手握着小手,仿佛刚才的胆怯根本不曾出现过。

直到现在,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起您,回想起当时那一幕,而我的指间好像还存着您给的勇气和力量。


清明节传说(14)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互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从20xx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xx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风俗,它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同时又是踏青赏春的绝好机会。


清明节传说(15)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传说(16)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清明节专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于是晋文公把介子推的血书藏在袖中,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传说(17)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的节日“寒食节”。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于此。在介山,还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据说,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传说(18)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 于 寒 食 , 有 这 样 一 个 传 说 :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 年 后 , 重 耳 回 国 做 了 君 主 , 就 是 著 名 春 秋 五 霸 之 一 晋 文 公 。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 下 作 鬼 终 不 见 , 强 似 伴 君 作 谏 臣 。

倘 若 主 公 心 有 我 , 忆 我 之 时 常 自 省 。

臣 在 九 泉 心 无 愧 , 勤 政 清 明 复 清 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