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让我沉醉(合集6篇)
浅吟旧情歌
2024-03-28 00:32:18
其它
其它

什么什么让我沉醉(1)

千年徽墨,让我沉醉

砚者研也,所研之物即为传统墨块。

第一次接触徽墨,是去安徽游学感受徽文化的路上。虽说在笔墨纸砚中,墨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但是徽墨的出现,却有如一朵墨梅,在我眼中淡然开放,在我心中馨香弥漫,让我沉醉其中。

犹记得那天,我们走在沁染着徽文化影子的小巷中,小巷里那翘着雕花檐头的高墙和精美的花砖,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久远的气息。走进巷子深处挂有“千年徽墨”的朱红木门,一股墨香迎面飘来,嗅着那飘散的淡淡松香,我不禁心神宁静。

一位笑容和蔼、白发苍苍但精神抖擞的老人迎接了我们,并将我们请进制墨店。只见店内的工作人员个个都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手头上的工作,有的拿着铁锤拍打着什么像面团一样黑黑的东西,有的拿着毛笔蘸着颜料在墨块上一笔一画地勾勒着什么……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很荣幸能为大家介绍我国传统文化——徽墨的工艺制作。”老爷子笑呵呵地开讲了,“徽墨的制作主要有11个步骤:选料、炼烟、漂洗、和胶、杵捣、成型、晾墨等……”老爷子边说边指,“仅晾墨工序,一两墨就要六个月,所以古时有‘轻胶十万杵’‘龙麝黄金皆不贵,墨工汗水是精魂’的典故,说的就是每个小小的墨块看似轻巧简单,实则饱含了太多匠人的辛劳辛苦。知道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会有‘一两黄金一两墨’的说法了。古人有云‘人磨墨,墨磨人’‘不研墨,不成书’研墨的过程其实是修心养性的过程,可惜现如今人们只用方便的墨汁,或敲击着快节奏的键盘,研墨的人已是少之又少,会制作徽墨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老人不禁叹息着。

听着老人的话,我不禁思绪飞扬,我仿佛看到在久远的时空中,一位温润如玉的雅士铺一张素纸,研一方徽墨,而后手执羊毫,蘸墨运笔,云烟落纸……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因之风致典雅、活色生香。

拿起这小巧朴实的墨块,我心中感慨万千:一锭徽墨,有如一阙小词,婉约中不失刚健,舒美中富有骨气。一锭徽墨,将中国雕刻、装饰、艺术浓缩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一锭徽墨,浓缩和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徽墨,已经不仅仅是一锭墨和徽文化的一个标志,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枚邮戳!

看着手中的千年徽墨,我已沉醉其中……


什么什么让我沉醉(2)

夏天的傍晚,窗外总会传来“吱吱吱”的声音,我知道,书桌边的玻璃窗外的“虫虫聚会”,就要开始了。我喜欢忙里偷闲,去看看听听,这令我沉醉着迷的“虫虫聚会”。

“虫虫聚会”的开场——小虫音乐会上演了。先有一只小虫发出了“吸——吸——吸”的前奏,声音虽然微弱,却十分清脆有力。等前奏结束后,数10只小小的绿虫子飞了过来。它们努力地扇动着翅膀,在玻璃窗上跳来跳去,兴奋极了,一起发出了急促而又持续不断的歌声:呼——嗡咚,呼——嗡咚。大概是嫌音乐会开得还不够热闹,几只橙色的大虫飞了过来,“嗡——嗡——嗡——嗡”的叫着。顿时,整个音乐会由齐唱变成了合唱。响亮的声音把许多不知名的小虫也吸引了过来。顿时,各种声音此起彼伏,“唧唧——吱吱——嗡嗡”,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如银筝乱响,热闹非凡。这时,不知为什么,我仿佛又听到了隐隐约约的掌声,啪——啪——啪……

又过了许久,小虫们大概是唱累了,在窗外嬉戏了起来。

晚上,睡梦中,我好像又听见了唧唧嗡嗡的声音,音乐会又开始了吗?


什么什么让我沉醉(3)

那个傍晚,我立在窗边,痴痴地望着天空,望着那正慢慢沉下的夕阳。

上完课回到家,已近五点,我走近窗户,想为一盆植物浇一浇水。可我一抬头,竟正好看见落日颤悠悠地往下一沉。我的心立刻就被牵住了,便立在这儿,望着。

夕阳的周围是一圈金灿灿的橙色光辉,边缘染成了优美的黄色,向旁延伸,颜色渐变着,越来越淡。像是要飘去远方。

它又向下一沉,突然发出鲜艳的红光,将天边的浮云渲染成了红与橙相辉映的奇异颜色,是那么另人沉醉!

我的目光落到植物上。它的每一片也在,都被刻画了一层金边,变成了金叶子。

不知什么时候,天空上多了些娇媚的高贵的紫色,它与红、橙、黄互相映照,使天空更加美丽。

落日沉下去了,天边只余下一些光辉。

啊,落日,你一定是大自然的杰作,让世界更加无与伦比,更加奇妙。我由衷地感叹,并将落日的美印在了我的心底。


什么什么让我沉醉(4)

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天是深蓝的,蓝得像是要滴出水来,却被一轮明月衬成了黑色。

我躺在床上,目光越过透明的`窗子,投在了一轮大大的、晶莹的圆盘上。看着那巨大的明月,我不由地想起一首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人说得没错,那明亮的婵娟,晶莹剔透,圆而大,像极了那白玉盘。

“妈妈,月亮上有个人呢!”隔壁传来孩童的声音。我仔细一看———咦!那月亮上真有一个纤细高挑的、模模糊糊的人影呢!想必是投月的嫦娥吧。

圆圆的明月,让我想起了外婆的脸,也是大大圆圆的,脸上很安详,总是笑眯眯的,可惜她远在他乡。那明亮的月亮,像是一盏明灯,洒下一串串洁白的月光,照在小路上,照在房子上,照在我身上,把这儿刷得雪白宁静。

远处传来柔和的蛐蛐声,传进我的耳朵。柔和的月光像一只软软的手,轻轻地合上了我的眼。

我枕着月光,听着蛐蛐声,微笑着滑进了甜甜的梦乡……


什么什么让我沉醉(5)

砚者研也,所研之物即为传统墨块。

第一次接触徽墨,是去安徽游学感受徽文化的路上。虽说在笔墨纸砚中,墨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但是徽墨的出现,却有如一朵墨梅,在我眼中淡然开放,在我心中馨香弥漫,让我沉醉其中。

犹记得那天,我们走在沁染着徽文化影子的小巷中,小巷里那翘着雕花檐头的高墙和精美的花砖,无不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久远的气息。走进巷子深处挂有“千年徽墨”的朱红木门,一股墨香迎面飘来,嗅着那飘散的淡淡松香,我不禁心神宁静。

一位笑容和蔼、白发苍苍但精神抖擞的老人迎接了我们,并将我们请进制墨店。只见店内的工作人员个个都正在专心致志地做着手头上的工作,有的拿着铁锤拍打着什么像面团一样黑黑的东西,有的拿着毛笔蘸着颜料在墨块上一笔一画地勾勒着什么……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很荣幸能为大家介绍我国传统文化——徽墨的工艺制作。”老爷子笑呵呵地开讲了,“徽墨的制作主要有11个步骤:选料、炼烟、漂洗、和胶、杵捣、成型、晾墨等……”老爷子边说边指,“仅晾墨工序,一两墨就要六个月,所以古时有‘轻胶十万杵’、‘龙麝黄金皆不贵,墨工汗水是精魂’的典故,说的就是每个小小的墨块看似轻巧简单,实则饱含了太多匠人的辛劳辛苦。知道这些你就知道为什么会有‘一两黄金一两墨’的说法了。古人有云‘人磨墨,墨磨人’,‘不研墨,不成书’,研墨的过程其实是修心养性的过程,可惜现如今人们只用方便的墨汁,或敲击着快节奏的键盘,研墨的人已是少之又少,会制作徽墨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老人不禁叹息着。

听着老人的话,我不禁思绪飞扬,我仿佛看到在久远的时空中,一位温润如玉的雅士铺一张素纸,研一方徽墨,而后手执羊毫,蘸墨运笔,云烟落纸……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因之风致典雅、活色生香。

拿起这小巧朴实的墨块,我心中感慨万千:一锭徽墨,有如一阙小词,婉约中不失刚健,舒美中富有骨气。一锭徽墨,将中国雕刻、装饰、艺术浓缩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一锭徽墨,浓缩和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徽墨,已经不仅仅是一锭墨和徽文化的一个标志,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枚邮戳!

看着手中的千年徽墨,我已沉醉其中……


什么什么让我沉醉(6)

遗忘了春天的第一抹新绿,因为我有姥姥的风筝。姥姥做的风筝是一只大雄鹰,是姥姥亲手做的。姥姥总是说现在的我是一只小雏鹰,总有一天要挣脱她的怀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可小小的我顾不了这么多,只知道拉着姥姥去放风筝,践踏着忍冬的新苗,痴痴地望着幸福的轮廓。

忽略了夏天的第一颗星辰,因为我有姥姥的故事。在姥姥的故事里,我是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我总是缠着姥姥给我讲故事,于是姥姥又讲起那个很长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几个小和尚在讲故事……静静地倾听幸福的心跳。

黯淡了秋天的第一片落叶,因为我有姥姥的长青藤。那是一种不知名的植物,只知道它一年四季都是青的,姥姥说他不娇贵好养活。有一年,我生病了,病得很严重,姥姥就把它送给了我,我睁开眼就看到了他,满眼绿很是动人。淡淡地欣赏幸福的颜色。

冷落了冬天的一片雪花,因为我有姥姥的烤红薯。姥姥烤的红薯可大可甜了,是我茶余饭后的最爱。每次上学,姥姥总会烤一个让我带着,我总不想让它过早的下肚,上学路上捧在手心里取暖。无论雪花对我百般诱惑,我也绝不上当。走进教室,坐下来,慢慢剥开,细细的品尝。慢慢地咀嚼幸福的滋味。

姥姥的爱让我在其中沉醉,我醉在这片浓浓的幸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