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精编4篇)
知世故而不世故
2024-03-19 03:09:23
高三
散文

悲天悯人(1)

钱潮浪涌三境界,悲天悯人两重天

——海宁散记(5)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上面的这段话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出自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三境界”说在学术领域曾影响深远,从他的三境界说我们可以一睹其治学的风范。王国维,字静安,浙江海宁盐官人,他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术大师,学贯中西,“二重证”为他的学术开山之说,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方面都有了不起的建树。这次去海宁盐官看潮,意想不到的是居然到了他的家乡,而且很有幸去瞻仰了这位昔日清华园大师的故居。

盐官镇不算大,几条不太宽阔的街道,像人民路这样的主干道已经够狭窄了,其他的好像都是巷道似的。因为到达盐官的时候比较早,离潮来的时候还有一段时间,先是去盐官风情园转了一下,后来就慕名拜访了这位大师的故居。去王国维的老宅有两条路,最后还是要走一条巷道的,来这地方瞻仰的人少得可怜,从我到达王国维故居开始,大约经过了半个多小时才见到一个旅客开车过来,那时我想到先生当年自沉昆明湖,莫不是想到今日的命运?虽然,在故居前立了好几块碑,其中有一块是国务院立的,但是和看海潮的人相比,门前冷落车马稀,心里有很多无法言传的滋味,个中甘苦我想只有静安先生在清华园抑或是在自己的老宅才能感受得最真切。

作为现代学术的开山人物之一,王国维是介绍外来学术思想的先行者(当时有人却称他有遗老作风,虽然他确实在清末做过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但如此完全定论怕也有失偏颇的),他是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诠释中国古典文化的躬行者,在治学上有很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的影响之大为近代之罕见。生平著述甚多,这些著述至今仍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思想价值。其实,纵观王国维的一生,他的独特性,是他分析问题的敏锐的眼光,以及严谨的治学作风。他的桃李门生、私淑弟子更是遍及几代学林。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国学大师盛年之时却自沉昆明湖,给后人留下了不解之谜。⑤

王国维,在现代人的心目中,几部著作是有必要向大家介绍的。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间词话》,这一部著作是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在当时以全新的视角切入对中国古文学的评论,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并成为一般文学爱好者喜爱的文字较为平实的(相对于其他那些文字生涩难懂的评述来说)经典评论集。二是他的《红楼梦评论》,关于对《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近代评论虽有很多,但大都逃离不了局限的眼光,评论视角基本上囿于“封建”的老套思路,王氏则首开注入西方的美学思想去涉足这一评论领域,可以说他是近现代红楼梦评论的过渡人,有着承前启后的地位,加上他传承叔本华的“悲悯情怀”,使得他的评述在红楼梦评论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格局。第三部著作是他的《古史新证》,这本书当时我购买的时候是他的影印本,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的版本,这本书有很浓厚的学术味道,不过深入地看起来你会从中了解到这位学术大师的治学的真正风范。其他的比如他的诗词集,《宋元戏曲考》、《殷周制度论》、《流沙坠简》等也可以去读读。

王国维虽然短短五十年(1827-1927)的生命旅程,却给后人留下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学术界的荣幸,也是家乡海宁人民的骄傲。

来到海宁,在他的家乡盐官,睹物思人,想了很多,我能用什么样的语句才能真正将我的感受准确的表述出来呢?看到高墙大院,静谧的小镇,远离京都的繁华与喧嚣,我想,只有当王国维每年一次的回乡才会真正潜心参悟他的生命哲学吧。当他面对家门不远处的钱塘江,看潮起潮落,那种自然的奇观在他的“三境界”说中就是一个很好的映射,我想。他处于王朝更迭的时代,要艰难度过多少常人(尤其是现代人)无法体会到的窘境。他没有选择,也没有退路,自沉昆明湖,未尝不是一个善果。

“经此世变,义地再辱”,⑥虽然我们无法得知王国维的“辱”之实情,但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代学术宗师内心的巨大苦痛,这种苦痛连接着昆明湖和钱塘江,连接着清华园和海宁,连接着天上与人间、纸上与实物、理智与情感、学术与政治、长子之丧与挚友之绝的多重“二重证”,这些“症结”为他的“悲天悯人”的人生划上了一个终结性的句读。

当我听到钱塘江远处传来的金戈铁马似的狂响声,随之,由远及近,看到犹如千军万马的阵势向我扑来的时候,我知道这何止是自然的奇观,这何止是江浪拍岸的宏伟气势,这何止是千里波涛滚滚一线来!坐在江边,立于潮头,秋风横过,人生不也如这狂涛来势汹汹,去也匆匆么?

人说来海宁看潮有三看,一看丁字坝的“碰头潮”,二看盐官的“一线潮”,三看老盐仓的“回头潮”。“碰头潮”两股巨浪相扑,天崩地裂;“一线潮”白练横江,涛山喷雪;“回头潮”蛟龙脱锁,怒吼回首;而半夜潮更是月影银涛,十万奇军。一潮三看赏四景,令人荡气回肠。⑦王国维“独上江堤,望尽海潮路”、“白练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江潮怒吼”,最后归为冥冥一幽魂,反复吟唱着他的那首人世间“厚地高天”一幕悲情剧!

我想,他制造了自己的一幕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能够表述我此刻的心情的是什么呢,还是回到本章节的开篇语:钱潮浪涌三境界,悲天悯人两重天。

海宁归来后杭国华草写于杭州寓所

2006年10月7日


悲天悯人(2)

电影设计政治但不服务于政治是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可贵准则。《第一滴血》始终没有媚俗于吹捧政府或当前社会,而是保持着对美国政府的批判。

这就是《第一滴血》的出色之处,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电影能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反映了某种现实情况的中国城市情景片《疯狂的石头》在受到广大影迷喜爱的同时,也遭到了某些对社会盲目乐观者的批判,竟然说城市厕所与阴沟的故事。不齿。孰是孰非,历史会给予最终评判。《第一滴血》结合史泰龙结实的体魄把个人英雄主义宣扬到了极至,作品以主人公的耐人深思的质问结束:“我爱我们的国家,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不爱我?”

传奇从流下第一滴血开始。越战退伍老兵约翰?兰博因寻找失散多年的战友来到一小镇,却被该镇警长当作流浪汉扣留,并在警局内遭遇无端暴行,怒不可遏的兰博打倒警察逃出警局,被警方的围剿逼到一座孤山上。被逼迫到极点的兰博爆发了强烈的战斗欲望,利用多年游击战的经验将警方兵力逐一破解,并夺得军方车辆开回小镇,最终打败不可一世的警长。

故事很戏剧性,一方是单兵作战手上只有一把小刀的兰博,另一方是千军万马拥有重型军备和直升机的警方。而看似无法较量的对抗却因为兰博熟稔游击战而变得丰富多彩。从警局脱逃到深山藏匿到反戈一击,兰博以其出众的手段和凌厉的攻势让人叹为观止。而作为反面角色出现的警方乃至军方,则在影片中变得不堪一击。

影片最出彩的段落在最后,兰博在警局内对曾经的上司哭诉衷肠。七尺男儿面对战争往事诉说心底的失落迷茫和委屈,让人无比唏嘘。众所周之,70年代的美国军方陷入越战泥沼,而政府妥协后,曾经参战的战斗英雄回国后却遭遇了不公的待遇。这在《阿甘正传》《猎鹿人》《生于七月四号》等片中都有类似描述。这段口白将本片从动作娱乐片提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将《第一滴血》送入经典殿堂,也为兰博的英雄传奇打开一扇门。

本片中,兰博是被逼到绝路后才出手,正如他所言,是别人逼迫他流下第一滴血,而就从那一刻起,这个长相坚毅的男人的战斗正式打响。

兰博是英雄。替身史泰龙当然也是英雄。

这个和施瓦辛格齐名的人总是被认为只是表演麻木的肌肉男,实则不然。虽然因为小儿麻痹症的原因,他的半边脸颊瘫痪不能表演出像加州州长那样幽默自然的表情,但史泰龙其实是个大才子。

史泰龙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奇]和[兰博]系列。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洛奇]系列初出茅庐就在奥斯卡登顶,而[兰博]系列也是动作片中的翘楚。

由于史泰龙从始至终的人文精神,兰博被塑造成一个充满内涵的血肉之躯,这和以前的动作片中的纯棒子们完全不同。最新的一部更是史泰龙亲历亲为的作品,包含着他对于重塑经典的野心及对世界和平的关怀。可以说,史泰龙就是兰博,60岁的他尚能廉颇不老,在银幕上大展拳脚,不也是一种兰博精神的再现?去年同样由他亲自执导的《洛奇6》也是票房口碑俱佳,让人对老英雄顿生敬佩之情。

《第一滴血》是兰博的传奇,是史泰龙的传奇,更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如今愈加缺乏精神渴求的社会里,我们需要这么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去代表一个怀旧的时代,去征服一个值得挑战的未来。


悲天悯人(3)

人是一种感情丰富的动物,喜怒哀乐俱全,因此当我们体会到他人的苦楚时,当我们目睹了人间至情至爱的时候,我们会感动。感动正是人类的一种最宝贵的情感,让我们学会感动,学会悲天悯人。

都说2008年是中国年,这一年中国有大喜,也有大悲。5.12汶川大地震震垮了成千上万人民的家园,然而也正是这场空前的灾难让我们收获了更多地感动。

在地震发生十余小时后,满脸是血的北川3岁的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担架上的小郎铮不忘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敬礼感恩的举动,让无数的人深受感动。

汶川县映秀渔子溪小学9岁的林浩在倒塌的校舍自救后,马上用弱小的身体将一名昏迷的同学背了出来。随后,他又重返已倒塌的校舍又背出来另一名昏迷的同学;幼儿园小朋友任思雨双腿被卡鲜血直流,救援人员怕她痛苦而救援缓慢,任思雨竟高声地唱起《两只老虎》来安慰救援人员;12岁的女孩李月必须双腿截肢才能救出,截肢中李月咬破嘴皮也没有哼一声,还问救援人员“我是不是最勇敢的”……

人们之所以感动是因为灾难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人的精神,一种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精神,却是那么的充满力量,坚韧而伟岸。正是这被电视媒体报道出的一幕幕,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于是中国人带着感动出发了,有的捐钱捐物,有的奔赴前线,我还听说有很多民间慈善组织为灾区筹集善款,还有民间医生自己组成医疗队赶赴灾区前线……又是这一幕幕,再次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我们前赴后继,怀揣地感动,带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出发。

这也许就是对感动得最好诠释,这是全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情感,也正是这种本能让我们时常带着感动出发,播种着人性光辉的种子。


悲天悯人(4)

一组流传已广的图片,仍在网上保持着居高不下的点击率,源源不断有愤青跳出来跟贴愤骂。诚然,个别城管滥用权力欺压小摊担、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人神公愤,在情在理都难以原谅。掺杂在里面的一些令人心酸的照片以及创作者的意图、部分愤青的个人理解却隐含着一种有失偏颇的现象――仇富情绪。

如取名为《同一片蓝天》的照片,展示了贫穷母亲背着襁褓俯身为贵妇人的儿子擦鞋的景象。通过这种强烈的贫富对比,容易让人觉得社会、命运的不公。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有人需要就有人干活。这完全是一种你情我愿的自然经济行为。招来对富人的愤骂折射出一种仇富心态,总给我一种“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醋溜溜的感觉。愤恨者的心理中掺杂着复杂的仇富情绪――既想坐拥金山银山,现实又与梦想背道而驰。于是披上人道主义者的外皮,悲天悯人地哭起了贫穷者的困厄,实际上不过是悲自己的一种形式,并理所当然地为看到的一切扣上了“社会不公”的帽子。

嘲讽地笑了笑,心说大可不必。我们看17岁的王致中走很远的崎岖山路背一大筐煤只为挣一元钱,看纤夫在危险四伏的峭壁上卖命似的拉动船只,看流浪儿蜷抱自己贪婪地吃坏烂的食物,不禁悲哀,热泪仿佛要从火炽的心中溢出来。

让我们把镜头拉长一点吧!看看BillGates悠闲漫步在自家大草坪上,与妻儿共享美好时光,有谁想到他作为一个穷酸学生时为编出一个程序绞尽脑汁、彻夜不眠、焦头烂额?看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遍地开花,成为共产党坚定不移的信仰,却忘了马克思饥肠辘辘、买不起面包的煎熬?只看到乞丐对着高楼大厦长叹,羡慕那气派非凡的董事长、经理,而如今的CEO有可能当年也是一个虔诚仰望玻璃窗写字楼的流浪儿。他们固然辉煌,但辉煌的代价是承担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挫折。

我们与其悲王致中的辛苦、纤夫的卖命、孤儿的困厄,不如满怀祝福地想,这是上帝给予他们的最好礼物。有人说,每个人出生前都是一只苹果,上帝在他们身上咬了一口。对特别偏爱的苹果,上帝会咬得更大口。而这一口就是他们此生所要承受的生命苦难。显然,他们是受宠的人。也许他们会缔造另一个经济奇迹,或提出另一种指明人类前进方向的伟大主义,或成为受人尊敬、智慧的CEO?谁也说不定,但生命本身就是一种馈赠。

我们无须对着正常现象悲天悯人,也不该仇富。财富的累积,除了幸福,更重要的是拼搏、争取。不能鼠目寸光地只看到别人七彩的光环,因内心不平而妒忌,而要看到背后深沉的生命内涵。那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啊。想想若是换成自己,能承受住生命沉重、毫不留情并且总是接踵而来的打击吗?一个个几乎摧毁所有信心希望的挫折在生命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那些摔倒了再爬起来的巨人,闯过了多少重生命炼狱,磨出了超越常人的意志信念,磨出了熠熠发光的优秀品质,磨出了永不言败的精神。而我们呢,真的能如自己所愿所想那般变得如他们一样,有超人意志而战胜困厄吗?真实地回答自己吧!你会深刻地明白“光荣总与苦难相匹配”的。富人得到他们应得的,而我们的努力不够,自然只能挣扎在前往天堂的路上。自然,暴发户是有人,但更多的是白手起家的辛苦创业者。

面对社会不公现象,我们理所当然需要站出来,正义凛然大喝一声“不”而“悲天悯人”不该成为我们伪善的袈裟。正确地看待贫富,是我们健全心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