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优选20篇)
踏花游湖
2024-02-06 07:00:54
小学
记叙文

印刷(1)

活字印刷是我国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我觉得这是一种古老,方便,伟大的发明,那时候,没有打印机,复印机,古人却那么聪明发明了印刷术。正因为有了印刷术,才方便了文化的传播。

今天,我去体验馆亲自体验了活字印刷。为了能够更好的感受,首先我换上了古时候学童的服装。哈,我觉得我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古代。之后,我领了一些工具,比如一张纸,一块蜡,一把刷子和一支毛笔。跟着,我听讲解员叔叔的步骤,他讲的非常详细,我也听得很认真,后面就是我开始操作了。有些胆战心惊,我像讲解员所讲的那样,先用毛笔沾上墨水,在格子上反复发热涂刷,直到颜色均匀为止,接着我把纸轻轻地铺在格子上,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的铺好,要知道在古代造一张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后,在刷子上擦上蜡,用力的在纸上反复的涂擦,就能看见字一点一点的出来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纸从上到下慢慢揭开,就成功了。

我听讲解员叔叔说这些刻字的工匠,都不会认字,上级让他们刻什么就刻什么,刻成什么样就什么样,活字印刷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啊!还有在古代,穷人是不能读书认字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学习生活,让祖国变得更强大!


印刷(2)

日光印刷在墙上

泛黄的书页一样

日夜翻阅着时光

那些被水浸过的地方

回忆漫过,褶皱成行

溢出泪水交错的冰凉

黑夜扩散的方向

轮回宿命的暗伤

笔尖固执着信仰

牵引落日幸福的幻象

碎散一地,刺破坚强

勾勒影子绵延的悲怆


印刷(3)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中国目前印刷科技最先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广州日报印刷中心。

来到广州日报印刷中心,我们一眼望到醒目的“广州日报印刷中心。”接着导游带我们上了2楼,走进了装饰豪华的“会议室”。我们听了导游阿姨的简介,然后观看了投影。看了广州日报的欧式建筑、广州日报社的面积。听导游阿姨说“广州日报印刷中心,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印刷中心,占地5200平方米,政府投资13亿人民币,和从国外引进来的印刷机器。”听了导游阿姨的简介,我们又去了2楼拍照。

来到2楼,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中国古代、近代和中国现代的制造过程。照完相之后,我们又来到了印刷中心。

导游阿姨带我们来印刷中心,一走到印刷室,空间非常大,一走紧去,就看见我们的头上是一排排印刷机,纵横交叉的报纸在天上如同小鸟一样在上面飞去,导游阿姨告诉我们这些制报的过程,全是由卫星传播、然后制版、制报、彩印,都是全自动进行的。一张张天空轮过去,只要质量不好的报纸都会从天而降,那些质量好点的就自动轮过去,然后叠成一捆,用绳子绑住,然后随着自动轮盘到一楼,就把层层叠叠报纸推进车箱,然后这些车送到千家万户,给千家万户带来欢乐。

我们参观了广州日报印刷中心,了解了我们现代人和古代的高科技,感到无比的自豪。


印刷(4)

星期六,我跟着老师做的第二个环节是印刷术。印刷术总共有四个步骤,第一步在白纸上写一个字;第二步把写好的字反过来放在正方形的木块上,用笔描一遍;第三步用刻刀在木块上用力刻出字;最后拿木块蘸一下印泥,再用力印到白纸上,这样印刷术就完成了。

大家以后在家里也可以试一下哦!


印刷(5)

我们都知道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我们瑞安平阳坑,有一个活字印刷文化村。它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趁着五一,我决定约上好哥们——一航去好好地参观一下。

我们来到目的地,一座用木头建造的庭院映入眼帘。买了门票进去后,我们在大书法家王爷爷的带领下从左边开始参观。

往前走,两把白色的刀浮现在眼前!定睛一看,原来是两块刻过字的骨头。“这是甲骨文,我们的祖先非常聪明,拿动物的骨头来刻字。可是非常费工夫的,后来就发明了雕刻印刷术。”王爷爷一边亲切地解说,一边走向另一个房间,“雕刻用的木头十分特殊,需要用已经生长了两百年的树,它不软也不硬。”玻璃柜里陈列着一排当时雕刻用的工具,我和一航又好奇又惊喜地一一欣赏着。

再往前走,是活字印刷和现代印刷的机器展示厅,我的思绪一下子从古代回到了现在。原来活字印刷是从泥活字到木活字,从木活字到铜活字,从铜活字到锡活字,从锡活字到铅活字,从铅活字到瓷活字。

不知不觉,已经绕到了庭院的最中间。门口一块黑色的匾上写着四个“国粹精华”特别显眼。里面的大厅里挂着一块酒红色的木牌,上面写满英文。我们正疑惑呢,王爷爷笑眯眯地说:“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给我们颁发的,有了这块牌,万一发生战争,任何人,任何武器是不能攻打这里的。”

右边是活字印刷作坊。爷爷给我们示范了一次,我们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起来。先是在凹凸不平的板上抹墨,接着铺上了红纸,再用刷子把图案刷出来。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呈现在眼前!王爷爷说,他用了二十几种材料做刷子都没有成功,只有这种材料才能把字刷出来。

太阳渐渐地淡去,我们告别了王爷爷,依依不舍地离开活字印刷村。


印刷(6)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看书吧?可是你们知道书是怎样印刷出来的吗?以前,我很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这本书,其中一本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里面就有活字印刷术。原来,很早以前,古代的人印书是把字都可刻在一块木板上。后来,有个叫毕升的人,靠雕刻印刷度日,看到自己雕刻的木板,印完书后便被丢掉,非常心疼。他想:要是这些字能一个个拆下来就好了。于是,他挖来胶泥,用水调匀夯实,再把胶泥反复揉合,做成一个个长方块,在每块上面刻一个阳文反手字。刻好后,把这些泥字放进窑里,用火烧硬,泥活字就做好了。然后是制版,在一块铁板上铺一层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四周围上铁框。在铁框内按照文章的字句、段落排列活字,排满一铁框后,就将铁板放到火上去烤。烘烤时,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加压,把字面压平整。冷却后,一块活字印版就制好了,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古代的活字印刷术

前几天,我们参观了郑州的一家现代化的印刷厂。现在科技很发达,也很方便,人们已经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排版了,而是直接用电脑排版了。排好版,把胶片放在自动显影机上,这样上面就有字了,可这些还都是黑色的,也是透明的。然后工作人员把这些胶片送到彩印车间,那里有四开四色印刷机,对开四色印刷机和对开八色印刷机。有的人要问,这下该好了吧?其实还没完,下面还有胶轮车间,也就是印刷车间。那里的纸都是一大卷一大卷的,纸从入口进去后往上走,然后从出口出去,这样字就印上去了。你可别小看这一大卷纸,它伸展开以后可达一万米呢!然后就是装订车间,在这里把印刷好的纸订在一起,然后用程控裁割机把它们裁齐。这样一本本书就做好了。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看的书是怎样印出来的了吗?印一本书需要这么多工序,以后我们一定要爱惜书本。


印刷(7)

刚刚送走诡秘的“莫拉克”,难得的艳阳天,星期六,我们一行浩浩荡荡地出发到富阳去参观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
一路上沿着钱塘江,来到富春江畔,一座青砖白墙黑筒瓦的建筑映入眼帘。原来这里就是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华宝斋。一进去,大人买票,小孩就在破旧的戏台上玩。戏台没有梯子,只有让我们爬上来,爬下去或是跳下去。买好票,我们就集合起来发一个册子,讲解员就要带我们去参观了。

我们来到了一间宁静的屋子里,先是看到了一幅长十米多的画卷,这幅画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之后,我们看到了做纸的过程:古代人民先将青翠的竹子砍掉(这过程叫砟竹),然后就把竹子绿色的皮削掉(叫削竹),之后断青、翻滩、樁纸、操纸、榨纸,最后晒纸,这样,一张纯手工的纸就完成了。

走出了屋子,沿着石板路,我们就又要到一间小小屋子里去看操纸的过程。哇,我们真是太幸运啦!因为今天有位师傅在操纸,我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傅如何操纸。

接着,我们也要到另一间小屋子里练习“操纸”这个过程。讲解员先把纸浆从水槽底下搅拌上来,然后我们就要动手了。我把竹帘放在木架上,用木头固定好竹帘后,手拿中间,把朝自己这一面的木架先放下水槽,再将另一面放入纸浆中,接着把竹帘轻轻地、平平地从水槽中拿出来,一层薄薄的纸浆均匀地平展在竹帘上,再将竹帘拿起,慢慢地铺放在木板上,后再迅速地把竹帘拿上来,这样就完成了一张操纸工序。造纸不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漂白粉太多了,就用井水,我们齐心协力在井里打水了。

然后,我们就要玩另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项目——雕版印刷。我们个个跃跃欲试。等讲解员讲完后,我们就开始动手了。我先把一个像毛笔一样的刷子蘸上一点墨水,然后在板上凸起来的地方涂一下,涂得均匀,再把成品的宣纸光滑的一面铺上,再用一个方方正正的东西在宣纸上画圆圈按压,把纸翻过来,就完成了。在那里一共有四个雕版印刷物——孙权像、鸟儿在树枝上、兔子和金猪,我把所有的雕版印刷都尝试了一下。

参观中国古代造纸印刷文化村后,我们还兴致勃勃,不肯回去。之后就去富阳一个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三味农庄继续活动了。


印刷(8)

【第1篇】

今天天空阴沉沉的,我们却无比兴奋,因为郭老师要带我们去参观印刷厂。

到了印刷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纸库,小小房间里堆满了纸。那些纸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蓝色的;还有的是绿色的……

随着纸库往里走,便到了切纸车间,车间里有一台大大的切纸机,它长5米,宽2米。放纸的板子很光滑,摸上去凉凉的。这时李叔叔过来了,只见他先把纸调整好,然后拿出钢尺量好尺寸,接着按下按钮。只见压纸板将纸压好,最后再按下红色按钮,切纸板从天而降,只听“咔嚓”一声,一尺厚的纸,像嫩豆腐一样被轻而易举地切开了。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印刷车间,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油墨味。一台像坦克一样的印刷机卧在那里,只见印刷机上有5-6个滚辊,其中有一个是水辊,有一个是墨辊。工人叔叔走了过来,他先把纸整理好,然后把纸放上去,最后按下按钮,机器便开始了工作,它先把纸吞下肚,经过消化吸收,又将印好的纸吐了出来。

最后我们来到了装订车间,那机器不仅仅像一只猫,还像一台家用缝纫机。工人叔叔工作时,只需将整理好的本子纸放在机器上,踩两下脚踏板,一个本子就订好了。

离开了应刷厂,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本子需要花费多少工人叔叔的汗水啊!所以我们要节约用纸。

【第2篇】

你知道书本稿纸是怎样“炼成”的吗?不知道的话,就让我带你去参观印刷厂吧。

走进厂门,我们就来到了纸库。纸库里摆放着五颜六色的纸。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绿色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些纸又多,又大。多,有满满一间屋子那么高;大,这些纸长有1092毫米,宽有787毫米呢。

往前走,就来到切纸车间。只见一台切纸机,显现在我们的眼前。工人叔叔先把一叠纸整理好,平放在切纸机的铁板上,又拿出钢尺,左量量,右量量,然后把纸推到了一把长80厘米的大刀下面摆好,叔叔一按机器上的红色按钮,只听见机器发出了“咝咝”的声响,接着,那把锋利的大刀从天而降,“咔嚓”,一叠纸像一块嫩豆腐似的,轻而易举地被切成了两半。神奇吧!

再往里走,就来到了印刷车间。一股油墨味扑鼻而来,只见一台大型的胶印机摆在右侧,仿佛到一台大坦克,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前方。胶印机上有五到六个大大小小的滚轴,它们分别是水轴和墨轴,胶印机张大了嘴,吃进了一张张洁白无暇的纸,水轴和墨轴就像胶印机肚子里的消食器官,它们把墨汁印到橡皮布上面去,再由橡皮布印到纸上,最后用一支支夹子“抓”住了纸,放到了一个台子上,印好的纸一张张地按着顺序放在上面。从印刷机里出来的纸上面写满了字,差最后一道工序就能成书了。

随着纸“向导”,我们来到了装订车间,看到像是一只小鹿的装订机,它象家里的缝纫机那样小巧,一盘铁丝架在机子上面,下面有一块铁板,把印好的纸架在上面,对准,一踩踏板,“咔嘣”一声,书就装订成了。

出了印刷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一本书要经历多少道工序呀!我以后一定要珍惜每一本书中的纸,因为它们是用工人叔叔们费尽心血铸成的!


印刷(9)

今年暑假响应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家庭没有外出旅游。这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在家里阅读课外书籍。爸爸妈妈买了许多我很感兴趣的历史文化丛书,其中一本名为《印刷的革命》的名人传记绘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约翰?古登堡。他是一名欧洲新贵,出生于富裕阶层,却又命运多舛。他是个精明的商人,也是个热爱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匠人,同时也是个会洞察商机,懂得运用聪明才干进行技术创新的发明家。通过书中精美绝伦的插画和引人入胜的文字,展现出那个群情激荡的中世纪传奇时代的社会人文风貌,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跟随着作者的笔述,逐渐了解到约翰?古登堡自由、勇敢、精彩的一生,以及西方活字印刷术曲折坎坷的发明历程。

约翰?古登堡虽然是个利益至上的商人,但在他发明出印刷设备到投入生产运作的艰难历程中,面对压力和挫折,他勇敢无畏,不惧艰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商业梦想。

我也要为自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即使现在看起来有些遥不可及,也不能随意放弃梦想。作为一名学生,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学习,不怕困难,通过锲而不舍地学习,掌握各类文化知识,为实现自己未来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印刷(10)

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吸取了前人的经验而研发出来的。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据《梦溪笔谈》载,毕昇曾经试验以木为原料制作活字,因木字纹疏密且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因结后不易去下效果不佳,而未成功,毕昇才改为泥发明,用泥制作活字。公元1047至1048年,毕昇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升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但是,他研发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活字印刷术的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做底托,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融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再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以再用。

你听懂了吗?


印刷(11)

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就来到唐闸古镇,做了回印刷人,体验了一把活字印刷的乐趣。

刚进入展厅,我就被左侧的的两个展柜吸引住了,里面摆放着从古至今使用过的活字模: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看完了这些,我迫不及待地冲到桌前,开始学习活字印刷。

“小朋友,你选择一首诗来印刷吧。”老师笑眯眯地指着桌上的两副字模说。

我看了看,指着桌子右上角的字模说:“我选《赠汪伦》。”

老师把《赠汪伦》的字模放到桌子中间,拿起一张十厘米见方的宣纸,轻轻盖在上面。他用磁铁夹夹住宣纸的上端,再用白板擦把油墨涂到模具上,把宣纸的下端拉直,让我用小滚轮在宣纸上滚压一番,不清楚的字用手按一按,一幅作品就大功告成了。可当我们把作品揭开时,字有叠影,模糊不清。老师说:“没关系,再试一试吧。”终于轮到我大显身手了。我开始忙活起来:夹纸、上墨、拉纸、滚压,一幅作品在我手下诞生了,可结果仍不尽人意,字还是模糊不清。我毫不气馁,拿出第三张宣纸。这次,我用小滚轮在宣纸上轻轻地压了压,也没用手按。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副完好无损的作品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举起我的作品,仔细地端详着,心中的喜悦就像鸟儿一样,快要飞出来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了信封。

展厅西侧放着那么多字模干什么用的?老师告诉我,可以从里面寻字,自己创作一幅作品。创作什么呢?有了!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找出了自己和两位好朋友名字的字模,嵌入模板,在三张宣纸上印刷出了我们的名字。开学时,我要把我的作品送给他们作纪念。

太有意思了!这次活动,我不仅学会了活字印刷,也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下次,我还会再来……


印刷(12)

参 观 印 刷 厂有感小朋友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看书吧?可是你们知道书是怎样印刷出来的吗?以前,我很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这本书,其中一本介绍的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里面就有活字印刷术。原来,很早以前,古代的人印书是把字都可刻在一块木板上。后来,有个叫毕升的人,靠雕刻印刷度日,看到自己雕刻的木板,印完书后便被丢掉,非常心疼。他想:要是这些字能一个个拆下来就好了。于是,他挖来胶泥,用水调匀夯实,再把胶泥反复揉合,做成一个个长方块,在每块上面刻一个阳文反手字。刻好后,把这些泥字放进窑里,用火烧硬,泥活字就做好了。然后是制版,在一块铁板上铺一层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四周围上铁框。在铁框内按照文章的字句、段落排列活字,排满一铁框后,就将铁板放到火上去烤。烘烤时,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加压,把字面压平整。冷却后,一块活字印版就制好了,就可以印刷了。这就是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前几天,我们参观了郑州的一家现代化的印刷厂。现在科技很发达,也很方便,人们已经不用一个字一个字地排版了,而是直接用电脑排版了。排好版,把胶片放在自动显影机上,这样上面就有字了,可这些还都是黑色的,也是透明的。然后工作人员把这些胶片送到彩印车间,那里有四开四色印刷机,对开四色印刷机和对开八色印刷机。有的人要问,这下该好了吧?其实还没完,下面还有胶轮车间,也就是印刷车间。那里的纸都是一大卷一大卷的,纸从入口进去后往上走,然后从出口出去,这样字就印上去了。你可别小看这一大卷纸,它伸展开以后可达一万米呢!然后就是装订车间,在这里把印刷好的纸订在一起,然后用程控裁割机把它们裁齐。这样一本本书就做好了。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看的书是怎样印出来的了吗?印一本书需要这么多工序,以后我们一定要爱惜书本。


印刷(13)

神奇的印刷厂 今天星期六,妈妈要上班,把我带到了工厂。

吃过午餐后,妈妈带我到车间里去转了转,我们先在印刷车间,看到工人用轮转机和平板机把书和试卷印成一大张的,再用切割机把印出来的书和试卷切成一定的大小,再用一台全自动的大机器,叫联动线,把书和试卷整理,装订成一本本的,最后用打包机打包,送到客户那里。

我从来没有看过怎么样把书和试卷印刷成一本本的,今天在妈妈的工厂里看到了,我觉得真神奇!


印刷(14)

星期天,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在吴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小记者班的全体同学来到扬州市双博馆,我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 一到双博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这可是xx爷爷亲自为双博馆题写的馆名啊!转眼间,我们来到了馆内。哇!双博馆可真大呀!有扬州规划展示馆、扬州八怪书画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馆、扬州雕版印刷馆、国宝馆、扬州历史馆等八个展馆。在这里,我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记载着两千五百年前古扬州城的面貌,这里讲述着古扬州城的沧桑岁月,这里重现了古代扬州人的文明和智慧。在这里,我第一次领略到了现代扬州城发展的辉煌业绩。

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要数雕版印刷了。雕版印刷是我国最早的印刷术,它创建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三朝,而真正兴盛的是清朝时期。 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阿姨告诉我们:“扬州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还是我国保存古代雕版印刷工艺最完美的城市。”我迫不及待地走到雕版印刷台前试了试:拿出一张宣纸放在雕版上,然后用红墨在宣纸上轻轻地、不停地刷了一会儿,一张栩栩如生的莲花送子图便呈现在我的眼前。大家情不自禁地啧啧称赞:“中国的古代文化真的是太神奇了!”

双博馆太大了,一圈下来真的感到很累,但心里却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在这里,我不仅了解到我们可爱的家乡——扬州的历史,还知道了雕版印刷的全过程,同时还看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国宝,尤其是镇馆之宝——齐蓝釉梅瓶……真是不虚此行啊!


印刷(15)

今天星期六,妈妈要上班,把我带到了工厂。

吃过午餐后,妈妈带我到车间里去转了转,我们先在印刷车间,看到工人用轮转机和平板机把书和试卷印成一大张的,再用切割机把印出来的书和试卷切成一定的大小,再用一台全自动的大机器,叫联动线,把书和试卷整理,装订成一本本的,最后用打包机打包,送到客户那里。

我从来没有看过怎么样把书和试卷印刷成一本本的,今天在妈妈的工厂里看到了,我觉得真神奇!


印刷(16)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参加苏州市第三届青少年科技节的活字印刷活动。一路上我兴奋极了。(寥寥数语点出开头,生动紧凑,值得学习)

活动开始后,我们每人领到了一套印刷工具。我先在雕刻精美的木板上涂满鲜红鲜红的大红色颜料,等颜料涂均匀后,再用毛茸茸的刷子的两头小心翼翼地抹去多余的颜料,然后拿来一张纸,往木板上一盖,轻轻地用手按住纸,用压具压在纸上。过了一会儿,把纸从木板上轻轻揭下来的时候,一张精美的图案就印好了。我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甜滋滋的。

这时,我抬起头着看到别的小朋友印的有不同的颜色和图案,就和他们商量互相交换了工具,这样我印出来的图案就五花八门的了,有红色的大阿福,有蓝色的花朵,还有黑色的古诗呢,都很漂亮!

印完图案后,我还领到了一枚漂亮的书签。我真希望妈妈以后多带我去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文章的结尾字数不多,但主旨呼之欲出,立意深刻)


印刷(17)

谈谈这一周实习的见闻吧!

第一天,我便参观了车间,它是现代化的,印刷机的档次决定了这个厂的档次--都是进口于瑞士、网名大全德国、日本等地的先进设备。在隆隆的设备声中,我看见了著名的哈药六厂的外盒包装。然后我就来到了制作中心。经过了一两天,中心的大哥大姐叔叔阿姨的脸也熟了,自然,我心里也没那么紧张了。这些前辈给人的感觉:认真。这种不是两个字可以描绘出来的感觉,除非你身临其境去感受一下,那种气氛自然影响到每个人。这便是尽业精神吧。

平时,除了在一旁静静地看大伙工作,由于本身个人原因,不太敢于问问题。再者,大家都在忙,我便更加不便打扰他人工作。而平时比较空,于是我便想了解一下这个制作中心的流程。首先,我自己想了一下,在纸上一比划:接单子→构思设计→修改→审→①不合格继续修改②通过后生产。后来看了标准流程,再加上平时所见所闻,发觉工艺员的工作最烦琐,也觉得工艺员与制作员的工作最有意思。

除了了解流程外,平时,我就在中心里走动走动,看看大伙都在干什么,真的很想了解成为工艺员所需专业知识,可是"不打扰工作"的念头一直在脑中盘旋……

还有,在这里给我留下印象的还有文挡之保存与交接--这是很重要的,使工作具有条理,有据可查。

五天里,我也接到过些小工作,发个传真,去蓝纸等等,一一认真完成了。挺想多些这样的工作的,把我弄得忙不过来。但更想学会工艺员和制作员的技术。


印刷(18)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作文:活字印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岁月和风雨磨损了旧日时光,于切割打磨中留下了精华,流走了浮华。山河岁月中,我们追求着完美与圆满,却殊不知的作品早已在历史的霜雪中被我们遗落淡忘......

遇见活字印刷,是于杏花春雨,莺歌燕啼中最美的时节。

记忆里那家活字印刷的小店,流淌着鹅黄的灯光与浓纯的墨香,装修古朴却也简单纯粹,仿佛是浮光掠影中自古代穿越而来的场景,木制的房檐与四壁令人感到古朴而又新奇。

“我在这儿工作挺久了。”那个站在木制柜子后的姐姐又拈起一个字块放入铁板。那些放置字块的铁板像是木制的`,在一次次刷墨中不知道变得了什么颜色,灰黑又斑驳,像是一片片触目的疤痕,流淌着岁月的痕迹。铁板很大,排列成一排覆满了整个木桌,那些小小的字块紧凑排放在铁板的凹槽中,一个接一个,决定着一本书的成型,诉说着历史的变迁。

那位姐姐年龄不大,身上穿着一条被墨迹染黑的围裙,气质却雅致出尘,就像这古朴的小店,在急促的现代生活中格格不入,却坚守着一方净土。她的动作娴熟而轻缓,眼神柔和而坚定,仿佛不是在完成一份工作,而是在雕琢一件艺术作品,而她,就是一位艺术家。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铁板被一点一点填满在,好半天,她才摆满一大格,我不禁为他着急。问她:“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份职业呢?”话刚出口,方知冒昧,她却笑笑,擦擦头上的汗珠,对我说:“活字印刷是一门艺术。”她拿起一把墨刷,在瓷制的墨碗里浸了浸,“很多人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它。无论从刻字来讲,还是从排板来说,它都很繁琐。”她顿了一下,又笑道“可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字块摆放整齐后,她挥洒着墨刷,为字块上墨,墨香散发出来,晕在半空中,像是一首无言的歌。那样子让我想到了那些心怀热爱而不懈努力的人们,茫茫人世中他们很执着又很快乐,努力地去追寻着那份理想、忠贞与骄傲。

我想,或许我明白了。

如果活字印刷是一门艺术,那么印刷出来的书就是一件艺术家的作品,或许书本有一天会腐烂,或许活字印刷术有一天会失传,但它所蕴含的精神永不湮灭。

活字印刷的作品,不会在出世时辉煌,亦不会在辉煌时逐渐走向没落,它只会在大浪淘沙时沉淀下来,在岁月斑驳中闪耀光辉,在星辰交替,日月轮转中被人们所铭记——铭记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创作者的精神。

又是一年莺歌燕啼,那家活字印刷的小店,仍在记忆里散发着墨香......


印刷(19)

“小朋友们,其实印刷厂用的并不是一般空白的纸,而是已经排版好的纸。”老师从旁边拿出一张白底蓝字的纸,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我们要先发给排版公司,他们会在电脑上把文件排版好,处理好,然后再给我们印刷厂,我们用这些排版好的底稿再印刷出来。就完成了报纸印刷的版稿”。

走入车间,我们就看见三架巨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着。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最近的一架机器,很快就有了新发现:一个个机械手将印好的纸张运过来,一些竖起来的挡板挡住纸张,防止纸张随着惯性向前冲。三架一样的机器一起运转,不停地发出纸张冲到隔板上的声音。“刷。刷。刷”,就像一个交响乐团,演奏着一支节奏感很强的摇滚,带动了车间里的气氛。我们小记者一边观察一边不断的发出惊奇之声“原纸报纸是这么出来的啊”。

走出印刷车间,我们来到二楼装订书的车间,老师说:“装订书有两种方法:骑马订和胶装。”骑马钉呢顾名思义就是把书本用专用订书机直接打钉装订就行了。而胶装呢就是用胶水把页面一侧涂胶,使得页面连续不掉落即可。在车间里刚好看见一个阿姨拿着一块竹板在划什么东西,我凑过去一看,原来阿姨是在折封面。只见她拿着厚厚的一叠封面,把两头按在一起,用竹板一划,一小叠封面瞬间就这好了。另外一个阿姨指着“几座小山”,细心地教我装订了一本书。先在第二叠的一份上打开,然后把第一份塞进去,再把这个塞进第三份里,再塞一份,最后套上封面,就可以去装订了。我不禁感叹:小事情也有大学问呀!


印刷(20)

毕升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

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粘合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待粘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把印版用火一烘,粘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升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升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

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升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