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创新(集锦5篇)
心如止水
2023-11-12 05:01:46
其它
其它

中学生作文创新(1)

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陈词滥调:写父亲总是下雨送伞;写母亲老是雨夜(雪夜)背 “我”上医院;写外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写景物——阳光明媚,百花争艳;写时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惊奇——嘴巴张成了O型;写着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如此,学生作文的个性早已湮没殆尽。刘禹锡曾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那么,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呢?   一、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文学巨匠鲁迅曾惊叹于孩子的想象力,他认为,创造和想象是孩子的本能,无拘无束的放飞创造与想象,是孩子的“专利”。因此,作文教学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   1、引导学生自编童话、寓言或科幻作文。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编写童话或寓言故事。事实证明,学生笔下的童话世界是五彩斑斓,《森林里的一次选举》、《麻雀和青蛙》、《鞋子袜子和帽子》、《小泡泡历险记》等故事,让人感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我们还可引导学生放飞想象,飞向宇宙星际,飞向大地深处,飞向海底世界……然后指导他们写一些科学幻想类作文。   2、引导学生写愿望性作文。这种作文以“我想对……说”,“我终于有了……”,“我渴望……”等形式展开,表达心中追求的愿望和理想。   3、写假象性作文。作文教学中,为启迪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假象。如《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时间可以倒“流”》等。   4、情境性作文。情境性作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①音乐作文,给学生播放比较容易理解的乐曲或若干种音响(如风声、雨声、汽车声、动物叫声等),让学生描写想象中的画面。②看图作文,我上过这一堂课:黑板上一幅简笔画:河边一棵独树,树上系着一只独木舟。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后进行写作,于是便形成了风格迥异,立意新颖的作文。有的写了一个与画面有关的船主人的故事;有的用散文的笔调,描述了一幅山清水秀,优美静谧的画面,具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还有的用童话的题材,反映环保的主题,说独木船也曾是岸边的一棵树,现在好悲伤……,这些优秀习作就是学生想象的结晶,是学生智慧火花点燃的见证。   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让想象力贯穿整个作文教学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容易空洞,立意往往不新。   二、冲破写作樊篱,让学生放胆作文   中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对传统观念和社会矛盾最为敏感,他们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思考虽然有可能是偏激的,但是这种活跃的思维,却常常使创新的火花四溅。所以要放手让学生写“放胆作文”,要提倡“扬个性,抒心灵”,写出真情实感,写出鲜活思想,写出个性色彩。在我的积极鼓励下,一些学生大胆写作:有的尖锐评说学校教育:《语文课,让我欢喜让我忧》、《学习,什么时候轻松起来?》、《老师,请听我说》;有的插上想象的翅膀:《假如我是市长》、《三十年后的我》等等。我还开展了“异想天开”作文竞赛,开辟“奇思妙想”作文专栏,展出学生“创新作文”的优秀作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三、多读好书,增强创新意识   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我常常对学生讲: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朋友在谈话。人类的几千年文明,其智慧、经验、真知灼见都浓缩于书中,如果能经常与这些“高尚”的朋友对话,听听他们的“指点”,必定会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并优化我们的心理品质。我建议他们多去读一些名人传记,读一些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鲁迅传》《冰心传》《智慧背囊》等)。我还鼓励每个学生阅读的涉及面一定要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要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杂家”。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建立“阅读袋袋库”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汇报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刺激他们读书和写作的兴趣,极大地增强了在写作中的那种激情和创新意识。我相信这种影响终究会在日积月累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终身受益的!   四、营造宽松、自由的作文环境   叶圣陶先生说得很形象:“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力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们要还学生自主选择读写的自由,充分尊重其个性,这样学生才能写出熠熠生辉,意蕴隽永的作文。   训练学生作文可以不受题材、体裁限制。记叙类、议论类、抒情类、散文、小小说、杂感、日记体、自传体、书信体等等,可自由挥洒青春与激情。我大力倡导自由写作、凸现个性,学生积极性很高。如《我似男生》写到:“我是爽快的人,一碰见婆婆妈妈的人就拼命逃——烦!……近段时间,我迷上了打篮球。我家没有篮球,于是我一口气借了三个。家里人都好奇地问我:“你还打篮球?”我用埋怨自己不是男生的口气说:“不行吗?”……我专门找了个“小师父”我这才知道什么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的滋味了。打篮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我一运球,球就东逃西撞,前倾后跳,我的形象便成了“陀螺”,球哪儿跑,我哪儿转。”此文让一个不服输的,活泼青春的初中女生跃然纸上!又一位学生的《痘痘大挑战》写道:“哼!我一定会战胜你们这些可恶的痘痘的,等着瞧吧!……人算不如天算,当挑战进行到第二阶段,痘痘未投降,我的胃就投降了。……我懂得了一句话‘别跟自己的痘痘过不去’……”。字里行间凸现出来的青春气息、生命感悟是独特的,可以说是心灵的自然流泻与飞扬。   五、从生活的“活水”中汲取创新灵感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同样,生活也是培植创新的土壤,生活的浪花能激起学生作文创新的欲望。伟大的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培养我们的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到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我经常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多观察、细体会。例如:初二有一个单元是要指导学生写有关“桥”的作文,我事先要求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或亲眼观察所看到的桥——可以是立交桥、乡村的土桥、石板桥、木桥……甚至可以想象 “科幻之桥”“心灵之桥”。这样一来,学生习作中的题材丰富多了。再如:组织春游活动,我都兴致勃勃地与同学们玩在一起,谈笑风生,尽情享受那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和他们聊天,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我还曾针对一些时事及社会现象开展评论,树立起学生的是非观念,关心身边事物,使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社会阅历,还让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出不少富有新意的作品。   总之,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鼓励学生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中学生作文创新(2)

所谓的继承与创新,只不过是新时代与旧时代的碰撞。有人守旧,就必定会有人创新。它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别,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保守与开放的观念。

就拿近代的汉服与旗袍来说吧:继承的人会认为,原汁原味最好,有它特有的贵气与韵味,老手艺,老物件,自然不能糟蹋。而创新的人则认为,科技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改良是势在必行。于是,旗袍开叉开到大腿,汉服襦裙裁到及膝,各种作风的COS服接踵而来。

有谁错了吗?不,他们都没错,各有利弊,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相交之时。

有人看不惯巴黎、米兰的时装秀,欣赏不了维密超模的猫步。“衣着暴露,奇装异服”这是守旧之人的评价。他们甚至接受不了染发烫发,纹身刺青,连女孩最爱的美甲,在他们眼中也是不务正业,糟践自己。创新之人则颦眉,这样的.装扮对他们来说,是普通的。

有谁错了吗?他们都没错。

最近又有了新的头条,称一假发设计师在做展览时,因怕模特时装夺走观众的目光,竟要求她们裸体走秀。评论区里便炸开了锅。有人称这简直不可理喻,女子不守妇德;亦有人赞同,说不能用污秽的眼光来看待艺术。

大概这就是代沟了,继承与创新本来就是相对的。它们是两个极端,或许能共存,亦或许不能。社会的进步不能一味的继承,也不能一味的创新,它们在相互牵制的同时,又相互补充,缺少任何一种观念,社会都不会发展,甚至是停滞不前。

不过没关系,令人欣慰的是,现在二者已开始了较为基础的融合。比如继承派在老式旗袍中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创新派在新式汉服中添加了一些“流苏”成分。融合之后,那些原本普通的服装,竟让人惊喜,美得更美,媚得更媚,画龙点睛算不上,锦上添花更生动贴切。

是的,继承与创新或许从一开始就是不矛盾的,单单人们把它定义化之后,将原本紧密的它们生拉扯开。其实,不必争吵,不必辩论,往往合二为一,融会贯通后,物体的本质才慢慢浮现出来。

就像继承与创新。有谁错了吗?不,谁都没错,它只是一种观念,一种人心底自生的观念。它就像一个圈,不迈出来,视线就永远是单一的,没有进步,永远被堵在瓶颈里。相反,倘若迈出来,说不定你会看得更淋漓尽致。

故而,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来看待继承与创新,既无对错之分,亦无输赢之别。


中学生作文创新(3)

小学生的作文要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源头,利用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艺术地再现生活及客观的社会现实。这就要教给学生该如何作文,指导学生要作文首先学会做人,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身边的人、事、物。才是使学生作文课上有话可写。人人都有丰富的情感,生活中的小事情都会引起内心深处的波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酸甜苦辣或某种事物给自己的感官所带来的喜怒哀乐,一吐为快。如此作文内容有真情实感,语言文字的表达生动鲜活,不做作,心里怎么想笔下怎样写,挥洒自如的我手写我心。

二.指导学生学会立意

作文要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感受,超出常人之见创一条新思路。例如:我让六年级(1)班的学生写一篇以《我的家乡》为题目的作文。大多数学生写家乡的山、树、草、风土人情等,可是豆玉婷同学却独出心裁,并没有写引人注目的事和景,她却写了村前的公共厕所的变化烘托出家乡的变化。与其他学生的作文相比,这就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新。

三.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方式

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要掌握熟练的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再适当的运用修辞手法,通过大脑思维的反复锤炼,改动一个字感动一座楼,作文的语言清新、准确、表现力强能增添文采,突出作文的主旨、明晰作文的思路,这样的作文能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四.指导学生学会口头作文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提高作文的能力。小学生作文训练课本的安排是从从说到写的过程,先进行口语交际再把口语交际的内容写成作文。说的过程中要注意谋篇布局和语言的表达,好的地方别的同学取长补短,循序渐进。

例如:六年级(1)班,魏苗苗的《第一次炒鸡蛋》。今天,我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就看《封神英雄》这部电视剧,看完电视剧我感到肚子里空荡荡的。我就找吃的,可是什么也没有找到。唉!该怎么办呢?我想:炒几个鸡蛋吃吧!我在厨柜子里拿出来了几个鸡蛋便打在碗里,再在碗放上盐用筷子把鸡蛋青和蛋黄搅拌均匀之后,就把锅烧热倒了一点青油。等锅里的油熟了就把鸡蛋倒进锅里拿铲子翻了一会儿就铲出来放在进碗碟子里。我尝了一口,哇!真好吃啊!


中学生作文创新(4)

创新教育的时代要求决定了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新的世纪,竞争激烈,知识爆炸,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是能打破常规,积极发挥主体意识。近几年国家也认识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于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实在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违背了“三主论”的精髓:“主体者”的“主动”。教师的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的领导。由于教师过分主动,压抑了“主体者”的主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沉睡在四周禁闭的“铁屋子”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现实是作为语文教学重头戏的写作教学,随意性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中,虽有几篇好作文,但总体情况不能令人满意。学生作文要么人云亦云,缺少自我;要么内容空洞,胡编乱造;要么词汇贫乏,错别字连篇。作文是反映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境地依然尴尬。步入这种难看处境的原因是作文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最根本的就是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让学生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见解。因此,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提高中学生“自主式”创新教学应该是当前中学生作文教学的首选突破口。

二、对中学生“自主式”创新作文教学的探究

1.探究的内容

“自主式”创新写作教学与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写作教学中兴趣的培养;课程写作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写作;写作英才的发现和培养等。

2.探究实施策略

本课题以自主探究为作文理念,以学生生活感悟为基点,以课堂作文教学为中心,以课外阅读和练笔为两翼,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放飞学生的心灵世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中提出了“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正如叶圣陶所说:“要我手写我心。”因此,应该把握好作为写作主体的不同心理,以及在不同状态下的心理特征。“自主式”创新作文追求学生写作的最好心理状态,尽力寻找学生写作的最佳兴奋点,并努力使学生在有兴趣写作的时候写作,尽可能让他们有自由写作的空间,激活写作才思,发扬他们的写作激情,培养写作兴趣。

(2)实现作文教学的开放

写作是最具开放性的,但传统的作文教学拘泥于书本,往往先传授作文“套路”给学生定规矩,使学生失去“自主性”,开放的作文教学,教师不预设刻板的教学目标,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进多彩的生活空间,积极指导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阅览,开阔视野,不但开放空间,还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创设民主化、立体化的思维场景和和谐的思辨氛围,放开学生手脚,张扬学生个性,拓宽写作空间,写出新意作文。

(3)提创作文的全程指导

“自主式”创新教学作文就要将写作指导贯穿于写作的全过程,包括写前、写时和写后,写前指导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准备写作的材料和培养构思能力,写中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作文过程中指导学生自行修改和相互修改,它能发现学生作文的不足,比写后写前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另外,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给学生提供鲜活的经验,提高作文指导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写后指导一般是指批改和讲评,教师认真组织讲评,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并对每篇作文给予热情的鼓励,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4)建立新的作文批改模式

传统的批改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基本都是老师批改,二是写作周期长,作文数量不足。作为“自主式”创新作文教学,强调学生作文的主动研究精神,采用多种批改方式。除教师有选择地重点批改外,让学生自批或互批,更多地是让学生把文章发到校园网或中学生网站上,大家一起来评论,提高作文水平。

另外,还应自主开展深入广泛的文学阅读,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阅读中提升文学素养,在阅读中仿写经典文本。创造多元开放的文学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老师、周边环境、生活对话,培养学生关注他人,关注生活。创建真实的文学活动,成立班级文学兴趣小组,学生自主作文,自编刊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学专题活动,参加各种正式的作文比赛,在报刊发表文章,培养文学英才。


中学生作文创新(5)

一、观念创新

一般说来,文章系统是由形象、观念、技巧组成的三维结构。所谓观念创新,就是要让学生在写作构思时要力求提出新的看法和新的见解。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首先要避免雷同,写出独到之处。如《滴水穿石的联想》这一文题,当有人表现了持之以恒的观念之后,为避免重复、雷同,我们至少可以构思以下几个新的看法:一是联想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二是联想到困难如顽石,其实并不可怕;三是联想到世界上的小事(人)物往往可以战胜貌似强大的事(人)物。如此等等。

其次是要使文章表现出时代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相关。比如写一篇讨论学习孔繁森的文章,就一要以培育孔繁森式的一代新人为学孔繁森的目的;二要以孔繁森精神为学孔繁森的内容;三要以百花齐放为学孔繁森的形式。这样,写出的文章观念,才有可能和时代精神合拍。

二、形象创新

中学生写作构思的形象创新,旨在要求通过文章的有限篇幅,写出新的形象。

首先,这种形象既要符合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又要能鲜明地映照社会端倪,具备当代意识,让读者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明白一些什么,特别是对中学生读者,应有尽可能大的启示。

其次,构思并力求表现出人物的双重性格,既写出人物积极向上的一面,又写出人物的固有弱点和不足,不能写成十全十美的高、大、全,或者头上生疮脚板流脓坏透顶的丑八怪。

三、结构创新

文章结构的构思创新,是要以谙熟中学常见文体基本结构为前提,只有熟练地把握了常见的基本结构,才有可能实现结构创新。

四、手法创新

构思时有了观念和形象上的创新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一定的形式去表现它。从中学记叙文写作手法的基本模式来看,以下10种写人的手法,都可在构思时循序渐进地使用: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物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个场面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事表现一群人;通过几件事表现一群人;通过一个场面表现一群人;人物小传;以物喻人;综合写人。

只要对这10种手法驾轻就熟,中学生在记叙文中写起人来,就会得心应手,时时(间或)还会构思出新颖独到的手法来。

五、角度创新

据说一个戏剧演员表现哭泣,不是对着观众以袖掩面,而是背对观众抽动双肩,其表演的真实感,超过了掩面的工夫。

文章写作也是这样,角度构思新颖与否,对一篇文章的成败至关重要。中学生应该牢牢记取:站在不同位置去观察不同的层次,就可形成不同的角度;这个角度假若别人没有发现,就是你的角度创新。

以写一篇《孔乙己》的读后杂感为例,就可以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考察不同的层次,创造不同的角度。

角度之一:议笑。分析比较丁举人的狂笑、掌柜的奸笑、众人的哄笑和取笑、孩子们凑热闹的笑以及我的附和的笑,把握人物典型,探求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角度之二:议偷。探讨偷与酒的关系,分析孔乙己好吃懒做的性格;探讨偷与笑的关系,分析社会环境的冷漠;探讨偷与打的关系,分析等级制度的罪恶;探讨偷与情的关系,分析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

角度之三:议比。分析作品中孔乙己脸色动作进出场的对比;能谋生的条件和偷的对比;孔乙己与丁举人的对比;喜剧气氛与悲剧命运的对比,探求作品主题,把握人物命运。

角度之四:议眼。通过文眼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是这么过的分析,理解文章结构特点,理解作品主题。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写作任何一篇文章都是这样,我们不妨首先站在不同位置对文题进行考察,以冀构思出全新的角度。

总之,文贵创新,构思尤贵创新。要实现作文构思的不断创新,还需我们在写作的实践中去感受,去积累,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