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节日风俗600(实用3篇)
别过计较
2023-08-31 00:17:57
初二
其它

家乡的节日风俗600(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地有各地习俗,有的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是为了祈求平安,还有的就是为了幸福与吉祥,今年春节,我回到了江苏老家亲眼见证了家乡名为“剪辫子”的习俗。

这种风俗的规定是凡是六岁儿童,不论男女,都要举行这个仪式,在举行剪辫子这个习俗前,不能剪头发,否则,就剪断了孩子的福气。因为今年姑姑家的孩子满6岁了,所以要举行剪辫子仪式,举行仪式前,还要买两个水壶、两个毛巾、两个书包和两个洗脸盆,买完东西后,我们来到姑姑家,看到门外贴着“童”“喜”两个字,表达对儿童的祝福。进入堂屋,只见被剪辫子的孩子,每只脚各踩三块板砖和三个装在包装盒里的名为“步步糕”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糖和黑芝麻做成的糕点,吃起来既清甜又可口,寓意着每一年都步步高升,开始剪辫子了,由亲戚一人剪一节,剪完后将红包放入孩子胸前的盆中,接着将“步步糕”分给在场的所有人,寓意是将幸福和平安分给在场的人。收到祝福的我心里甜丝丝的,那个举行仪式的孩子脸上也笑开了花,看起来十分开心。

剪辫子这个仪式算是结束,接下来便是开宴的时刻了别看吃饭那么简单,这里面的讲究还多着呢,比如,上的肉菜一定要比素菜多,羊肉、牛肉、鱼肉、猪肉缺一不可,孩子一桌,青年人一桌,老年人一桌,由年长者先吃,先上凉菜、汤,后上热菜,煎饼,每道菜口味偏辣,家乡的许多菜都会放许多的盐和红辣椒,这是江苏地区的一种特色。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这就是我家乡的传统习俗,承载在一代又一代人美好的祝福,一代代地延续下去。


家乡的节日风俗600(2)

除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是我家乡的习俗之一。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做团圆饭。在我的记忆中,大家都坐在餐桌前,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说着祝福的话语,吃着满桌的饭菜,好不热闹。然后姥爷会带着我和表哥去放鞭炮。看着满天的烟花,我的心情总是很欢喜。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也会亲自点燃烟花,在那烟花炸开的瞬间,我就像得了奖状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记得有一年,我和哥哥两人去放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了一直蜡烛,然后弯腰用蜡烛烧着了引火线,飞快的跑到了离鞭炮5、6米远的地方。我还在愣神的时候,鞭炮的爆炸“噼啪”声响起,吓得我立刻躲到附近一颗大叔后面……哥哥看到我惊慌失措的模样,笑的前仰后合,而我在一边红着脸,说什么也不放鞭炮了……

回到家后,我和表哥就会给长辈们拜年,讨红包。这时就是我们的“快乐时光”了。看着手里各式各样的红包,常常笑的合不拢嘴。可是第二天,这些红包就要被妈妈带走楼!虽然知道结果一定会是这样,但还是很开心,乐此不疲。

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们最激动的时刻——吃饺子的时候到了!我总是信心满满的和哥哥比赛谁吃到饺子中硬币多,总是比他少一两个,却还是不甘心,嚷嚷着明天还要比。而哥哥总是调皮的说我一定比不过他……于是,除夕就在我们的欢笑打闹中度过了。

每每想到这些事情,我的脸上总会洋溢着笑容,并且期待着第二年的除夕。

我爱家乡的习俗,更爱家乡那些美好的回忆。


家乡的节日风俗600(3)

春节的热潮似乎依旧没有结束,大街小巷上仍然洋溢着春节喜庆的气氛,各家各户的门前窗外,还贴着对联挂着灯笼,当人们依旧沉浸在新年祝福语的喜悦中时,另一个节日,已经来了。

元宵节到了,作为一个小吃货,元宵节独到的美食当然是最吸引我注意的。

在我的记忆当中,元宵节最幸福的时光便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汤圆。那玉似的汤圆洁白无瑕。晶莹滑润的汤圆让人看着就“口水直流三千尺”。煮熟后的汤圆很软、很滑,富有弹性,用筷子夹汤圆时,真有一种和汤圆躲猫猫的感觉。好不容易夹起一个,嘴巴赶紧凑过去咬一口,感觉黏黏的,因为汤圆软软的,有弹性,就像舌头一样,吃的人很容易就会把舌头当成汤圆咬上一口——黑色的芝麻馅慢慢的从咬破的口子流入口中,糯米皮的糯香味和芝麻馅儿的香甜汇到一起,刺激了口中的每一个味蕾;更不用说芝麻馅醇厚的香甜味道和入口即化的感觉了,真是美妙绝伦!只要人咬上一口,就根本停不来。

元宵节令我痴迷的还有猜灯谜。

元宵节那一天晚上,不论大庙小庙,都会举行庙会,非常热闹,而最热闹的要数猜灯谜的地方了。猜灯谜时,人们一会儿百思不得其解,一会儿恍然大悟,脑洞大开,一会儿紧张,一会儿兴奋。晚归之时,又有谁的手中不是满满当当得呢?

元宵节不能少的当然还有放孔明灯了。人们为了祈福祥瑞,把成百上千的孔明灯升入空中,如同繁星,一闪一闪的,美不胜收,令人不禁百感交集。

这就是我记忆之中的元宵节,给予我多少幸福于快乐的元宵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