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推荐18篇)
丑萌美少女
2024-02-19 07:51:17
四年级
其他

扎染(1)

在车上坐了约莫有六个小时,人都快要憋的发疯了。一连在车上睡了好几觉。等我睡意正浓时,忽然有人拍醒我。哦,原来目的地到啦!

下了车,是一个大院子。只见那大院子在山墙上。题着四个大字:清白传家。两旁放着两只狮子,显得端庄不乱。

绕过山墙,进了第一进门。哦!原来是一个扎染作坊。

向导对我们说:“这家作坊的主人姓杨。”

我吃了一惊,莫非向导和这家作坊的主人很熟识不成?向导怎么会知道主人的姓氏呢?我向向导提问。向导微笑着对我说道:“是白族民居在门外面的山墙上那四个大字告诉我的。像白族民居,在门外的题字上。一般都蕴藏着主人的姓氏。像清白传家四个字,就代表这杨姓。因为明代被流放到这儿的杨慎,因为严于律己,乐善好施,而深受人们爱戴。因此他的后代,都将清白传家四字。题在门外。如果门外写的字是南诏宰辅。那么这家主人姓氏就是董。因为董姓,有数代人都做过南诏的宰相。因此他们的族人,都将南诏宰辅四字题在门外。”

我恍然大悟,赶紧跟着向导。奔进作坊。

这个扎染呢?是白族的一个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我坐在桌上,无论手艺人怎么教,都学不会扎染。打的结绕的圈。都不怎么结实。 知道手艺人又来帮助我,我才完成了这个扎染作品。

扎染是在一块布上,折几下,弄几个突出部出来。再用绳子去捆扎。最后将他染色。染色后,人们都发现了:绳子捆过的地方,都不会被染到。这样,人们就可以自由发挥,想画家在画纸上作画一样。在布上打结,好在布上染出自己想要的花纹。

扎染作品总算染出来了。我看了看布上的花纹,是一个八卦图。十分精美。

在作坊待了大概半个小时吧,我们又上车。赶往丽江。


扎染(2)

扎染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工艺,至今仍在继续传下去。昨天,两位扎染老师走进教室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形象的扎染课。

扎染的过程很简单,用料也不多,只要一块布和一团线就可以了。首先,把一块白色的布随便折叠,只要折得足够小就可以了。然后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了,把这块又小又厚的布捆起来。这一个环节必须用线把布扎紧,不然染色时颜色就会漏进去,成为一块纯色布。我认真地捆着,大概捆了十几圈,再把两头扎上一点线,最后打一个结,再把绳子扯断,一个半成品就完成了。我回头看看其他人的,有的和我一样,像根大香蕉;有的扎成了一个“T”字型;还有的甚是搞笑,四仰八叉的,像只大章鱼……五花八门的,令我眼花缭乱。再看看我自己的,好像还真有点俗了呢!

很快,布被拿去染色了。我在忐忑不安的心情中等待着,想:“应该不会太糟吧?我应该扎得还是比较紧的吧……”时间在流逝,不知过了多久,老师终于拿着一大堆扎染作品进了教室。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报到我的名字了。我缓缓打开它,可我就像遭到了当头棒喝似的呆住了,怎么可能?我竟然没把绳子扎紧,几乎被染成了全是玫红色的布,只能隐约看见几个微微泛红的正方形在闪烁,在跳跃。我那满腔热血在一霎那间被浇灭了,取而代之的只能是满脸忧郁的神情。再看身边的一幅幅作品,有的染成了一朵花;还有的像地板上那精致的花纹……个个都令人叹为观止,而我,却只有看的份了。

扎染作为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工艺,已经流传好多年了。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让这种民间传统艺术继续流传下去,使扎染发扬光大,一直传下去,直到永远。


扎染(3)

今天下午的作文课,黄老师请来了纺织博物馆的三位老师来教我们学扎染,大家都十分兴奋。老师先发给我们一人一块丝帕和一些线。老师告诉我们扎染的历史:扎染是古代传统染织工艺,又名绞撷,还名搓撷,始于汉晋,发展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衰落于北宋,通过海上流传到日本,被日本视为国宝。扎染的方法很多,有圆形扎法,三角形扎法和正方形扎法等。

开始扎染了,老师告诉我们:“先把丝巾对角折成一个三角形,再折一次,然后把两个角向离折,然后抓住一个角,用线绕三厘米左右的宽度,然后打一个内扣结。”我愣住了,因为我不会系内结,便让前面的管雪箐帮我弄一下,她便帮我打好了。“打完结以后,不要把线断掉,接着打第二个结。”老师又说。我又让管雪箐帮我弄一下。打到第三个结的时候,管雪箐突然不见了,我又不会打结,怎么办呢?突然,我看见前面的葛琳已经弄好了,便让她帮我弄一下。她打好结后,我又问她怎么把名字绕上去,她帮我把名字绕上去后,我把丝巾放在了浸水的桶里浸泡。

老师先把颜料倒在一个锅子里,然后把我们的“作品”放在了锅里煮了一会儿,我们的“作品”都变成红色的了,老师们把我们绕的线剪开来,看见是谁的名字就把这个给谁,然后,老师用电熨斗把我们的丝巾都熨干熨平。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自己来扎染呢?

五年级:夏依馨


扎染(4)

今天我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课——扎染课。第一节课下课后,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多媒体教室。

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三种扎染方法,有抓扎法、折扎法和包扎法。一块块手绢在老师灵巧的手下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作品。同学们看了都啧啧称奇,佩服不已,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接着,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去体验一下。我和搭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我负责扎,他负责染。我把皮筋拿在手里,准备把布给扎起来,但是皮筋像个顽皮的小孩一样蹦来蹦去,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布扎起来。

我把扎好的布交给我的搭档染色。我小心翼翼地压住手绢,同伴用五彩缤纷的颜料,把这块布装饰得漂漂亮亮。

做完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展开劳动果实,只见我们的手绢上出现了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远看犹如一个时空隧道,近看犹如一副水墨重彩的山水画,真是美不胜收!

老师告诉我们扎染已经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小的手绢和颜料能被奇妙的扎染工艺变成美丽的艺术品,真是太奇妙了!


扎染(5)

平常美术课我们都是学画画或者做手工,而这两周的美术课,我们学的是一种神奇的民间工艺——扎染。

我们很好奇,扎染是什么?老师告诉我们:“扎染是一种染布的方法,有三种最常用的扎法:塔型扎、蛇形扎、螺旋扎。”听完老师说的话,我们都跃跃欲试,很是期待。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美术教室,一片五彩缤纷的扎染布群,那绚丽多彩的颜色,还有五花八门的形状,看得我眼花缭乱。原来,那是老师染的。真想不到,这一瓶瓶染料,居然能染出这么漂亮的布,中国的传统工艺真是伟大又神奇!

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我们开始染布了。我选择了蛇形扎。正准备染的时候,我不小心,把染料打泼在白色的布上。染料是绿色的,绿色的染料在白色的不上不断地扩大,白色的布变成了一块绿色的“迷彩军用手帕”。

第二次,我吸取之前的经验,选择了塔型扎,染出了一块彩色的像盾牌一样的布,漂亮极了!这一次非常成功。

最有趣的是,有同学把所有的颜色混在同一块布上,染成了一块黑黑的“垃圾布”。

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大家经过选染料、捆布、染布、晾干的过程,染出了颜色各异、形状不同的布,有的像喷薄而出的火山,有的像水天一色的大海,还有的像向阳而开的向日葵……

这次有趣的扎染课,不仅训练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同学们做出来的五彩斑斓的扎染布,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扎染(6)

扎染,一门古老的艺术。它,让雪白的布匹变得趣味盎然;它,让一个个花纹跃然而上,使原本单调无味的白布变得美丽动人。

也是有幸,我竟生平第一次学做扎染。手中轻捏白布,按方法缓慢地对折,再缓缓外翻,当翻成一个鼓而厚实的小梯形时,我才真正领悟:只有当层次多时,才能染得漂亮呀!确保折对,万无一失后,我才拿起线板捆绑。撇下一个长长的线头,拎起后面一节,鼓足吃奶的劲,小心翼翼地围绕白布旋转,为保成品色彩艳丽丰富,我极其耐心地一圈一圈用力缠绕。泛黄的绳密密麻麻的将白布包裹,使我莫名想起木乃伊这个词,乍一看,还挺像,又“短”又“肥”的白布上紧密有序的包了三段绳,凹凸有致,竟让我有几分想笑。我抬起头,环顾四周,同学们都拿着半成品互相攀比,有的好似小飞机,短而奇特;有的好似木棍,笔直而神秘……反正,可谓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好了,塞进名字布条,我只能让老师去染我的“小木乃伊”了。

时间飞逝,不一会儿,老师就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成品走进教室,乍一看,白布已然褪去了本色,变成了玫红,只剩一星半点的纯白显露在外。大家一拥而上,激动之心难以抑制。老师在一群同学的簇拥下分发成品……一个个名字,紧揪着我的心,看着四周同学都像模像样的作品,我也越发期待。“徐许!”我一惊,如离弦之箭般向作品飞奔而去,“哇!”看着那缓缓展开的红布,我的心中默念加油。果然,我没有失望,在那布的中心,有四块显眼的深玫红花纹,四周还散布些许小圆,花纹没有轮廓,全都是由深到浅的缓慢渐变,图案间,一道纤细的空白映入眼帘,之中,还有星星点点的“麻子”散落其中,美极了。周边同学作品也都很棒,神秘莫测的八卦阵,井然有序的小方格……全部都充满特色。

这次传统艺术──扎染的体验让我得到无穷的乐趣,懂得了其中的奥秘。


扎染(7)

神奇的“布”

这次再带着好奇心,来到了圣地—萧山日报,这次会有什么活动呢?会有啥好玩的东西!做shimmer?这都是谜团。到了门口,又一切熟悉,而不陌生,一切脑子是回想杀,一次又一次的活动的活动在我脑子里闪过,“我突然想啊!废话太多了,切换正题”我签了到,找到合适的位子,就做洪子航旁边了,哎………我怎么没有报纸,嗯!太大意了!我看了看张望前排位子,嗯!有位子,天助我也,刚好两个位子,我热心肠,让洪子航一起,他说不要,我坐在前排,听说汤恩饥饿也来了。就跟他做吧!

过了几分钟………终于来了。

开始了,石头哥哥发了5-7根牛皮筋,还发了一瓶植物颜料,我是一瓶酒红色的颜料,我听石头哥哥有对角法,碰运气法………听着名字怪怪的,我打算用对角法。折了小船,不行,我深思脑想,我对角折了三次,折成了一把击剑,我再用一根又一根的牛皮筋,扎了相等的距离,我扎的手都红了,我心想中间是淡色,周围慢慢的变深,这才好看吗?

我开始涂上鲜艳的红色,我用力一挤。红色就染上了白色的布,就这样我熟能生巧,依次按绿色、蓝色、红色,不断挤,到最后有一些地方很厚,所以要用很多染料,我一次又一次反复涂后,我在等待什么时候可以把他摘下来。哇!好兴奋,心跳加速。不管这么多事情,呀!这弄的太紧了,只好请求周围人支援。呀!一个、二个,拆下来了。哇!Cool!像一个圆盆,但有地方没涂。没事!留点白满好的。

就这样带着开心去学习,收获肯定不少。

在这次萧山日报里,我学到了做什么也不要马虎,仔仔细细,“涂好每个知识”。


扎染(8)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扎染?今天我就要和扎染来个亲密接触,去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扎染需要的工具是一块长120厘米、宽80厘米的白色棉麻布,木板,橡皮筋。刚听完老师的讲解,我就迫不及待动手了。折布、扎皮筋、夹木板,最后用皮筋固定。我悄悄地看看四周的同学们,扎得各式各样:有的像毛毛虫,有的像美味的香肠,有的扎得乱七八糟,看不出是什么形状,真是五花八门。看似简单,其实很有难度哦!得注意它的疏密度。不一会我就做好了,老师拿来了好多五彩缤纷的颜料瓶,我拿了两瓶开始染色。用力捏瓶子中央,颜料就从细细的瓶口缓缓地流了出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渗透进布里面。就这样,我手里的布条慢慢变得美丽动人了。不过需要15-20分钟才能展开,我焦急地等待,生怕我做得不好看。

不一会,我们的作品出炉了。我被同学们的作品吸引住了,有的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有的像时光隧道。我一转身,看见妈妈来了,我很迫切地希望妈妈早点看到我的作品。我手忙脚乱地打开我的杰作,咦?怎么有两段是空白的,没有染到色。唉,原来是我太心急,做得马虎了。于是赶紧搬救兵,拉着妈妈一起去补救。经过我俩不懈的努力,终于大功告成。展开一瞧,哇!我的居然是一幅美妙绝伦的星空图案,到底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但我也反思了一下,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啊!这节扎染课可真有趣呀!扎染艺术深深地吸引了我。


扎染(9)

什么扎染?带着这个疑惑我走进了多功能厅,萧山日报的石头哥哥早已在等候我们了。

在石头哥哥的讲述中,我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公元四年,正是东晋王朝,一群女子正欢快地劳作着,在她们的巧手下,一批批五颜六色的布帛诞生了……这样的联想让我顿时兴奋起来,我不由得跃跃欲试,想要自己动手制作扎染。

石头哥哥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发给我们每位小记者一块布,让我们折叠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然后在圆头上绕一根牛皮筋,越紧越好。我把布卷成了圆筒,扎紧。该上色了,我发现染料很像水,我选了一种苹果绿,小心翼翼地染了一块;又选了湖蓝色,再染了一截。等这块布基本上色后,我慢慢地打开,虽然不是很好看,但因为是我自己做的,所以还是很喜欢。

扎染课虽然结束了,但我对扎染的兴趣却更浓厚了,我还特地查阅了扎染的资料,其中东汉王逸的“纤纤静女,经之络之”让我浮想联翩,正是她们的辛勤劳作,织就了“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的精美纺织品,也让扎染流传千古。


扎染(10)

我们都爱穿五颜六色的漂亮衣服,那么衣服上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9月24号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萧报九楼会议室里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扎染体验活动。让我解开这一困惑。

石头哥哥先为我们介绍了扎染工艺的历史,然后开始讲解扎染的步骤,听得我们都跃跃欲试,想马上体验一下。

好不容易,石头哥哥讲完了,我迫不及待的做起来:先将白布折起来,折到最小后再用皮筋扎起来,然后用染料上色。我心里默念着这些步骤,一步一步按顺序小心翼翼的开始做。前面都很顺利,当我开始染色时,刚上了一半颜色,却因为想让颜色印的更漂亮一点,就又把皮筋拆开了,将白布摊在报纸上,准备重新折。这时白布上已经有的颜色晕染开来,本来清晰的颜色开始混在一起,最后竟然染成了灰色和紫色。这让我大为惊讶,有些后悔这临时冒出的主意了。经过一再的修改,调整,终于成品出炉了。

看着手里染好的花布,心里满满都是成就感,不仅佩服人类的智慧和巧妙的工艺制作,和对美的不断追求,让世界变得更好更美!


扎染(11)

星期六,我背着书包走向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多了一口像饭锅一样的东西,里面有一些黄色的“墨水”,散发着一股令人厌恶的臭味,难道今天要烧饭?

老师终于揭开谜底:“今天上手工课!”大家都欢呼起来,唯独我一个人在那里闷闷不乐,我可不喜欢手工,经常笨手笨脚的,什么都不会。

通过老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个并不是饭锅,是染锅,里面的不是墨水,而是由板蓝根和其他植物混合的染料。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扎染,扎染就是在布上用皮筋扎紧,放进染锅里染,过15-20分钟取出,再清洗干净,将皮筋解下,晒干后,就大功告成了!

我听后,顿时喜笑颜开,原来这么简单!

但刚开始,我就遇到了麻烦,这皮筋我扎不紧,扎太紧又怕皮筋断了,太麻烦!

于是,我就开始想应该做什么,见大家都动手了,我也不敢怠慢,就做个小人吧!绝对抢眼!

想好后,赶紧请老师帮忙,不一会儿,就掌握了技巧,可是,老师扎得不是我想要的位置,自己又拿不下来,怎么办呢?很快,我就想到了办法,我按照扎辫子的方法快速扎好,扔进染锅。

过了一会儿,老师清洗好拿回来了,我紧张地拆开皮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做的竟是一个艺术品!下面是一只小兔子在照镜子,上面是几朵绽放的烟花,每朵都不一样!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扎染(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这个清明时节,我和张老师以及“行走课堂”的同学们一起去“青红染”做扎染。

扎染是中国古代四大草木染法之一。就我个人看来,扎染是这四种染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只要把布料折叠后用橡皮筋等工具捆扎,之后浸入染缸中染色便可。

青红染离我们入住的客栈不远。一进门,是一个空空的大院子,院里,有一只叫“歪歪”的大金毛。它五岁了,热情地先跑过来迎接我们。进了屋子,里面是另外一番景象——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染布,帷幔从屋梁上悬垂下来,橙的、红的、蓝的、黄的,花色各异。桌上分门别类地放着各种工具,全是染东西的辅材,有橡皮筋、木片、夹子……

小曼老师仔细给我们介绍了草木染中不同的染法,扎染中制作不同图案的手法,我们便开始动手自己做了。

我做的是一个集圆圈、抽象、爱心和放射图案一体的设计。我用两个大木片和两个小木片,在衣服的肩膀部位夹了一个大爱心和一个小爱心,胸前扎了几个圆圈,两个大的,一个小的。

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扎橡皮筋。后来,在老师的示范下,我明白了,原来只是把橡皮筋套上去,拉长了翻个面再套上去,如此数遍,缠紧为止。

缠好橡皮筋,我拿到染房里染色。染房里有四个大染缸,我坐到缸前,手一伸,才知道这看似只齐小腿的缸有一米多深,剩余的部分埋在土坑里。我把衣服在缸里泡了十分钟,拿出来冲洗。衣服起初还是绿的,一会儿就变蓝了,老师说:“这是因为染料在空气中被氧化的结果。”

我把衣服晾上,挂在竹竿上,看着上面不同的图案,那可都是我自己设计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我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午饭时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里,心里还回味着自己设计衣服的那些美好时刻……


扎染(13)

寒假里,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云南旅游,而其中,体验扎染的活动令我印象深刻。

我们来到了大理的白族扎染文化体验中心——一个扎染世家。我对扎染这个词并不陌生了,因为这正是我们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里,我也曾尝试过简单的扎染作品,在任意的捆扎后,总能呈现出另人意想不到的惊喜来。虽然学校的扎染活动已经如火纯青,但能有幸来到民族扎染的中心,我的心中还是怀揣着激动与好奇。

走进大门,一股浓浓的民族风情把我引入其中,就在我们的头顶,横挂晒着蓝白相间的扎染作品,在风中映着淡蓝的天空轻舞飘扬,这样一幕景象展现出了扎染文化那独特的朴素、优美以及怦然心动。这是一个形似于四合院的建筑,四旁都是古风古色的木制家具。跨过一道道门槛,里面是扎染作品的展示区,有缝制成的布鞋、斜挎包、穿在模特身上的衣服等等,都是颇具民族特色的,还有扎染的制作过程介绍:首先是扎花,用线把白布捆扎成各式各样的纹样,白族的扎染便常以大理的山川风景作为素材,扎成苍山彩云、洱海浪花……不仅让我们了解扎染步骤、特色,也涉及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终于,对白族扎染有所深入的了解后,我们来到了扎染的制作区。里面还展示着一些游客的扎染作品,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只好尝试小幅的作品。坐上长凳,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小桌上的白布和针线开始制作起来。图案不需我们设计,白布上已有画好的印记,这印记在靛青色的染料中会洗涤出怎么的奇妙图案呢?怀着这样的期待我开始尝试。有一点扎染功底的我很快就如鱼得水地步入正轨啦!一针一针,每一针都保持同样的距离,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手里正在缝制的作品,好像比做什么事情都投入,可不吗,扎染就需要足够的仔细与耐心。

不一会儿,我的扎染作品便缝制成功了,穿上号码,我就兴高采烈地拿去浸泡、染色。在这所取用的是以板蓝根等天然植物作为原料的自然染料,永不褪色且对人体较为健康,这可谓是能够就地取材的好处了。待煮燃料的老奶奶打开锅盖,我们便一窝蜂把自己的作品放进去,真是迫不及待想看看完成后的模样。

等待染色之余,我们又在白族大院里逛,更是让人大开一副眼界,一排排整齐挂晒的都是大型的扎染作品:有五彩斑斓的,也有一色但图案十分华丽的,一幅幅美丽的扎染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一个个美妙的纹样让人想置身于其中。于是,我们穿梭在飘扬的扎染中用相机留下了美好的笑容,与身旁的扎染相映成趣。

在快乐中,不一会儿自己的扎染就出锅了,我们有些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美丽的院子。拿到手自己的作品,进行最后一步——拆线。在一次次的挑挑剪剪后,作品终于展开了。呀!原来我的作品是只小蝴蝶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惊喜,想必这就是扎染的乐趣吧!看着自己的蝴蝶在蓝布上翩翩起舞,我愉快得合不拢嘴,整个院子里都充满了欢笑声……这一次扎染体验活动就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白族扎染体验活动使我对扎染有了更深的兴趣,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扎染确是一项纯稚、朴实的传统文化,是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受到传承与保护。愿学校的扎染特色活动办得更有声有色,使更多人感受到扎染的魅力!


扎染(14)

放假我参加了美术班,老师给我们教了扎染。

老师告诉我们扎染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皮筋法,就是用皮筋在布上扎小辫。老师说皮筋要扎的越紧越好,扎好皮筋后就可以涂色了。告诉大家个小秘密,这样扎染出来的图案是圆形的。第二种方法是筷子法,就是把布折叠几下,然后再用筷子夹住填入不同的颜色。这种方法涂出来长条形图案。

现在大家来欣赏下我的小制作把!


扎染(15)

今天下午的作文课,黄老师请来了纺织博物馆的三位老师来教我们学扎染,大家都十分兴奋。老师先发给我们一人一块丝帕和一些线。老师告诉我们扎染的历史:扎染是古代传统染织工艺,又名绞撷,还名搓撷,始于汉晋,发展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衰落于北宋,通过海上流传到日本,被日本视为国宝。扎染的方法很多,有圆形扎法,三角形扎法和正方形扎法等。

开始扎染了,老师告诉我们:“先把丝巾对角折成一个三角形,再折一次,然后把两个角向离折,然后抓住一个角,用线绕三厘米左右的宽度,然后打一个内扣结。”我愣住了,因为我不会系内结,便让前面的管雪箐帮我弄一下,她便帮我打好了。“打完结以后,不要把线断掉,接着打第二个结。”老师又说。我又让管雪箐帮我弄一下。打到第三个结的时候,管雪箐突然不见了,我又不会打结,怎么办呢?突然,我看见前面的葛琳已经弄好了,便让她帮我弄一下。她打好结后,我又问她怎么把名字绕上去,她帮我把名字绕上去后,我把丝巾放在了浸水的桶里浸泡。

老师先把颜料倒在一个锅子里,然后把我们的“作品”放在了锅里煮了一会儿,我们的“作品”都变成红色的了,老师们把我们绕的线剪开来,看见是谁的名字就把这个给谁,然后,老师用电熨斗把我们的丝巾都熨干熨平。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自己来扎染呢?

五年级:夏依馨


扎染(16)

“好臭!怎么这么臭!”“天啊,臭得我都无法呼吸了!”伴随着这股难以形容的臭味,我们“有幸”体验了一回民间传统的染色工艺——扎染。

扎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东晋时期工艺就已经十分成熟了。扎染使用的并不是现今常用的化学染料,它的染料靛青来源于自然,是从板蓝根的茎叶中提取并制成的。

扎染的第一步是扎结,我看见老师拿出来的各种材料,心中打上了大大的问号,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老师一一做了讲解。比如弹珠,将它扎在布里,就能染出像花一样的图案,再比如说筷子,将它固定在白布上,染出来的图形就是方方正正的。

听完老师的介绍,我马上挽起袖子跃跃欲试。我先把布叠起来,然后在上面放了五颗弹珠,再拿来五根皮筋,将它们扎进布中。最后出来的样子十分难看,我不太满意,又把它拆开,先把布正反折叠,又将五颗珠子分别放进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内,接着用三根皮筋扎紧中间的弹珠,再在东南西北处各用一根皮筋再捆绑起来,活像一只巨大的甲鱼(别名王八)。

我带着“甲鱼”去染色。突然一股臭味扑鼻而来,我走近一看,原来这就是染料靛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将“甲鱼”打湿,拧干,OK,“甲鱼”要“下锅”了!蹲在染色箱旁,我感觉都快被熏晕了,但我仍紧紧地盯着这个染料,仔细观察它的变化。终于,我的作品被拿出来了,原先的白“甲鱼”换上了绿色衬衫,绿色裤子,还带了一顶圆帽子。接着,它被放在盘子里氧化,颜色从绿色到群青色,从群青到青穹再到出岫,最后把它拆开并反复冲洗,放窗台上晾干。大家的布都染好了,有的图案就像盛开的花朵,绕着中心围成一圈,有的中间就像个感叹号。我这块布上的图案就像是二龙戏珠,好看极了。

这真是一次又爱又恨的扎染体验,爱在有趣,恨在太臭。


扎染(17)

来到云南的第5天,我们进行了白族扎染的历史了解和动手实践环节。

听讲解的白族小姐姐介绍,大理的扎染主要存在于白族和彝族。在古代,扎染又叫做扎花布,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说最早是起源于中原地区,主要使用一些植物,提取颜色,通过扎花、染色、脱浆等许多道工序,最终做出预想的图案。小姐姐说,她身上穿的蓝裙子就是用的扎染工艺。

走进周城扎染博物馆,天井的上方挂满了蓝白色的长布,衬着蓝蓝的天空,又遮阴,又漂亮。在展示厅里,挂满了许多复杂图案的成品,有最常见的星星、月亮图,有“年年有余(鱼)”图,有人像图,听说最中间的那幅作品前后花了大师近三个月时间才完成,真是太厉害了!

参观完成品,便到了动手制作的环节。工作人员给每个人分了一块方巾,上面已经密密麻麻地扎了许多个结,只留了几个简单的图案让我们来实践,且有纹底稿。根据工作人员的介绍,我要先将图案对折,再按图用针线将边缘绣一圈,最后再扎紧。我有一针不小心绣歪了,只好请工作人员帮我拆掉重新绣。

扎完了花就到了染色环节。一位师傅将我们的作品统一放进锅里煮,说是要先脱浆,然后又浸入90度高温的蓝色染料桶里反复搅,最后用清水冲洗了4道,我们的扎染作品终于完成啦!

按照自己原先记下的编号,找到自己的作品,我小心翼翼地拆去所有的线,原来我做的是一枚漂亮的四叶草,希望它能带给我平安、幸运!


扎染(18)

今天下午的作文课,黄老师请来了纺织博物馆的三位老师来教我们学扎染,大家都十分兴奋。老师先发给我们一人一块丝帕和一些线。老师告诉我们扎染的历史:扎染是古代传统染织工艺,又名绞撷,还名搓撷,始于汉晋,发展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衰落于北宋 ,通过海上流传到日本,被日本视为国宝。扎染的方法很多,有圆形扎法,三角形扎法和正方形扎法等。

开始扎染了,老师告诉我们:“先把丝巾对角折成一个三角形,再折一次,然后把两个角向离折,然后抓住一个角,用线绕三厘米左右的宽度,然后打一个内扣结。”我愣住了,因为我不会系内结,便让前面的管雪箐帮我弄一下,她便帮我打好了。“打完结以后,不要把线断掉,接着打第二个结。”老师又说。我又让管雪箐帮我弄一下。打到第三个结的时候,管雪箐突然不见了,我又不会打结,怎么办呢?突然,我看见前面的.葛琳已经弄好了,便让她帮我弄一下。她打好结后,我又问她怎么把名字绕上去,她帮我把名字绕上去后,我把丝巾放在了浸水的桶里浸泡。

老师先把颜料倒在一个锅子里,然后把我们的“作品”放在了锅里煮了一会儿,我们的“作品”都变成红色的了,老师们把我们绕的线剪开来,看见是谁的名字就把这个给谁,然后,老师用电熨斗把我们的丝巾都熨干熨平。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自己来扎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