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型作文(推荐3篇)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
2024-05-26 03:28:26
其它
话题

材料型作文(1)

一、材料型话题作文的特点

与许多动物一样,雨燕的幼年也是在安乐窝里度过的,父母的精心照料让它长得胖乎乎的。有趣的是,雨燕在第一次离巢之前也会减肥:控制食物的摄入,同时进行锻炼(拍打翅膀,做俯卧撑)。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请以“雨燕减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这道高考作文题是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命题的,表面上看起来是话题作文,实际上这是一则材料作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是话题“雨燕减肥”从材料中来;二是这个话题有寓意,你不能真的就写雨燕怎样减肥,而应该把握雨燕减肥的含义。雨燕为什么要减肥?为了能够展翅飞翔,独立生存,减肥是为飞翔做准备。减肥的过程是一个磨练的过程。所以可以从“准备”“磨练”等角度立意行文。

二、如何写材料型话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布拉特岛的水域中,有一种王鱼。王鱼有种本领,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在自己的身上,然后慢慢地吸收成为一种“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便会比没有鳞时,至少大出四倍。可怜的是,当王鱼到后半生时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它会重新回到原本那个较小的外形。被剥夺了鳞的王鱼是非常痛苦的,它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最后只得自残,往岩石上猛撞,然后挣扎数日后便死去。

凡是看过王鱼死去的人,都会觉得王鱼太惨,也都会认为,它们不该选择附属物作为自身的鳞片,因为那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但是,作为高等动物的我们,何尝没有像王鱼那样的经历呢?

你是如何看待“王鱼现象”的?请以“本色”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1、 审题

审题应从材料出发,找到材料与话题的相关点。这则材料提供的内容是“王鱼现象”,王鱼由于吸附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失去了自己原来的外型;话题是“本色”,本来面貌,本来的风采,而王鱼恰恰失去了本来面目。话题与材料联系紧密,行文时可以从材料切入。另外,从材料来看,对“王鱼现象”的批判倾向已很明显,话题含有“我们不应像王鱼那样失去自己的本色,而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这一层意思。

2、 行文

写作时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1)分析材料:分析“王鱼现象”的实质,得出结论;

(2)引申材料:由鱼到人,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扣住话题展开议论;

(3)重申观点,总结全篇。

3、示例

不做王鱼

布拉特岛水域中的王鱼,能吸引一些较小的动物贴在自己的身上,然后慢慢地吸收成为一种“鳞片”,之后王鱼会变得比原来至少大出四倍。当它的身体机能退化时,它会变回原来的

外型,然而被剥夺了鳞片的王鱼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最后只得自残,往岩石上猛撞,挣扎数日后便死去。王鱼吸附了不属于自己的鳞片,身形变得巨大,却失去了自己本来的面目,而一旦失去那些附属物,它就痛苦不堪,无法生存。其结局真是悲惨。

“王鱼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不也常常会像王鱼那样生存吗?君不见多少人为了追逐权利、金钱、名誉等身外之物,丧失了自己的本色。

王子皇孙为了至高无上的皇位拼死厮杀,不顾亲情,丧失了人的本性。不少现代人为了权位明争暗斗,利用亲人,出卖朋友,丧失了人性本色中的善良、真诚、友爱的品质。有的人一生为金钱而活,成为金钱的奴隶,至死不悟。有的人为了保住自己已经拥有的声誉,不惜压制他人。中唐诗坛巨擘白居易曾经压制诗坛新人,写下了他人生中不光彩的一页,令人遗憾。现在的高等学府里,某些教授为了名利强行在学生的论文标题下署上自己的大名,自以为聪明,孰不知,这种丧失治学和为人原则的做法只会令人鄙视。这些人与自然界的王鱼一样,拼命吸附本不属于自己的外物,在追名逐利中丧失了自己的本色,实在可惜可悲。

当然,也有许多人在纷繁的尘世中坚守原则,不为名利所诱,不被外物所累,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令人钦佩。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元人的威逼利诱之下忠贞不屈,痛骂卖国贼,以死留下一片丹心,谱写了一曲浩气长存的正气之歌,光照史册。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愤然辞官,回归田园,在清香四溢的菊花丛中遥望南山,引酒作诗,戴月荷锄,找回了曾经迷失在官场中的本性,保持了靖节先生的本色,成为中国文人在失意时获取心灵安慰的精神支柱。

人,应该保持本色,拒绝外物的诱惑;人,不做王鱼,要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的弥勒。

作文指导案例之三(破“材料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之关)

在一九九九年——二OO五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的舞台上,话题作文经历了“摸索”、“成熟”和“完美”三个阶段。二OO六年高考(全国卷)作文命题有了新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材料型”话题作文;因为此类作文虽无话题,实则是话题作文的进一步发展。“材料型”话题作文的写作,在审题立意方面,给学生带来更大难度,也给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带来很大的难度。

如何破“材料型”话题作文审题立意之关,进而写好此类作文,是师生共同面临的问题。以下这次训练,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进行的。


材料型作文(2)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指引:“一元奖学金”

近日,某校学生在网上吐槽:“奖学金才一元钱,还不如不去拼搏了。”“就1 元钱,我看还不如不发呢。”“每年才几个人得,早该取消了啊。”记者了解到,该校今年奖学金的金额改成了象征性的一元钱,外加一个荣誉证书;该校把取消的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的账户上;校方解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以获得奖金多少作为学习的目标。此事引发了一些网友的关注,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该校校报的“学生心声”和“向校长建言”两个栏目就此事开展专题讨论。请你选择一个栏目投稿,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元奖学金”实为舍本逐末的跑偏举措

福建宁德 李家良

学校取消历来的奖学金制度,改为“一元奖学金”,校方称把取消奖学金总额转到了“扶贫助学基金”账户上。(引述材料相关部分,明确评价对象——学校)这样做实在有欠妥当。(表明态度)

首先,奖学金是对表现优秀、学习成绩突出的拔尖学生的奖励措施,是对名列前茅者的褒奖,对后劲勃发者的鼓舞,其作为一种必要的鼓励机制,有重要的意义所在。诚然,只看奖学金而学习并非正确之举,奖学金的数目也不应成为努力与否的“决策书”,但在这个利益正当性早已“除魅”的年代,学生有权利追求利益,也值得获取应有奖赏以作为前进之“助推器”。(欠妥当的理由一:奖学金是必要的鼓励机制)

奖学金降为一元钱,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此举是对出类拔萃者的敷衍与不尊重,同时给予奋发图强渴望爬坡上位者当头一棒,从某种程度上否定了优秀的意义,助长了逃课挂科现象的流行。在高校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奖学金也常常被认为是能力出众的有力证明。一元钱奖学金不具有沉甸甸的象征性,一纸荣誉证书换不来满当当的成就感。

我认为,这样的举措实为教育之跑偏,不是督促学生“抛弃名利,返璞归真,潜心学习”的良药,反而是变相的“热情灭火器”,是脱于“利益正当”时代的辛辣讽刺。(分析奖学金降为一元钱的危害:不具有沉甸甸的象征性,荣誉证书换不来满当当的成就感,是变相的热情灭火器。)

其次,将奖学金额转到“扶贫助学基金账户”,看似理由充分内涵深刻,实则反映了学校在助学项目上的又一漏洞。扶贫助学,学校应当投入一定资金,而此资金组成应来源学校财务处固定的教育拨款,政府教育部门的援助补贴,社会有关人士的爱心捐款及学生群体自发且自愿的资金募集。然而学校此番不由分说直接将奖学金款项转移到另一机制下的助学款项下,不仅侵犯了部分学生利益,还缺乏自愿性和民主性,不科学且不理性,乃本质扭曲。(对校方将奖学金额转到“扶贫助学基金账户”这一举措的评价)

对此,学校应当给予广大在校学生更加公正合理的解释,可征求学生意见并完善本身存在漏洞的原始奖学金机制,而非草草打包一棍打死。“一元奖学金”出发点虽好,实施效果却值得商榷。其舍本逐末的变味本质使我们的内心充塞无奈与不解。我们希望获得肯定,渴望看到同学们为了那不算多也不算少,却可以证明所有努力当得回报的奖学金而更加勤奋刻苦的倔强身影。我们并非执着于名利与金钱,我们只是在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中以悦己方式鞭策和提高,在学校的殷切期盼与支持嘉奖下,最终也成为一个无愧的奉献者。(提办法,明态度,做呼告)


材料型作文(3)

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表达运用 E。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20xx江苏卷考试说明》语文科关于“基础等级”的第一条要求是:“符合题意”。

《20xx江苏卷考试说明》语文科关于“基础等级”的第四条要求是:“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考点解析】

自20xx年开始,新材料作文在高考试卷中出现,20xx年,新材料作文形式相对成熟,并在全国推广。20xx年至今,江苏省采用新材料作文形式试题。

新材料作文,给定材料不给定话题或题目,也不限文体。它既不同于话题作文那样放得过宽,又与命题作文、以往的材料作文限制过多、文体单一不同。材料涉及的内容就是写作的话题范围,材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话题的作用,其不同角度下的众多立意是考生可写的主旨范围,淡化了核心立意的说法,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

从能力划分角度,作文题型可分为阐释型和任务驱动型(发现型)。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属于阐释型的作文,即写作的范围和立意受到一定的限制。新材料作文大多采用事实材料,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材料型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材料型作文已经成为目前高考作文的主要呈现方式。

【备考方略】

1.读懂材料,审题就是审材料,整体把握,明确行文方向。多训练自己用一句话概括所给出的材料大意,以期能尽快把握作文立意的大致方向。

2. 从不同角度立意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提示语、重点句,还可以针对材料中的现象、结果多问“为什么”,进而去思考原因,同时明确材料中涉及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提取较恰当的立意,使自己的理解始终处于正确立意的平台之上。

【知识学习】

1.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材料,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确定写作范围和重点,确定下笔的角度及感情抒发的基调,明确写作方式和方法,即审题的全过程。

2. 材料作文中的“要求部分”分析

(1) “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考生要对本材料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整体感知。

(2) “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成文”,意味着考生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一个片段来思考,或一个角度去切入,并深入挖掘。

(3)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这是对行文范围的一种限制,脱离了这个限制来写任何内容都是离题的。

3. 新材料作文所举材料的类型

(1)文字材料类

社会时事型(叙事型):【新闻事件型】【校园生活型】

文学作品型(寓意型):【故事寓意型】【故事事理型】【多则故事型】

理论观点型(哲理型):【观点论题型】【名言警句观点型】【名言警句寓意型】

(2)非文字材料类

【漫画类材料作文】

▲对新材料作文类型分类的解析:

社会时事,倾向指最近时间阶段所发生的生活、校园、家庭等方面的有意义或有争议的热点的社会新闻时事或故事,这类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依据高考试题出现的这类的作文材料,可细分为“新闻事件型”和“校园生活型”。

新闻事件发生时间距离现在较长,则把该事件归为故事,相应的把这类作文材料称之为“故事事理型”。

文学作品型的材料一般依托一个已经成型的文学类作品,如寓言、故事、诗歌等,材料具有隐喻性、多义性和哲理性。充满寓意和思辨色彩的材料,即“故事寓意型”和“故事事理型”的材料能够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哲理进行思考,能够对考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进行区分。

试题所给的材料有时不是一则,而是多则,这种类型我们称之为“多则故事型”。社会时事型中也有多则时事的材料作文,理论观点型中也有多则名言警句的材料作文,在分类中并未加以突出强调。

理论观点型的材料,分为“观点型”和“寓意型”,非名人名言的材料称之为“观点论题型”,名言警句型的材料再分为“观点型”和“寓意型”。这类材料有的是对理论观点和名言警句的直接引用,有的是经过若干提升,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观点材料。这类材料有很强的理论深度和思辨性,可以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调动多角度、多层次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展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的属性不只是的判断,有时,所给的新闻时事材料也可以看做是故事寓意型的材料,如“挪威冰湖的青蛙”;有时,新闻、时事和名言,三者或两者一同放在一起作为试题的材料,如“明星跳水秀”。

叙事型、寓意型和哲理型的材料,只是为了方便区分,实际上,这三类材料都很注重引导考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思考,社会时事型材料和文学作品型材料中充满了思辨,理论观点型材料也有很坚实的现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