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必备3篇)
叶子
2024-03-11 05:51:38
其它
其它

审美观(1)

浅谈科技进步与文明发展

爷孙俩坐在自家楼上的窗前向外望去,爷爷情不自禁地感叹到:“还是以前好啊!能看到满天的繁星,叫人有无限的遐想。”孙子说:“满街的霓虹闪烁,真漂亮,还是现在好。”

这反映了爷孙两代人的不同审美观,客观地体现了如何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空蔚蓝,河水清澈见底,夜晚无以计数的繁星点缀天空,这正是爷爷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环境。可是那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远离了刀耕火种,但社会生产力仍不发达,人们的梦想只能是填饱肚子而已。

现在,随着年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电脑,有了网络,人类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满街的霓虹闪烁,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富裕和繁华。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类开始不注意保护环境。随之而来的是气候变暖、山洪暴发,雾霾天气等灾害随即发生。我国当前就是这种状况。

上世纪50年代,英国首都伦敦初尝了工业化的恶果。

1952年12月,一场罕见的烟雾笼罩了伦敦上空,整个城市空气刺鼻,气味难闻,以后这个城市的空气就再也没有清新过。由此,伦敦变成了世界闻名的“雾都”。

经过50年的治理,今日的伦敦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是一座美不胜收的大都市,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我们绝不能再走伦敦城市发展的老路。

总体来说,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

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做好环保,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在对两者关系相互影响的分析中,提出有效措施,是我们务必要做到的。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进一步谈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应该是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爷爷所青睐的满天繁星和孙子喜欢的五彩霓虹,一定能同时出现在美丽的夜空。

辽宁抚顺

将军二校

六年一班

李昊洋

指导教师:殷伟卿

六年级:李昊洋


审美观(2)

浅谈科技进步与文明发展

爷孙俩坐在自家楼上的窗前向外望去,爷爷情不自禁地感叹到:“还是以前好啊!能看到满天的繁星,叫人有无限的遐想。”孙子说:“满街的霓虹闪烁,真漂亮,还是现在好。”

这反映了爷孙两代人的不同审美观,客观地体现了如何正确处理市场经济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空蔚蓝,河水清澈见底,夜晚无以计数的繁星点缀天空,这正是爷爷所经历过的那个时代的环境。可是那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远离了刀耕火种,但社会生产力仍不发达,人们的梦想只能是填饱肚子而已。

现在,随着年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了电脑,有了网络,人类以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满街的霓虹闪烁,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富裕和繁华。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人类开始不注意保护环境。随之而来的是气候变暖、山洪暴发,雾霾天气等灾害随即发生。我国当前就是这种状况。

上世纪50年代,英国首都伦敦初尝了工业化的恶果。

1952年12月,一场罕见的烟雾笼罩了伦敦上空,整个城市空气刺鼻,气味难闻,以后这个城市的空气就再也没有清新过。由此,伦敦变成了世界闻名的“雾都”。

经过50年的治理,今日的伦敦蓝天白云,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碧水粼粼,是一座美不胜收的大都市,也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我们绝不能再走伦敦城市发展的老路。

总体来说,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无疑是一种自杀行为。

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做好环保,更关系到可持续发展。在对两者关系相互影响的分析中,提出有效措施,是我们务必要做到的。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才能进一步谈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应该是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其一。

我们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爷爷所青睐的满天繁星和孙子喜欢的五彩霓虹,一定能同时出现在美丽的夜空。

辽宁抚顺

将军二校

六年一班

李昊洋

指导教师:殷伟卿

六年级:李昊洋


审美观(3)

数学是一门内存联系紧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容易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观,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创造数学之美,培养和能力。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标新立异,找出最优;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用数学美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一旦“灵感”出现,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数的发展就颇具传奇色彩,有理数稍一扩展就被称作“无理数”,实数再一扩展,新的数就被叫做“虚数”,又如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传递变化,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数学的奇异美。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善于发现和积极利用好数学的奇异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发掘数学之美,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对缺乏数学素养的青少年来讲,他们受阅历、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像文学艺术那样轻易地感受美,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优美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审美。

数学审美观的培养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观,首先应该营造一个数学审美意境,当学生处于数学美的情境之中时,就容易建构起良好的数学审美心理结构,并使数学美的直觉受到启迪,从而进行数学的再发现或再创造。其次,“审美―立美”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数学的“审美―立美”教学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审美”教学模式有五种基本类型:趣味模式、形象模式、和谐模式、奇异模式、幽默模式。以“形象模式”为例,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有解和无穷多解的认识,可以通过两条直线的平行、相交和重合三种位置关系来直观表示,这种数形结合的就是数学审美教学中“形象模式”的极好应用。

寓新于旧,稳定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内存联系紧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容易给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又无法克服,学习兴趣就会下降,严重的还会导致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没有兴趣。因此,教学时必须采取,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尽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才能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寓新知识于旧知识之中,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便能起到突出重点,化难为易的效果,以此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教学分数除法的运算法则时,先从整数除法导入。①如12÷3由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把12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②可用线段图表示(图略)再如,教学倒数的意义时,出示下列算式:1/4×4,3/5×5/3,6×1/6,4/9×9/4,让学生进行口算,引导学生发现其共同特征(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都是1),从而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刻,培养了探究精神,而且突出了重点,也分散了难点,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自然也稳定了学习兴趣。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小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善于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教学乘法估算时,可通过这样一个引入新课:山羊大伯开了个自行车店,生意很不错,准备向外招聘一名进货员。小熊和小猴都来报名。山羊大伯要他们每人去购进7辆自行车,每辆的价钱是298元,看谁办得最快。小熊赶紧拿起笔算共需要从山羊大伯那里领取多少钱去进货。而小猴灵机一动,马上向山羊大伯预支了2100元钱就去进货。一会儿而小猴的车已购来了,并交上了发票和找回的14元钱。而小熊才忙着从山羊大伯那里领取他算好所需要的2086元钱去买单车。最后山羊大伯录用了办事又对又快的小猴,小猴用什么办法做得又对又快呢?

再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时,可让学生随便说出一个数,教师马上判断出能被几整除或不能整除。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激起了学生探个究竟的心理愿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1、明确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渗透意识。

数学思想和方法常常蕴含于教材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领悟隐含于教材的字里行间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新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解直角三角形一节“求山坡的高”就明确地提到“化曲为直,以直代曲”、“化整为零,积零为整”这一用于高等数学微积分研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而在大纲中各章节、绝大多数概念和各类试题,数学思想和方法占有把它们联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强化渗透意识。一方面要明确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需要有一个全新而强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

2、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依靠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思维,尽量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大胆探索,会一题明一路,以少胜多。纵观我国数学教学的现状,不难看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仍有一些数学教师的教学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运行,对素质教育只是形式上的“摇旗呐喊”,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他们只注重知识的应用过程的教学,而萎缩和削弱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展示。即概念、公式一带而过,大量时间用于练习应用;

忽视探索性的非论证思维的培养,过分偏重于整理的论证思维的训练。也即只重视解题思路的整理和论述,忽略展示数学结论或解题方法被发现过程;注重强调解题的“找框题,对套路”,忽视基本数学思想和常用数学方法的教学,强化思维定势。结果是使学生陷入思路呆板、单一的状态。因而至今仍被困惑在无边的题海之中。究竟如何走出题海,摆脱那种劳民伤财的大运动量的机械训练呢?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典型例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依靠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思维,尽量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展示数学方法的运用,大胆探索,会一题明一路,以少胜多。

3、遵循渗透原则,不刻意去添加思想方法的内容

比如对于初中学生,由于数学知识比较贫乏,能力也较为薄弱,在教学中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每一位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去领悟,运用并逐步内化为思维品质。因而渗透中勿必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渗透原则,使认识过程返朴归真。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在自觉的状态下,参与知识的形成和规律的揭示过程。那么学生所获取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思维探索的过程中领悟、运用、内化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培养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即利用已有的信息,达到某一正确结论,分散思维就是要求异、创新。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再从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老师不能单纯地让学生从字面上明白或记住结论,而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情况。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一些老师直接让学生记住公式,随后进行举例练习,这样表面看来,学生记得快并能运用,教学效率高。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转化成已的图形来计算,从而推导出公式,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还使他们学到思维的方法和规则。教师还可出示一题多解和有多种答案的开放性题目来训练学生思维。

如“修一条3.6千米的水渠,10天修了全长的1/3,修完共要多少天?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学生得出十多种,既培养了学生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又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如:将4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食品盒假装在一起,有多少种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约包装纸?”“一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棱长50厘米,水深10厘米,将一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30厘米的铁块放入箱中,水面将上升多少?”这样不同的面重合就有不同的包装方法,铁块不同的放法,水面升高就不一样,这样就训练学生求异思维。

激发动机,发展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是根据预定的目的,通过对已有的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需要原材料,要让学生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老师不断提高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要求,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积极思维,并能长期保持。只有长期艰苦劳动之后,才会出现灵感。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创造想象,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老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

如出示“一个数被6、8、9除都余1,这个数最小是几?”学生很快能得出是73,于是再出示:“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数最小是几?”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老师及时引导两道题比较、思考,如果把第2题的余数也变成相同便可得出,于是有同学发现都少商1,余数都是10,便得出是82。这样让学生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展开联想和比较,大大提高了创造。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观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