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通用20篇)
淡然一笑
2024-03-30 06:54:07
五年级
诗歌

素养(1)

现在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而我们的素质却在疯狂的后退。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早就已经满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世界也算和平,在这个和平又安稳的时代里,我们的素质为什么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提上去呢,人们的思想水平与时代发展的方向成反比。

人们的综合素养往往会出现偏差,真是因为这些偏差才导致了这个社会的残酷,原本无意的事,却被人扭歪事实的本性,我们是在赞叹这世界的美好还是为这世上人的素质担忧。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透露着个人的素养,我们在无意间的话,都折射出你个人品行与为人,对待人的方式也会大略不同,有教养的人都会和谐相处,而那些素质差的人处处处心积虑的想坏阴谋。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而完成这一主题需要我们提高自身的素养,当今社会没有素养真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所以提高素养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

在法律管不到的地方就可以胡作非为?就没有约束力?就没有一点自律性,想让法律来约束你生活的全部?恐怕那时候这个世界早就一点自由也没有,想让我们自觉一点呢,还是法律严一点呢,我希望是前者。

让这世界多一份温暖,少一份冷漠,多一份热情,就多一份希望,这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


素养(2)

若说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有着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生活的新时代,方便、快捷的共享单车无疑是这个新时代新的一项发明,但它同时也是展现了我们个人的素养。

现在的我们爱好追赶着潮流的步伐,不希望当别人谈起新事物时,我们却只能站在一旁,当一个十足的“门外汉”。当然我们亦不能脱俗。还记得共享单车刚来到我们身边的那个暑假,共享单车正被人们大规模的使用,一开始,我正忙碌着每天乘公交车去补习,风雨无阻。隔三差五,你会看到公交站台下那个走来走去的身影,那是我等不到公交车的急躁的样子。还记得有一天,我刚回到家,妈妈便对我说:“囡囡,把你的手机拿来一下。”我还不知道她要干什么便给了她,她给我下了一个共享单车的软件,告诉我该如何使用。后来,共享单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必备品,是我外出补习的良好代步工具。

直到有一天,我震惊了,一连找了好几个共享单车竟都有破损,要么是二维码扫不出,要么是座椅被拔出来了,要么是连这个共享资源上都上了好几把锁。我当时急促又无奈,本来因为有了这个资源我好多睡一会儿,可现在怎么都要来不及了!那天我迟到了,是我没考虑周全。但我怎么也没想到这么好的资源会被毁坏、捣乱到这种程度!后来,因为这种事频频发生,一档节目也对此进行了公开和报道,同时也给人们敲了警钟!这档节目叫做《你会怎么做》里面的工作人员将这种划掉二维码、上锁的场景复原,重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看看周围的人会怎么做。我一开始看到这种情况只会吐出一句:“这都是什么人啊,这么缺德,没点基本素养吗?”但其实真的被我目睹了,我恐怕连一个字都不敢发。后来,直到那个节目中,一个小朋友的出现,她的行为令我十分羞愧。“这位叔叔,你不要干这种事了,你的老师从小没教导你这么做是不对的吗?你知道这种行为有多可耻,会给他人带来多少不便吗?……”接着,她不停也提出了一串问题。节目中的那个演员也被这个勇气可佳的小姑娘震慑住了,主持人也为她连连叫好!

其实,小姑娘说得一点也没错,虽然共享资源正与我们每个人密切关联,但它也同时和我们的素养密切关联着,这涉及到了那个毁坏者的素养,视而不见人的素养,以及像这位小姑娘一样,勇于指责人的素养。后来,再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上前,心中仿佛有那个女孩在鼓励我,脑海中也会浮现出当时的画面,是她,给了我勇气。

其实人们的心中都有正义感,只是被自己埋没罢了,我们应该把我们内心的正义感爆发出来,那么我们生活的质量也会提高,同时又展示了我们自己的素养,这岂不是锦上添花的好事!共享系素养,让我们借这个机会,提高个人的素养,为这么好的共享时代出一份力,让它变得更快捷、更方便吧!这在于你,在于我,在于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书店,亦或是以后的一切,我们都有义务去保护它们,因为我们是这个城市的一员,因为我们时时刻刻代表着中国人。


素养(3)

当初我读《科学素养》,是因为我有点喜欢科学,所以读了这本书。
我觉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当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发展,要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取得 主动地位,就必须依靠科技与教育,就必须重视科学普及,这是我们的一种爱好。当然我们的爱好不止一样,但是科学是一种社会教育,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传播媒体,不失时机的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的大科普。
再说里面的“望向星空的眼睛——天文望远镜”中望远镜是怎么做成的:伽利略的第一台望远镜是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动手磨制镜片,这是一项很费时间又需要细心的工作,伽利略一连干了好几天,磨制出一对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然后又制作了一个精巧的可以滑动的双层金属管。还有这段:伽利略的望远镜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宇宙的秘密,他发现木星周围环绕着运动的卫星,还计算出它们的运转周期。现在我们通过“望向星空的眼睛——天文望远镜”知道了木星共有16颗卫星,伽利略所发现的其中最大的4颗,为哥白尼学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标志着哥白尼学说开始走向科学。
通过《科学素养》这本书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秉持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察和方法讨论。希望能做好每一件事情,而且必须要认真.细心。我们还要认真.细心的读每本书看每本书。

素养(4)

谁都希望别人的理解。当被误会时,被人理解,就象别人伸给你有力的肩膀,象是在你急渴时候给你一碗清甜的泉水。当别人理解你时,你可曾想过去理解别人呢?

屹立的山谷,只有你对着喊,他才会给你回音;理解就是缕缕的春风,带给你的是清爽和惬意。被理解是一种幸福,理解别人更是一种素养的体现,理解可以让你的交往散发着属于你的魅力。一个善于理解员工的领导,总是能够受到员工的爱戴;反之,一个善于理解领导的员工,总能得到领导的器重。这里体现了理解是改善员工与领导之间代沟的秘方。在我们的生产中,你对员工在某些情况下的言行多一些理解,员工同样也对你多了一份信任和感激。这里,理解是一把钥匙。

现实的社会,更需要这样的理解,人与人的交往非常频繁,同样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只有理解,才能消除隔阂和岐见;只有理解,才能让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只有理解才能走向沟通和团结。无论怎么样,我们一定要以推已及人的胸怀多给别人一些理解,多一些换位思考。这样就会少很多的误解和伤害,这样世界也变的阳光。

不要光希望别人的理解,也要主动去理解别人。主动理解别人就象心灵盛开的美丽,纯净,热烈而馨香四溢的花朵。这样的馨香,可以感染别人,也可以陶醉自己。

你想成为这样馨香的花朵吗?


素养(5)

善良,是一种素养。

善良连着良心,才是好人品。

善良很贵,不能见人就给。

有的人表里不一。

利用你的善良达到目的。

有的人变本加厉。

欺负你的善良把你算计。

不要怕被人欺,就收起你的善心;

不要怕被人伤,就变得不再善良。

你要记住:

善良的人,自带幸运光芒。

吃亏上当,老天给补偿。

被人欺负,上天会呵护。

我们每一个人。

都善良过。

只是后来经历了伤害。

有的人不敢善良了。

有的人遭遇到欺骗。

就不再施舍善良了。

伤害,让善良的人失望。

算计,让善良的人心寒。

可是即便如此。

也不要把善良更改。

因为善良就是你的福报。

善良就是你的靠山。

只要你一直善良下去。

总会收获福气!

一心向善,就是积德。

为人行善,就是积福。

作恶多端永远斗不过天。

不择手段永远算不过善。

人善人欺,天来护;

人善人伤,天会帮;

人善人讹,天会爱;

善良的人。

吃亏上当只是一时。

福气会在后面降临。

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善良的人。

把欠你的,一一补给你。

让伤你的,全都愧对你。

你的善良,就是你的福报。

你的善良,就是你的后路。

不管别人怎么对你。

不管曾经经历什么。

都不要改变你的善良。

因为善良的人。

上天会庇佑,福气会追随

梦想会成真,幸福终生


素养(6)

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因为善于探索,功成名就,名垂千古。不过,“探索素养”不是人人都有,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具备“探索素养”呢?容我为你揭秘。 历史上有许多善于探索的人。 达尔文是世界上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研究昆虫,当别的孩子在玩的时候,达尔文却在田间地头寻找昆虫,探索昆虫身上的奥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并且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人类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因为善于探索和总结,达尔文才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由此看来,具备“探索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执着的人。 牛顿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当年,牛顿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突然一个苹果砸到了他的头上,他就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苹果不往上面飞而往下面落呢?后来,他一直研究,不懈探索,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如果这个苹果没有砸到牛顿,那么万有引力也许不会那么早被发现。但是如果砸到的是别人,他可能会捂着被砸痛的脑袋,抱怨自己不走运吧。所以,具备“探索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会思考的人。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航海家之一。他的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他7次下西洋,历时28年,比西方著名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早半个多世纪。这份搏击风浪、不怕牺牲的精神,使得郑和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成为我国航海事业的里程碑。由此看来,具备“探索素养”的人,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 并不是这些伟人比我们聪明,只是他们拥有执着、会思考、勇敢的“探索素养”,所以他们才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拥有“探索素养”,能够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素养(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做学问的“三境界”,智者也提出了读书的三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个境界往往又是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语文学习自然也会有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求古仁人之师,“万丈高楼平地起”,在课堂上培养语文兴趣,提升语文素养是关键,还记得那篇小学课文吗?作者的老师上下求索,老师讲“一去二三里”这一课的时候,一个母亲牵领着孩子的手走了二三里路,经过了四五家小村庄和六七座亭子,她数着路边的花“八枝、九枝”、十枝……或许这并非诗的本意,但这样美好的情景,任谁都会动容吧?我曾在课堂上,与恩师共话书本中的起承转合,不得不说自是雅事一桩。

第二境,为有源头活水来,培养起最基本的兴趣自然是不够的,仍需课后的大量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句子传诵了千年,可见读书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我曾“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发现拓宽视野是提高语文素养,读书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春秋战国,风起云涌纵横捭阖,受到重用的往往是那些能言擅变引经据典的士人们,而他们自然也都是学富五车之人。不止于此,《陈情表》《出师表》《过秦论》《天人之策》哪一个又是陋陋……一上表就博得统治阶级青睐的?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没有读过《诗》话都说不好,可以证明,阅读的重要性在千年前,就已经受到了重视。

第三境,觉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以致用,提升了兴趣,提升了知识储备,不应用于实践只能停留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层面。最早的文学样式当属劳动号子,“断土,续竹,逐内,飞土”虽然这就是一个描写我们祖先制作工具狩猎的情景,为什么会产生这么一首‘二言诗’呢?当然是先有“狩猎”这件事,才会被记载下来,所以说:“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想更深一层地体会“语文”,就自然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其中的美妙。我曾为一片云经过而雀跃,也曾为一朵花的凋零而蹙眉,语文自当源于生活。

走出课堂,走进书本,走出书本,走进生活,经过这三境,看似语文素养已无提升空间,我们要明白,这又是远远不够的,清华大学有句话“世界视野,本土情怀”,我们在放眼世界放眼社会提升语文素养之后,更应当做的是用已所学造福社会,回报祖国,真正提升我天朝上邦的文化软实力,这样就会在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个人的整体素养真正发挥语文的作用,实现人生的价值。


素养(8)

前段时间在网上很流行一段话:“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是为了当你看到一片辽阔的大漠时,能自然的从心中吟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而不是只会嚷嚷着‘哎呀吗呀,这怎么全是都是沙子’”。这虽然很调侃,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国人对文化的呼吁,尤其是在语文素养方面尤为突出。那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呢?阳光透过窗户,为散发着古典气息的书本披上了金闪闪的外衣。

老师在讲台上辛勤的耕耘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的铮铮铁骨在老师的讲解下更为生动感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晚年,丧父之痛,哀国之情,是诗人晚年难以摆脱的噩梦,不屈与柔情……老师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你是否在温和的阳光下,手捧一本纸质书,品一口香茶,体味傅雷对儿子的谆谆之情,感受异域之人赛珍珠晚年念念不忘中国的乡愁,为海伦的不幸遭遇而潸然泪下,朱自清父亲那匆匆的背影,史铁生母亲推轮椅的身躯,在阳光下,在自然中,尽情地遨游于书海之中,与书中的主人公一起奔跑,一起跳跃……课外大量的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曾知乎者也翩翩儒雅风度,也曾按上果子刀切牛肉。沙龙孕育了林徽因这样的奇女子,足见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对语文素养最深动的尝试,实践犹如一棵苍天大树上枝枝坚实的枝干,它为语文大厦的成建筑起了不可估量的支撑作用。社会的生活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诀窍。我爱于深夜中读书,于寂静无人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神,于树荫下读书,清爽的风夹杂着文化的芳香丝丝沁入心鼻。

语文素养的学习,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学习方式,但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源自于内心对知识文化的追求与渴望,都是最纯粹的。语文素养的提升犹如一次从播种到开花的历程,成功的花,必定经历风雨洗礼霜雪摧残,课堂的有效教学,课外的大量阅读,社会生活的实践,都是提升语文素养重要的途径。


素养(9)

对于如何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自然是像浩瀚天空的闪烁群星般多得不可胜数了。在这里,就谈谈身边耳闻目睹的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和社会生活实践。

课堂有效教学,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最有效的途径。“人非生而知之者”,懵懵懂懂的我们出生伊始并没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学识,可以更具体地说,并不具备语文知识,自然遑论语文素养了!而我们正是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直接途径,填补大脑中的知识空白。在教育者的引导式的悉心传授之下,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之中,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学习,并深入探讨,以强化识记,从而在日积月累之中,逐步实现从语文知识量的积累到语文素养质的飞跃。这就是我们之所以重视基础性教育中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原因。所以说,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技巧,犹如“授之以渔”。此途径最基础,也最有效。

课外大量阅读有助于丰富语文知识,多方面地提升语文素养。我们都知道古代吕蒙通过博览古籍,从而令人刮目相看的故事;今天,我们也应该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广泛地阅读。课外大量阅读,不仅能丰富语文知识,而且也是对语文知识的一种鉴赏,这是基于前一途径的。如果没有基本的技巧,那么落榜后的赵以炯是难以在家中自学成才的,而他之所以能状元及第,也正是因为课外大量的阅读。所以,我们更应该向状元郎学习,通过课外大量阅读这一途径,在课外提升语文素养。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更有助于语文素养更高层次的提升。通过这一途径所达到的提升也是最为深刻的。

最明显的无疑是论文答辩,因为其最具逻辑性和思辨性,考验着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进一步说就是辩论,是对你语文知识的全方位调动,充满着辩证法。所以各种学术论战通常都是以论文的形式作为讨论的媒介,知识迁移度很广,应用难度非常高。所以可以把它看作是提升语文素养的终极途径。

虽然说这三种途径都各有千秋,但并不存在分明得如东非大裂谷似的界限,反而更像是鼎之三足,相辅相成,坚实地支撑着语文素养提升的绚丽天空。

2018年11月08日15时11分


素养(10)

1.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

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

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

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

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2.程门立雪

杨时(1053年~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 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3.张良拜师

张良(?~ 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五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

素养的名人故事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

又到了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 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想一想:这是一个动人的传说,张良拜师,第三次才见到老师,如果是你,你会去第三次吗?为什么?

4.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

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湖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

天鹅贡唐朝,山高路远遥。

沔阳湖失宝,倒地哭号啕。

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

物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素养(11)

······· 《 科学素养》读后感

在暑假里,我读了《学生科学素养读本》这本书。读完后我知道了科学是什么,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为什么天上有彩虹?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这些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书中还介绍了各种交通工具和上学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现在正是长身体阶段,要多吃蔬菜、水果、牛奶和鸡蛋能帮助我们长得健康强壮。上吃油炸食品和饮料。

我还知道水是我们的生命源泉,人体一大半都是水。水对于我们很重要,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这些都是我读完这本书学到的知识。我开始喜欢上读书了。


素养(12)

你尝尝,我尝尝,吃饭不洒菜和汤;碗光光,盘光光,光盘一族响当当。好素养创造一个好家庭。良好的家教家规,能让一个家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现如今,很多家庭里都不用公筷,导致病毒、细菌通过筷子沾到饭菜上,餐桌上的人又会吃下去,很不卫生。我们要提倡使用公筷,预防病毒从口入。长辈们还没动筷子时,我们当小孩的就更不能先动筷。

另外,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就会咽住,易嚼不碎食物,更不利于肠胃消化。去饭店里吃饭,多点了几道菜,吃不完,就会很浪费。还有很多不文明的餐桌上的礼仪。

有一次,舅舅请我们去他家吃饭,我高兴坏了。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一阵香气。一看,我就口水直流,桌上一堆好吃的。我直接冲了上去,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夹吃了起来。妈妈抢过我的筷子,放在了一边,把我拉到旁边,小声对我说:豪豪,人还没到齐,不能吃。我这才明白,说了声:对不起。

紧接着,妈妈还教我餐桌上的八礼四仪,比如长辈先动筷,公筷来夹菜,不站着夹菜,不大声喧哗,专心吃饭,不看手机,不喷饭,不受外部环境的干扰,做一个有家教素养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文明用餐,吃多少、点多少,勤俭节约不浪费。在外吃饭,要主人招呼才能入座动筷;饭碗里的米粒,要吃得一颗都不剩,这些都是餐桌上的素养与礼仪。

餐桌上的素养是家庭中最宝贵的精神,是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和谆谆教诲,要传承下去。


素养(13)

门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测躁器”,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心情平静时,你是轻轻地关门,而当你受刺激时,却是霸气地甩门出去。看似普通的一扇门,却可以真真切切地反映出关、开门者的素养、气质、精神状态。

有一天深夜,我正躺在床上呼呼大睡,一声“咯吱咯吱——嘭!”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接着又是“噔”“噔”两声,最后又是一声“咚”,我被这一连串的声响惊醒,就连隔壁的婴儿也啼哭起来。从这里,你肯定感受到了这位夜归者全身上下的暴脾气了……

如果有一天,你和几位朋友在房间里闲聊,聊到高潮处,其中一位朋友突然“噔”的一声站起,双手按在桌子上,椅子踢出去老长一段距离,兴冲冲地说:“我想起东西放哪了,我去拿”,便甩门离去。门大敞开着,在空中颤巍巍地摇晃着。这时,在门外某个角落传来了拉开抽屉,翻找东西,吵嚷嘈杂的声音……在这里,这位朋友急性子、浮躁的性格就暴露无遗了。

一天中午,妹妹正在房间里睡觉,姐姐准备看书,结果发现书本还在妹妹房间里,她便脱下拖鞋,打赤脚,悄悄打开门,踮着脚尖,蹑手蹑脚地走进去,从书架上抽下书,临走前,还帮妹妹盖好被子,才悄悄关好门……小小的细节,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宽容体贴的好姐姐。

或许夜归者心情不好,只想睡觉;或许这位朋友迫切地想找到那件物品;或许姐姐也十分想看书。但是,是什么样的心理,让他们的行为出现了如此大的反差呢?夜归者和朋友之所以会做出顾己不顾人的事,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装着他人,只想着自己。而姐姐心中住着妹妹,才会帮妹妹盖好被子,爱的力量是强大的……

门——勿躁,你天天开门关门,有没有做到举止文明,让人感受到你的素养与文明呢?


素养(14)

诗意语文,一个秀美的名称。初读它,会联想到诗歌;再读之时我已陷入一种迷惘中“想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语文课堂?”到了现在细细品味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新境界》后,思绪更是万千了。

现在我用再多的美好的语句来赞美王老师,也无法表达我心中对老师的“佩服”。佩服他“这时期,我发展的关键词是读书和听课。五年里我读了大量的书”“我现在有个习惯,就是一边听课一边写反思”“五年的沉潜,肚子了装了上百本书,上千堂课”(《剑人合一,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也就真是有了这样的“沉潜”,书写了《诗意语文新境界》,指引我们明白到自身的欠缺,在我看来,所有的课堂,都是教师本身的一种素养的表现,学生的素质是一个因素,但前提是,教师能深入的钻研了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备课,设计课堂情景,这无不体现了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学修养了。

一直以来,我都有这样的想法,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没有本年级的英语教学来得轻松、活泼的。外语的教学和早读都伴有活泼的音乐,学生似乎都爱得要命。而语文呢?可以把课文编成一首首歌曲吗?早读课,能一直充满着音乐吗?是的,不能。但是,一个“巧手”的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的情景。一首歌曲,引出课文的开始;一个故事,引出课文的中心人物;一次感性的生活体验交流等等这些手段的运用都能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带领这学生们从一个个“举像”中进入“意境”里,牵引着同学们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又由深入浅的回到生活中去。诗意的美就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了。

于是,在我看来,诗意语文,当中“藕断丝连”的牵引者是一个有文学修养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的“巧手”的语文教师了。


素养(15)

一个人是否有修养,要看个人的内在德行。德,即品德,是内在的东西,是个人修养的主要内涵。行,是由内在品德素质决定的外在表现。这两样构成了个人修养。

修养常常与个人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有关,古人形容一个世代文人之家为书香门第,事实上,门是绝不可能透露出书香之气的,即使在屋里堆再多的书。真正能透出书香的,能够让人在交谈中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书香气息的是人,只有人才能在那种举首投足之间闪现出修养这两个字来。当然,修养也包括了举止、仪态、谈吐等。那么,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对人要和善亲切、诚恳热情。从内心去爱、去关心、去帮助别人。

朋友之间更要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其次,谦虚随和:谦虚总是受人欢迎的美德,社交场合上任何自傲情绪的流露都会成为你通向成功的障碍。最后,诚信守约:一个人能够在社会上立足,靠的是信用。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内涵的多样化,人们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强。参加各种活动要守时,不论是什么原因迟到都是失礼的。一个有修养的人,是一个你乐于交往的人,与这样的人交往,不论是谈古论今,或是只谈谈家常琐事,都会是人生快事,在这样的交往中,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反之,如果和一个毫无修养的人交往,则你会感觉如坐针毡,时间过得太慢,分分秒秒都是一种折磨。相信这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感觉吧!


素养(16)

车水马龙的喧嚣,觥筹交错的迷离,世界已不再如“三月桃花,两人一马,明日即是天涯”般纯粹淡然,而是被混沌复杂的种种现实包裹着。

当你在城市的钢铁森林中迷失了方向,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围城中觉得力不从心,一切映入眼帘的数字和字母此刻都会变成冷漠的嘲讽,唯一能够感到慰藉的,也许便是那些曾经缓缓路过心头的文字——是想起“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时内心的感动;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洒脱,是“慢慢走,让灵魂跟上来”时的释然。是的,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诗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最坚硬的铠甲。

诚然,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教学中,分析问题,领悟规律,跟着老师的步伐,去拜访那位撑着油纸伞,结着丁香,着粉色旗袍从江南雨巷袅娜走过的姑娘;我们或是通过对古文知识的构建,去感受离骚的荡气回肠,去品味兰亭的潇洒飘逸,去吟咏苏东坡的豪放和柳三变的婉约;我们亦可以在社会实践中,途径不同风景,体验人生百态,将最真实的感悟记录成最动人的篇章……然而,我以为,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课外阅读来灵活选择符合我们品位与时代背景的作品,推敲文字背后的深意,进一步了解这个时代的声音。也正是从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厚重的文化底蕴,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独到的见解,更长远的目光,可以在社会实践中有更加细致周到的分析与感悟。阅读,是文字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维的碰撞,语文素养之花,便是在阅读之美中悄悄绽放的。

“读够了《青铜葵花》里的忧愁朴实,谁不惦记着《神雕侠侣》的回肠荡气?看厌了贾府里的肃穆迂腐,谁不会想到孙猴子的精灵古怪?在读《红岩》心潮澎湃后,想在《边城》里寻找回归乡土的宁静。”——年仅12岁的小学六年级学生聂希子便有了如此深刻的感悟。每读过一篇著作,她便记录下自己的感想,大大小小足有311篇。今年六一,她将文章结集成册出版,取名为《希子的脚印》,北大教授孔庆东和《百家讲坛》“十大名嘴”纪连海更是对该书联袂推荐。并没有初高中课本知识与方法的积累,也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聂希子只是通过对大量文学著作的阅读与感悟便拥有了极高的语文素养并得到了社会大家的认可。

文以遣志,语可兴邦。语文素养决定着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阅读,乃悦读也。悦读之美,在于孜孜不倦地积累,在于天马行空地想象,在于触碰心灵地感悟。

愿我们都可以做一位心悦诚服的读者,纵使世界愈发聒噪,我们依旧可以在缱绻的文字中收获内心的丰富与安静。愿在悦读之美中绽放的素养之花可以相伴我们,一路静默,一路微笑,一路芬芳载途……


素养(17)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论语》、《孟子》、《诗经》……那传承千年的文字记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还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寒假期间,我重温了《教师的国学素养》一书。这本书主要是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

透过张振鹏教授对国学的参悟,我明白了不仅要读经典、学经典,更要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下面我就来谈谈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拙见。

透过《大学》看人生

朱子认为,四书之中一定要先读《大学》。程子亦言只有《大学》读好了,才可以读其他三书。可以说,宋明理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学》这部书。而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把《大学》作为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座右铭,用生命去实践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之道——整个《大学》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这九个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后边的一切,都是对它的解释和展开。

首先我们要"明德",老子叫作"道",我们要看到自己身上的自性之德,这是修行的第一步。指示自身具有自性之德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亲民",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从而"止于至善",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

透过《论语》看教育

《论语》内容丰富,"主张孝悌等家族伦理,又强调仁义忠信等社会道德,坚持以正名整顿社会秩序,实行德政,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既重人的内在忠信之质,又重外在的礼义的修饰。"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他独特的教育哲学也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一下亮点:

一是培养君子。

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二是内贤外王的教育思想。

"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

透过经典看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承经典的责任。国学经典有助于感染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利用低年级学生记忆黄金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大量积累古诗词。

上学期,我班学生利用晨诵时间记忆了除《经典诵读》之外的其他故事,《观沧海》、《月下独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古诗大部分学生已经倒背如流。个别学生还通过理解诗意,在晨读课上展示感情朗读。除此之外,我还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简单的国学经典名句:引导学生复习时要知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向别人学习时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潜移默化的渗透,相信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素养(18)

这本书的重点在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要做到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

本书旨在透过解读古圣先贤的教诲,解读国学经典,向教师普及、传播中华文化,使教师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感受国学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国学素养,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本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与偏见,学会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弘扬中华文化,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者和建设者。

古语有云: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老师啊老师,你是给孩子立命的啊!父母给孩子生命,老师给孩子慧命——智慧的生命。这个智慧从哪里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来,从国学精华中来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因此,国学这些文化,不仅存在于典籍中,而且也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意为凡事为学之道,以教师得到尊敬,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他们传授的道理知识才会受到尊重,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教师人格魅力的巨大力量巨大。她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激励力和凝聚力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对学生起着示范、激励、熏陶、浸润的作用。

《国学经典》瀚如烟海,博大精深,如珍珠般散播着关于教师师德修养和教师人格内涵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一起说来《国学经典》关于教师人格魅力内涵包含以下几个体系。师德+操守、诚信+责任、学识+素养、言谈+举止。今天我主要从师德+操守这个点来说读完《国学经典》的感受。

师德+操守《四书》之首《大学》论述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德者本也”。因此,伦理道德即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仅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即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由于教师的.内在的德性决定外在的德行,外在的德行表现内在的德性,因此作为优秀的教师应当德性与德行统一。为师之德与为师之首,操守统一,只有拥有了为师之德,坚守了为师之守,才能使自己成为良师,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要塑造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尤其是在当今这浮躁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高尚的为师之道和为师之德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

在古代当提到“老师”时人们都满是尊敬,敬仰,是圣贤,是不敢轻易触碰的。而现如今当提到老师这一个词语的时候,大家都是不屑一顾的表情,什么伪君子等不好的词汇,都是用来形容当今教师的词语。那是什么造成的呢?反观现如今的社会,学生殴打教师,教师猥亵学生。这些例子,数不胜数。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使得家长们担心孩子送到学校之后会发生什么样不好的事情呢。

正是这些例子。让教师这一伟大的形象,在当今社会中一次次被贬低,一次次被推向舆论风口,使得教师的形象一次次被颠覆,古人人们留下教师的伟大形象一次次被更改,这些都是由于现在老师的素养越来越低,不把道德和操守作为约束自己的条件,认为我是老师就可以为所欲为,不顾形象。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被传为“佳话”,而在现代却被传为“笑话”。

因此,我觉得《国学素养》是每位教师必修的课程之一。先贤们留下的这些经典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把它更好传承下去,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丢弃了,那些丧文化及国外的文化不断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学会抵制和筛查,它们永远都代替不了国学经典。正是那些丧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入侵,使得现在的教师不把自己的师风师德当作是一回事,上行下效,歪门邪气,最终使自己遭受法律的制裁,免不了牢狱之灾,让自己抱憾终身的同时还臭名远扬。

不过,教师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省和积累,多读经典,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幸福教师,先教学生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在教他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别让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被现代人传为“笑话”。


素养(19)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着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素养(20)

文明素养的作文优秀范文篇1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习“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足。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增强个人素质,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其实做一个讲文明的人很简单,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文明也许是一张纸的厚度,也许是一点耐心的等待,也许是一句善良的问候,更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言一行总关情,在不经意间,我们传播着热情,关爱,友谊和尊重。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小食品袋,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

“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就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推推搡搡,追逐打闹把这些都早已习以为常;甚至还有同学会故意损坏学校的公物。我们很多同学把文化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而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和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并不应该是我们21世纪中学生的作为。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文明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根基,是我们素质的前沿。千真万确学做人,就是说的学习先应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文明校园,文明环境,就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伴我们成长!

文明素养的作文优秀范文篇2

同学们,你们知道文明礼仪是什么吗?它是路上同学相遇时的微笑,是遇到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不小心撞到同学时的一声“对不起”,是遇到垃圾弯腰捡起放进垃圾桶的举动……

一个讲文明的学生才有一颗洁净的心。然而,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总有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宽大的操场上总是有我们随手扔下的废纸在迎风飞舞;长长的走廊里总响起一些不和谐的争吵声刺入我们的耳朵里……这不但违反了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还破坏了学校为我们提供的和谐环境。所以我想向全校学生发出以下建议: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二:要爱护公共财产,不破坏桌椅。三:在课上、做操等活动都应该遵守纪律。四:要尊敬师长,同学之间要团结互相帮助,礼貌待人,要讲文明话……

文明礼仪还不止这么多,我们要从现在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