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甄选16篇)
常青藤
2024-02-06 08:52:16
其它
读后感

爱莲说(1)

喜欢荷,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它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喜欢它的濯清莲而不妖,喜欢它的柔情似水……

眼里,除了怜爱还是怜爱.就像雨巷里的那位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少女,在梦里,挥也不去散也不去.除了她的身影还是它的身影,除了她的俏丽还是她的俏丽.牡丹?玫瑰?百合?菊花?面对这些后宫佳丽,我却像一位挑剔的美食家,一位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总觉得

它们少了点什么,不能给我完全喜悦的感觉.也许这正是偏爱莲的原因吧!

情人眼里出西施.莲,让我觉得它就是花中之王,无人可比.朋友说我过于喜爱它,忽略了其它花的美丽,也许是吧!暮春三月,白花争努,牡丹芍药,妍丽妩媚,使人为只震惊;夏季炎炎,紫罗兰、玉兰散发淡淡幽香,祛除夏意,让人心旷神怡;秋高气爽,菊独傲枝头,正直傲洁油然而生;隆隆寒冬,梅独自争妍,不畏严寒,吐放清香,赞美之词不可胜数.但是,我仍固执地认为莲才是完美.

对莲的喜爱,使我成为百花不公正的裁判.在生活中,对事物的是非曲直,我们仍是不公正的裁判吗?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被这个问题烦扰着.回忆的匣子被偷偷地打开,往事如水流过,重现眼前.

因对个别的崇拜,我成为他的守护者,旁人稍有异议,便拳脚相加,小伙伴们对之敬畏,便缄口不语,使我内心稍稍喜悦;因和亲密伙伴要好,便不理事情对错,不分青红皂白,硬着脸皮要站在朋友一边;因对个人稍有偏见,一出现可疑之处,聚焦点便投向他;因为自己的喜好盲目顺从,人云亦云,都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猛然发现,曾经,自己是如此没有主见.成了失根的兰花,追逐的浮萍,飞舞的秋莲因风四散的蒲公英,我又当了生活不公正的裁判.

世界甚大,要认清每一事物,更应抛开我的个人感情,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我们的生活更有主见,更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就像一棵巨松,扎根在山崖之间,不随山水、飓风而改变自己的位置;就像一棵独自开在山谷里的野百合,不管有没有人路过,仍开得那么鲜艳那么快乐.


爱莲说(2)

不知何时,爷爷突然想在老家那个小瓦屋前挖一个池塘,种一些莲花。我有些疑惑,在我看来,莲花的白十分普通,不像邻居家的那些名花大紫大红的,十分艳丽,为什么不种那些花呢。爷爷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盈盈地对我说:“等到它开花的时候,你一定会赞叹它的。”

就这样到了一个暑假,我再次回到老家,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一片荒地,取而代之的是一朵朵白洁的莲花挺立在瓦房前的池塘里,纤弱的枝茎支撑着莲花随着微风轻轻摇摆着,似一个闭月羞花的舞娘,朴实而又华丽。爷爷则躺在一个竹躺椅上,手中轻摇着蒲扇,见我来了,坐起身子来,说道:”看,还不错吧。”我点点头,确实,比起邻居的那些花,莲的清纯更打动了我。

我看那满池的淤泥,而莲上却一尘不染,我便询问爷爷这是为什么。爷爷沉思一会,缓缓说道:“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在它的花瓣上有一个特殊的角质层,可以防雨水,并让它带走身上的尘土。如今呐,有太多诱惑与污秽,你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角质层来保护自己的初心啊。”可能是我还太小,才上初中的我还不懂这个颇含深意的道理,只是望着爷爷那饱经风霜的脸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当天夜里,下了一场暴风雨,屋外雨肆意地敲打着窗户,撞击着大地。而屋内我躺在床上,望向窗外不经为池塘的莲花捏把汗,生怕它们撑不过今晚。第二天起床,我脸都没洗就冲向池塘,看看那惹人爱的莲是否还挺立着。暴雨和大风摧残了大地的一切,一些细弱的小树已经折断,塑料垃圾遍布道路。我心生不祥的预感,可当我冲到池塘时,那白莲仍挺立在那里,一枝不多,一枝不少,仍随着风微微摇摆着,全然没有被暴雨和大风席卷过的样子。再看看邻居家的名花,一枝不剩地全部躺地上了,一片狼藉。

我不禁赞叹这白莲,枝茎看起来细弱,却可以抵御暴雨,比起那些外强中干的名花要强得多。在日光照耀下的白莲,叶上的水珠反射着光芒,甚是美丽。人们常说: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但能经受住风雨的又有几个,莲算一个。

自那以后,我爱上了清纯而又坚韧的莲。它那洁身自好,坚强不屈的高尚品质是多少人所没有的。每当我遇上挫折想要放弃时,白莲随风轻摆的模样便浮现在我眼前,使我充满干劲,继续奋斗。周敦颐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我想说:“予独爱莲之经暴风而不倒,遇骤雨而不屈。”


爱莲说(3)

一天,我偶然讲到了《爱莲说》,不禁觉得别有风格。

作者周敦颐在文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表面是说莲花的种种优点,实际指当时一些正人君子不屈于时务,不巴结朝廷,不随波逐流,真可谓乱世之君子。

文中还有这样几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意思是:爱菊者,除了陶渊明很少有。爱莲者,除了我还谁呢?爱牡丹的人,那就数不清啦!周敦颐表面好像是在说牡丹受人喜爱,可他的寓意却很深刻。牡丹,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富贵之花。而周敦颐所处的年代十分混乱,不少人讨好地方官,攀龙附凤,巴结贵人,而清高之士却少得可怜。而在《爱莲说》中,周敦颐由于不满世况,巧妙地借谈花鞑了社会的丑恶,不能不说是他的可贵之处。

哦,让我做个爱莲者吧!


爱莲说(4)

在我家的院子里,爷爷种了我喜欢的荷花。我喜欢荷花,因为我喜欢粉色,我喜欢荷花,因为它是花中君子。

我家池里的荷花是粉色的,有的含苞待放,粉粉的,就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有的已经开出了几片花瓣,就像一盏漂亮的宝莲灯;有的花瓣已全部绽放,露出了黄色的花蕊,甜甜的花蕊吸引了勤劳的小蜜蜂,嗡嗡地只围着莲花打转,有的已经慢慢凋谢了,变成了小小的莲蓬,好吃的莲蓬就特像我家浴室的花洒。

走近荷花池边,我轻轻地凑近荷花,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一股淡淡的清香迎面扑来,感觉让人很清新、很舒畅。

清晨,晶莹剔透的露珠唤醒了沉睡中的荷花,荷花从睡梦中醒来,淘气的露珠宝宝跟荷花玩起了捉迷藏,有的躲在 荷叶上,有的藏在了莲蓬里,还有的跳到了水池中。有的露珠给荷花姑娘准备了洗脸水,荷花姑娘经过一番梳妆打扮后,挺直了腰杆,站在高台上炫耀它的婀娜多姿,它的高贵、它的出淤泥而不染。

夜晚,月光洒满了整个荷花池,月光下的荷花池像个亮丽的舞台,青蛙在高声歌唱、蜻蜓在伴舞、水蜘蛛在伴奏、而荷花在舞台中央跳起了优美的舞蹈。夜慢慢深了,表演结束了,荷花慢慢的收拢了它的粉色花瓣,大大的荷叶就像一条被子,为荷花姑娘轻轻地盖上。风轻轻地吹着,仿佛在给荷花姑娘唱着摇篮曲呢。

下雨了,雨中的荷花随着风的吹动而摇摆,就像酒后的爷爷走路摇摇晃晃的酒鬼。荷叶也随着风摆动着,它就像把移动的雨伞为荷花挡风遮雨。

看着我喜欢的荷花,让我想起了宋代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喜欢荷花,我喜欢它的颜色、我喜欢它的清香,我喜欢它的出淤泥而不染。你是不是也喜欢并爱上了漂亮的荷花呢?


爱莲说(5)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爱莲说(6)

你知道爱莲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且听我细细道来。

话说宋朝人周敦颐作爱莲说,名气甚大。有一天,周敦颐在自家荷花池边散步,忽闻一阵恶臭,心想:哪里来的臭味?转身细看,原来是仆人在向荷花池里倒大粪于是,脸上立即“晴转多云”,立刻把仆人大骂一顿:“§△№■#※@&▲↑←→◇◆ ̄_D〓#_#★_★※_※△……”那气势,即使千年一见的文曲星也得给他吓没了胆儿!

他很不高兴,立刻回到书房,闭门三小时,写一篇辱骂荷花的文章,大概意思是:

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怨明惟独喜爱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母丹。我惟独讨厌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受到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实的,外面是弯的,生来就牵牵连连、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臭气熏天;弯弯的趴在那里,也可以在远处看,也可以在近处玩弄。

周敦颐听了我的曲解,可能已经气得七窍生烟了!


爱莲说(7)

中学里,最爱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如今虽记忆力一日不及一日,当还能吟诵一二,在心灵的深处,似与自己抵足倾谈。荷花之美,在于她的清澈通透;花有花之美,叶有叶之奇,红花显绿叶,绿叶护红花。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协调,一种让人畅放心情的美丽或说是感动,相互相伴,摇弋自得。 。 漫步荷田之畔,但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荷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荷叶衬着荷花,美丽极了。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杨万里的诗。荷花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荷花没有牡丹高贵,也没有竹子的坚毅,但它却有着一种清纯超俗的美。虽然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很纯洁,并不显得妖媚。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么引人注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着,在闷热的空气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让人心旷神怡。立于荷田之侧,世俗之心淡了,你会拥有一种旷达的境界,一种超然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与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树,但那棵树的叶子上多少粘上了飞扬的尘土,他的枝干上难免有伤痕累累。一棵孤独的大树可以撑出一片孤独苍凉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莲花荷叶,给人的是恬静、旷远、雍容,虽贵而不华,虽傲而不形单影只。她有一颗 悲苦的心,已经过千疮百孔的沧桑,却用生命的绿叶,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脱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献给人类——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敬仰的品格! 爱莲,还源于对故乡的记忆。 很小的时候,家乡很穷。

茅檐青苔,牛耕人种,鸡犬之声相闻;青柳碧水,袅袅炊烟,农人荷锄而归。如今想起,那是诗歌的意境。 但是这穷,并非那时的感觉,更多是现在对比之后的心情。那时候,吃什么,穿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那种感觉已经淡忘了,遥远了。但是,每一次在荷田边等待三叔隔半天才会抛来的老莲蓬,那种心情是多么的富贵。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穷,哪怕是老莲蓬也是舍不得吃的。也许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让三叔疼爱罢,他总是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满足一下我满口清香的需要。他经常调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会灿烂一笑。 那时候采来莲蓬之后,把莲子从莲蓬中剥出来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任务,我们也乐此不疲,经常进行剥莲子比赛,谁剥得多,或许就会得到老人的奖励。那时候,一颗莲子,都值得大家珍惜,都会让别人羡慕半天。 剥出莲子之后,大人就会拿出莲刀,以一种熟练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开始割开莲子的壳。我们这些毛孩子便在一边帮着把白白的莲子从割破的莲子壳中捡出来。经过烘干后,莲子的制作就算完成了。当年,很多农户就是靠这样的莲子置办了家庭用具,凑齐了孩子上学的学费,购买一年之中的油盐酱醋……小小的莲子,为老家那些憨厚勤劳的父老乡亲带来了踏实和依靠。我无法猜测他们的心情,但我终于理解了乡亲们那种近乎苛刻的“吝啬”:因为这莲子是全家的经济活水,因此不是孩子们嘴巴里的零食。 每年过冬时,那田里只剩下残荷寂寥着。可那荷田确是农家不尽的菜篮子。

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拿不出菜来招待,男主人便会挽起裤管子,走进荷田,用脚在荷田里面踩着。当忽然不动时,两只大手往下用力挖,一会儿一根粗壮雪白的莲藕就出田了。要是哪家没有荷田,忽然来客,那家主人也会和邻居吆喝一声,走进田里,挖上几节藕回家,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就成了。 现在想起那些贫穷年代和莲子有关的故事,很感人,也难忘。那种纯朴的让人感动的农村特有的片断,就像五味的橄榄,不管你如何咀嚼,总是兴味绵长而让人遐思的。如今回到故乡,带着孩子在荷田边漫步的时候,孩子总会提出很多在我看来很无理的要求,诸如摘一朵荷花玩,诸如摘一个嫩莲蓬吃。

路过的乡亲总会毫不犹豫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我还是大声地喝斥制止,总会惹来乡亲大惊小怪的埋怨:一朵花一个莲蓬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当年了! 呵,是呀,不是当年了。如今故乡“志棠太空白莲”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莲子已经过太空育种,故乡人民已经把莲子作为发家致富的工具,已经不是那种靠它过过小日子的时候了。 年少时读皇甫松的《采莲子》,心醉神迷: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歌清新隽永,好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那单纯而多情的采莲女那大胆而羞涩的心情似乎跃然纸上。

但是,以往只是把它当作诗人的目光,诗人的抒情方式。如今看来,莲子在故乡人们的眼中,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作物,不仅仅是发家致富的宝贝,夜阑人静,漫步荷塘之畔,抑或也能感受到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美丽和恬静呢,那淡淡的忧伤只让诗人独个儿去品罢!


爱莲说(8)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题记

三伏盛夏,荷花便是这酷暑中一道秀丽的风景。自古以来,荷花便是圣洁之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素雅、清秀,这些词也都是用来形容荷花的。

今天,我便来到这荷塘边,想领略一番莲花之美。还未曾来到池塘边,缕缕清香不禁使我陶醉。古文说:“香远益清”,这可真不假。我一踏入园中,一张巨大无比的蹦床映入我的眼帘,无边无际,碧绿碧绿的。定睛一看,原来是那田田的荷叶。荷叶之上,那朵朵粉似霞,白似雪的荷花,好像用水墨画上去的。那是何等意境,使我不敢呼出一点气息,唯恐破坏了这番美景。

我不禁走上前去观赏,只见莲花姿态万千。或全然开放,大大方方;或半张半合,一副娇羞之态;或包裹严实,仿佛正在酣睡之中。”我仔细端详着一朵完全绽放的荷花,其颜色白中透粉,粉中透白,如琥珀般无暇。尖端像浸入了水粉,格外亮艳,花瓣如玉脂般光洁。微风吹过,她恍若身着轻纱舞裙的亭亭少女,在风中摆动她那曼妙的身姿,那金黄如辰星的花蕊便是她的头饰。

你说,她脸上的红晕可是喝酒喝醉的?这样子极为雅致。这时,一只蜻蜓如同点水般碰了一下这朵荷花的花瓣,便自顾飞去。那晶莹的露珠难道不是水晶的化身,在花瓣上滚动。

我转过脸去,这儿怎么会有一把“绿伞”呢?再看,这明明是一张荷叶呀!大大的“伞面”上,细细的脉络纤弱而苍劲,好像刻上去一般。“伞面”十分柔软,有着极为好看的波纹,这自然成了亭亭少女——荷花的伞,与荷花交相呼应,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觉中,天色已晚,我只能不舍而归了。躺在床上,我依旧留念着白日那莲之美景。


爱莲说(9)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中心、写作,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文爱莲说教学,望大家喜欢。

本次培训课中,我讲授的内容为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荷》专题中的《爱莲说》一课。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从最终的课堂呈现上来看,效果不如预期,一方面是因为经历了上午的四节公开课,学生已从紧张过度进入到了麻木状态,我在课前调动力能不足,使学生反应状态欠佳,另一方面则尤为主要,是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明显不足,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效果不如最初预设,直接导致课堂的第三个环节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部分用时过长且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并不扎实。在小组讨论的环节,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这也与学生平时的课堂习惯有关。

课后专家评课时提出两点,首先,第三部分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合在一处有杂糅之感,并且在分开后,时间的安排上会更为妥当;第二,既然是“荷”专题,就应对专题有整体上宏观的把握,不能将文本与专题割裂。专家还指出,年轻人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跳出传统窠臼,进行课堂创新,切忌走老路。

工作进入第三个年头,课堂教学之上少了一份最初时的急躁与茫然,日渐进入平稳期,本以为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专家的一席点拨,却让我觉得这种所谓平稳,是牵制课堂创新的阻碍力,并不利于教学的随机生成。以本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设计时,我从根本上忽视了专题性,只是单纯的 考虑到,《爱莲说》作为经典文言文文本,含有众多考点,以应试为出发点,就应重点强调其知识性与文本性,以串讲为中心,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学生没有机会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教学之中,这就是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单一化、模式化的文言文诵记过程。

根据几位专家的意见与点拨,我想,如果把《爱莲说》融入到整个专题之中,让学生真正的实现自主探究合作,通过搜集、查阅资料,深入了解莲、理解莲,会比在课堂上的听与记更有收获。另外,从《爱莲说》本身来讲,除去传统的文言字词知识点以外,更可以从哲学角度进行解读,文章作者周敦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理学融儒道释为一体,尤其佛家思想占据其主流,而莲花在佛家中为一重要意象,这也是周敦颐喜爱莲花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深入剖析作者的生平与思想流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体悟其高洁的品质,有利于更深入的理解文章主旨,这也就是专家所说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所谓文以载道,议古论今,本次培训课的讲授及课后的专家点拨,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文言文是中华中的一根弦,精湛的指法拨动起来就会激起一片浓浓的情愫。而如今,文言文教学被禁锢在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上,当下的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如何在体现文言文本工具性的同时落实其人文性的体悟。另一方面,要树立大的语文观,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前路漫漫,任重道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

一、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行道树》。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二、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爱莲说》,百来字的历久传诵不衰的佳作。但日常教学中常以串讲为主,结果诗味荡然无存。此教例以读为主,读、析、讲、背的手法综合运用。很有个性特点。教者明白,好诗好文,其优美意境、深挚感情,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教学诗文而不读,诗文哪里还有光彩。但此教例设计的秘诀还不在此。它的精采在于:有鲜明的但又不易让人发现的教学层次。请看:

第一步:朗读——这是让学生反复品味、熟读成诵,其教学目的是让学

生品.味.精.粹.的.语.音.之.美.。

第二步:析读——这是指点学生明确全文的主体形象是如何得到反复点染刻画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精.妙.的.形.象.之.美.。

第三步:讲读——向学生讲析作品的章法、情感、表现手法和意境。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文.章.隽.永.的.意.境.之.美.。

第四步:巩固教学效果。音美→形美→意美,层层铺垫,顺利推进,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轻快。百来字的短文尚且如此讲究教学层次,长文章的教学就更应细心琢磨了。


爱莲说(10)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中心、写作,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教学,望大家喜欢。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完,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上这一课我主要抓住了这两个环节:

一、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师稍加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行道树》。这不禁使我有些自惭,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二、评价课文。这里有两层含义:课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老师该讲的,学生都讲到了;老师没讲的,有些地方学生也讲到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不仅赞扬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还结合社会实际,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的丑行,说他们连古代的周敦颐还不如,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文章。?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教《爱莲说》一课时,我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一句领读,一字一字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结果还是错得一塌糊涂。当时更多的是责怪学生,并没有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教与学的真谛。

那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当堂有予以纠正。(2)、范读课文。(3)自读课文。(4)、结合课下注释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句,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写莲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要写这些特点?对于第二问,我原先以为学生回答不出来。结果,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联系到以前学过的托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学生。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你自己认为课文哪里写得最好?让学生自读、思考、合作交流,结果学生把 《爱莲说》的主旨、结构和写法,一点一点地说出来。

至于对课文有疑问的地方,我启发大家:作者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近一千年,难道到了现在,大家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发生变化,还完全同作者的观点一样?这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又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课,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 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由于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来,并不犯难。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第二:在导入新课时,孔令宏老师建议以古往今来赞美莲的诗句或学生谈莲的形象等方式来导入,以此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节课用什么方式调动起学生内在的热情,激发起活跃的思维,积极地去参与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同时我觉得孔老师这个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去挖掘文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做也未尝不可。不过,我也不推翻我的观点,我觉得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也是一种很好的调动方式,它是学生参与课堂的一个极好的手段。

第三: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第四: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改进设想:

说实在话,今天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觉得自己发现了许多问题,也看到了陈教授的课堂。觉得从明天开始自己的课堂就该改变,虽然我知道这有难度,但是那种急于改变、探讨、改进的冲动却真实涌动在心中,但我知道有些改进很难:比如如何让语文更提高贴近生活,如何让学生学会关注课堂、关注同伴,如何让自己的课也有般随意而有深度,散而不乱并有神,都是我的思考。


爱莲说(11)

出淤泥而不染

——纵观周敦颐人生经历有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出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不知为何,我也是从小就独爱莲花,或许是因为它清新淡雅的颜色,与众多花都不同。它既不似玫瑰般娇艳妖娆,也不像牡丹那般富丽堂皇。它没有桂花那般浓烈的香气,有的只是一丝沁人心脾的清香,淡淡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看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不由得有感而发。文中,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性格进行了比较和品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本来,花是不具备人格的,但在作者眼里,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清高冷傲,似乎是逃避现实的隐者;它更不像牡丹那样妍丽妖冶,以富贵媚人。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显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贤君子。

另外,莲花又是佛教中的圣物,如来、观音均以莲花为座。唐释道世《三宝敬佛》云:“故十方诸佛,同出于淤泥之浊;三身正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作者《题莲》诗也云:“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般清意味,不上美人头。”为何周敦颐如此爱莲呢?他把莲花比作自己,立志成为像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

关于周敦颐那莲花般的性格,有一件事令我记忆深刻:在宋庆历四年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第二年,南安有一囚犯,法不当死,而转运使王逵却决定严加处理,众官虽觉不当,但他们慑于王的权势,不敢出面讲话,惟独周敦颐独能据理力争,王逵不听,他便弃官而去,气忿地说:“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终于省悟,放弃了原来的意图,囚犯免于死刑。

单从这件小事,就可以看出周敦颐不阿谀奉承,事事秉公处理。不惧权势,不图富贵,为人正直的性格。正如他所说的那一池莲花一般高洁。

相比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晚年隐居,周敦颐选择了面对现实,不受环境的影响。在我看来,前者的心态确有消极避世之嫌,而后者的态度更值得后人学习,面对社会,种种挫折,一味躲避并不能解决问题,直面困难,改变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他的抱负。

胡宏在《通书略序》中说道:“今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

由此可见,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周敦颐爱莲,因为莲花有可贵的品质,它不与世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君子。

花木虽不能言语,但它的品质仍能轻易可见!


爱莲说(12)

很巧的,这次经典诵读培训,老师安排了《爱莲说》一文,此后,在众多国学经典文章中,我便深深地喜爱上了它。

周敦颐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之一罢了。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周敦颐为保持一份高洁,宁可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随之,直接进入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这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接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读这句话,可说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悠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普通,但让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居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上下文可谓浑然一体,不露丝毫痕迹。作者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求荣华宝贵的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也。接着,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菊之爱,陶后有鲜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由此可见,周敦颐那种不从众只求宁静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荷花,可谓真正的君子。它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这还不能充分说明它清清白白,不与俗人同流合污、令人尊敬的高尚品质吗?作者用莲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宝贵、荣华富裕,他像莲,如同直正的君子,在“淤泥”中“不染”,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我们的人生,难道不也应该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吗?

《爱莲说》,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每次品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爱那出淤泥不染的莲,它表里如一、行为端正,每次看到莲,心里便自然而然地想起那句脍炙人口的语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形态上的美,更是品德上的美,这种美,是值得我们每一代人赞扬、学习、发展下去,相信,莲花的美将在我们心中永世长存!


爱莲说(13)

今天,我读了南宋学者周敦颐的一篇议论散文《爱莲说》之后,颇有感触。花,值得人们喜爱的实在繁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李氏唐朝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而,周敦颐不人云亦云,只喜爱莲花。

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而不显得妖艳……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作者用隐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同流合污,不追求名利。

文章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屈,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花正面衬托,用牡丹花反面衬托。一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现了莲花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也用来比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人。

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爱莲说》,是一篇让我感动的文言文,真是体现出一种让人自悟自醒的力量,去追求那高洁的人生品质。


爱莲说(14)

爱莲说(转载)

爱 莲 说

中学里,最爱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今虽记忆力一日不及一日,当还能吟诵一二,在心灵的深处,似与自己抵足倾谈。荷花之美,在于她的清澈通透;花有花之美,叶有叶之奇,红花显绿叶,绿叶护红花。这是一种大自然的协调,一种让人畅放心情的美丽或说是感动,相互相伴,摇弋自得... ...

漫步荷田之畔,但见荷花各式各样,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似娇似羞,惹人遐思;盛开的花儿,似笑似舞,让人驻足;还有的迫不及待蜕去外边的几瓣,中间的莲蓬,让人想起母亲,想起孕育,想起希望。微风吹来,荷花左右摇摆,翩翩起舞。荷叶托着荷花,有节奏地跳舞。荷叶衬着荷花,美丽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看着眼前的荷花,我不由地想起杨万里的诗。荷花的颜色是淡淡的粉红,花瓣上略带点白,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荷花没有牡丹高贵,也没有竹子的坚毅,但它却有着一种清纯超俗的美。虽然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很纯洁,并不显得妖媚。亭亭玉立的荷田中是那么引人注目。淡淡的清香在空气中飘荡着,在闷热的空气中添加了新的`滋味,能让人心旷神怡。立于荷田之侧,世俗之心淡了,你会拥有一种旷达的境界,一种超然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与荷相比,人只能算是一棵更高大的树,但那棵树的叶子上多少粘上了飞扬的尘土,他的枝干上难免有伤痕累累。一棵孤独的大树可以撑出一片孤独苍凉的景色,但是田田的莲花荷叶,给人的是恬静、旷远、雍容,虽贵而不华,虽傲而不形单影只。她有一颗 悲苦的心,已经过千疮百孔的沧桑,却用生命的绿叶,擎起朵朵如火的花朵,脱下衣裳,把最美的肉身奉献给人类——这是一种怎样让人敬仰的品格!

爱莲,还源于对故乡的记忆。

很小的时候,家乡很穷。茅檐青苔,牛耕人种,鸡犬之声相闻;青柳碧水,袅袅炊烟,农人荷锄而归。如今想起,那是诗歌的意境。

但是这穷,并非那时的感觉,更多是现在对比之后的心情。那时候,吃什么,穿什么,似乎并不重要,那种感觉已经淡忘了,遥远了。但是,每一次在荷田边等待三叔隔半天才会抛来的老莲蓬,那种心情是多么的富贵。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穷,哪怕是老莲蓬也是舍不得吃的。也许是我的羸弱多病而最让三叔疼爱罢,他总是能够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满足一下我满口清香的需要。他经常调皮憨厚的朝我眨眼睛,我便会灿烂一笑。

那时候采来莲蓬之后,把莲子从莲蓬中剥出来是我们这些孩子的任务,我们也乐此不疲,经常进行剥莲子比赛初中作文 ,谁剥得多,或许就会得到老人的奖励。那时候,一颗莲子,都值得大家珍惜,都会让别人羡慕半天。

剥出莲子之后,大人就会拿出莲刀,以一种熟练得让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开始割开莲子的壳。我们这些毛孩子便在一边帮着把白白的莲子从割破的莲子壳中捡出来。经过烘干后,莲子的制作就算完成了。当年,很多农户就是靠这样的莲子置办了家庭用具,凑齐了孩子上学的学费,购买一年之中的油盐酱醋……小小的莲子,为老家那些憨厚勤劳的父老乡亲带来了踏实和依靠。我无法猜测他们的心情,但我终于理解了乡亲们那种近乎苛刻的“吝啬”:因为这莲子是全家的经济活水,因此不是孩子们嘴巴里的零食。

每年过冬时,那田里只剩下残荷寂寥着。可那荷田确是农家不尽的菜篮子。有客人来了,主人家拿不出菜来招待,男主人便会挽起裤管子,走进荷田,用脚在荷田里面踩着。当忽然不动时,两只大手往下用力挖,一会儿一根粗壮雪白的莲藕就出田了。要是哪家没有荷田,忽然来客,那家主人也会和邻居吆喝一声,走进田里,挖上几节藕回家,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就成了。

现在想起那些贫穷年代和莲子有关的故事,很感人,也难忘。那种纯朴的让人感动的农村特有的片断,就像五味的橄榄,不管你如何咀嚼,总是兴味绵长而让人遐思的。如今回到故乡,带着孩子在荷田边漫步的时候,孩子总会提出很多在我看来很无理的要求,诸如摘一朵荷花玩,诸如摘一个嫩莲蓬吃。路过的乡亲总会毫不犹豫的满足孩子的要求,我还是大声地喝斥制止,总会惹来乡亲大惊小怪的埋怨:一朵花一个莲蓬有什么关系?又不是当年了!

呵,是呀,不是当年了。如今故乡“志棠太空白莲”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莲子已经过太空育种,故乡人民已经把莲子作为发家致富的工具,已经不是那种靠它过过小日子的时候了。

年少时读皇甫松的《采莲子》,心醉神迷: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诗歌清新隽永,好一幅江南水乡的风物人情画,那单纯而多情的采莲女那大胆而羞涩的心情似乎跃然纸上。但是,以往只是把它当作诗人的目光,诗人的抒情方式。如今看来,莲子在故乡人们的眼中,也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作物,不仅仅是发家致富的宝贝,夜阑人静,漫步荷塘之畔,抑或也能感受到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美丽和恬静呢,那淡淡的忧伤只让诗人独个儿去品罢!


爱莲说(15)

我站在石制栏杆后,凝望着那片宁静的荷塘。在几层翠绿的荷叶里,藏着朵朵莲花:圣洁的白莲低头掩面,艳丽的梅红绚丽绽放,优雅的淡粉凋零花谢。

我一边沿着小径踱步,一边欣赏着荷塘的美。碧绿的池塘映衬的荷花仙子,有婀娜开放的,有羞涩收敛的,有微微初露的,身子依偎着荷叶,左右陪伴着莲蓬,如同娇媚的美人,又如富有神韵的水墨画。慷慨的莲也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礼:香甜的莲子,可口的莲藕,美味的炸莲花……

望着朵朵清纯的莲花,句句诗词浮现在我的脑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莲的圣洁;“莲,花之君子者也”是莲的庄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莲的淳朴。一路吟诵,蓦然抬头,月光下,荷塘披上了银色华服,四周蛙声朗朗。我驻足在荷塘边许久,不忍打扰这份美。


爱莲说(16)

记得我第一次注意到那枝梅花,是在去年的冬天,那个冬日的早晨,寒风携着第一朵雪花来到了大地,为大地带来了纯洁。我漫步在白色之中,忽然间,墙角的一点红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走过去,仔细端详,发现那是一朵梅花,一枝鲜艳欲滴的花。那天,望着梅花,我想了很多。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当百花在万物复苏争先怒放的时候,梅花却立志要在冰天雪地中绽放,人不也应如此吗?不论条件有多艰苦,只要心中有一个永不服输、永不言弃的信念,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就一定能够像梅花那样苦尽甘来,绽放自己。

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道:“莲,花之君子者也”,而我要说:“梅,花之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