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优质4篇)
人生何处不相逢
2023-12-26 00:06:41
三年级
其他

畲族(1)

盼着,盼着……终于盼到了国庆长假,我迫不及待,准备好了所有行李,和爸爸妈妈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一路上,两行树木围绕着这条公路,车轮与地面“哄哄”的摩擦声,似乎为这首美妙的《旅行乐章》伴奏,在一声声笑声中,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畲族。

走过一条长廊,一道弯弯的湖畔便出现在眼前,湖上的渔民们穿着色彩鲜艳的特色服装娴熟地捕鱼……我拿起相机,“咔”抓拍下了渔民捕鱼的瞬间。渔网飞扬,别有一番民族风韵。

登上几级台阶便来到了畲族,各色的民族服装,映入了我的眼帘。少女们穿着一身红色的衣服,衣服上绣着一对对美丽的蝴蝶,在银色首饰的衬托下更是美丽。头上一顶银色的王冠,几串珠链垂下,一种特有的少数民族风韵尽显其中。

随着人潮涌入了一个大院中,咦?这是什么?哦!这是畲族特有的婚姻习俗,新娘穿着一身艳红的服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见到我们这帮小孩,她不停地向我们撒着糖果。

离开大院,我走入了一条深幽的小巷,巷中满满的纪念品,蓝色、粉色的手工鞋子,美丽的服装。此刻天更蓝了,我们几个人的笑声更灿烂了。

再次踏入那条长廊,这时已是傍晚时分,夕阳的微风下,人们安静地坐在椅子上,尽享闲适。扶着柱子,回想着畲族人们辛勤劳动的样子,我不免惊叹……

离开了美丽的畲乡,我的心依然在这美丽的风景中久久流连。


畲族(2)

“今天的行程是:做清明果、番薯干,采茶叶……”非常有趣的一天,有许多激奋人心的活动。

就从第一个做清明果说起吧——

叶导带我们来到一个叫畲家乐的地方,由老板娘亲自传授制作流程:首先把被艾草染绿的粉团摊平,窝成碗状,倒入芝麻馅,搓圆。

看似简单的清明果制作起来可费神了,要么就是怎么也搓不圆,要么就是露馅,唉,真是难弄呀!

采茶就有趣多了,我们换上畲族的衣服,背上背个小箩筐,开始采茶喽!今天采的可是景宁的惠明茶吆!导游告诉我们采这种茶不能光采叶芽,要带一两片叶,这才香!

“哩啰——啊哦啰——”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是特别有情趣的,几个正宗畲族姑娘来教我们山歌;“并栗心里————”哎呀,畲族语好难唱,真不知道她们怎么唱出来的,不过听起来还挺悦耳的。

接下来就炒制了,是古老的方式——-

妈妈跟我是第一个尝试的,带上手套一搓一揉不停翻转,炒着炒着香味就飘出来了,炒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放一张竹席上以旋转的方式揉搓!揉搓差不多了就开始放在竹席上晒太阳,再次用锅烘干,哇!晚上篝火晚会上就能喝哩!应该很美味,真期待!

我完全融入了这个神秘的畲族,我是一个畲族妞!


畲族(3)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畲族文化的.作文6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月三,脱了棉袄换衬衫。”这是中国民间的一句谚语。人们到了这个时候,便会顺着逐渐转热的天气换上布衣衬衫。而对于我们畲族人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因为这时候正适合做乌米饭。在前几天就要开始筹备了。清晨,爷爷去山上采摘乌米饭的叶子——乌稔叶回来。经过采摘精细挑选磨成汁后,把称好的糯米放入大桶里泡,需要泡一个晚上。

爷爷采回来的叶子里有让糯米变黑的“魔法”。这叶子就是乌稔叶,也就是人们口中的“乌饭叶”。乌稔叶里有槲皮素、花青苷、天然黑色素等微量元素,所以做出来的饭又黑又亮。常常吃乌米饭可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是一种极好的食物。

一大早,奶奶就起床把泡好的糯米放入木桶里蒸。乌米饭还没熟,奶奶就给我讲起了关于乌米饭的故事,据说是唐朝的畲族英雄雷万兴所创的。他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但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最终取得胜利。雷万兴回军营吃什么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突然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所以就有了现在的乌米饭。

我听得入了迷。听着听着,几小时就在不知不觉间匆匆流去了,当我走进厨房,就闻到一阵香喷喷的气味向我扑来,走近看,色如黑玉,清香袭人,十分有食欲。奶奶盛了一碗乌米饭给我尝尝,乌米饭的味道香香糯糯的,好吃极了!

乌米饭,展示了畲族人的敢试与手巧,成品软糯香甜,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我爱你,乌米饭!

教师评语:小作者围绕着三月三的乌米饭下手,从制作、外形、原料、来历等方面入手,使人们对畲族文化与乌米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畲族(4)

一个默默无名的村落,随着岁月的迁徙,不断的流浪。

在皖浙交界的丘陵间,散落着畲家烂漫的风情。它是安徽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一个如诗般浪漫而贴切的名字——云梯。从高处眺望,山连着山,水自承一脉,低缓的梯田一直延伸到汤公山脚下,漫山的翠竹、松柏,山明水复的茶园,从天而降的泉水……这些还不够:山上若隐若现的怪石、幽径;水间忽来忽去的倒影,鱼虾;善良的村名,淳朴饿民风,这一切的一切,构造了一个真切的世外桃源。

曾几何开始,这个名叫千秋关的地方慢慢的成为那些漂泊在外的畲家儿女的故乡。淡淡的乡愁,从一开始的思念,到一封单薄而沉重的家信,再到一通略带苦涩的电话抑或是几句不轻不重的问候短信。无不表达着一份厚重感人的思念,总也忘不了那缠绕着小河,拥抱着大山的村庄。

出生在这块美丽的土地是我的幸福。

还记得那些曾经的岁月,光着脚丫,原野上肆无忌惮的欢呼。农村里的孩子玩的大多差不多,放了学,成群结伴,好不热闹。

春天,充满希望和生命意义的季节,那是我们都还小,风在林梢鸟儿再叫。依旧记得当时的我们执着的奔跑。

女孩提着篮子,挎着镰刀,去打猪草。男孩则选择在各个角落里寻找那些所谓的稀世珍宝。更多的不时出现的癞蛤蟆,鼓着腮,瞪着眼。顽劣的我们会毫不犹豫的一刀挥去,更有的一把抓住,用草绳拴住它的腿,任由它乱扑腾。结果往往是它消失了,长长的草绳一端扣在大的野草根部,一端只剩下一条寂寞的腿,空荡荡的。仿佛就像回荡在天地间我们幼稚的歌声,不成曲调,却乐不此彼。现在想想不禁觉得好笑。也是,现在那小孩愿意去玩那些脏兮兮的小玩意啊,现在我可爱的小侄儿也只会指着一只大蚂蚁,惊异的睁大眼,好奇的琢磨着半天。压根不知道那只是在平常不过的小昆虫了,更不会去逮什么蚂蚱,捣什么蜂窝了。不过在我看来,这总比天天被父母送去学一大堆莫名奇妙的东西要强的多,至少还有一份童真,等他长大还有一份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段。

夏天,在南方是一个燥热的季节,似乎所有人都不愿意出门,毒辣的太阳,一波接一波的热浪,让人无所适从。就像农村的孩子一样,畲乡的孩子可不会乖乖的呆在家中度过宝贵的暑假。在童年的字典里只有玩耍与挨骂挨打。

河里,水花被拨起,清澈的河水倒影着世上最满足最幸福的倒影。等到汛期过去,水位开始降低,一块一块的石头被小小的手掀起,匿藏的螃蟹随手被扔进塑料袋。当然也有用对付癞蛤蟆的“酷刑”来对待可怜的螃蟹的玩笑。最后紧记大人的教诲,仔仔细细的翻看,把母螃蟹放回水中,那是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良好的生态循环,只知道世代的人们都是这样做的。反观现在,不禁痛心,利益似乎更大于生物的繁衍。

话说回来,记得那是每家都有一个大玻璃罐,养着自家孩子从池塘里抓来的蝌蚪。看着它们一天一天的蜕变,长出一条腿,两条腿……相互交换着,攀比着。

最快乐的莫过于阵雨之前,漫天飞舞的蜻蜓,随便拿一根竹丫,空中一道优美的弧线,便有好几只俘虏。好有就是举着长长的竹竿,一端套着被卷成圆形的竹丫,卷满蜘蛛网,山林间黏那些叫的烦人心的知了。

累了,一起趴在树荫下,看着大人陆续走出家门,开始干农活。这是我的谁谁,那是我的谁谁的吵闹着。铺天盖地的金黄是油菜花散发的幽香,山青葱翠绿,远远的看着小河蜿蜒曲的蔓延,想象着山外边的花花世界,那一刻,我们是神的孩子。

终于盼来了秋。农忙的日子,更是无法无天,山上、水下、田间,没处都充满了欢快的笑声。但也会懂事的帮家里干活,割稻、砍柴、烧火、做饭……

日子一天天的消磨,雪来了。记忆里纯白的世界映照着过年火红的鞭炮,带着枯枝的雪人顶着红红的鼻头和因穿着新衣的而笑得通红的脸,硝烟间是穿越在天际的雪球,畲乡一片笑海。

年过了,再过不久就是畲族传统的3月3了,那一天是畲族的节日,老少都着上盛装,唱起山歌,跳起充满畲族风情的舞蹈,用他们独特古老的文化宣扬着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模糊的记着那些片段,现在也还有,不过变得有点公式化,毕竟年轻的很少愿意去接触那些较为古老的东西。

再回畲乡,云梯真的成了云梯,梯田直冲云霄,轻快干净的水泥路,漂亮的新房,畲乡在一步一步的变得现代化。可那些值得纪念的却依旧还在,仍是憨厚的乡亲,仍是清澈的小河,仍是葱郁的山林,仍是富饶的大山。这一切没有改变。

村里出去打工的多了,走出去上大学的也变多了,于是每天夜里便多了几个守候电话的身影。给寂静的乡村增添了一丝忧郁。

畲乡的美在于它的真实,是触手可及的美,最爱的是雨后,雾气缭绕在半山腰,清新的空气,仙境一般……相反在喧闹的城市,雨后是最讨人厌的,街上湿湿的,总有一种别扭感,让人不痛快。

最贴近现实的美是山核桃、竹笋、板栗、茶叶……至少在畲乡来看,这些是实际的,最关乎他们生活幸福指数的美。农副产品的加工使畲乡越来越受瞩目,充分发挥皖浙交界的地理优势,畲族的父老乡亲们也越来越富裕,日子当然也越来越红火——新房、家电、车、存款……似乎所有都变得有些城市化,可当你看到门前或门后那几把锄头、扁担……你还能深切的体会到一种原始的味道,磕磕绊绊的心一下子顺了很多。有时真的好想抹去现在的畲乡,总想看看以前那一无所有,只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也许有些莫名其妙,可在城市呆久了,脑袋也会秀逗掉,白日梦里最多是陶渊明般隐士暇怡的生活。

回头在看看,这里一如从前,只是不知道河里的小鱼繁衍了几代,林间的小鸟、屋前的燕子来回了几次,送走了人又迎来新的小生命。蹉跎岁月,不老的大概只有这份独特的畲乡美了吧!

还会有孩子光着脚丫在石子路上奔跑,而不是细腻的沙滩。畲乡没有大海,没有高山,没有大河大江,更没有传奇。她的的美是细腻而秀美了,一如在云端,触手可及。

还会有人守着这片富饶的土地一辈子,而不是一时。畲乡不是始发站,不是终点站,也不是过路的小站。她的美注定是移动的,没有开端,也不会停止。

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寻找过去或是将来,而不是缅怀。畲乡是故乡也是他乡。她的美在流动中闪烁着记忆的碎片,拾起的是只属于自己的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