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热门18篇)
半首蝶恋花
2023-12-10 02:52:16
其它
读后感

柳永(1)

迷迷糊糊中,似乎又见到那一年的汴京。和风煦日,莺歌燕舞。前面是碧瓦飞甍的京都帝里,后面是纸醉金迷的烟街柳巷,而在这两者之间,伫立着一位衣袂翻飞才华横溢的男子,飘飘然地,如同盛世乾坤之中的一枝奇葩,对着眼前的繁华轻轻的吟颂:“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这一年,柳永“偶失龙头望”。科举未中而写下了一首《鹤冲天》,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触怒了龙颜,因此再一次的科举,本因上榜的他因为仁宗皇帝的一句御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而硬生生的被除了名。

也有沮丧过,但毕竟是年少气盛,不多时便真的打起了“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旗号,专为教坊乐工们填词,一时间,他的词因通俗精美而传遍京城。甚至乎连深宫禁地,塞外胡边,都在传唱着他的词。于是,他的名,便如同水中的涟漪,随着他的词作,一圈一圈的散播开去,撒满神州。

但是,待在烟花巷陌的时间太长,柳永骨子里的士大夫的思想也渐渐复苏,不登仕途终究只是一时气话,他也像一般的士大夫一样,一直没有断过平步青云的梦。只是,天子的嫌弃,却让柳永望金榜而却步。

他不服,于是便浪迹天涯,希望能遇上一位有心之人,能够渡他过仕途的桥。但长路漫漫,尽管他整日凄凄惶惶地临水登山,终究是无可奈何。那些故作风雅的人只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而表面上认为柳词俗不可耐,不愿与其交往,但背地里却又爱听歌女们唱柳永的词。

无奈。他毕竟是个风流才子,既爱着那种醉生梦死的奢华,又想着要光宗耀祖受重用。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抑或是说,鱼与熊掌,他一样也得不到。

于是,他浅唇轻翕,幽幽吟道:“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宾嗽,表里都峭。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取百十年,只恁厮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淹通着到。”

在如此日日夜夜的漫长的挣扎中,他早已是风尘满面鬓如霜,终于在景佑元年,年过半百的他改了名字中了进士,走上了梦寐以求的仕途之路。可是,由于朝中有人作梗,柳永终其一生都为能如意,期间虽有过归隐之心,但终究是放不下功名利禄,在这两种矛盾之间,年华尽老。

然而,太多的打击,太多的伤感,却成就了柳永词作上的高峰。有时侯我甚至会想,倘若当年仁宗皇帝见柳永之词不是龙颜大怒而是龙颜大悦,把柳永提拔从此重用,他还会不会创作出如此瑰丽的篇章?我不知道,或许柳永也不知道,我能看到的,只是所有的苦难与不幸,摧残了柳永的同时,也成就了另一个柳永,一个可以在千古词坛中叱诧风云的柳永。


柳永(2)

折扇开,醒木落。

说的是古今奇人,趣闻轶事。

“今《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便就此打住,众位听客还想听个什么新鲜事便请明儿个再来。”

说书人的书说的好,从堆起的茶钱和仍不肯散去的听客便不难看出。

当说书人遇上柳七,遇上他说的那个人。

当故事遇见历史,是梦,真,假。

——崇安,五夷山下。

那个白衣执扇稚气未脱的少年,悠然走着。

“严则必勤,勤则心成。”他一副勤勉诵书的模样,四书五经皆可信手拈来,于认真中带点倨傲。

如玉石新霁,皎色璇玑。

柳家排行第七的,柳七。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读圣贤书,望展鸿鹄之志。

说书人默默看着,少年的目光似乎穿透了他。

他有些疑惑这种现状又难免有些兴奋,兴奋是见到了他讲的故事里的人,不,是历史。兴奋之余又有些扼腕着,因为在他的剧本里,柳七这样的志向是注定要落空的。

“若尔屡试不中兮,将奈何?”说书人不由问道,夹杂着类似自言自语的叹息。

有时候,相同的段子说多了,其中人物的心情便总能体味那么几分,若柳七可以听到,定是会戏笑着吧,那样写着花柳琉璃的人,落拓,不羁。

“归省值花时,闲吟落第诗。”意外的他答了声,疏淡,眉宇间全然的不以为意,自负到了极点。

高中,升官。他假设的路。

说书人感到了一股稍稍的违和感。

他最得意的词作也终将奠定他屡试不中的悲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黄金榜上,再一次没有柳三变的名字。

震惊与失意,无可奈何的笑,眉宇间隐着几分晦色。

——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且填词去。

且填词去,自来恣意疏狂的奉旨填词柳三变便源自于此。

说书人即将真正见证一段历史,见证柳七开始混迹风月,填词民间的历史。

按捺不住的激动,他烂熟于心却未亲眼见过的历史。

于失榜名落中沉沦,又在烟花巷陌中蜕变,真正以词为生的风流才子,人间过客。

然而,柳七却没有踏足风月十千沽酒,而是带着小厮走进了他这里的宅第。

“蹙损眉锋碧,纤手还重执,镇日。”宣纸铺开,蘸上还未干的墨,续抄墙上的词。

大概是宋初流行的调子,字迹潦乱不堪。

——真州柳永少读书时,遂


柳永(3)

从柳永的不甘领略生命的圆满 ——读《柳永词传》

讯景如梭。一个生命的消逝可以似朝云暮雨般去留无迹,也可以像青山大水般万古长存,然则,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拥有自在的情怀,再好不过。只是,能如此看破与放下的,千古而下能得几人?

柳永曾言:“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销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如此,思忆往事,雍穆和平之下,必是不能言说的凄凉。于这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或许,曾经的得意是而今最大的失意。佛说:“佛门中,悟道有三种境界,勘破,放下,自在。”柳永亦如此般,当年少日,才显名露时,与些许狂朋怪侣,酒巷舞肆中饮乐长歌,流连忘返,惬意非凡。

许多人认为,柳永一生,无非汲汲于名。所谓奉旨填词,不过是落第的遮掩与名义的虚浮,又或是,争强好胜,究底是飘渺的幌子,为的不过是不服气的恣意狂歌和潦倒时的自我慰藉。只是以我之见,填词何用奉旨?长存亦不必永寿。奉承之作只因求仕心切,而求仕之心,多是为了柳父的遗憾,更有,是为这一生的不甘。柳永之父柳宜,前朝遗臣,倾尽一生未被重用,虽有官职,才名亦显,可终不过是地方小吏,无所作为。柳宜在柳永前还有两子,他们虽有功名在身,却资质平平,不及耆卿天纵英才,有倚马万言、提笔可待之资。父亲的厚望,多少是让原本洒脱自得的柳永过于执着功名的原因。

惜哉,一句浅酌低唱,一句太液波翻,断送了原本的前程似锦,官运亨通,也使他,带着不甘与埋怨,在原本不定的路上风雨兼程。不见春来马蹄践得落花香,唯有秋尽寒蝉深深唱。一个猛子扎入沉浮宦海,折进了恣意放荡的青春年岁,命运成了潦倒与凄凉的代名词。一钱光阴,两钱情怀,三钱苦痛,四钱执念,患得泉水煎沸,患失溪水作引,客子一生服用。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的确,心有不甘,故而难以放下,这是人之常情,超脱不得也属自然。只是,这放不下,这不甘并非本意,更多地,是对那不公的反抗,是对命运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乘风破浪,带着与生俱来的既定与认真。柳永在《少年游·其八》中写到:“一生赢得是凄凉,追前事,暗心伤。”沉重与凝滞,仿佛雪中饮酒,进口尚冷,入胃却暖,虽无法全然驱寒,却又使舒坦漫溢心间。那些柳永生命里过客般的女子,恰如这酒一般,饱受世俗冷寒,却给他原本孤寂的路途带来无法言喻的温暖。初至帝都时,是俊逸才子的把酒言欢。名落孙山,是失意文人的清歌久伴。唱《鹤冲天》,歌夜筵畔。沉醉的光阴,当真是唱的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记得柳父病重,柳永辞别归乡,那日的十里红妆,临江相送,粉泪消香,江流着色,重重寄词,只期愿久久莫忘。

伟大的诗人是用生命来成就他的诗歌的。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歌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给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切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可以说,诗歌是文人的宗教,更甚,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柳永虽不乏奉承与应付之作,可羁宦思旅之伤,虽写平常之物,然其气动于中而形于外,对人们的情感教化毋庸置疑,更甚,他将词作为一种艺术,上升到了终极关怀的程度,这是柳永作为一个词人,所流传的美丽。庄子言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柳词于世间,是千古而下的涓流,在远处可见蜿蜒流淌的美丽,在近处,是触手生温薄凉。仿佛迁延顾步采莲女,低头弄莲子,言道,人心亦是清如许。的确,心与情,总胜文才千万,何况,柳词兼备。

这种感觉,恰如所说的:“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我已不记得何日初见柳词,只记得,初见时的感觉,像是归人,哒哒马蹄声带来等待的如愿。情感的震撼与心灵的抨击,慢慢融为久远的哀伤,好似另一个自己在不同的时空与我相依,彼此宽慰多年的无奈。河流经过坎坷,波涛汹涌,入海处温润漫开。尽管,谁也不会忘记他的真正的温度来自冰山,可,海以亘古的博大宁静和波澜不惊容纳个体的生命。无论当初多少不甘,怎样求不得与放不下,终究在是寻得了圆满,也使我,在历史的烟波浩渺中,窥见内心的一抹微云,一份平静。

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而今品味柳永《乐章集》,仿佛了淡却了世事浮华,内心也愈加澄澈明静,自言道:“时来渐觉年光晚,犹拟清歌待晓声。”惟愿,长长久久,不离不弃。


柳永(4)

(一)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悠扬的啸声在庭院里飘荡,阵阵花香弥漫在空气里,空明的月光静静地荡漾在花海里,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

修长的手指仿佛有魔力一般,唇轻启,美妙的音符就跳跃起来,有时恍若千军万马的雄浑,高山流水般的壮阔,有时却好像湖面的静穆,春雨的缠绵。

箫声渐渐缓慢下来,最后变成了回音。“三变,快去正堂,你爹叫你。”柳母匆忙地喊道。他优雅地站起来,应声道:“我这就去”。

厅堂里,灯火通明,柳父正笑吟吟地与一位年近四十岁地中年男子交谈,旁边站有一个清秀的女子,柳叶眉,眼睛清澈的像一汪泉水,樱桃小嘴,一身蓝色更是显得清新明丽。“来,这是你兰伯父,这是鄙人之子柳三变。”柳父热情地向他们介绍,“兰伯父好,”柳三变看懂了父亲热切的眼神,乖巧地应承道,柳父赶紧接道:“以后三变到京考取功名,还望您多多关照。”“哪里,三变才华横溢,必能一举夺魁,不负重望。到时候恐怕是我沾光了。”柳父与兰安会心地笑起来,柳三变无心理会,眼神转到别处,恰巧对上一双清澈的眼睛,此时,四眼相对,一股电流传遍全身,不由得出了神,“呵”,女子轻笑的声音让他回了神,霎时脸红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问道:“兰伯父,这位是???”“小女兰芝,带她回乡看看,也了解一下自己的家乡”。“兰姑娘有礼。”柳三变彬彬有礼地问候道,“柳公子有礼”兰芝微微一笑地还礼道。

那年,他十八岁,她十五岁。

(二)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三年后,柳三变为了考取功名来到了京城,一切生活起居都由兰安打点好,暂居兰宅。

再次相遇,两人都变了不少,他更加英俊,风度翩翩,比以前更加的沉着冷静,心思缜密。

她更加美丽,亭亭玉立。比以前多了一份隐忍,虽然两人同居一宅,但厢房相隔较远,何况兰宅面积广阔,很少相见,但内心的那份情怀却越来越强烈。

一天,柳三变在刻苦的读了一天的书后,来到庭院里赏月。风微微拂起他的衣袖,飘逸潇洒。“柳公子很有兴致”甜美清脆的女中音在身后响起,他回过身,浩瀚的眼眸亮如星辰,嘴角扬起一个好看的弧度,“是吗?我看兰姑娘也挺有兴致的 。”


柳永(5)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6)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柳永(7)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 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柳永(8)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9)

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柳永(10)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流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柳永(11)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12)

“何须论得志,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柳永

是谁,奉旨而挥的笔墨,那般年少轻狂;是谁,烟花巷陌内佳人在侧,那般风流多情;是谁,年华垂暮堪堪及第,那般穷愁潦倒?

都是你啊,那抹永远的白衣。微微合眼,耳边隐约传来丝竹悠扬、仿佛我已身处那喧嚷繁华的北宋坊隅巷陌。灯红酒绿,莺歌燕舞,依稀见你流连于青楼楚馆、眠花宿柳,尽显意气风发,风流不羁之态。都是你啊,那抹清狂的白。

只是可惜了你的命运。“有志如此,浮名何用?且去填词!”圣上金口玉言,寥寥几字却已是断送了你曾经追求的仕途。也许就是该与功名无缘吧。

从此你的漫漫人生路,无论是圣眷,亦或是权力,都被淹没在那天涯羁旅,勾栏瓦肆中。纵然你风流狂傲,固然你才华横溢,却丝毫不能改变故事的走向。

你可曾不甘?


柳永(13)

柳永的爱情词写得非常有特色,可能因为都是柳永亲身体验,情动于心然后形于笔端,自然有着凭空想象难于表露的充沛意象与丰富情感。词的字里行间贵在以情动人,情切而意深,那种刻骨铭心的爱不只让自身销魂,也让每一个读者动容,这就是他在《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中所表达的相思,几百年来,一直让每一个被思念所困扰的人体验着,那是一种无比真切的表述。

柳永(984年—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因在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当时他和兄长三复、三接被世人誉为“柳氏三绝”。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柳永在宋词中有着很高的的地位。如果说李煜是宋词婉约派的开门人,那么柳永就是将婉约风格推向了鼎盛。他的词不仅风格浪漫多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委婉凄美,而且通俗易懂、音律谐婉、朗朗上口,在当时广为流传,以至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柳三变作新乐府,天下咏之”。乐工每谱得新曲,必找他填词,而歌妓只要唱了他填词的歌曲,就会“声价十倍”。这是宋代任何词人都无法相比的。故柳永受到歌妓们的爱戴。柳永也有自己思慕的美人,一生的追求,即使面容憔悴也不改初衷。他的这首《蝶恋花》就是柳永自始至终为追求真爱而不惜耗尽精力以致身体消瘦的真实写照。

《蝶恋花》却是柳永作于晚年。不论当年柳永是如何春风得意,疏狂放浪,而今都已然成为往事。此时的柳永登高而望,但见满目春愁。春愁为何物?见到春天生发的愁。什么愁呢?如果是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当然可以是怀春,可以是思念,可以是叹息韶华;如若是个年轻才子,当然可以是惜春,叹流年逝去,然理想仍遥遥无期。然而此时倚栏而立的却是位年事已高的柳永。看着这勃然生机的无际春色,就跟看着活泼可爱的小孩子在追逐嬉戏一样,不得不叹息自己的衰老。特别是,一位一生不得志的老人,望着这无极春色,想起自己此生再无有实现心志的机会,理当感到愁苦无穷。所以无边的春色都弥漫着愁绪了。而这种愁绪却没有人能够领悟的,这是怎样一种落寞无助的感受。当柳三变流连歌楼酒肆之时,红袖添香,多少红颜?拍歌饮酒,多少诗友?而今却再无人能知他心情了。

柳永年轻的时候借诗词和酒来消遣,但是没办法年轻时的那种兴致已然过去了,即使想要像年轻时的疏狂也永远的不可能,已经觉得无所谓了。但是,为了她而消瘦憔悴,这一点却始终没有后悔过。或许也正是“春愁”中的其中之一吧。因为“她”不在身边,满目春色皆是愁;因为她不在,没有人能“会凭栏意”;因为没有她,歌酒都无味。当然,这是对这首词的其中一种理解,但是,细细想来未免觉得有点肤浅。往深里再想想,柳永笔下的“伊”未尝没有所指。指代他过去的那种生活,为歌伎酒女乐工填词的豪兴,以及藐视官场终于落得漂泊一生的狂放。然而王国维却赋予“伊”以理想之意,拿了这句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之第二境。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了新的解释,也深入人心。为理想而孜孜不倦,不惜为其销魂着迷,即使憔悴也不后悔,正是追求理想者的确切描写。

北宋仁宗年间,有位女子叫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宋仁宗,得不到重用,中科举后只能当个余杭的县宰。他途经江州时,照旧流浪于烟花柳巷,结识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这是谢玉英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成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向谢玉英盟誓,表示忠贞不渝的'爱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至诚专一以待柳郎。柳永在余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女子,但未忘谢玉英。三年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谢玉英另寻新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的题词,发现柳永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所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柳永的爱情结局,但愿那读书人也有耐人寻味的下文。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两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通篇之警策。既然“对酒当歌”也无法排遣心中的愁苦,那么就索性任由自己的愁绪漫天飞舞,让相思来伴随人生也会衍生出无限的惬意。相思确实是一种精神上折磨,但这种折磨又是苦中含蜜的,为了心仪的女人,哪怕被相思折磨得瘦骨嶙峋、憔悴不堪也在所不惜!一个“终”字,使得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靡他的才子词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词妙在紧扣“春愁”即“相思”,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乎是“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锋,如此遮遮掩掩,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也更吸引人们去猜测、琢磨。

全词刻画了一个至诚男子追逐真爱的形象,心理描写细腻充分,词的最后两句,直表胸臆透辟地揭示了柳永的精神境界。柳永的这首《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把爱情的执著表现到了极致,成了后人表达真情挚爱的载体,尤其是最后两句,体现了人们永不言弃的精神,更是广为传颂。时间风雨数百年的吹吹打打,只是带走了浮尘,这蕴藏着诗人真情的诗篇,却一直在深深地感动着后人!


柳永(14)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

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皱水轩词筌》认为韦庄《思帝乡》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

其实,冯延已《鹊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柳永(15)

读柳永读后感

读柳永读后感一、

七律《读柳永》

浅斟低唱柳杨风,铺叙白描鬼斧功。

忍把功名轻看淡,逐随流水自朝东。

身来瓦肆情不愿,天赋才华果硕丰。

莫叹天公雷电闪,时逢逆境造英雄。

读柳永读后感二、

《读柳永》中阐述了一个逆境成才的道理,但在阐述中却包含着对逆境中成才之人的同情与歌颂。读梁衡的文章很过瘾;过瘾,是因为解渴。梁衡的散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我从不认为那种堆砌华丽辞藻而言之无物的东西是真正的散文,我也不喜欢读那些有一些内涵,但枯燥无比的文字。对于梁衡来说,语言的运用、选材的把握已不是问题,他已经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追求境界。"意匠惨淡经营中",他已经不满足于内涵的一般性挖掘,而是去寻求一个人、一件情、一处境的境界,洋溢着哲理美。

每读一次梁衡的文章,就有一次收获,而且感觉到,这是把山水游记和人物融为一体的绝好的范例。《读柳永》写得行云流水,既从中增长了历史知识,对词人柳永有了新的了解,又感受到其中的一种词的意境美。"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多么的富有诗意。而柳永那坎坷的人生之路,那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又是那样让人同情。正因为他的不得志,他的"奉旨填词"更有悲剧色彩。总之读后,留下了深刻印象。

读柳永读后感三、

读这篇作品使我得到很多美的感受和不同凡响的观点,在《读柳永》里,他告诉我"艺术的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的位置......柳永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才考取了进士,两朝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的人都顺利的做了官,或许还做的很显赫,但他们早以被历史忘的干干净净,只有柳永至今还享次殊荣......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梁衡先生的座右铭是:忧心为政,真情为文。从这篇文章中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认真思考,为文的真情。

读柳永读后感四、

今天我又翻看了梁衡在散文海外版发表的那篇《读柳永》,已看过多遍,还想读。柳永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大人物,但他那歪打正着的成就,揭示了做人成事的道理。

梁文中说:"柳永像封建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更大的光热?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更大的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一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官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自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而窥视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文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蓄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以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中国知识分子志向的多元化,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是从政的路上还是太挤,因为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为官从政会显示更大的作为,也会得到更多的个人私利。于是无论有抱负的还是有野心的有私欲的人都蜂拥而上。我也不能说自己高尚得不想当官,只想当一个有追求、有品位、有独立人格的官,而半官半文就是一个追求。官要当得正,文要做得精,官文并举,相得益彰。而我现在的职务,也是文化官,管文者要习文能文,才算称职。而文学对我,已是一种生存方式,乐在其中。我很佩服作者在此篇所表现出的高超识见,都很有眼力--他以"见识"取胜。


柳永(16)

篇一:当李师师遇到了柳永

青牙月、风起、紫薇香。红楼,灯火阑珊。高堂、伊人立坐,扶台下,群哥争闹,红楼围上,百花争艳,所曰:“乱花渐欲迷人眼,此久良宵值千金。”高堂、伊人、漠眼、伊人,惊国花容貌,腊月寒霜雪……

皇庭之上,结彩张灯,群臣百官,推杯换盏。庭中,歌舞升平,艳姬歌女,翩若群蝶于花丛,舞若惊鸿于蓝天,席桌暗角,白衣书生,淡这漠然,斟饮一人。素雅淡气,无声散出……

媚年光,户外古道,桃花深处,花香鸟语,片花落地,踏之无声,轻鞋留香。楼亭道,伊人立处,惊眸望花,花醉人亦醉。

青石极坡,书生移步,白衣袂角,化风而拂,书生,星眉剑目,英气无形而生,惊眸望花,花碎人亦碎。

白衣扬起,带走花香,青鞋踏去,花瓣落地,伊人启,树影婆娑,杨柳轻摆。

古道上,书生往,伊人行,花落下,四目见,父不离,良久,妇惊红,男忙转首。

片顷,再回首,亦羞涩,回目凝望,良久,书生前移,询芳名,答曰:李师师。

书生自荐,回曰,柳永。

永曰,修来百年良福缘,今得古道见七仙子,伊人花容惊月,沉鱼遁走,落雁羞红,所谓“琼瑶仙子落凡尘,惊却凡尘无数人。

师曰:桃花瓣开见公子,桃醉风,风醉桃。

永曰:古道踏径见伊人,蜂恋花,花恋人。

师眉轻拍,双弯明眸悦,淡这若笑,若花风吹拂。师曰:“若猖,休说轻兆之言”。

永急曰:“惶恐,失态之情言于表,失敬,话间已是手足无措。

师见,轻笑不语,屏手捂嘴,花枝乱颤,若仙子嬉笑人间。

永见久,惊醒,更不敢看,脸惊红。

师见之,更笑甚之,嬉说说……

是夜、星际、明月,在明湖畔,两人缓徐步至,河畔,幽静,浪花银闪。

望湖,永忽日:良子久混官声,方知官场昏恶,今日得见仙子,方知人间之乐,人生五味齐全,人生好戏!

师曰:红尘路上多少过程,每日强颜欢笑嬉闹红楼,才知风花寻雪月,情爱酒色如烟,人间真情才永存!

永曰:仙子、官场、情场皆如烟,不如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共行天涯,若何?

师曰:名利虚幻早笑谈,今遇情缘倍珍。

篇二:当林黛玉遇上柳永

清风飒飒,细雨潇潇,徘徊月下,露沾衣襟,心绪烦杂。百感交集之时,轻启朱唇,对月吟着风清云淡的意趣,对菊诵着清淡出尘的雅致。然而,终不尽兴,不由自主地添了句“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寸秋心”。的确,心愁难解,独自徘徊于长亭之上,任雨落风吹。

寒蝉凄切,树影斑驳,携壶玉浆,自斟自酌,无心无绪,“良辰美景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异曲同工的词句,却在不经意间主导了一场邂逅。

而后,长亭之上,清酒佳肴,相邀小酌,一阕清词,几句闲诗,共话愁肠。

他惜她,倾国倾城貌却无奈寄人篱下,无人相解,落得个多愁多病身。她叹他,博学多才,名比东坡,却被迫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风无声,却更寒几分;雨无言,却愈加湿冷。

同时天涯沦落人,哪堪风雨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之苦。

于是,她起身,梳弄青丝,却不料几片落红掉在发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心绪便这样愈加繁杂。泪,也无声地滴落。

他亦起身,走到溪边,俯首拨弄着一汪碧水,送落樱随水东去,与她共同心伤。几声叹息,满怀惆怅:人世烦乱,有多少红颜如水般悄然逝去,又有多少女儿似花般香消玉殒。他懂,此时的她亦是如此,承受着太多太多不堪。因此,才会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大悲;他懂,有太多的人不解她的情愫。因此,才会有“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的愁苦。因为他这个奉旨填词的人见过无数十七八的女孩儿在摧残下走完一声;因为他明白有无数执红牙板的女孩儿在压迫下结束了痛苦的一生。而眼前的她所追求的浪漫亦是冲撞了所谓“礼教”的。而相比之下,她的褪尽铅华更是与浮华尘世格格不入的。

而她,亦了解他的愁与怨。一句“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断送了他一生的前程。她明白,为人所用,寄人篱下,本应听之认之。而他的真性情直刺向“礼教”的心脏。“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这样的赞叹中写满了他的真诚。比起那些自恃才高,风花雪月,骄奢无度的人来,位卑而心低的他自然也与世俗格格不入。

同病相怜,心灵相通。情到深处,浅握双手。从此,她是他。

篇三:当柳永遇上李清照

他,本市繁华中的一个过客。形单影只却少不了风花雪月。历奢华,览昌盛,到头来只换得“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他喜欢良辰美景,风月琳琅。可现实回给他的却是疏影横窗,天地玄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纵然半城缟素,可那也毕竟是群妓合葬。

她,本是一代才女,天降红颜。只因丈夫的早逝,他变得消极、堕落,一次又一次的长亭远望,盼的是归人,来的却是过客。茶烟尚绿,人影茫茫,他满腹幽怨又该与谁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着愁直到玉殒琼碎,客死他乡,才化为灰烬,飘摇于莽莽河山。

他叫柳三变,她叫李清照。

柳三变与李清照的邂逅时在一艘船上,李清照的船。

柳三变只记得自己喝醉了,醒来变躺在了这船上。当他睁开眼看时,只见半轮皓月嵌在深蓝的空中,明亮而又清冷。风平浪静的湖上,只有这一片舟,漫无目的的飘着,寻不到来路,也看不见前途。船上一位如花似玉的可人正举杯邀月,似有满腔幽怨,却又难吐衷衷肠。

“你是谁?”柳永不禁问道。

循着这声音,李清照转过头来映衬在月色下,煞是一副楚楚动人的样子。美中不足的是嫩粉的脸颊上多了几分憔悴。柳永只是惊鸿一瞥,却感到了惺惺相惜。

“妾身李清照,济南人,敢问先生又是谁?”

“江山一过客而已。”

“是啊,匆匆韶华,似水流年,谁又能知道谁是谁呢!”

柳永有些震惊,问道“这夜色微凉,不知姑娘为何独赏残月?”

“月难圆,人难圆,情难圆,江山亦难圆。”

“柳永不禁想起了自己科举落第,红尘巷陌寻花走柳度韶光的生活。”月难圆可也终究会园。江山难圆不足惜,可惜是知难而退,畏首畏尾。惟这人于情不易操控,也不可操控。“说完这话,柳永幡然醒悟与这女子相惜在哪,原来都是这人与情。

”记得他说过,幽谷听溪,寻访群岚,可后来,落花凋零,水涸潇湘;他说过月洒寒江,玉柱琼梁,可后来冷惊残沟,三更榻凉。“

柳永不语,默默流泪,原来他与她的境遇竟如此相似。

他与她的故事便这样开始,后来他们竟然相爱。可是彼此都知道,只是在寻找替代品,心照不宣罢了。他们的故事在千年前演绎着,可他与她的结局却早已注定……

他们都是戏子,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霞染天光,确是需要一个人与你分享陌上花开的喜悦;烟笼柳暗,也的确需要一个人与你分享湖心水动的静谧;幽谷居士,也确是需要一琴一瑟方可合奏一首天籁。可这一切不是有怜悯、同情、爱惜就能完成的,更多的应是一份爱,敢于与子偕老的爱。

或者,他们的相遇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柳永(17)

少年柳永在武夷山的故事

【遇仙井来历】

白衣卿相柳永的家乡是武夷山五夫里的白水。鹅子峰、寂历山、屏山、梅岭……巍峨挺拔,山色旖旎;梅溪、籍溪、潭溪、白水……玉带环绕,水色清冽。好山好水好地方,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神仙儒士,悠游其间。

白水村静静地躺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梅岭之上群山环抱的腹地中,倚在鹅子峰脚下。白水的村口有一口井叫遇仙井。柳永小时候问他的母亲为什么叫遇仙井。他母亲便和柳永说起遇仙井的来历。

遇仙井原来只是口泉水甘甜的水井,水井旁有个小酒坊,酿造农家糯米酒。酒坊生意不好,有一天,来了一位装扮成叫花子的神仙,酒坊蒸糯米饭的香气飘来,叫花子上前讨糯米饭吃,酒坊人家让叫花子吃饱糯米饭,喝足糯米酒,又揉了几个糯米饭团让他带在路上充饥。叫花子取出一个酒坊人家送的糯米饭团放入井中,又用拐杖伸入井水中搅几圈。霎时,酒香就漫出井沿,井水成了糯米酒了。酒坊人家不酿酒了,取了井水就可当酒卖,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多年后,那位神仙又变成另一位叫花子模样来到酒坊人家,酒坊人家没招待叫花子,叫花子就去瞅那口井,问:“这井水好不好啊?”酒坊人家说:“好是好,只是没酒糟喂猪。”叫花子便取出拐杖放入井中搅拌几下,不一会,酒香消失了,井里的酒又变回清清的泉水了。

柳永听了后,对娘说:“娘,是不是有得必有失?得了糯米酒就失去了喂猪的酒糟?”娘说:“酒坊人家说没酒糟只是一个借口,其实呢,是他们不想再招待一个叫花子了。”

柳永又问:“娘,是不是一个人身份地位变了,那颗善良的心要不变才好呢?”娘说:“是的,要做一个善良、平和、勇敢的人。”大哥柳三复接过娘的话头说:“娘说的平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吧!”

【题诗中峰寺】

一个秋风飒爽的日子,柳永嚷着要去中峰寺。三兄弟乘秋风,攀藤萝,蹬石径,觅清流,上了鹅子峰,柳永大声呼道:“呜喂!”群山起伏,少年嘹亮呼唤的回声在山谷中来回激荡。柳三复、柳三接又带着柳永去找仙坛、仙井、棋盘。站在雩坛前,一涓细流缓缓往山下流去,柳三复见二人前来,说道:“乡民遇到荒年灾祸,就会到雩坛来祈祷。”

柳永沉默了半天,问:“是不是因为这里离天很近了呢?”柳三接笑着道:“神鬼难测,离天近有没有用呢?”柳三复说:“靠神靠鬼,靠天靠地,也要靠自己!”柳永不断地回味着哥哥的话,等抬起头,一只猿猴跳上中峰寺的飞檐攀上松枝,嘴里还衔着寺中的供品,柳永说:“我最想看的伏虎坛不就在寺中吗?走,去看看。”

三人步入中峰寺,烟气袅袅,却不见寺僧,伏虎坛的旧迹还在。柳永回转身,佛殿门外,视界开阔,天光透亮,远山叠翠,风从脚下忽忽穿过,一股郁勃之气涌上心头,他俯身从炉边寻了炭块,在壁上写下一首《题中峰寺》:

扳萝蹑石路崔嵬,千万峰中梵室开。

僧向半天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

猿偷晓果升松去,竹逗清流入槛来。

旬月经游殊不厌,欲归回首更迟回。

大哥柳三复说道:“就凭弟弟这首诗,也不枉此行了。”柳三接也是连声赞叹。

中峰寺景色优美,风水好,后来,朱熹迁葬父亲朱松的墓时,就选址中峰寺后。

【遇仙风雨桥】

《题在中峰寺》的诗随着香客的传播,小小柳永名气传遍了乡里,成了“鹅子峰下一支笔”了。一天,娘在检查课业的时候,问柳永道:“儿啊,《孟子》书中的‘声闻过情’,你可记得?”柳永愣了一下,不知道娘为何突然问起《孟子》,但他还是老实答道:“娘,我知道,就是一个人的名声超过了实际情况,名不副实了。”

娘又问:“那‘声闻过情’后面还有一句话你也记得?”柳永恍然明白过来,原来,自从他中峰寺题诗后,人称他“鹅子峰下一支笔”,娘是担心他飘飘然了,用“声闻过情”来警醒他,于是,柳永回答:“娘,后一句是‘君子耻之’——声望超过了实际才德,君子就会感到羞耻。娘放心,我要做一个名实相副的人。”

娘“嗯”了一声,点了点头。柳永也并不十分满意《题中峰寺》,感觉自己并未领悟的诗词章法,一边想着,一边信步沿鹅子峰的山麓小道走去,到了牛塘峡,村口风雨廊桥横在溪流上,他抬起头,恍惚见到一个道骨仙风的背影,等柳永走进,隐约听到一句“山前却是宰臣家”。柳永快步上前,想要同老人家攀谈,不想那背影却转出廊桥,倏然不见了,柳永再折身回到廊桥,只见梁柱上多了一首词,墨迹未干,墨香缕缕,柳永驻足细读,是首《眉峰聚》:

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柳永豁然开朗:词原来要这样写!一首《眉峰聚》让他参悟出了写词的道理:既要变化多方又要不离其宗,既要感情真挚又不能直白露骨……

后来,人称这座风雨廊桥为遇仙桥。

【悟道山心寺】

小船停靠到了赤石村的岸边,下船,沿山路走不远,就到了山心寺(现为天心永乐禅寺)。一百多年前,新丰(今武夷山吴屯乡)的藻光法师曾在山中望月悟道,柳永到禅寺的那日,是三月十五,正是月圆之夜。那夜,柳永一直坐在山石上望着春山之上的一轮明月,一条涧水轻轻地流下山去,明月如水,柳永说了句:“山似莲花艳,流如明月光。”三复、三接也一旁坐着,三接说:“唐乾符元年中秋,藻光禅师望着一轮明月升上中天,就悟道了!”他们在谈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心明月”的故事。

藻光禅师早年在吴屯,一个人守着空山,不由感叹:“只守着一坞白云,不如去观览千江明月!”于是,藻光禅师开始了五年的“寻月”之旅,先后参访雪峰禅师、鹅湖禅师和禅月大师,咸通十五年(874),藻光回到武夷山,在山心庵的月光下悟道。

柳三复说:“藻光禅师寻访千江的明月,但当他们安静坐在山心寺的那个中秋之夜,望着天上的明月,突然就想通了,明月就一直在天上,为什么还要踏破芒鞋去千岩万壑间寻找月亮呢?”三接说:“是不是指一个人在滚滚红尘中四处追逐,反而没有结果?”

柳永说:“可是,藻光禅师悟道前,也还是要走出一坞白云,还是要踏破千山万水,还是要曾经浩渺沧海的。”三复说:“也许是吧?看尽千江月,观遍万壑水,最后,山心的明月,九曲的溪流就会让我们豁然开悟了吧。”

接着,柳永道了句“看尽千江月”后不再言语。

【作词汉祀亭】

粼粼的九曲溪碧波蜿蜒而来,似乎也荡漾冲击着柳永年少的心扉,柳永张了张口,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一边,柳三接说:“去,逛冲佑观去。”

三人穿过坊额写着“渐入佳境”的牌坊,又观看了“三清殿”,走出来,三人到汉祀亭休息,山下是碧溪,山上是丹峰,那座丹峰是幔亭峰,秦始皇二年八月十五日,武夷君与皇太姥、魏王子骞等十三位仙人,在峰顶张开幔布当做亭子,结连着彩带当做屋子,宴请武夷的乡人,应召而来的男女两千多人,他们顺着彩虹桥到了峰顶,幔布的亭子和彩带的屋子里铺着红云茵、紫霞褥;鼓乐齐鸣,天籁嘹亮;席间摆满神仙的果品。这是幔亭招宴的故事。到了汉代,汉武帝又在山上设坛以乾鱼祭祀武夷君,山上留下了汉祀坛。此时,他们憩息的汉祀亭就是为了纪念幔亭招宴,武帝祀鱼而立的亭子。

柳永看过了武夷的夜色与山色,欣赏了武夷的晨光与水光,想到了武夷君、神仙谱,想到了碧水丹山云雾缭绕的霞光,山心禅寺深蓝天空圆而复缺的月亮,又忆起在风雨桥上看到的《眉峰聚》,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吟出一首《巫山一段云》:

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

九班麟稳破非烟,何处按云轩。

昨夜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

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苦读鹅峰下】

柳永母亲让三兄弟准备秋天的发解试(州试),柳永想起母亲督促他的课业,教他的人生道理,想到伏虎禅师、藻光禅师、还有那个背影说的“山前却是宰臣家”。柳永发誓立志苦读,学就要学出个出人头地。他写下一段《劝学文》,摆在自己的书桌案头当座右铭:

父母养其子而不教,是不爱其子也。虽教而不严,是亦不爱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学,是子不爱其身也。虽学而不勤,是亦不爱其身也。是故养子必教,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

从此,柳永每晚燃烛勤读,深夜才搁笔歇息。好学无时,苦读有恒,当州试发解,柳永得解,那时,正值九月,菊花开放。如此一来,不久,他便进京会试了。母亲把他叫到身边,母亲对他说:“虽然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但是儿啊,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去吧,去更大的天地施展你的才华。”

柳永想起那夜山心寺的月,少年心事,满腔的豪情与雄心,他对母亲说:“娘,孩儿要踏遍千山万水,阅尽天下人情冷暖,写尽天下长句短句,然后,再回来看娘。”

娘赞许地点了点头。柳永走了,离开了白水,当他回过头,看着娘的背影渐渐模糊的时候,白水、鹅子峰渐渐甩在了身后,他的眼泪涌了出来,泪中,还有对武夷山水的眷恋,他拭去泪水,告诉自己,自己不仅仅是“鹅子峰下一支笔”,他要像一只鹤,冲天飞舞,鸣于九皋。

尽管以后柳永浪迹天涯,再也没回武夷,再也没回白水,但是,他常常想起自己儿时的那片天,那片山,那片水: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般风月,会须归去老漁樵。

这是柳永《凤归云》的词句,写下这些词的时候,柳永多么思念他的家乡啊!

柳永离开了白水,如今,柳永遇见异人的遇仙桥,柳永攀登的鹅子峰,三兄弟下棋的棋盘石,柳永窗外的蜡烛山、笔架山……这一切,还在默默诉说着柳永的故事,而柳永的大哥柳三复,二哥柳三接都登进士第,写诗写词写文章样样精通,三兄弟的文才被时人称为“柳氏三绝”。


柳永(18)

你是那皇帝未封的卿相

你是那百代一人的文星

平生只喜好赏爱江山美景把诗歌吟诵

在华丽的秦楼里

慢慢地弹奏银筝

又有谁能听懂你的心声

抛弃了虚幻的功名

乘一叶小船驶入浩淼的波涛

披散一头长发吟风啸月五湖中

悲伤孤独经常感叹知音的稀少

面对美丽的佳人

洒泪唱出万千悲情

不是没有英雄壮志

叹只叹命运不好

变成了天际间一只孤寂的飞鸿

漫长的千年在宇宙长河中不过一刹那

从梦中醒来万境种种化虚空

只是至今仍然有美丽的歌星风情万种

高唱你的绝世名作《雨霖铃》

注:邓丽君的《相看泪眼》(即《雨霖铃》)歌曲风靡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