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必备7篇)
北方姑娘
2024-02-23 09:23:15
初三
读后感

戴望舒(1)

时光的流转更换了时代的幕布。虽然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了,物质丰富了,但是,并不能消除迷茫和困惑的源头和根源。即便是在如此繁华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也依旧摆脱不了那曼陀铃的忧伤与迷惘。

在戴望舒这首《闻曼陀铃》的诗句里,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种忧伤的诗意,也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诗人无边的迷惘。然而在迷惘之后,我又领悟到了新的希望。

生命的未知搅拌着人生的无常,为我们设下了一道道坎坷。我们永远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正如《阿甘正传》里的妈妈所言,“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这也是生命的美妙之处,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美,大概也是源于这种未知吧。

在那些未知的故事里,总会有数不清的挑战。可能我们早已忘却了最初的挑战是什么样子,但第一次的胜利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欢欣与鼓舞。于是,那些充盈着胜利与高歌的理想日子被涂抹上了鲜艳的色彩。当时光渐行渐远,那些美妙的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发酵出一种醉人的诗意,让人笑着流泪,回味无穷。

人生路漫漫,总会有泥泞、陷阱、荆棘,总会有岔路、悬崖、高山。疲惫与苦难相催,常常容易让人迷失了方向。即便是再强大的人,也会有那么一些时候,脆弱的像个迷失了方向的孩子,总是需要指引,渴望得到救赎,就像那曼陀铃声一样,在暗夜中游着幽怨,寻找方向。

可是,生活中实在是很难如愿出现救世的英雄。那么能够做的便是想办法让自己强大起来,成为自己的救世主,在点点滴滴中重塑自信,重塑理想,让坚强刺破黑暗,让希想的光照亮心中的迷惘。此时,当曼陀铃的声音再度奏响,你听到的便是充满了胜利的意象。

也许,只有经历过真正的风雨后,才懂得失败也是种成长,只要你的生命还在燃烧,就还有去重新选择的权利;只要你有着永不被打倒的灵魂,就必将会有绵延不绝的希望。


戴望舒(2)

寒假期间借了一本戴望舒的书,读过一遍,虽然知道诗作的好,却羞于自己才疏学浅,谈不出深层次的品析之言,只好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戴望舒的资料,了解一番,然后做了一次“裁缝”,拼拼凑凑。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原名戴丞,字朝宋。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江苏南京。8岁入杭州鹾务小学读书,14岁考进宗文中学;1923年中学毕业,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秋秀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著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日子》。1938年5月曾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顶点》诗刊、《华侨日报·文艺周刊》,1950年2月28日病逝于北京。

他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塑造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倍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复杂存在,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提升了象征诗派的整体水平,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象征诗派与主流文学的距离,压缩了象征诗派与主流文学之间的边缘空间,改变了象征诗派在诗界的形象,他的情怀表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走到尽头所处的那个无比混乱的阶段,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情怀。正如许拜维艾尔在《不相识的朋友们》中说:

我将来的弟兄们,你们有一天会说:

“一位诗人取了我们日常的言语。

有一种无限地更悲哀而稍不残忍一点的新的悲哀,去驱逐他的悲哀。”

戴望舒是知名的诗人,也是一位成果斐然的翻译家。对于他的译诗,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和陈丙莹撰写的《戴望舒评传》曾辟有专节进行论述。陈丙莹对戴的译诗给予了极高评价,说戴望舒的译诗“以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曲尽西方诗歌(特别是精微的象征派诗)深蕴的内容与繁富的音节,更是成了诗歌翻译学者们学习的范本。”

戴望舒从三十年代开始翻译法国诗歌,仅收录在《戴望舒译诗集》中的就有包括雨果、魏尔伦、果尔蒙、保尔·福尔、耶麦、比也尔·核佛尔第、苏佩维艾尔、瓦雷里、阿波里奈尔、爱吕亚、勃德莱尔等诗人的诗作75首。关于译诗,戴望舒和艾略特一样,曾持“诗不能译”的观点,但后来的实践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在1944年的《诗论零札》中说:“‘诗不能翻译’是一个通常的错误,只有坏诗一经翻译才失去一切。因为实际它并没有‘诗’包涵在内,而只是字眼和声音的炫弄,只是渣滓。真正的诗在任何语言的翻译里都永远保持它的价值。而这价值,不但是地域,就是时间也不能损坏的。翻译可以说是诗的试金石,诗的滤罗。不用说,我是指并不歪曲原作的翻译。”戴的译诗特别强调“忠实”。传神地体现出原诗的诗味、诗性与诗境。请看他翻译的魏尔伦的那首著名小诗《瓦上长天》。

魏尔伦的法文原诗为:

Lecielest,par-dessusletoit。

Sibleu,sicalme!

Unarbre,par-dessusletoit

Bercesapalme.

Laclochedanslecielqu’onvoit

Doucementtinte.

Unoiseausurl’arbrequ’onvoit

Chantesaplainte.

MonDieu,monDieu,lavieestla。

Simpleettranquille.

Cettepaisiblerumeur-la。

Vientdelaville.

Qu’as-tufait,otoiquevoila

pleurantsanscesse。

Dis,qu’as-tufait,toiquevoila。

Detajeunesse?

再看戴望舒的译诗:

瓦上长天

瓦上长天

柔复青!

瓦上高树


戴望舒(3)

时过二十年,再次品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又一次被它凄迷忧伤的意蕴深深地感动了。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与一帮爱好诗文的朋友在校外的山坡上,声情并茂地吟诵《雨巷》,身边翠绿浓密的槐树,在晚风中漂浮着醉人的芬芳;恰在此时,雨中的丁香又一次包裹着我,让我沉醉。

1、丁香般的寂寞在雨中荡漾:

戴望舒的《雨巷》,展现了自己一段寂寞凄苦的心境。这种心境,也许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都曾体验过,只是戴望戴望舒将其外化成了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篇,让人浸润在一个美丽的情境中,品味人生的寂寞与无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江南悠长寂静的雨巷中踟躇。光滑润泽的青石板细雨里泛着光,坚实、细致而缄默。两边的粉墙与黑瓦格外的素淡,也格外的沉寂,任雨水沙沙地吹打,无声地俯视着这个孤独的行人。诗人心底那不尽的落寞,在无尽温柔的细雨里飘飞,恰如江南五月人家篱墙上探首的丁香,静静地绽放,暗香浮动,淡雅沉静,旖旎一季,而无人欣赏,寂寞与凄清在幽香里四溢。

如果说娇艳的红玫瑰象征热情,雅洁的白莲花象征孤傲,那么说内敛的紫丁香象征寂寞,是最贴切不过了。丁香的紫颜色是浪漫而冷艳的,丁香微小的花瓣密集地相簇相拥,温柔含蓄毫不张扬,丁香的芬芳是悠远淡雅的,它无比恰切地传递着作者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怀。这种寂寞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这个独特的时空流淌。

当作者体验着这份寂寞的时候,他有充实的伤感却不绝望,有真切的痛苦却又幸福。此刻,雨巷静穆的天地为他所拥有,这份美丽的忧伤也为他所拥有,他也许因此而满足,而恬静。因而,整首诗的节奏之舒缓宜人,如同江南石板桥下款款行进的小河,无与伦比地熨贴着读者的心灵。读这首诗,你会因之沉郁、叹息,但绝不会消沉或绝望。只是深深地感到诗人首出了你也曾有过的心绪,那种无以言说的落寞,那种亲友在身边也无济于事的孤独。这种寂寞,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如丁香绚烂于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虽遭遇了叶落花零,但依然芬芳迷人。

2、深巷似的惆怅在雨中绵延:

诗人行于悠长的雨巷,这雨巷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像诗人的落寞与惆怅,在如丝如缕的雨中延伸,延伸……这是江南特有的小巷,它总是比较狭窄,宽不过1~2米许。巷子两边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坡顶飞檐、青瓦白墙的小楼房。巷子因狭窄而显得特别悠长,行走于这小巷,抬头所见的天空似乎也被裁剪成狭窄的长条,带似地在头上飘着,行人缓缓漫步其间,往往有一种被怀抱的感觉,温暖而亲切。小巷常常很曲折,也很安静,给人一种幽深的印象。

江南人爱花,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说的正是杭州的民俗。长长的雨巷,有人家院落中飘溢出来的花香,蔷薇、玉兰、茉莉,更有缠绵的丁香,在雨中淡淡地述说着哀怨美丽的故事。一柄油纸伞,挡得住江南绵长的细雨,却怎么也挡不住雨中无处不在的惆怅。诗人的这一形象,总令我想起同样撑着油纸伞,在白堤上漫步的许仙,只是许仙身边垂柳依依。“哒哒”的足音,伴随着“嘀嗒”的雨珠,在小巷深处清泠地回响。静寂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逢着这样的姑娘,无非是想让这条雨巷不致过于冷清寂寞,无非是想让自己有一个知己,排遣小巷似的人生中过深的惆怅。姑娘梦似地飘过,又飘走,唯有小巷静静地在雨中延伸。李商隐《咏柳》诗有“堤远意相随”之句,而此刻,诗人是“巷深意相随”,无尽的惆怅小巷似地延伸。

3、雨丝样的忧郁在小巷弥漫:

江南的春末初夏,细雨总是“滴滴嗒嗒”地下个没完没了,像极了诗人惆怅的心情。他为了这份心绪走在雨巷,怀着一份朦朦胧胧的期待,希望童话似地遇着一个与他契合的姑娘。所以,他寂寞却又满怀憧憬地吟唱:“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个人行于寂寥的雨巷,梦想孤独的自己,能在诗意的季节遇着一个诗意的姑娘。

想象中的她,有着丁香一样的美丽,丁香一样的气韵,丁香一样的忧伤,婉约凄清,神秘冷漠,“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那姑娘恰如另一个他,也有着丁香般的愁怨,也一个人在雨中寂寥地彷徨。与其说诗人在等待爱人,毋宁说他是在等待知己,能懂他寂寞与惆怅的知己,因而这人与他才有那么多的相似。逢着了是慰藉,是幸运;逢不着原是合理,是必然。所以,诗人不敢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已逢着了这样的姑娘?只能默默地走近,走近,但不是欢欣雀跃,而是投以太息般的眼光。似乎在感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除了“冷漠、凄清又惆怅”,还能有怎样的心绪呢?姑娘从他身边飘然而过,轻盈无声地飘过,似乎不及挽留,不及细想,甚至不及问候,就从他身边悄然飘逝,“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似乎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拿走。迷茫的是姑娘,亦是诗人。

姑娘渐渐地远了,静静地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什么也不曾留下,“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芒,/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雨巷中再次只剩下诗人,独自,独自地品味着雨丝中的花香,渗透了花香的润湿空气。不经意间,他又看到了,人家篱墙上寂然的丁香,雨中寂寞地绽放。

梦境过后,诗人更惆怅,更寂寥,甚至是忧郁。正像冯西冷的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她临去的时候,/送给我两件赠品。/一件是沉郁的眼波,/一件是痛苦的微笑。/我很珍重的将她这两件赠品深藏在心窝里,虽一分钟也不曾忘记;/哪知这两件赠品原来是两条春蚕,/竟把我的心当做桑叶!/”诗人的心蚕噬般的疼痛,因为曾经的梦幻而倍觉忧伤,忧伤却还是执著,“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也许诗人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的大半都是在暗示、转面不见、沉默不语中度过的。”他与丁香般的姑娘也只能在梦中相逢,人生的不幸与忧伤就在于此,我们幸而为人的代价就是这种孤独吧。

4、《雨巷》述说了一个迷茫凄美的梦:

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也许,他让我们能触摸到就是,他的无以排解而始终不甘的寂寞,明明无望,还要执著地幻想,幻想有一种奇遇,彻底地解脱了他。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我们在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同样的落寞,飘忽于同样的雨巷。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之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用这段话来评论《雨巷》,或许是最合适的。也是这首诗歌历经70多年而魅力依旧的原因吧。

戴望舒的诗歌既有中国旧诗词的影响,也有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他诗歌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张力。《雨巷》中幽静的紫丁香,曲折延伸的小巷,飘飞缠绵的细雨,江南味十足的油纸伞,神秘的丁香似的姑娘,这些美好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心事、纷繁的情愫,给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尽。同时,音韵和谐、节奏自然,旋律回复跌宕,江南小船般的悠然,韵致别样,舒畅无比,余音绕梁,沉吟回荡中倾述着一个年轻人美好忧伤的梦。


戴望舒(4)

寒假期间借了一本戴望舒的书,读过一遍,虽然知道诗作的好,却羞于自己才疏学浅,谈不出深层次的品析之言,只好先搜集了一些关于戴望舒的资料,了解一番,然后做了一次“裁缝”,拼拼凑凑。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原名戴丞,字朝宋。1905年11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江苏南京。8岁入杭州鹾务小学读书,14岁考进宗文中学;1923年中学毕业,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秋秀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著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日子》。1938年5月曾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顶点》诗刊、《华侨日报·文艺周刊》,1950年2月28日病逝于北京。

他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塑造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倍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复杂存在,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提升了象征诗派的整体水平,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象征诗派与主流文学的距离,压缩了象征诗派与主流文学之间的边缘空间,改变了象征诗派在诗界的形象,他的情怀表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走到尽头所处的那个无比混乱的阶段,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情怀。正如许拜维艾尔在《不相识的朋友们》中说:

我将来的弟兄们,你们有一天会说:

“一位诗人取了我们日常的言语。

有一种无限地更悲哀而稍不残忍一点的新的悲哀,去驱逐他的悲哀。”

戴望舒是知名的诗人,也是一位成果斐然的翻译家。对于他的译诗,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和陈丙莹撰写的《戴望舒评传》曾辟有专节进行论述。陈丙莹对戴的译诗给予了极高评价,说戴望舒的译诗“以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曲尽西方诗歌(特别是精微的象征派诗)深蕴的内容与繁富的音节,更是成了诗歌翻译学者们学习的范本。”

戴望舒从三十年代开始翻译法国诗歌,仅收录在《戴望舒译诗集》中的就有包括雨果、魏尔伦、果尔蒙、保尔·福尔、耶麦、比也尔·核佛尔第、苏佩维艾尔、瓦雷里、阿波里奈尔、爱吕亚、勃德莱尔等诗人的诗作75首。关于译诗,戴望舒和艾略特一样,曾持“诗不能译”的观点,但后来的实践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在1944年的《诗论零札》中说:“‘诗不能翻译’是一个通常的错误,只有坏诗一经翻译才失去一切。因为实际它并没有‘诗’包涵在内,而只是字眼和声音的炫弄,只是渣滓。真正的诗在任何语言的翻译里都永远保持它的价值。而这价值,不但是地域,就是时间也不能损坏的。翻译可以说是诗的试金石,诗的滤罗。不用说,我是指并不歪曲原作的翻译。”戴的译诗特别强调“忠实”。传神地体现出原诗的诗味、诗性与诗境。请看他翻译的魏尔伦的那首著名小诗《瓦上长天》。

魏尔伦的法文原诗为:

Lecielest,par-dessusletoit,

Sibleu,sicalme!

Unarbre,par-dessusletoit

Bercesapalme.

Laclochedanslecielqu’onvoit

Doucementtinte.

Unoiseausurl’arbrequ’onvoit

Chantesaplainte.

MonDieu,monDieu,lavieestla,

Simpleettranquille.

Cettepaisiblerumeur-la,

Vientdelaville.

Qu’as-tufait,otoiquevoila

pleurantsanscesse。

Dis,qu’as-tufait,toiquevoila。

Detajeunesse?

再看戴望舒的译诗:

瓦上长天

瓦上长天

柔复青!

瓦上高树


戴望舒(5)

文/蓝舍子 初闻雨巷诗人,还是学生时代因了他的雨巷。 而后记忆就定格在诗人在雨巷为逢着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踌躇。 花了三个晚上吧,看完果真震撼了我的心灵。 三场感情,最终都以琵琶别抱而告终。 我想他的情感是低落到谷底的,都有自杀的念头。八年抗战都结束了,他却还是最终错过了施绛年。 之于他,我想自己第一次的悸动也许就像他的'第一场爱恋。虽没有他八年的辛酸,但是我心亦碎了一地的斑驳。 短暂的45载,一生博学多闻,学习了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又可以说是一个工作狂。 一生翻译文章无数。相形见绌,我活了二十几载。正好是他人生一半的年纪。可以用不学无术来述说我现在的过往。 他是迫切的想要认知一切,于是学了那些个语种。也许在现在这个文化等相当发达的时代而言是没什么必要了。我还是佩服他的自学能力。以及他做人的艺术。我想他除了感情上的坎坷外,其它都是相当成功的。 如果他把自己的大义凛然以及对文学爱好者的深交之道也用在自己对待爱人身上,也许就不会如此凄凉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为期7个礼拜的牢狱之灾,柔弱的身躯经历了那些个严刑拷打。他比我想象中更加坚强。 敏感细腻的文笔,但是一碰到大是大非上,他是冷静的也是不容含糊的。也许他的第一任妻子是无法理解的。 到了抗战结束,又孑然一身。幸而有女儿相伴。这时的他失去了杨静,事业就是他的一切了。奋不顾身投身到文化事业中。最终还是末于意外。 乱世出英雄,那个年代出了那么多的文人墨客,仁者志士。百个世纪的光景,居安不知思危。 之于我,二十几载。且行且过,任性惯了,确实该长大了。 雨巷诗人给我的人生启迪:不再纠结无果的感情,也会慢慢学着长大。


戴望舒(6)

时过二十年,再次品读戴望舒的《雨巷》时,我又一次被它凄迷忧伤的意蕴深深地感动了。我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与一帮爱好诗文的朋友在校外的山坡上,声情并茂地吟诵《雨巷》,身边翠绿浓密的槐树,在晚风中漂浮着醉人的芬芳;恰在此时,雨中的丁香又一次包裹着我,让我沉醉。

1、丁香般的寂寞在雨中荡漾:

戴望舒的《雨巷》,展现了自己一段寂寞凄苦的心境。这种心境,也许许多不同时代、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人都曾体验过,只是戴望戴望舒将其外化成了一首美丽而忧伤的诗篇,让人浸润在一个美丽的情境中,品味人生的寂寞与无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在江南悠长寂静的雨巷中踟躇。光滑润泽的青石板细雨里泛着光,坚实、细致而缄默。两边的粉墙与黑瓦格外的素淡,也格外的沉寂,任雨水沙沙地吹打,无声地俯视着这个孤独的行人。诗人心底那不尽的落寞,在无尽温柔的细雨里飘飞,恰如江南五月人家篱墙上探首的丁香,静静地绽放,暗香浮动,淡雅沉静,旖旎一季,而无人欣赏,寂寞与凄清在幽香里四溢。

如果说娇艳的红玫瑰象征热情,雅洁的白莲花象征孤傲,那么说内敛的紫丁香象征寂寞,是最贴切不过了。丁香的紫颜色是浪漫而冷艳的,丁香微小的花瓣密集地相簇相拥,温柔含蓄毫不张扬,丁香的芬芳是悠远淡雅的,它无比恰切地传递着作者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怀。这种寂寞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这个独特的时空流淌。

当作者体验着这份寂寞的时候,他有充实的伤感却不绝望,有真切的痛苦却又幸福。此刻,雨巷静穆的天地为他所拥有,这份美丽的忧伤也为他所拥有,他也许因此而满足,而恬静。因而,整首诗的节奏之舒缓宜人,如同江南石板桥下款款行进的小河,无与伦比地熨贴着读者的心灵。读这首诗,你会因之沉郁、叹息,但绝不会消沉或绝望。只是深深地感到诗人首出了你也曾有过的心绪,那种无以言说的落寞,那种亲友在身边也无济于事的孤独。这种寂寞,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如丁香绚烂于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虽遭遇了叶落花零,但依然芬芳迷人。

2、深巷似的惆怅在雨中绵延:

诗人行于悠长的雨巷,这雨巷似乎永远也望不到尽头,像诗人的落寞与惆怅,在如丝如缕的雨中延伸,延伸……这是江南特有的小巷,它总是比较狭窄,宽不过1~2米许。巷子两边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坡顶飞檐、青瓦白墙的小楼房。巷子因狭窄而显得特别悠长,行走于这小巷,抬头所见的天空似乎也被裁剪成狭窄的长条,带似地在头上飘着,行人缓缓漫步其间,往往有一种被怀抱的感觉,温暖而亲切。小巷常常很曲折,也很安静,给人一种幽深的印象。

江南人爱花,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说的正是杭州的民俗。长长的雨巷,有人家院落中飘溢出来的花香,蔷薇、玉兰、茉莉,更有缠绵的丁香,在雨中淡淡地述说着哀怨美丽的故事。一柄油纸伞,挡得住江南绵长的细雨,却怎么也挡不住雨中无处不在的惆怅。诗人的这一形象,总令我想起同样撑着油纸伞,在白堤上漫步的许仙,只是许仙身边垂柳依依。“哒哒”的足音,伴随着“嘀嗒”的雨珠,在小巷深处清泠地回响。静寂中诗人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逢着这样的姑娘,无非是想让这条雨巷不致过于冷清寂寞,无非是想让自己有一个知己,排遣小巷似的人生中过深的惆怅。姑娘梦似地飘过,又飘走,唯有小巷静静地在雨中延伸。李商隐《咏柳》诗有“堤远意相随”之句,而此刻,诗人是“巷深意相随”,无尽的惆怅小巷似地延伸。

3、雨丝样的忧郁在小巷弥漫:

江南的春末初夏,细雨总是“滴滴嗒嗒”地下个没完没了,像极了诗人惆怅的心情。他为了这份心绪走在雨巷,怀着一份朦朦胧胧的期待,希望童话似地遇着一个与他契合的姑娘。所以,他寂寞却又满怀憧憬地吟唱:“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个人行于寂寥的雨巷,梦想孤独的自己,能在诗意的季节遇着一个诗意的姑娘。

想象中的她,有着丁香一样的美丽,丁香一样的气韵,丁香一样的忧伤,婉约凄清,神秘冷漠,“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那姑娘恰如另一个他,也有着丁香般的愁怨,也一个人在雨中寂寥地彷徨。与其说诗人在等待爱人,毋宁说他是在等待知己,能懂他寂寞与惆怅的知己,因而这人与他才有那么多的相似。逢着了是慰藉,是幸运;逢不着原是合理,是必然。所以,诗人不敢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已逢着了这样的姑娘?只能默默地走近,走近,但不是欢欣雀跃,而是投以太息般的眼光。似乎在感慨: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除了“冷漠、凄清又惆怅”,还能有怎样的心绪呢?姑娘从他身边飘然而过,轻盈无声地飘过,似乎不及挽留,不及细想,甚至不及问候,就从他身边悄然飘逝,“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似乎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没拿走。迷茫的是姑娘,亦是诗人。

姑娘渐渐地远了,静静地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什么也不曾留下,“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芒,/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雨巷中再次只剩下诗人,独自,独自地品味着雨丝中的花香,渗透了花香的润湿空气。不经意间,他又看到了,人家篱墙上寂然的丁香,雨中寂寞地绽放。

梦境过后,诗人更惆怅,更寂寥,甚至是忧郁。正像冯西冷的诗中所描绘的情境:“她临去的时候,/送给我两件赠品。/一件是沉郁的眼波,/一件是痛苦的微笑。/我很珍重的将她这两件赠品深藏在心窝里,虽一分钟也不曾忘记;/哪知这两件赠品原来是两条春蚕,/竟把我的`心当做桑叶!/”诗人的心蚕噬般的疼痛,因为曾经的梦幻而倍觉忧伤,忧伤却还是执著,“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也许诗人明白这样的道理:“人生的大半都是在暗示、转面不见、沉默不语中度过的。”他与丁香般的姑娘也只能在梦中相逢,人生的不幸与忧伤就在于此,我们幸而为人的代价就是这种孤独吧。

4、《雨巷》述说了一个迷茫凄美的梦:

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也许,他让我们能触摸到就是,他的无以排解而始终不甘的寂寞,明明无望,还要执著地幻想,幻想有一种奇遇,彻底地解脱了他。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我们在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同样的落寞,飘忽于同样的雨巷。

“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之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用这段话来评论《雨巷》,或许是最合适的。也是这首诗歌历经70多年而魅力依旧的原因吧。

戴望舒的诗歌既有中国旧诗词的影响,也有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他诗歌的意象具有独特的张力。《雨巷》中幽静的紫丁香,曲折延伸的小巷,飘飞缠绵的细雨,江南味十足的油纸伞,神秘的丁香似的姑娘,这些美好的意象寄托了诗人无限的心事、纷繁的情愫,给读者提供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回味无尽。同时,音韵和谐、节奏自然,旋律回复跌宕,江南小船般的悠然,韵致别样,舒畅无比,余音绕梁,沉吟回荡中倾述着一个年轻人美好忧伤的梦。


戴望舒(7)

被誉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原名戴丞,字朝宋。192019年11月5日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江苏南京。8岁入杭州鹾务小学读书,14岁考进宗文中学;1923年中学毕业,进入上海大学学习;1925年秋秀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学习。著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日子》。1938年5月曾主编《星岛日报·星座》副刊、《顶点》诗刊、《华侨日报·文艺周刊》,1950年2月28日病逝于北京。

他以短暂而传奇的人生,塑造了一代中国抒情诗人的内在品质,以至在他离世50多年后,诗歌依然名重诗坛。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人戴望舒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不过百余首),却在诗坛中占有重要位置;他没有系统的诗论,但他的《论诗零札》和他友人杜衡整理的《望舒诗论》却倍受重视;他在诗坛以现代派象征派的面孔出现,可在他生命的终端却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样浸透了血泪的现实篇章。

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复杂存在,在中国新诗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提升了象征诗派的整体水平,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象征诗派与主流文学的距离,压缩了象征诗派与主流文学之间的边缘空间,改变了象征诗派在诗界的形象,他的情怀表现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走到尽头所处的那个无比混乱的阶段,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情怀。正如许拜维艾尔在《不相识的朋友们》中说:

我将来的弟兄们,你们有一天会说:

“一位诗人取了我们日常的言语。

有一种无限地更悲哀而稍不残忍一点的新的悲哀,去驱逐他的悲哀。”

戴望舒是知名的诗人,也是一位成果斐然的翻译家。对于他的译诗,陈玉刚主编的《中国翻译文学史稿》和陈丙莹撰写的《戴望舒评传》曾辟有专节进行论述。陈丙莹对戴的译诗给予了极高评价,说戴望舒的译诗“以中国现代文学语言曲尽西方诗歌(特别是精微的象征派诗)深蕴的内容与繁富的音节,更是成了诗歌翻译学者们学习的范本。”

戴望舒从三十年代开始翻译法国诗歌,仅收录在《戴望舒译诗集》中的就有包括雨果、魏尔伦、果尔蒙、保尔·福尔、耶麦、比也尔·核佛尔第、苏佩维艾尔、瓦雷里、阿波里奈尔、爱吕亚、勃德莱尔等诗人的诗作75首。关于译诗,戴望舒和艾略特一样,曾持“诗不能译”的观点,但后来的实践改变了他的看法。他在1944年的《诗论零札》中说:“‘诗不能翻译’是一个通常的错误,只有坏诗一经翻译才失去一切。因为实际它并没有‘诗’包涵在内,而只是字眼和声音的炫弄,只是渣滓。真正的诗在任何语言的翻译里都永远保持它的价值。而这价值,不但是地域,就是时间也不能损坏的。翻译可以说是诗的试金石,诗的滤罗。不用说,我是指并不歪曲原作的翻译。”戴的译诗特别强调“忠实”。传神地体现出原诗的诗味、诗性与诗境。请看他翻译的魏尔伦的那首著名小诗《瓦上长天》。

魏尔伦的法文原诗为:

lecielest,par-dessusletoit,

sibleu,sicalme!

unarbre,par-dessusletoit

bercesapalme.

laclochedanslecielqu’onvoit

doucementtinte.

unoiseausurl’arbrequ’onvoit

chantesaplainte.

mondieu,mondieu,lavieestla,

simpleettranquille.

cettepaisiblerumeur-la,

vientdelaville.

qu’as-tufait,otoiquevoila

pleurantsanscesse。

dis,qu’as-tufait,toiquevoila。

detajeunesse?

再看戴望舒的译诗:

瓦上长天

瓦上长天

柔复青!

瓦上高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