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过程(推荐4篇)
秋月春花
2023-12-28 01:22:25
其它
其它

端午节的过程(1)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就会有许多的节目,例如:吃粽子、赛龙舟、洗龙舟水、吃鸡蛋……然而,在今年的端午节里,我学会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我学会了包粽子。

包粽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看见奶奶正在忙着洗粽叶。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洗糯米……奶奶弄好了这些,准备包粽子的时候,我就在一边看、一边学。

首先,我拿了几块粽叶弄成三棱形似的,再把米倒下去,后来又抓不紧,米往下倒,弄得满地都撒满了米,连续几次都是这样,引得奶奶眉开眼笑,我看一下自己也跟着笑。后来,我终于把粽叶弄成三棱形似的,米也不漏了,再用筷子夹些猪肉、蛋黄、腊肉……

然后就把叶折起来最后绑住它,奶奶再三叮嘱我一定要捆紧好粽子,不然的话,煮的时候就会成粥了。我就用绳子捆紧了粽子,一条粽子就这样弄好了,我再接再厉,继续包粽子,附近的邻居都夸我棒,都赞不绝口。

那天,包粽子的趣事真的很有趣,也让我感到好开心。让我从中懂得一个道理:做事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端午节的过程(2)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端午节有很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联系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汩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端午节流行于汉、壮、布依、侗、仡佬等民族地区。学者闻一多认为,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瓜、黄鱼、咸鸭蛋黄、黄豆包的粽子、雄黄酒。这天无论北方南方,都要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王”字,还要佩带五顔六色的香囊。每逢端午节,人们把房子扫干净,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防止毒虫孳生。

关于端午节还有很多儿歌,这些儿歌活泼、生动,令人们十分喜爱。这些儿歌也给端午节增添了很多欢乐的情趣。

端午节能看龙舟,能吃好吃的粽子,我真喜欢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过程(3)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或重午节。传说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而死,人们怕他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江底。因此,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这不,一大早,外婆就准备好了材料:又长又大的的粽叶,就像加大码的竹叶,飘来阵阵的清香;提前用清水浸泡的糯米软晶莹剔透;馅料更是丰富多彩:有鲜嫩多汁的酱香肉,有甜到心里的蜜枣,还有金灿灿的咸蛋黄。

话不多说,开干了!妈妈给我系上围裙,我学着外婆的样子拿了一张粽叶摊在手心。我先小心翼翼地把粽叶对折,叠成一个圆稚形,再往上面放些糯米,接着放入馅料。我选了用酱油浸透的酱肉,最后在上面铺上一些糯米,直到把肉全部盖住。可当我把粽叶覆盖过来时,米就全散开了。我反复试了好几次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难道是粽叶太小了?还是我米放太多了?外婆见我在旁边犯嘀咕,走到我身后握住我的双手,手把手教我粽叶包裹的方法。呀!终于成功啦!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妈妈和外婆都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粽子煮好了,剥开绿油油的粽叶一股粽香扑面而来,咬上一口,软糯鲜香,真是人间美味。

我喜欢端午节,更喜欢端午节的粽子。


端午节的过程(4)

端午节,我梦寐以求的日子,因为爸爸妈妈答应了我要包粽子,所以,这天对我的意义自然与众不同。

清晨起,梳洗完毕后,我们去亲少年活动中心,有糯米、长长的叶子,一些五颜六色的肉、菜混搅得馅,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还是什么特别的日子?”“傻丫头,今天是端午节。”“呀!我怎么忘了?”“走吧!傻丫头!”“干啥?”“包粽子呗!”我欢呼起来,我既不懂包粽子的技巧,也不懂该怎么做,但小女子一言既出八马难追,外加9个香炉(一言九鼎),只好硬着头皮蛮干。

妈妈把糯米蒸熟了,也把五花肉也蒸熟了,便一把手一把手地包起来,我虽然也装的有模有样,可还是逃不过妈妈的火眼金睛,“傻丫头,不懂了吧?我来教你,先把叶子重叠,分开一点,再把糯米拿来放在手心,然后……”虽然听得有点迷迷糊糊的,但还是听懂了,便有模有样地做起来,过了一会儿,一个横七竖八的小粽子就诞生了,虽然模样看起来很不乐观,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注重的还是内在美。接着,我又做了几个,一个比一个好,一个比一个大。“再见了,我的粽子”。还没说完,它们就被妈妈送入了蒸笼里。

“哇!好香!”吃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心里还别有一番滋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