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逝(精品9篇)
北国梅兰花
2023-11-18 01:02:34
高二
其他

正在消逝(1)

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的文化辉煌、中国地大物博。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为此感到自豪,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令人望而生畏。

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各种传统佳节贯穿于一年四季中,如“爆竹辞旧岁,红桃喜迎春”的春节;艾符雄黄酒,端午映高阳“的赛龙舟、吃粽子;”朗朗明月盘,遥遥寄亲人“的企盼团圆、合家欢乐……这些传统节日是华夏儿女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着永不褪去的色彩。

如今,圣诞节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小型“春节“浪漫的情人节代替了“七夕”愚人节的笑脸展现在眼前;重阳节的登山似乎已经远去……这些外国的节日难道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更能吸引眼球吗?难道传统节日就没有意思的了吗?

吸取一些国外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坏处,但这些人连那些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这些节日的由来,象征都不知道。这难道不是“邯郸学步”的现代版吗?我不希望中国的传统的佳节在所谓的效仿中流逝……

在学习、欣赏到别人的节日同时,不要盲目效仿。西方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各有差异,但却同时具有各自的特色,我们要在摸索中学习,学习值得学习的东西。

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像传火炬一样,一代一代永无止境的从华夏儿女的手中传承下去。


正在消逝(2)

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物价不断上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在人们为了金钱不断奔波,为了出人头地外出打工的时代里,我们是得到了金钱、地位以及在人前的面子,但那正在消逝的田园生活,却无人问津……

当我回忆起家乡的生活时,总会不自觉地微笑,嘴角漾起一个好看的弧度。

那时候啊,我喜欢在家乡那一条条蜿蜒的黄泥小路上奔跑,不管是有目的地奔跑着去上学,奔跑着去赶集,奔跑着去给田里收割稻谷的爸爸送午饭,还是漫无目的地撒野狂奔,总有阳光洒在身上,暖得正好;我喜欢吃自己家屋后菜园里种的蔬菜,夏天的四季豆、茄子,冬天的大白菜、油菜苔,吃到嘴里那菜香浓的化不开;我喜欢在有月亮的晚上,搬一把凉椅在院中乘凉,奶奶的一把蒲扇扇呀扇,扇走吸血的蚊虫,扇走夏夜的闷热,扇来黑白无常和阎罗王活捉不孝顺的妇人的鬼故事,扇来一夜的噩梦惊魂;我喜欢在夏日的雨后光着脚在门前的小溪里捉桃花鱼,身后跟着一群年龄比我小很多的小伙伴,在他们面前我是大姐,他们抓的鱼归我,我烤熟以后留下最大条的给自己,小鱼小虾分给他们吃去。我喜欢春天燕子在梁间呢喃,喜欢柳絮在天地间轻轻飘扬,夏天放学路上头顶一片荷叶放肆地奔跑,秋季里妈妈摘下树上的柿子,那种火红的甜蜜温暖我们家的整个冬天。

我现读初二了,在课本里读到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读到吴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时候特别有共鸣,我写不出这样的文字,但在我的家乡,我曾经切身体验过这般惬意的田园生活。

回忆很好,至少可以在残酷的现实里冲淡一些忧伤。

现在回到老家,脚下不再是蜿蜒的黄泥小路,而是伸向各村各户的水泥路,再也不能在路上撒野奔跑,因为对面随时可能飞驰过一辆咆哮着的三轮摩托,村里的土地因无人料理长满荒草,偶尔看到几棵小白菜在荒草里探头探脑,仿佛在期待人们快快施肥除草。大家都吃超市买来的蔬菜水果,颜色鲜艳,大小均匀,但好多蔬菜吃起来再没有蔬菜的味道。村里唯一的小学撤销了,小伙伴们进城上学,见面时不再疯打胡闹,一句“成绩怎么样?”黯淡了彼此的神情,完了再尴尬一笑。

什么时候,让我再回到那低矮的瓦房,吃一口自家种的蔬菜,哪怕晚上再遭可恶的蚊虫叮咬,再让厉鬼的故事惊吓一场。

正在消逝的田园生活哦,不能就这样消逝的田园生活。让我俯下身子,亲亲你,我亲爱的田园生活。


正在消逝(3)

空气中满是湿漉漉的味道。“啪嗒,啪嗒”几颗水珠从宽大的枇杷叶上溅落下地,铺满青石的路上仿佛依稀看到几个老妇人的身影,靠在树下纳凉。

这里是霞山区的东堤路,路两旁的老式建筑如今已变为一块平坦的停车场。回想起小时候,和爷爷的说笑声仿佛还回荡在耳边。

小时候,最喜欢爷爷在大街小巷里散步,看那高高的枇杷树把浓荫披在人们身上,看两旁骑楼斑驳沧桑的脸庞,看青石板路光滑润泽的眉梢有些破碎的砖瓦叠在布满青苔的墙角旁,青岛路口的包店还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各种叫卖声还此起彼伏地回荡在街头而自己更独爱骑楼,独爱东堤路。在我看来,这条路就像一个看尽世间沧桑的生命,纪录着古老的文化。

在过去,骑楼大多都用于住宅。木窗棂在风吹雨打下已被剥去原来的色彩,毫不保留地咧开自己的嘴;铁丝窗也被咸腥的海风褪去一层光鲜亮丽的衣裳;破旧粗糙的渔网整齐地被渔夫挂在锈迹斑斑的铁钩上,像极了老人脸上一道道的皱纹;就连路边的电线杆也被胡乱的电线缠了几圈,活像皮肤下纵横交错的血管屋里一盏破旧的老式灯一闪一闪地散发着暖色的光,就像在尽自己的力气告诉别人这是一个生命似的。

那是一个苍老,却充满活力的生命。

几年后的今天,再走上东堤路寻找那些活泼的生命,却已发现它被冰冷的机器开膛破肚了。我再也找不到那一树的浓荫,找不到那家客人络绎不绝的包店了。骑楼秀丽的身影已被铲去大半,露出的断壁残垣像白森森的骨头,让人看着心惊肉跳。骑楼,这种夹杂着咸腥味的海风的文化,这个原本充满活力的生命,会不会像一滴汇入汪洋大海中的水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生命,是可贵的;文化的生命,更是可贵的。骑楼只是千万正在消逝生命中的一个缩影。不仅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更是命悬一线:宣纸刺绣大师不足四人;花丝镶嵌国家级传承人少于三人;青田石雕两种技法濒临失传;勉萨派唐卡绘画传承大师仅剩一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不是在提醒我们,文化的生命,正在渐渐地消逝啊!

在如今高科技时代,我们应保护好文化的美,传承文化的精髓,同时也应发展现代科技,不要让现代的利刃结束这古老的生命。

再抬眼望去,嫩绿的叶芽又爬满了苍老的树枝,在微风的轻抚下慢慢敞开胸怀。


正在消逝(4)

童年给我印象最深,最愉快的记忆就是和爸爸一起去野外的山边去散步。我家住在农村,有一大片稻田,我和爸爸就经常沿着山边的小路去散步了。

每当到夏天傍晚的时候,我们吃完了晚饭,我和爸爸为了躲避隔壁家孩子的喧闹声,就会拿着扇子去散步了。记得那时我还小,好像只有七八岁的样子,我总是边走边找些野花和小草之类的玩。而爸爸会边走便给我讲故事,像《小燕子学本领》,《狼来了》这些故事,知道现在我还记忆如新,因为那时候我还小,总感觉什么都很新鲜,路边的小花,小草都不知道怎么区别,然后我就问爸爸,爸爸就一一告诉我,什么“车轮草”,“刺草”等等,我就非常的爱听。

每当我和爸爸说笑正起劲的时候,忽然,凶恶的蚊子们却从阴暗的角落里成群结队的蹿出来,它们就在空中结成一团,仿佛在商量着什么,而我却感觉它们好像在谋划今晚的一次“大屠杀”,于是我就拿着扇子使劲地扇它们,刚扇跑了这边的,那边的却又来了一大群,好不容易扇走了,前面又有一大群在等我和爸爸,我就这样东一扇,西一扇,扇得,跑得,累得是满头大汗,而我现在回想起那时,还真是有点可笑。

这里,到了春天,本事最美的季节了,小河的冰早已就融化了,大地穿着碧绿的“裙子”,耕地插秧的季节来了,我和爸爸仍是每天吃完晚饭就出去散步了。我和爸爸在散步的过程中,我还抓了许多蜻蜓,在凯旋的路上,爸爸给我讲了许多道理,比如说:“昆虫也是有生命的,我们需要爱护它们,保护他们。他们在自然界中各有各的重任。”于是我好像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连忙就将那些蜻蜓放回了大自然,我想,我们是有家园的,那些昆虫肯定也是有家的,我就把它们放走了,爸爸就对着我笑咪咪地说:“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然后我和爸爸就回了家。

这条小道是我童年时的一块乐土,我和爸爸就在这条小道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那里的一切我是如此的熟悉,如此的留恋,而现在小道没有了,稻田消失了,小河不见了,取而代之一幢幢高楼,虽然那些熟悉的事物都消失了,但我和爸爸在那里的欢笑我还记得,那些笑声还留在我的记忆中,埋藏在记忆最深处。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和爸爸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


正在消逝(5)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民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儿时的欢乐是靠一些多彩的`事物架起的,然而就是生活的不断优越,使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是这样,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在我们童年的时候,我们最喜欢去“快乐小摊”那儿逛逛,而我最喜欢的则是一个面积虽小,但欢乐很大的画糖摊,卖糖的则是一个阿姨或是一个老爷爷。

一张小凳,一个小桌,一个小炉子,一把糖勺,一块刻板,一个转盘,就是画糖师傅的画糖摊的全部“家当”。在刻板上用融化了的红糖画出造型,组成图案,待红糖水冷却后,再放一根木棍,用铲刀将画糖铲起,干了就可以吃了。旁边是一个转盘,转盘上有许多小格,小格里画的便是花鸟兽虫等图案,画盘里有指针,交钱后,就可以转动盘上的指针,然后指针转到什么图案就可以让画糖师傅画什么,类似抽奖一样,在指针还没停的过程中,心里不免充满着紧张的心情。

画糖师傅画糖时,附近的小孩和大人都驻足观看,一些小孩就扯着父母的衣服说:“太好玩了,我要买,我要吃。”

现在的生活是越变越好,这些当年在校外或街上都可以看见的手艺活动,如今已经成为新鲜稀罕玩意儿,孩子不感兴趣,家长也不放心。

回忆童年,我自己放学之后,也会跑到画糖摊上去看一看。那时,也是我快五,六年级时,画糖师傅为做更好的生意,并推出一些新吃法,那几年画糖又热了一段时间。可在我小学毕业之后,回到小学却找不到小学时候的童年,找不到小学时候的甜。

那时候的甜是甜在心中的,是苦中带甜的,虽然画糖工艺是那么普通,虽然用材是那么简单,但是它勾勒出的则是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美好的金色童年是被这样的甜染上了色彩。

画糖不仅是一种手艺活,更是一门民间艺术。真心希望画糖这门艺术不会那么没落地消失,能把这门古老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传统的手艺!


正在消逝(6)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以正在消逝的记忆为题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耳畔边回响起一声声的筝鸣,脑海里那泛起一层层的涟漪,使我如同身临其境,流连忘返。那美丽,精致而又新奇的玩意儿是多么的令人爱不释手。

跨进高高的门槛,来到美丽而有宽敞的隋唐宅院。高大而精致的圆柱像巨人一样撑起了房屋的脊梁使它屹立不倒。大堂里那桌椅的显摆的庄严但是依旧能令人感受出主人与家人之间的和谐与幸福。触摸精致的支柱上面的花纹是多么的细腻啊!是多么令人神往!金龙缠绕在圆柱上,那炯炯有神的双眼望着远方的,似乎是告示皇上要看远方不要局限于一点。我心中有些疑虑,但不知是什么。我看看自己恍然大悟,它怎么没有一点体现现代化的'东西呢?我认为是华夏古代人民的智慧。我又感到悲哀,我不仅叹息又在为中国的传统的丢失而感到悲愤。

突然,一声现代化的机械巨响打破了我的幻想,又把我拉了回来。拉回这个正在流逝传统文化的现实世界。文化的流逝像一面又一面镜像出现在我的眼前。看了之后我不禁垂下了沉甸的头颅。昔日,我国一遇到传统节日便张灯结彩,如今传统节日一点点消逝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体味爱国的端午,就因为我们的遗忘所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展现了端午的氛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了全国世界非物质遗产。但这是件好事,因为它让我们懂得保护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毕竟它不属于韩国。不仅如此,许多传统的文化和记忆也流逝在我们眼前。就像风一样吹走了它们再带回来,可惜它们已经不再是它们了。

我的记忆中老家有一座高大的木头房门,形似古代宅院的大门,雄伟古朴,高耸入天。可惜如今只剩了一个空架。如同一个老人奄奄一息,让人十分感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记忆,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如今,他们却要消失了。口袋鼓了,脑袋空了,伦理丢了。人们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传统文化去塑造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只有将消逝的记忆找回,传统文化才能长青。


正在消逝(7)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在消逝的茶马古道作文65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是我国几千年的劳动结晶,而几乎全世界的茶,茶道都是从中国发扬出去的,有香醇浓厚的红茶,有清香可口的绿茶……但运送它们则是一个几千年历史的古道和马帮。而在重庆地区的则是川藏茶马古道,始于唐宋兴于明清,之后则是在二战后最为兴盛,也正是在那我国最需要经济发展。在那之后则渐渐消失,只有少数人还在从事关于茶马古道的一些附属工作。

最初,茶马古道的形成是一些各个地方的盐商,商会组织形成的。是卖一些小商品并不是以卖茶为主,在之后的发展才慢慢形成的。而这条古道形成后则是促进了我国多个地方的制茶业,种植茶叶的发展,加速了我国茶叶种类,品质等多个方面的增加、提升。

这条古道,是为那些在西藏外省的人民提供了方便的服务。在西藏,矿物质等一些重要元素。就利用茶和自家奶牛的奶制成了酥油茶,这样也可以使藏民的多余脂肪得到降解,可以为藏民补充维生素。

茶马古道从我国一直延伸到西亚、东亚、东南亚等地区,促进了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经济意义。

而现在随着经济发展有飞机、火车等高效率的交通工具,茶马古道已没有当年的`兴盛,这几千年的古道渐渐消失,而和它的一切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跟着慢慢的退出历史舞台。但这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巨大冲击。

我认为我们应该正确有效的去保护茶马古道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它本身。就像茶道一样,它是从中国传到日本,而中国则是将它完全忘记,而日本则是将茶道发扬成了一种精神。

这些种种都在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是需要全中国的人民去保护传承的。否则在它们全部消失后,我们中国一个不止五千年的泱泱大国又会剩下些什么呢?一群连中国有哪些文化遗产都说不出的一个的中国人?


正在消逝(8)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在消逝的声音作文75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他坐在路边,手里是一把古旧脱漆的二胡。

天际残阳如血。一曲二胡,丝弦交磨,响得声嘶力竭。

声嘶力竭,和漫天染着金黄色的尘埃一起,在钢筋铁铸堆砌的高楼广厦里,喑哑凄切。

我沉默地看着他和他的二胡,人流仓促,无人驻足。

苍老的古乐随风而起,最终又湮没在这座城市,像是一声越过千年的.……叹息。犹是黄昏里哀愁尽现,却无处可言。

文化的坍塌,犹如通天神殿被抽去了支柱。纵然那神殿里香火延绵千年,朱漆彩绘,遍地瑰宝,也难以悬空飞浮。而那支柱,名为人心。

有人说,这是一个虚浮的年代,人们的灵魂雾霭沉沉中迷惘辗转,无处归泊。当知识失去了书籍这载体,被抽空为数码;当古迹不再为诗情所安眠,沦为金银的努力;当学习只为功名利禄;当茶酒只为撑场阿谀;当国学经典已成压箱之物;当诗词歌赋无人搭理!谁还记得呢?只剩下黄土高原上呼啸不息的朔风,只剩下江河滔滔里顽冥不化的礁石,只剩下这锈色黄昏里的我,还在听一曲斑驳的呼鸣!

泱泱华夏文明,竟已楚歌四面!

这个时代里充斥着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利欲的洪流引进。这城池,这废墟,这一双双麻木不仁的眼睛!谁还能出淤泥而不染?谁还有勇气桀然不屈?正在消逝的中国的风骨!正在消逝的呼喊的声音!会在哪里?

再如何的悲哀,我也仍旧记得。记得百年前国家危亡时那群振臂高呼的青年,在那般动荡的年代里铮然敲响了人心的声音!我相信华夏气节终不会亡去,因为我们尚还年轻着,还怀揣着一颗与先辈同样炽热的心。总会有那样一群不愿同权财合污的年轻人,高呼着点燃文化复苏的烽火!就算妖云万里,也将有清风,浩然卷去!

二胡声里斜阳暮。

缭绕千年的情思,悠悠浸润着这片土地。血脉相连,因此它从不曾离去。

灯火阑珊里一曲完尽,不畏夜幕高远,我仍可以期盼,下一个黎明。


正在消逝(9)

环顾北京已经形成卫星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已达到了很高程度,但它身为首都,一切政治交流的中心,却没有保护好历史。时代变化证明:四合院是以前老一辈人生活的地方,有着老辈人特殊的感情,他们在四合院里出生,工作、学习、生活……那里凝聚着老辈的喜怒哀乐,它见证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发展,也见证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历史。是时代变化的一个标志。现在四合院的数量已所剩无几,有些人将它买下了进行改造,但其中的古典韵味以截然不同了,还有些人对它进行拆除,创建新的住所,这种行为在人们眼中已是屡见不鲜,可是这些行为在热爱文化的人们眼中确是可耻的。

北京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多种文化交流的地方,四合院是北京具有特色的建筑。在四合院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大家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他们是老北京居民最想回忆的存在。可是这种回忆面临着最大的危险——拆除。而这个词不就太具有毁灭的意义了吗?在四合院的身上写上一个大大的拆字,不就伤了太多人的心了吗?古人有云:人去景依旧。而我们如今发展成故人归西,余楼不留的险境中了!我们无法留住故人的生命,但是我们能保留承载着文化、名望、繁华的标志。还有我们以现在的身份,现在的年龄,无法参透的那些看不见的宝贵财富。

四合院它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不是只有一大会址,这种神圣的地方才称得上文化。四合院它也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变革,历经了沧桑,历经了风雨的洗涤才留下来的,不是吗?如果再不制止这种摧毁历史,文化的行为,将会有一发不可收拾的悲剧。历史也就只能是历史,并会被后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这样的结果不就是我们的无知,以及其他的愚蠢的行为所制造的吗?所以我们应建立起保护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保护这正在消逝的文化标志。树立起让家园更美的信念,这样才能让那些承载着历史的事物永久保存,就可以挺起胸膛说中国的文化标志是永恒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