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作文(热门10篇)
醉卧美人膝
2024-05-02 05:36:50
四年级
其它

方言的作文(1)

无锡话,素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很多人说好听,可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无锡人也不会讲正宗的无锡话了,而且,经常因为有人听不懂无锡话闹笑话呢!

有一天,我到一个外地的阿姨家去玩。我跟弟弟两个大闹天宫,把阿姨家弄得一团糟。看着满地的玩具,我对弟弟说:“‘乱倒’(无锡方言极为乱极了的意思),我们打扫打扫吧。”我和弟弟分好职位:我到厨房洗碗,他收拾玩具。我用力卖力地完成了洗碗的任务,大功告成,我就感到客厅,想看看弟弟收拾得怎么样,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玩具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而弟弟他正在一旁玩着玩具呢!我满头大汗,气呼呼地对他说:“你怎么回事啊。”弟弟疑惑地看着我说:“是你让我‘乱倒’的啊!哦!”原来弟弟把我说的“乱的”听成了“乱倒”我指着他的小脑袋,他抱着我的脚,笑得合不拢嘴。这时我已经筋疲力尽,我问阿姨要一杯水,当我用无锡话说出去的时候,不小心将“水”读成了“屎”,阿姨和蔼可亲的对我说“要热‘屎’还是冷‘屎’。”我红着脸,弟弟在一旁哈哈大笑,阿姨也笑了。

唉!都是方言惹的祸啊!


方言的作文(2)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一张非洲人的脸。那棕色略带卷曲的头发覆盖着宽阔的前额,那高高的鼻子、深邃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还有那蓬松的胡子,共同构成了一张坚毅而又开朗的脸盘,这就是我的——杨老师。

和杨老师好些年没见了,但我们初逢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

在教室里,我静静地等候语文老师的到来。不料,进来的却是一位身穿牛仔服的中年男人,眼睛上还架着副金丝眼镜,黝黑的皮肤让人不能不觉得他是非洲人。见他这身不伦不类的打扮,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他先是一愣,随后又耸了耸肩,整了整衣服,说:“我信杨。从今天起带你们滴语文。”听到这口“彩普”,教室里又是一阵大笑。

坐在教室中间的我,也笑了。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两年的师生生活。

杨老师爱笑,以至于他批评我们的时候嘴角也带着一丝笑意。一次,上语文课好几分钟了我还在做数学作业,他发觉了,笑着对我说:“你在我滴课上,要连忙忘记阿拉白数字,要懂得中华民族的文化,还有,最好要学会驾驭它……”说着,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他用方块字将笔记抄写到黑板上,并且在黑板上狠狠地挥了一下,这一挥,让我忍俊不禁,悄悄地笑了起来。后面的几个同学也笑了起来,结果是我把数学作业赶紧收了起来,第一次认真地听起了语文。

杨老师也有不笑的时候。记得一次课上,杨老师叫我上黑板默写诗文,我大喜,暗想:“我那手字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于是我快步来到黑板前,异常痛快潇洒地用行楷字默写完了诗文,同学们都啧啧连声,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不料杨老师脸一沉,大胡子一翘,茶色眼镜第一次有了怒意:“这是么子鬼字?上中学不均写行书哈,要一笔一划地,打好了基促,那才算是好字。”说完,他慢慢地在黑板上写出28个规范的方块字,连那四个标点,都是中规中矩。我虽然表面上不屑,心里却早就打起了鼓。以前不是没有人跟我提这个意见,只是少年的心总有那么几分骄傲,我可从没有认真听过、想过这个问题。今天杨老师在这么多人的面前掉我的价,看来他是诚心想挫挫我的锐气了。见我悻悻的.样子,杨老师抬抬眼镜,意味深长地对我说:“年亲人,我原来也是呛你这个样子。后来我滴老斯恩是打了我一顿才把我贬过来。你看看,我地这个字还可以呵?”从那以后,我忍痛割爱,从头学起,一直用楷书写到现在。

不要看杨老师爱笑,他做事情还真是一丝不苟。

记得在一次自习课时,杨老师突然叫我的名字:“唐亲聪!你过来哈看!”我连忙跑过去,原来刚交的那篇作文我写错了许多字,杨老师一一为我圈出来了。我的脸一热,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以前我是从不敢在作文里写错别字的,原来的语文老师是出了名的“教头”,也许是看见杨老师爱笑,以为他必然不会这么认真地去看,也许是我粗心大意,想也没想就交了,谁知道呢?反正现在已经错了,而且错了这么多!杨老师见我低头不语,拿笔敲敲我的手:“喂,我说你是哪门搞的哟!这们简单还弄错了,你看看,‘祖国地花朵’这个‘地’应该是‘白勺’‘的’,‘的’字前头是名词嘛,还有点儿,一个句子写完哒要打个句号,不均打个点儿,听到没得?还有……还有……”

已经很久没有看见杨老师了,现在的语文课堂上,那背着手在过道里来回走动的老师并没戴眼镜,衣服都是精心搭配的,授课时也并没有讲方言,有那么一瞬,我的思绪飘得很远,我仿佛又看见了那张黑瘦的脸,大胡子一翘一翘的,抑扬顿挫的语调里溜出些亲切的方言,铮铮地响在耳边……

湖北省恩施市屯堡中学初三:enshitbpsh


方言的作文(3)

“王xx,夸点瓜来做作捏”妈妈在家门口催促我。哎呀,成光过这快到则,已经吴半天5点钟里。“来列来列,作捏么写写一歇歇,快透老活。”我回答道。对门的阿姨是东北人,才刚来常州不久。她听到我和妈妈的对话,直呼:“你们在讲日语吗?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妈妈笑眯眯地说“我们讲的是常州方言,因为以前王xx一直讲的是普通话,讲习惯了以后都不会说常州方言了,我锻炼她一下,方言的.传统可不能在她们这一代丢了。”

“空则到我家来白相相,这句话就是说要是有空到我家里来玩”妈妈邀请阿姨。阿姨开心地回答“我也想学学常州方言,今后麻烦你教教我。”“佛艾金各,你空则来好里,我告告你。正好我姑乌头也一道或或。”“意思就是不要紧,你有空来学,我教你,正好我丫头也一起学。”妈妈翻译了一遍。

我赶紧开始做起作业来。英语作业有一题我忘了“读书”这个单词怎么拼写,张口想用普通话问妈妈,转念一想还是应该讲方言,我用不太流利的方言问道:“姆妈,念书敢个单词南老拼?”“自敢到忙娘去寻。”妈妈让我自己上网查。很快,作业就全部完成了,我可以轻轻松松地看电视了!

平时在家,在学校一直讲普通话,真的要把常州方言给忘了,我就属于会听不会讲的那种。常州方言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需要我们传承下去。我和妈妈约定,在家里只允许讲常州方言。


方言的作文(4)

“王彦舒,夸点瓜来做作捏”妈妈在家门口催促我。哎呀,成光过这快到则,已经吴半天5点钟里。“来列来列,作捏么写写一歇歇,快透老活。”我回答道。对门的'阿姨是东北人,才刚来常州不久。她听到我和妈妈的对话,直呼:“你们在讲日语吗?我怎么一句也听不懂。”妈妈笑眯眯地说“我们讲的是常州方言,因为以前王彦舒一直讲的是普通话,讲习惯了以后都不会说常州方言了,我锻炼她一下,方言的传统可不能在她们这一代丢了。”

“空则到我家来白相相,这句话就是说要是有空到我家里来玩”妈妈邀请阿姨。阿姨开心地回答“我也想学学常州方言,今后麻烦你教教我。”“佛艾金各,你空则来好里,我告告你。正好我姑乌头也一道或或。”“意思就是不要紧,你有空来学,我教你,正好我丫头也一起学。”妈妈翻译了一遍。

我赶紧开始做起作业来。英语作业有一题我忘了“读书”这个单词怎么拼写,张口想用普通话问妈妈,转念一想还是应该讲方言,我用不太流利的方言问道:“姆妈,念书敢个单词南老拼?”“自敢到忙娘去寻。”妈妈让我自己上网查。“晓则连。”很快,作业就全部完成了,我可以轻轻松松地看电视了!

平时在家,在学校一直讲普通话,真的要把常州方言给忘了,我就属于会听不会讲的那种。常州方言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需要我们传承下去。我和妈妈约定,在家里只允许讲常州方言。


方言的作文(5)

"新拟好!新拟好!"

HI!大家好!你们应该都认识我吧,没错,我就是宁波方言。我可有许许多多的兄弟姐妹,我的大哥是上海话,我的大姐是苏州话,我最亲爱的妈妈就是“吴语”了。

我们宁波话听起似乎有点儿像吵架似的,会让别人造成误会,呜呜,我呢,肯定又要受委屈了。其实了,我们宁波话是有些“石骨铁硬”的,但可不是吵架哦!我的语调也体现了“硬”的气质。我的宁波语词与普通话不同,甚至与吴语都大大不同呢!因为,我是保留古语最多的地方语言。几年前,就有爱好方言的.大咖,编写出把普通话翻译成我的游戏软件,有意思吧?你们要不要学几句?

“你们年青人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如果用地道的宁波话说是“拉后生家赛过天亮头八九点钟”。

如果喜欢,你可以随时随地来宁波找我学学习语言哦!

呵呵!我是不是非常厉害,非常牛逼?我可是为我们吴方言这个大家庭做出了杰出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哦!


方言的作文(6)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长,因方言而精彩作文7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方言,这个鲜少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词汇,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之间飘荡。在这个文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城市,有许多的文化遗产得意保留,可那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传承又由谁来保护呢?

还记得那片松树林,还记得树下那张质朴的躺椅,还记得躺椅上那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还记得那掌心传来的温度……一切的一切,仿佛昨日之景,历历在目。

一场春雨,淋湿了一切,洗净了一切。雨过初晴,清新的空气带着大自然独有的芳香在林间弥漫,草地上浅浅的水洼,倒映出地面上被雨水重生而落的叶片,连上面细细的.纹路都格外清晰,温暖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树影,林间小道上,一个充满稚气的孩童迈着蹒跚的步伐奔跑,玩闹着,衣服略过树枝,雨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溅湿了衣衫,孩笑声回荡在林间。一旁的躺椅上,老人“呵呵”地笑着,嘴里的上海方言不时念叨着“跑慢点儿,当心,当心!”“奶奶,奶奶,”同样是正宗的上海话,带着孩子特有的奶声奶气,跑到老人跟前,将手中不知名的野花递给老人,“讲故事嘛,奶奶!”孩子抱着老人的胳膊撒娇道。“好,好,好。”老人眉目含笑地应着,伸手将孩子抱在腿上,手并不宽厚,却如阳光般温暖,给人以踏实的安全感。熟悉亲切的上海方言,慈祥和蔼的老人,温暖踏实的手掌,稚气童真的孩子,青葱茂盛的树林和着泥土的芬芳绘成了一副春的画卷。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松树林仍在,而记忆中的上海方言却越来越少了。在这个普通话遍地的大城市,方言的存在感越来越薄弱。其实有时候并非是方言生涩难懂,而是在大家心中,在这个人人都说普通话的时代,方言,已成为与时尚脱节、俗气的代名词,可是我们都忘了,那是一种传承,一种历史,一字一句都有着上海的味道。

身为正宗的上海人,就应该说正宗的上海话。别人丢下的,我们捡起来,别人忘记的,我们会永远刻在心中!


方言的作文(7)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反思地方方言粤语的现状(关于语言文化的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今年七月初,引发的“粤普之争”虽已被澄清了实属误会,但一份尚未经过审核的普通亚运提案却引起整个粤语文化圈的激烈争论,这反映了广大粤语使用者特别是广州本土人对粤语现状的担忧。

粤语的现状如何?

粤语在国内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大不如从前了。据报导,广州的一对父母反映平时他们的孩子说起粤语就期期艾艾,无法说下去,最后只好用普通话与他们交流了。这家人的情况代表了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许多年轻一代的母语能力下降的状况。他们甚至连某些地道粤语名词都不知道如何说。

广西这个原先粤语占有极高人口比例的省份,其粤语环境衰败更加严重。首府南宁市被称为“推广普通话先进城市”,南宁本地的粤语已经基本上在公共场合消失。由于粤语是去了省会的中心影响,广西境内的粤语逐渐失去了通用语的地位,就连存在口语差异的说地方粤语的人群,也逐渐开始使用普通话交流,而非去适应对方有所不同的地方粤语口音。

为什么粤语会衰退?

从大的方面来讲有两个原因。

经济快速发展是粤语衰退的根本原因之一。随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广东,导致了在广东的1400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就占了700万左右,且大多是普通话受众。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进行商业交流,不得不随“大多数”。

政策的推行也是粤语衰退的根本原因之一。20xx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该法规定中国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严格限制在学校教学﹑公共媒体﹑公共场合上使用方言,削弱了粤语的影响力,限制了粤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小的方面来讲有四个重要原因。

第一,教育不当。普遍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不当。非普通话地区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学校里的“推普”教育让年轻一代觉得说普通话才是“先进”的,说本地话是“落后”的,而且还会以此“教育“父母。值得重视的是家庭教育的不得当。值得重视的是家庭教育不当。据闻,在港澳地区有一些年轻父母为了让孩子有机会上国际院校,自孩子牙牙学语起便只用英文与孩子交流,即使自己的英语口语不标准。这样使孩子生在粤语地区,长在粤语地区,却不懂粤语,甚至排斥粤语。

这些不得当的.语言教育致使年轻一代对粤语的情感淡化了,给粤语的传承以致命一击。

第二,大众传媒没有有效发挥其传播的作用。一方面,粤语传媒遭通杀。在南宁别说电视台传媒,就连公交车站的双语(普通话和广西白话)也改成单一普通话广播,深圳的八个电视台也只剩一个粤语电视台。另一方面,粤语传媒所呈现的作品内容低俗、脱离群众生活、语言不纯正。前不久南宁开播了某白话新闻节。其中使用的是“南普”,即普通话与南宁白话的混合体,误导百姓学习纯正的普通话。且其新闻内容是从别的电视台转载的,不贴近当地百姓的生活,缺乏亲切感。这严重摧残了粤语文化。


方言的作文(8)

生命之中总会有一些记忆深埋心底,尽管时间飞逝,它们也不会因此消了颜色,褪了芬芳,反而会在时间的冲洗下越发鲜艳,成为那亲切的怀恋。

方言是我来到世上最先接触到的文化,它保留了家乡独特的民俗传统,成为了漂泊他乡的游人温暖的精神指引和心灵皈依。

我的记忆中,方言代表了亲情和温暖,更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如今我离开了出生的家乡,方言与我的纽带却依然还在,并且永远存在。

“七瓦!”我一听便知道是来自奶奶纯地道的温州话,它的意思是“吃饭!”,我狂奔到饭桌,看着桌上有:油淋淋的红烧肉、绿油油的花菜、喷香喷香的烤鱼豆腐,爬上椅子,伸手抓起一块豆腐,正要递到嘴中,“啪”,一下子,被爸爸打掉了,“非埃此!”爸爸竖起眉毛,把我从椅子上拉下来。现在想起,当时家里的客人大约有五六个,客人还没上桌,主人就先开始吃了,的确,成何体统。方言的意思是“不许吃”,幼小的我从未见过父亲生气,低着头红着脸,跑得离桌子远远的。从那以后,我决不会比客人先动筷子,这是爸爸用方言教会我的道理,回想起它,脑子里便冒出的是那句来自方言的道理,亦是做人的道理。

不知为何,在远离家乡的土地上,听见几句方言,或是看见家乡的车牌,就会感到无比的亲切。或是和老乡谈上几句天,就会感到一阵温暖和轻松。

可是如今,我记忆中的方言越来越淡,家中言语的几乎都是普通话,也因为更少的次数回老家,方言几乎都用不上了。所以,我提倡,我们的生命多多充满方言,它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色彩。

记忆中的方言,不尽充满了温暖,还有一种对我的要求,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记忆中的方言,是奶奶教会我的,是爸爸教我运用的,是妈妈让我爱上的。方言,不只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家人之间的交流,心灵的碰撞。


方言的作文(9)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一改常规,给我们上了一节不一样的语文课。

如同以前一样,我们那一天上古诗词欣赏,照例老师都会请同学朗读诗词,但这一次老师却说:“有哪位同学会说广州话?我想请一位同学用广州话来读一下这首诗。”

顿时,教室一下子热开了锅,同学们有的激动万分,有的在互相讨论,研究老师究竟有何用意。起初同学们还有些害羞,不敢读,但在老师的鼓励下,还是有人举手了。

那位同学站了起来,看了一下那首诗,默默在心中读了一下,便用广州话深情朗诵了出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同学们先是因为觉得新鲜,不习惯,发出了些嬉笑声,但不久后就被朗诵同学使用粤语朗读的独特韵味吸引。当同学读完后,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时,老师向我们解释了她的用意:“据说广州话是一种古语,古人很有可能是用这种语言讲话的。因此我想叫同学用广州话读一读,看看是不是比普通话更押韵。”同学们仔细回顾了刚才的朗读,发现果然如此。

正当同学们惊叹广州话的神奇时,一位来自汕头的同学举起手来:“老师,我想用潮汕话来读一下。”老师点了点头,那位同学便站了起来,用一口不太流利的潮汕话朗诵。

教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了,大家纷纷一边笑一边听他的朗诵。细心的同学发现,潮汕语似乎比普通话与广州话更加押韵,原来潮汕语也是古语的一种。

原本是诗歌赏析的语文课一下变成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现。老师说:“这就是语文的魅力,不同的语言读相同的一篇诗歌有着截然不同的韵味,这也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其实,广州在前几年为了能普及普通话,提高市民的普通话水平,要求在学校里,老师上课与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用普通话。这一规定实施后,从学生一代开始,广州人说普通话的水平日渐提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广州人慢慢不会说广州话了。

广州作为一个有着20XX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自己独具一家的岭南文化,其中粤语就是其代表之一。但如今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学生们都讲普通话,很少讲广州话,这对广州话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普及普通话是应该的,但在此同时,也应保护好广州话。因为岭南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保护广州话就是保护了岭南文化的独特性与完整性,这才能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弘扬中华文化应该是在主体文化与各种地域性特色的文化共存,而非仅仅发扬主体而排斥或同化地域文化。


方言的作文(10)

我向来是不太爱讲江山话的,倒不是觉得过时,或者说过时只是一个次要因素,主要还是因为讲不好,在外地待到七八岁才回到老家重新拾起的这门语言对初学者甚是不友好,每次开口都像英语课上被老师叫起来念单词一样,磕磕巴巴,别别扭扭,可谓说者不适,听者皱眉,长辈偶尔倒也会调笑着纠正,可这在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看来,简直是在戏弄她的尊严了,越纠正越反感,久而久之,等真正想说时也只能徒劳地张张口,憋不出一星半点的语句了。

有时我觉得这也不单是我的个人原因,家乡话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的太少了,学校里更是白纸黑字地写着“说普通话”,而且它似乎也不怎么被重视,家住广东的表哥,每每唱粤语歌唱得眉飞色舞,那是他人母语的温婉之处,他人母语的价值所在,可这江山话却似乎天生欠“柔”,讲出来那叫一个“铿锵有力”——像吵架,不好听,真不好听。

可也到底难以忘记它的好。那些夜里,和父母躺在床上准备入睡,听他们用乡音低声交谈,断断续续的声音在空气里摇摇晃晃,抱着我的那个怀抱会因此颤动,那是说话时胸腔的振动吧,半梦半醒之间我这样想到,又觉得意外的像一曲节奏独特的摇篮曲,哄着一个或是三个游子入睡。舅舅给儿子取名叫“毛俊哲”,与江山话的“眼睛”同音,每年回家少不了要被七大姑八大姨调侃,我们叫起小表弟的名字时也总忍俊不禁,个中有趣,想必不足为外人道也。初中时搞怪在早读课将文言文用江山话大声朗读,意外的得劲,到高中后了解到江山话与古语千丝万缕的联系,不由感叹自己曾经玩笑般的举动倒还真有几分科学依据,像是无意间与古人来了场对话,说不清的缘分。

到了这些时候,语言已经不再仅仅是声音的表现了吧,它更像是由记忆与情感堆砌成的一个“家”。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也不过如是——令我感动的不是面前的人,而是透过这人我隐约看到的那条河,那棵树,那座屋子,那些人。

那么又何必拘泥于发音本身呢?纵然我不能流畅的说出我的家乡话,但我会在说“子曰:……”的时候给我的朋友得意洋洋地介绍,这个“曰”和我家乡话同音呢。是,或许几代之后,我们说不出正宗的家乡话了,但我们可以用普通话铿锵有力地读出文言文,在那更广大的空间里,寄放我们的乡愁,这难道不也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乡音”吗?

方言正在消失……谁又说得清,这“消失”不是像水汇入海那样,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