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集合19篇)
美丽心情
2024-02-06 05:27:58
其它
其它

《茶道》(1)

小时候的我对家里装着茶叶的瓶瓶罐罐很好奇,经常打开来看个究竟。现在,我开始学茶道。

课程上老师要求我们坐姿端正,给我们讲了茶道礼仪。茶道礼仪分为茶席礼。奉茶礼。谢茶礼。品茶礼。鞠躬礼五种,我们必须要做规范。然后,老师又讲了茶叶,从一颗新鲜的嫩芽开始到我们口中喝的茶要经过许多的程序。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茶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

接着,我们开始用玻璃杯泡绿茶了。只见老师铺好茶席,拿来几玻璃杯和余姚绿茶——瀑布仙茗。开始泡茶了,老师把一些瀑布仙茗放在玻璃杯里,倒入一些水,先把茶叶泡在水里,轻轻摇一摇,倒入七分满的水,那些茶叶瞬间全部翻滚,跳舞起来。过了一会儿,可能它们都累了,停止翻滚,跳舞,开始躺在水面上睡觉了。又过了几秒,那些茶叶好像嫌水面上太冷,一颗一颗慢慢到水底下睡觉去了。老师就把茶闻了闻,让我们自己动手泡。我很快就泡好了茶,那泡好的茶颜色明亮,闻了闻香气扑鼻,沁人心脾,品了一小口,口感鲜爽,忍不住就把这一杯都喝完了,可似乎还不解渴。

在家里,我也——给家人奉上了我泡的茶,在大家的赞叹中感受着茶的芬芳,享受着泡茶的快乐。


《茶道》(2)

中国茶的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可谓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河山分外妖娆。就是因为在如此的环境中才衍生出茶道。

茶的历史悠久,据传上古神农氏尝百草就是以茶做毒之用,此后被儒家、道家和佛家所推崇,皆以其有破睡之功,多倡导以茶代酒,由此造成了“僧不可一日无茶”的现象,中国历来都会评茶,亦有官方,亦非官方,官方评十大名茶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非官方十大名茶有:“太平猴魁、冻顶乌龙茶、云南普洱茶……

我不懂茶道,只是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些皮毛。茶道亦是道家的化身,更有“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的说法,因道家于巴蜀之地起源,因此在巴蜀中还流传着“七碗清茗,羽化登仙”的说法。

“茗者人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中国茶道讲究五境之美,那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品茶活动是表现一定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

品茶可以陶怡情操、修身养性,可以静心,参悟。沏茶一般是先说茶后注汤、闻香、观色、品味,倘若配以精心配置的茶具,在一个清悠静谧的竹园中,与几个朋友畅谈品茶,听着茶润入肚子中的声音,听着涓涓流水之音,那该是如何的景象呢?应该是可以消去尘世纷扰,静心平气的乐园吧!

注水浇灌,去以头汤,提壶让沸水急冲,水至七分,加盖少顷,三分过后,露之一隙,茗香自溢,观其色绿,形美,尝之小口,流转齿间,才始慢品之,感之味醇,香郁,叹曰:“此茶甚好!”

我们冲茶时,往往用的都是不透明砂壶或瓷壶,倘若用一透明的壶,你往往可见茶叶的情况,先是在沸水的润泡下,先是漂起,其间有升有落,最后皆沉于壶底,叶片舒平,茶色也就出来了。这不正像是浮沉之道吗?或许人们觉得茶能静心的原因正是因为它最终都沉下了吧!或许茶道的道也正是因此发出的吧!

“自沏清茗来一杯,暂凭清香抚尘心”。茶中之道,不是我所能参透的,但亦不舍琢磨和参悟。


《茶道》(3)

暑假,我的姑爷和姑姑来到了成都,和我们一起渡过暑假

有一天,我看到姑爷从行李箱里拿出了一套茶具,我问:“干什么呀?”“今天我们在院子里喝茶。“我好奇地想拿出来看看,可是,姑爷对我说:”晚饭后再看吧。”

……

终于到了晚饭后,姑爷把茶具和茶叶端了出来,我立马对姑爷说:“您能教我茶道吗?”行呀!“姑爷对我说。

“首先,用热开水淋茶杯。注意,千万不要用手去摸茶杯,只能用夹子夹。“姑爷在给我讲洗茶杯的方法,”之后再把一个茶杯里的水倒出来,把这个杯放在另一个杯子里洗。“我慢慢地操作着,生怕把茶杯打破了。终于,我的茶杯洗好了。”洗得不错哦,不要太紧张了。“姑爷评价着说。

“第二步,再把茶叶放在茶盅里,不要放多了。“放好茶叶后,再把水加进去。”我加了一半水,突然,姑爷说:“第一道茶一定要加漫出来。”“哦”

加满后,再用茶盖把茶泡赶出来。过了一会,茶就泡好了。再用茶叶漏把茶水漏出来。第一道茶拿来洗杯子,第2次才能喝。这样,茶才会香而不苦。

闻一闻,嗯,那清香沁人肺腑,抿一抿,真好喝,茶真是香,真是清爽。

今天,我学会了——茶道


《茶道》(4)

我的家乡在潮洲,那里的人非常的喜欢喝功夫茶。砌功夫茶的专用茶,种类有很多,主要喝《铁观音》。

《铁观音》是茶叶的一种。茶树在山上。好的《铁观音》茶树长在较高的山上。到可以摘的茶季时,便摘下茶叶让制茶师傅拿去加工,制作。,因为这种茶叶在山上吮吸露水,山泉成长,再加炒制得好。冲茶时周围便会弥漫着一股清香。当然,也不是说茶叶好就能冲出好的茶,而还要配上好的水—最好是山泉水,好的茶具—最好是紫砂壶,才能冲出真正的好茶。

我们家乡沏茶很讲究,有独特的冲法。有客人光临的时候,就要砌功夫茶请客人喝,客人入座,主人把茶具拿出来,茶盘一般都是木制的,茶壶,杯子才是瓷具。并开始烧开水。主人坐下,在把茶叶放进茶壶前,必须挑茶,所谓挑茶就是把茶叶中的茶枝、粗叶、杂质等挑去,这时候主人会与一边与客人聊天,等水沸了,就可以冲茶了。先把茶具淋洗一遍,洗茶具不能用手洗,而是要用一个干净小夹子夹着洗茶杯,这样做,除了有高温消毒的作用,杯子温热,还可以令茶更加好喝,洗完茶具,就开始沏茶,第一遍叫洗茶,是不能喝的,要倒掉,第三道是最好喝的了,因为味道出来了。冲茶时的动作,都有它们的名字,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天官赐福”等,这些给工夫茶添上了不少的乐趣,成为我们潮州茶道的独有的魅力。

我们潮洲人喜欢喝的工夫茶,作为时尚,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但是,它始终是潮洲特色饮食的一部分。


《茶道》(5)

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他们都是地球上的一分子,茶当然也不例外。茶,生于幽阴山坡之上,浸润和风细雨的轻柔,汲取月亮星辉的精华,氤氲着若有若无的山岚野雾。

一壶紫砂,一注沸水,高低缓就,慢慢冲泡。点点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嫩蕊,上下浮沉,自有经历风雨而从容不迫、面对焙烤而安定审慎、泡于沸水而清香四溢的坦然。

茶的一生如此艰难坎坷。它经过大火的焙烤、沸水的冲泡后才散发其固有的芳香,当芳香散尽后又被人抛弃。回头想想,人的生命不也像茶叶一样吗?人生在世要经历太多的风吹雨打,接受太多的翻滚沉浮的历练。经历过太多磨炼与洗礼后的人生,才能达到一种宠辱不惊的境界,才能多几分宁静与坦然。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的苏东坡,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多蹇,政治命运的浮沉,满腹冤屈的难诉,真是命途多舛。但正是“乌台诗案”使他集儒、道、释三家思想于一体,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在文坛之上独领风骚。正如余秋雨所说:“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成全了苏轼。”

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身残志坚、驰名中外的霍金……他们无一不是于“揉捻”中成长自我,于“沸水”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典范。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被称为“东方小巨人”的姚明,因来自“第三世界”而让弗朗西斯无视他的存在。面对“弗老大”的不冷不热,不理不睬,甚至在赛场上不与他配合的艰难局面,姚明没有退缩,没有埋怨,而是以自己的实力融化了这座“冰山”。在他俩的密切配合下,火箭队雄威大振。艰难的局面,重重的阻挠,让“小巨人”更坚定了他追求和谐的信念,也让全世界叹服礼仪之邦的精神高贵。

他们度过了如茶的人生,在困难与磨砺中提升了自我价值。

凤凰接受涅槃的洗礼,在浴火中重生。

茶叶接受烘焙与揉捻,在沸水中飘香。

人生接受风吹雨打,在生命中绽放光彩。

这就是如茶的人生。


《茶道》(6)

平时对茶有种蒙胧的感觉,却从未真正地喝过茶,品味茶之韵。今日有幸,妈妈的朋友田伯伯相约,我随之去苏州吉庆街茶人村喝茶。

茶庄与茶馆不同,没有茶馆前炒茶艺术的表演,没有茶馆的喧闹,却带着几分幽静,几分淡雅。茶庄里有茶室,虽然被冰冷的玻璃隔开,但隐约可以看见隔壁茶室的茶客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大概茶庄的老板是欣赏文学艺术的,在茶庄内开设了评弹,被点点群星(茶室)围住,为没有话题聊的茶客添了乐趣。

茶室走廊古色古香,也可以看出茶庄老板对古文化研究颇深。茶室与茶室之间被透明的玻璃隔开,玻璃间夹着古代的竹帘,甚是优雅。走廊墙壁放着仿古的书柜,书柜上还放上几本古代名著,让人仿佛进入了古时的茶馆。墙壁上挂着苏州的刺绣,甚妙。

茶庄老板虽未曾见面,想必也是诗作大家。茶室的名字起的古色古香。中式茶室的名字用的是苏州名胜:沧浪亭,藕园、拙政园等;日式茶室的名字也优美之至:清风、明月等。

品茶也有讲究,论茶名,闻茶香,观茶形,品茶味,都是茶道,首先当然是点茶。茶庄老板起的茶名可谓是妙不可言:冰清玉露、国色天香等。接下来是冲茶,每个环节都有名字,温杯最为讲究,紫砂壶里外都要温。其技巧的名字更是绝,倒茶有高山流水、乌龙吐珠等。

茶冲好了,可我这个茶界新手却手足无措了。还是田伯伯指点迷津,教我先闻茶香。哇!真香!原来茶道不但体现在冲茶上,更表现在品茶上啊!

正当我沉静在茶的芳香中,田伯伯提醒我要喝茶了。对啊,我的眼睛鼻子享受了,可别忘了嘴巴啊!我轻轻呷了一口,一股清香沁人肺腑,令人精神振奋,头脑清醒,好茶!茶叶细嫩,茶香迷人,茶味清凉。茶道原来如此!

论茶庄,在于茶庄的美,

品茶道,却在于心灵的投入!

投入茶名之中,体会茶的魅力;

投入茶香之中,闻其茶的芳香;

投入茶味之中,品味茶的清新……


《茶道》(7)

我爸爸平时喜欢喝茶,尤其爱好功夫茶,看见爸爸喝茶的时候,我就问爸爸了许多关于茶的问题,爸爸就说教我关于茶道的一些知识。通过爸爸的讲解和演示,我了解到了关于喝茶的大致顺序和讲究。

第一道净手和欣赏器具就是先洗干净手,请客人赏茶,然后是赏具。

第二道烫杯温壶就是开水冲洗茶具,卫生清洁的同时,也给茶具预热。

第三道马龙入宫就是放茶入茶具,很简单的哦。

第四道洗茶倒水入茶壶后,赶快把水倒出,清洁茶叶。

第五道冲泡把开水再倒入壶中,倒水的过程中要壶嘴点三次头,爸爸说这叫凤凰三点头,对客人表示敬意的意思。

第六道春风拂面用壶盖拂去茶末,为的是不让上面的茶叶入口。

第七道封壶就是盖上壶盖,保留香气。

第八道分杯茶杯入托,准备喝茶。

第九道玉液回壶就是给客人每人倒一杯茶。

第十道分壶就是将茶汤分别倒入客人的闻香杯,要到七分满,表示尊敬。

第十一道奉茶双手送杯给客人。

第十二道闻香客人轻闻杯中的余香,呵呵,最好能有陶醉状,表示对主人茶的欣赏和赞叹。

第十三道品茗 现在终于可以喝上茶了。


《茶道》(8)

为茶只品,为身止行,思有惴,为盏余香。

——题记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茶”这个字情有独钟。总觉得第一眼望去的感觉就是淡。或许是茶落入热水中蔓延交融后所散发的淡淡清香,或许是单调清雅的颜色带来的视觉体验,或许是品茗时沁入口中的淡苦。茶之所以能够交融多种感觉于其中,不只是因为本身的醇,更多是沉淀于中的历史与流动其中的文化。

茶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传说中的茶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的药。而茶真正成为意义上的茶还是源于陆羽的“意外”。到西汉时,茶已经成为宫廷的一种高雅消遣。唐代时饮茶蔚然成风,茶文化空前发达。

“僧道争以茶献……每斟无一两口,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确实如此。而茶道与茶之间密不可分,千余种茶,传统的制茶工艺,泡茶的艺术,品茗的技巧……种种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升华。

民间对于茶也有各种见解。比如“茶中天下事”。将天下的大事融于一杯茶中一饮而尽,古韵便渐渐冲入其中了。还有所谓的“茶馆”,并不仅是喝茶的地方。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在茶馆中实现了对“心静”与“身静”的追求;茶馆里结友、逗鸟、言天下事……各种事物随着一杯杯茶的品尽,随着历史的消融,渐渐淡入历史的书卷。

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碧螺春、铁观音、毛尖、龙井……这些茶早已深入中国人的心底,沉积着千百年来的茶文化。所以当一杯醇香的茶摆在面前时,我们都会有油然而生的敬意。不管在哪里,总能看到一些淡空一切的饮茶者。正是因为千百年的文化之茶,才使得茶的清雅与淡然渗透入人的心中,延续了数千年。

正所谓“若心中有茶,则处处为馆”。中国人不愿意将茶提升到品味的高度,更不愿将其当成民族沿袭。因为茶的文化根源存在于那里。更多的是要传承那种茶所象征的人生态度,将古老技艺流传下去。以茶为本,以茶为承,以茶为根,以茶为品。

一抹浓香再次汇到鼻尖。这次不再是淡香了。它所汇聚的文化一点点的浸入,为盏余香。正所谓以茶之道。


《茶道》(9)

茶,香醇醉人,喜欢喝茶的人,却知道茶微苦,入口带着浓郁的芬香,可还是掩盖不了茶的苦。

我曾经问过一位爱茶的长辈,为什么对茶有那么浓郁的感情?他回答说:“茶刚入口时苦,喝过后却有种香甜,令人回味!”“茶如人生,先苦后甜,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忆。”也许是当时年少,并不懂得长辈所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光的飞逝,不知不觉间,我也爱上了喝茶。起初喝茶只是听说,茶能提神醒目,喝过后不易打瞌睡。也确实,茶苦成那样子,想犯困也难。还记得中考前的那段与茶相伴的日子。我属于易犯困体质,中午下午上课总会钓鱼打瞌睡,弄的老师都怀疑我是不是每天熬夜学习,午休也不睡觉,光顾着奋斗了。有时甚至还旁敲侧击的告诉我,不要为了学习而伤害自己的身体。我在心里默默自嘲:哎呀,对我也太好点了吧!其实我只是睡不够而已嘞。老师关心我时,我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用现在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就是:你这样子对待老师,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后来为了让老师、家人安心,我默默拿着家里的茶叶,每天喝两大杯茶,来提神醒脑。但那段时间真的很煎熬,那个茶叫一个苦啊,那种感觉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本以为中考结束了,我就能远离茶这种恐怖的饮料。可没想到,我却爱上了这种味道,香醇芬芳,虽然入口时略微苦涩,但却能带来满腹清香,有时甚至还带着一丝丝的甜。现在的我虽喜欢茶,但却不会像中考时那样疯狂的“追捧”只是隔一段时间,坐在自家的客厅,煮一壶开水,泡一点茶叶,细细品尝。

茶道亦人生之道,先苦后甜。正如同周华健的歌曲《真心英雄》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正如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写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初中三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现在,我已走进自己心仪的农垦实验中学,期待着自己在这里腾飞!


《茶道》(10)

“小宝,给你奶茶。”从妈妈手里接过红豆奶茶,冷得快成冰的我立刻放松下来。轻轻地喝了一小口,感觉比别家的奶茶好喝,味道醇。于是问:“老妈,这奶茶是哪家的,味道很好。”“答曰:“舞茶道。”

真好的名字。

奶茶如丝般在嘴里融化,如精灵般在嘴里舞蹈。这个名字再贴切不过了。“舞茶道,舞茶道。”心里默念着,似乎看透了这背后的文化,又似乎没看透,在云里雾里徘徊。

“冬天里有杯热茶喝,比什么都好。”确实,温暖香甜的奶茶,能化作百指柔,渐入身心,慢慢的,整个身子都暖起来了。绿茶也是,苦后的甘甜,十分耐人寻味。

于是乎,想到了日本的茶道文化,日本人大概很喜欢茶,慢慢地,把这个先苦后甜的,水色如碧的茶饮料奉若神明,喝之前还要沐浴更衣什么的,仪式十分烦琐,我可以理解,但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林清玄所描绘的中国茶道。

中国是茶道的创始国。发展起来,喝茶的的过程早已经删繁就简,茶道也越来越高深。如林清玄文中描绘那样;“行脚僧携一壶走天下。”“置茶三分一,以壶嘴就饮。”出神入化的自由,也有出神入画的意境。试想,一位沧桑行脚僧,携带一紫砂壶,休息时,以壶嘴就饮,那是多么地宁静,多么有意境,多么自由,多么沧桑,多么耐人寻味啊!

茶,一个悠长而深远的话题……


《茶道》(11)

朋友送我一小袋普洱茶,并告知这可是上好的普洱。久闻其名,却未曾品其味,得后速取一小块置于保温杯里沸水冲泡。带着虔敬之心品尝,味蕾没有想象中雀跃,弃之一旁,隔天倒掉。一日又见好友,被问及喝茶之事,我如实告知,表示未见不同,感觉一般。友人问我如何冲泡后,摇头道:“如此牛饮,白白糟蹋了好东西。”友走后,我百度了一下普洱茶的泡法,茶具、用水、水温、茶量、浸泡时间、冲泡次数都有说道,喝茶还要如此麻烦,想想就心累。

说起喝茶,我还是喜欢小时候茉莉花茶的味儿,五毛钱一大袋,买回家倒入玻璃瓶内,偶有几朵花瓣掺杂在里面,甚是好看。夏天的傍晚吃完饭后,取一小撮茉莉花茶放于父亲的大瓷缸里,沸水冲泡,等一小会儿再倒入自己的花边碗里,半躺在院里的竹椅上,一边喝一边吹着浮在水面的花瓣,鼻间仿佛轻嗅到茶园的清香。母亲说喝茶也有喝醉了的,我想那也是美醉了吧。

父亲那时在村办工厂上班,为了维持生计,下班后还要和母亲去山上的石湾里采石。母亲必然要带暖瓶和大瓷缸去,用暖瓶为父亲冲好茶水,再倒入大瓷缸里凉着,父亲口渴了就端起大瓷缸“咕咚咕咚”地喝个痛快。父亲喜欢喝茶,我们也跟着喝,久而久之,饭后喝茶成了家里的饮食习惯。那时我们家极少做稀饭粥品,母亲每天都要备足茶水,供我们一家人喝。喝习惯了,即使晚上喝了浓茶,夜里照常呼呼大睡。

后来,父亲血压高,每天都得吃药控制血压,因怕喝茶后解了药性,从此父亲便不再喝茶。母亲给父亲熬制稀饭代替茶水,慢慢我们也习惯了饭后喝粥。喝茶的习惯退出我们家很多年了,父亲去世后,家里除了来客人时备点茶水,平时都不再泡茶喝。

朋友中有喜欢茶道的,一次请我喝茶。见古色古香的茶桌上放着一个个小壶小盅,有如工艺品,朋友用小火炉煮茶,一泡二泡三泡后斟于小盅里,喝前定要我闻一闻,然后告诉我要细呷细品。这种功夫茶我是喝不了的,我不懂茶道,更不喜欢茶艺表演。据南宋周密的《乾淳风时记》中记载,是因为某些茶稀少珍贵,不舍得饮用,才有了只供观赏或先观赏、后品尝的玩茶艺术。我喜欢大碗喝茶,再好的茶我也喝不出两腋之下习习生风来。

蔡澜在《茶道》里写道:茶是应该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怎么喝,就怎么喝。真情流露,就有禅味。有禅味,道即生。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任何受约束感觉不自在的喝茶方式都不是茶道,只要自己喜欢,牛饮茶汤,喝廉价的茉莉花茶也会感觉惬意。

可惜,父亲去世后,我每每提到茶都很怅惘,想必是里面少了父亲的味道吧。


《茶道》(12)

我的家乡在潮洲,那里的人非常的喜欢喝功夫茶。砌功夫茶的专用茶,种类有很多,主要喝《铁观音》。

《铁观音》是茶叶的一种。茶树在山上。好的《铁观音》茶树长在较高的山上。到可以摘的茶季时,便摘下茶叶让制茶师傅拿去加工,制作。因为这种茶叶在山上吮吸露水,山泉成长,再加炒制得好。冲茶时周围便会弥漫着一股清香。当然,也不是说茶叶好就能冲出好的茶,而还要配上好的水—最好是山泉水,好的茶具—最好是紫砂壶,才能冲出真正的好茶。

我们家乡沏茶很讲究,有独特的冲法。有客人光临的时候,就要砌功夫茶请客人喝,客人入座,主人把茶具拿出来,茶盘一般都是木制的,茶壶,杯子才是瓷具。并开始烧开水。主人坐下,在把茶叶放进茶壶前,必须挑茶,所谓挑茶就是把茶叶中的茶枝、粗叶、杂质等挑去,这时候主人会与一边与客人聊天,等水沸了,就可以冲茶了。先把茶具淋洗一遍,洗茶具不能用手洗,而是要用一个干净小夹子夹着洗茶杯,这样做,除了有高温消毒的作用,杯子温热,还可以令茶更加好喝,洗完茶具,就开始沏茶,第一遍叫洗茶,是不能喝的,要倒掉,第三道是最好喝的了,因为味道出来了。冲茶时的动作,都有它们的名字,如“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天官赐福”等,这些给工夫茶添上了不少的乐趣,成为我们潮州茶道的独有的魅力。

我们潮洲人喜欢喝的工夫茶,作为时尚,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但是,它始终是潮洲特色饮食的一部分。


《茶道》(13)

平时对茶有种蒙胧的感觉,却从未真正地喝过茶,品味茶之韵。今日有幸,妈妈的朋友田伯伯相约,我随之去苏州吉庆街茶人村喝茶。

茶庄与茶馆不同,没有茶馆前炒茶艺术的表演,没有茶馆的喧闹,却带着几分幽静,几分淡雅。茶庄里有茶室,虽然被冰冷的玻璃隔开,但隐约可以看见隔壁茶室的茶客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大概茶庄的老板是欣赏文学艺术的,在茶庄内开设了评弹,被点点群星(茶室)围住,为没有话题聊的茶客添了乐趣。

茶室走廊古色古香,也可以看出茶庄老板对古文化研究颇深。茶室与茶室之间被透明的玻璃隔开,玻璃间夹着古代的竹帘,甚是优雅。走廊墙壁放着仿古的书柜,书柜上还放上几本古代名著,让人仿佛进入了古时的茶馆。墙壁上挂着苏州的刺绣,甚妙。

茶庄老板虽未曾见面,想必也是诗作大家。茶室的名字起的古色古香。中式茶室的名字用的是苏州名胜:沧浪亭,藕园、拙政园等;日式茶室的名字也优美之至:清风、明月等。

品茶也有讲究,论茶名,闻茶香,观茶形,品茶味,都是茶道,首先当然是点茶。茶庄老板起的茶名可谓是妙不可言:冰清玉露、国色天香等。接下来是冲茶,每个环节都有名字,温杯最为讲究,紫砂壶里外都要温。其技巧的名字更是绝,倒茶有高山流水、乌龙吐珠等。

茶冲好了,可我这个茶界新手却手足无措了。还是田伯伯指点迷津,教我先闻茶香。哇!真香!原来茶道不但体现在冲茶上,更表现在品茶上啊!

正当我沉静在茶的芳香中,田伯伯提醒我要喝茶了。对啊,我的眼睛鼻子享受了,可别忘了嘴巴啊!我轻轻呷了一口,一股清香沁人肺腑,令人精神振奋,头脑清醒,好茶!茶叶细嫩,茶香迷人,茶味清凉。茶道原来如此!

论茶庄,在于茶庄的美。

品茶道,却在于心灵的投入!

投入茶名之中,体会茶的魅力;

投入茶香之中,闻其茶的芳香;

投入茶味之中,品味茶的清新……


《茶道》(14)

我爷爷是个爱喝茶的退休教师。星期日晚上,爷爷和我做起了茶道。

爷爷拿出他钟爱的紫砂罐,又分别放置了茶桌、紫砂杯、紫砂壶和洗茶漏斗。哦!对了!当然不能少了一包上好的乌龙茶。

爷爷把茶叶放进紫砂罐,准备开始洗茶。我问道:“爷爷,为什么要洗茶呢?”爷爷解释道:“洗茶可以去除茶中的涩味和杂质。”说完,洗过的茶水从洗茶漏斗流到了垃圾桶里。爷爷开始泡洗好的茶叶,泡好后爷爷把紫砂罐的扳手转到了出茶口,茶水就缓缓流进紫砂壶里,”爷爷给我倒了一杯。还没等我拿到嘴边,爷爷严肃地说:“要先闻一闻。”我闻了闻,没什么香味。我又仔细闻了闻,果然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我先小口抿着,发现不苦,就一饮而尽。后来,我也不知道喝了几杯,得到的收获是:圆鼓鼓的肚子、半夜差点尿床,呵呵!


《茶道》(15)

在我的印象中,秋天是多姿多彩的。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土黄的枯叶……今天,我来到龙井八景,跟随着脚步,品深秋的味道。

踏着落叶,走在龙井八景的问茶古道中,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簇簇翠绿的茶树。它们长的矮矮的,一群紧挨着另一群。深秋,不少茶树都开了花。从外层嫩绿的花萼,娇白的花瓣,到里面淡黄色的雌雄蕊,颜色是多么鲜艳。有些花已经枯萎了,整朵花也微微下垂;有些亭亭玉立,朝着我微笑;还有些花呈圆形,含苞欲放。如果你仔细瞧瞧,还会发现绿叶上还会有淡黄色的花粉呢!一抬头,就能看见远处笼罩在云雾的群山,蜿蜒起伏,这景色真是太美了!

顺着哗啦啦的溪水声,我们在古桥上稍作休息,一路向前,就是龙井八咏诗碑廊了。传说,曾来到龙井四次,寻山问水,观茶作歇,写下了《龙井八咏》。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诗句就是“过岭即为上天竺,琳琅韵里步云霞”了,描写了风篁岭的优美景色。欣赏诗,又来到了龙泓涧。早晨,草上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鲜红的枫叶伸到石桥上,听着小溪欢快的歌声,是多么好的享受。一阵秋风徐徐吹来,送来了丝丝凉意。又一片金黄的落叶从树上飘落,龙泓涧上翠绿的浮萍随着风倾泻而下。

穿过过溪亭,沿溪而上,便来到风篁岭。远远望去,树木的叶子从土色到黄绿色,从橘黄色到鲜红色,再到碧绿,这么多的颜色重叠在一起,显得那么有层次!一只白鹭从空中飞过,震落了几片叶子,夹杂着林中阵阵鸟鸣,整个风篁岭显得生气勃勃。阳光照在林中,投射出片片影子,茶树的花也闪烁着光芒,好像被人刚刚擦拭过,泛着银光……

仰望蓝天,闭上双眼,我做了个深呼吸,此刻,我仿佛闻到了龙井茶的清香,从茶园的那一头飘来,夹杂着秋的味道,似乎更令我陶醉了。


《茶道》(16)

暑假,妈妈给我报名参加了一个活动,让我了解了茶道,这个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觉得茶叶很普通,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通过老师介绍,我才发现茶文化的深奥和源远流长。首先,茶叶分为六种: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看起来好像是按照颜色来划分的,其实他们是按照发酵程度来区分的;其次,泡茶不是简单的用开水冲泡就可以了,有很多讲究和礼仪,主要为嗅茶、温壶、装茶、请茶、续茶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和礼仪。

老师让我们自己泡,泡好后,要求把第一杯茶给父母喝,第二杯茶给朋友喝,第三杯才给自己喝,通过这个礼仪让我明白中国传统优秀品德——尊孝忠义。

品茶还十分注重场面,道谢都是不说话的,如果是长辈给你续茶,你用右手除大拇指之外的其他四个手指敲打桌子,是同辈只要三个手指头敲打桌子,提供是晚辈就要两个手指敲打桌子。

老师和我们讲了所泡完的茶叶只用来里面40%的有益成分,还有60%一般就被抛弃了,其实可以用来做菜、蒸饭,它都会给我们带来一股清清的醇香。

通过茶道的学习,不仅让我明白茶的来源、茶的历史、茶的分类,更让我明白茶道蕴含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茶道》(17)

童年是一泉清澈的湖水,片片波澜都生机踊跃。小学时人受教生涯中最快乐的学校,只因在那里,我们都还是天使般澈跃的孩子。

一小撮绞股蓝在开水的鼓励下肆意翻飞,勾住了我的目光。茶的主人——安老师轻轻的对我笑着,与绞股蓝的香味一同躲进了记忆。她曾对我说过这茶极苦,我接过她递来的茶杯,学着她的样子轻抿,却没有露出像她一样享受的神情,而是深深地皱起了小小的眉头。

但她行事的风格却并不温和,恰恰相反,似酒一般刚烈,雷厉风行。记得有一次描红,因为不小心抹脏了,便被微怒的她揪进了办公室。她“豪爽”地将面前的红茶一饮而尽。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练字的道理,并说了什么修身、齐家云云,因为当时不懂,不久就忘了,后来虽然苦练了许久,却也终究无甚结果。

她的朗读句句精美,但无法否认的是,她的音色并不好,声调一高,嗓子就变得十分沙哑。于是后来,她又改喝了菊花茶内加胖大海。我总是很有热情地去帮她接热水并慢悠悠地回去,为的是看那干瘦的小硬物很神奇地发成一个又软又胖的毛绒绒的小球,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

她是我小学中最重要的一位恩师,因为她曾给过我比别人多得多的知识以外的道理,而当中,就有“自立”的精神,让我能够信心满满地面对生活,这比任何一门知识都重要的多,也得之不易。

她也许不懂茶道,因为她不曾向我提及,可她似乎是懂茶的,将我对她的记忆用各色性格的茗茶串联。她所带给我的并不是想象中的甘苦,恰恰相反,是茶水下肚后留在口中满满的温香。

端起面前的清茶轻抿,思绪随着香气缓缓飘逸……


《茶道》(18)

素净的瓷杯氤氲着袅袅香气,静谧的夏夜窗外只剩微微蛙鸣,丝绸一般的夜色泛着月光的清辉,茶香便扑满了整个闲适的雅轩,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正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空旷心境。茶道亦是人生之道,心境平和,像那新芽在刚烹的泉水中回旋、飞舞、沉淀,留下一丝丝新绿氤氲茶水之中,清、恬、缓,茶道正是如此。

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采茶、挑茶、烹茶,再到品茶,哪一件不是令人心生欢喜的呢?茶自酌,心自静,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明月皎洁之时,一盏清茗酬知音。

人生就像一杯清茶,第一口品来略觉苦,第二口渐觉涩,第三口回觉甜。细细品味,清香甘甜,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甜则是它的馈赠。这就是茶道,人生的意义又何尝不在于此呢?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茶自是能涤性,苦中有甜,甜中有苦,茶道中自见禅意。正像“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间,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吃茶闲暇之间,剩在齿颊间心胸里的只是清幽淡雅的禅意。


《茶道》(19)

说起喝茶,我还是喜欢小时候茉莉花茶的味儿,五毛钱一大袋,买回家倒入玻璃瓶内,偶有几朵花瓣掺杂在里面,甚是好看。夏天的傍晚吃完饭后,取一小撮茉莉花茶放于父亲的大瓷缸里,沸水冲泡,等一小会儿再倒入自己的花边碗里,半躺在院里的竹椅上,一边喝一边吹着浮在水面的花瓣,鼻间仿佛轻嗅到茶园的清香。母亲说喝茶也有喝醉了的,我想那也是美醉了吧。

父亲那时在村办工厂上班,为了维持生计,下班后还要和母亲去山上的石湾里采石。母亲必然要带暖瓶和大瓷缸去,用暖瓶为父亲冲好茶水,再倒入大瓷缸里凉着,父亲口渴了就端起大瓷缸“咕咚咕咚”地喝个痛快。父亲喜欢喝茶,我们也跟着喝,久而久之,饭后喝茶成了家里的饮食习惯。那时我们家极少做稀饭粥品,母亲每天都要备足茶水,供我们一家人喝。喝习惯了,即使晚上喝了浓茶,夜里照常呼呼大睡。

后来,父亲血压高,每天都得吃药控制血压,因怕喝茶后解了药性,从此父亲便不再喝茶。母亲给父亲熬制稀饭代替茶水,慢慢我们也习惯了饭后喝粥。喝茶的习惯退出我们家很多年了,父亲去世后,家里除了来客人时备点茶水,平时都不再泡茶喝。

朋友中有喜欢茶道的,一次请我喝茶。见古色古香的茶桌上放着一个个小壶小盅,有如工艺品,朋友用小火炉煮茶,一泡二泡三泡后斟于小盅里,喝前定要我闻一闻,然后告诉我要细呷细品。这种功夫茶我是喝不了的,我不懂茶道,更不喜欢茶艺表演。据南宋周密的《乾淳风时记》中记载,是因为某些茶稀少珍贵,不舍得饮用,才有了只供观赏或先观赏、后品尝的玩茶艺术。我喜欢大碗喝茶,再好的茶我也喝不出两腋之下习习生风来。

蔡澜在《茶道》里写道:茶是应该轻轻松松之下请客或自用的。你习惯了怎么泡,就怎么泡;怎么喝,就怎么喝。真情流露,就有禅味。有禅味,道即生。喝茶,就是这么简单。简单,就是道。任何受约束感觉不自在的喝茶方式都不是茶道,只要自己喜欢,牛饮茶汤,喝廉价的茉莉花茶也会感觉惬意。

可惜,父亲去世后,我每每提到茶都很怅惘,想必是里面少了父亲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