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的远行(通用16篇)
风中百合
2024-03-28 00:27:57
高中
读后感

十八岁的远行(1)

十八岁的我们或在父母的臂弯下无忧无虑的成长;或是怀着单纯自由想象着未来;或是拼了命的学习为了似好的前程,然而最多的时候是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背上行囊,闯荡世界。故事中的“我”亦是如此,怀着憧憬与好奇,开始一段独特的旅行。

故事总共有十一篇,它分别阐述了“我”初在路上行走,中遇货车司机,到后来被抛弃的所见所闻,这独特的旅行留给“我”青春的意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的那个好心想帮司机夺回被抢走的苹果却被人打的遍体鳞伤的男孩,而结局令人啼笑皆非:司机和当地村民合伙拿走了我的包,留下孤苦无依的我。这仿佛是现代社会存在的问题的反照,网上“路遇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激烈讨论,使这样一件-天经地义的事却变为人们最难做出胡抉择;路上乞讨的人是真是假,使人们在怕被欺骗的面纱下拒绝给予他们温暖;公车上某女郎因不给老人让座而被其扇耳光······生活中的我们往往在付出真心和被辜负真心之间徘徊。

然而青春的意义就是面对挫折困难时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忘初心。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学。十七岁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却不幸失去听觉而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音乐家。面对上帝开的如此大的玩笑,他用青春的无所畏惧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最终用《命运》和《第九交响曲》向人们展示了他顽强的意志。张海迪5岁患病,可她用坚强的意志在青春年华攻读医学,为麻风村的人针炙。海伦凯勒将无声的语言化为一片片具有正能量的言语,飞向世界各地去鼓舞别人。

决心“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却只有“三暮随肥马尘”的诗圣杜甫,以高昂的意志投向朝堂,却被还以低微的职位。一生追求建功立业的他,为了伴君左右的他,失败了。但他却赢得了历史。一如范仲淹所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低迷时呼喊”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吟唱:太阳的灯还没有熄灭。杜甫以他青春的意态为中国文人筑起的高墙将永不倒下。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想要成蝶必须经过破茧蜕变,而破茧的意义不在于飞翔的自由而在于束缚突破。成长花开是发现美的过程,也是发现世界的过程,愿你的成长花开不败。


十八岁的远行(2)

梦的美在于把梦境当成现实,书的美在于把内容当做生活。《十八岁出门远行》纵是平凡,奈何钟爱,这是最美的真,这是最真的梦。

《十八岁》这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唯美短篇小说集逐一揭示了十一位少男少女的成长心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这不正是艺术的魅力?处处优美细腻而又不失诙谐幽默的词句营造出了这充满田园气息的乡村生活。它清楚而如梦似幻,浅淡而烙印脑海,淳朴而诙谐有趣。这是少年们的成长宣言啊!

成长的道路太过漫长,长得我已经忘记了去长大。每个人都必会经历一番成人礼,它不是仪式,是不经意间的一次挑战。挑战的成功就意味着你已经褪去了稚嫩的外壳,破茧而出。相信只要坚信心中的善良与执着,抑制心底的杂念与恶念,勇敢向前奔跑,长大,就在这一刹那,累积的成熟绽放。有时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因为成长,不是突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十八岁》于我说来有三本,梦里,心中,手内。它已不是仅仅用眼看的书了,而是可以用眼、鼻、手、口、脑“齐心协力”共同完成的书。如果哪天你发现我读着读着就闭上了双眼,那可不是在睡觉,而是在放一场《十八岁》的电影呢。

简直就似场穿越般,突然闯入了这个奇妙的世界。嘘……一场神奇的旅行开始了,可不要打扰这如诗如画却又胜诗胜画的世外桃源:忽睁眼,是风吹麦浪荡漾美,草长莺飞的静谧美映入眼帘;深呼吸,麦草稻香的浓醇与馥郁,菊花茶花的淡雅而浅韵的清香若有若无地氤氲开来,沾染眉梢鼻端,不知不觉缠绕进了心中;一伸手,便是棉花的柔软使全身飘飘然向空中漂浮,有向下沉淀,沉淀……这一幅幅美妙的画卷令人忘了世俗,星辰为她坠落,日月因她无光……

梦完了这一场仙境,回到了现实中,思绪却又默默出了神。至今仍浮现脑海的,是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当今的社会究竟是怎样的?“人之初,性本恶”也并非没有道理。余华的黑色幽默揭示和嘲讽了这个利益为上的社会。小说中的“我”带着一颗毫无经验,空如白纸的心开始独自闯荡社会。一系列的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坎坷挫折却令“我”完成了成人礼。世间冷暖有时唯有自如,在没有任何帮助的前提下,“我”仍坚持一颗热心而富有原则的心,同小说中村民暴力抢苹果的行为抗衡,虽到最后还是落得一番遍体鳞伤,却仍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和初心。

“我”透过了一层看似美好的面纱重又认知了这个世界。每个社会都不乏贪婪,自私,虚伪与暴力,但若每个人都本着一颗永远坚持原则与善良的心呢?又岂会有恶?世间本不缺爱,缺的是一颗为爱执着的心。倘若每个人都站再别人的角度上思考,不要被利益和目的所控,那人与人之间岂不和谐得似一家人吗?

破茧成蝶,乃蝴蝶一生最美的时刻;含苞待放,乃荷花一生最美的阶段;绽放成长,乃人这一生最美的情景。


十八岁的远行(3)

青春当下,等待我们的是泱泱未卜的大世界。我们在一片混沌中喘息着,摸不到生命的脉络,旁人嘴里吐着迷惑人的话语像违法的黑厂房往洁净的空气中排放污浊。这条路,越往前走,越无知。莽撞,闯不出自己的小宇宙,只能沿着父辈为我们燃起的星星希望之火往前摸索。我想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我需要灵魂上的支援。

荒芜的心田被风吹着扬起烟煤,焦灼还在继续。直到那天,我翻开了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主人公拥有如此完美的十八岁——独自一人,徒步旅行。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懵然无知,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血气方刚,他和所有十八岁的少年一样涉世未深、无所畏惧。所以当他的肩头负上十八岁应负的红背包时,他并没有丝毫的紧张感,而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跑。

在我看来,他的人生之旅,从十八岁启程,在十八岁里经受磨砺,最后于十八岁完成他的蜕变。

启程,怀着满腔热血,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小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他是一个毛头孩子正在告别童年。从清晨走进下午,他寻不到一家旅店。他固执地想,旅途中怎可缺了旅店,正如人生缺不了理想。刚踏足社会,这是他萌芽的理智,幼稚却不失道理。诚然,这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理想就像盖茨比的绿灯,我们总向它伸出手去,却只触到它的光。但人生的海洋上,理想是必不可少的帆。

沿途,他成了一只船。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他颠簸着,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不见踪影的旅店。然而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希望,他搭上了一辆车,即使它那么破,好像随时都会散架。但他不在乎。但轻信他人是要付出代价的,为着他的无知,他什么都没有了。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嘴上口口声声说着有不变的信念可以为其赴汤蹈火,一旦遇上了可取代的物质,原本绷着的精神就被安逸拖垮了。这条路那么长,坚定信念没那么容易,贪图一时欢快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终点,他卧在泣血的残阳里,那么舒适,夜色从远处赶来,吞没了他。像参透了一般,原来一直要找的旅店,竟一直在这里。兜兜转转,命运那么荒唐,跟我们开一个又一个玩笑,遍体鳞伤过后,我们发现其实生活就是那么简单,但它被我们过得那么复杂。俯首抬眉间我们跨过了时光的裂缝,世界仍转动着,终于能跟上步伐。洗去青,直面责任。

轻描淡写的却刻骨铭心。沙丘连绵着,掩埋他的原本在黄沙中鲜红刺目的背包,正如悠悠岁月洗濯他的青涩。十八岁需要旅行,十八岁需要被放逐。流浪着,淌过海水再裹上黄沙。


十八岁的远行(4)

闲暇之余,我流连于书店里。漫步在书的海洋中,品味着书的“味道”,欣赏着书中的“美景”。突然,一个新鲜的题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想:十八岁,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可以出门远行了。每一个未成年人都会眼红走出家门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摆脱所有的约束和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地发挥自我,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远行对于每一个稚嫩的生命来说都是愉快而充满新鲜感的……我对这本书来了兴趣,于是把它细细品味。

其中一篇精华作品是作家余华所创作出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它让我从中品尝味出了人生的真正滋味。作者用鲁迅式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经历,撕开了世界表层的面纱,撕开了一切虚伪、愚昧、暴力、黑暗,将它们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在父亲的安排下,十八岁时独自出门寻找“旅店”,可父亲却没有给“我”任何指导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张白纸的心理状态下踏上了远行之路……

“我”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可是,“我”寻找“旅店”的过程却是挫折重重,让“我”吃尽了苦头:“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馆,好不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自以为有朋友在就可以把问题解决,可他却在苹果被人抢夺完时离“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背包也抢走了……最让人难过的是,本该淳朴的农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却变成了野蛮的“强盗”。这都是社会的黑暗“给予”的。它把农民的淳朴、孩子的天真善良统统都给“掠杀”掉了。挫折最终让“我”明白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意义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深,有所省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过去看看吧”这句话。的确,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坏,沿途的风景是否合意,只有我们走过去看看才知道。

走过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铺满了钉子,一刺就痛,但是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长成参天大树。

寻找“旅店”的过程就是寻找正确的人生目标的过程,它像一把双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狱”——幼稚。只有用“成熟精灵”打败 “幼稚妖怪”,我们才能完成“成人仪式”,变得勇敢、独立。十八岁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勇”,我们就能跨进成熟的门槛,跨越十八岁,向幼稚Say No!


十八岁的远行(5)

这年我已十八岁。我冲出桔梗花丛一个人跌跌撞撞的跑向公路。

那是我从未逃离出来的地方。无尽延伸的柏油公路和高耸的险山,没有任何一户人家。

我爬向那望不尽的山坡去找我的伊甸园,只背上一袋我最爱的南乡蜜橘再无其他。七月的盛夏,灼烈的太阳,吹来的风却寒冷刺骨。我裹紧自己的衣衫,爬了很多跌宕的山坡,嘴里一直念着:“我的伊甸园,我的伊甸园”可这四周毫无回应,而我也找不到方向。

我也奇怪,这一天竟只遇见一个人。我想搭车,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没有为我的伊甸园操心。后方断续传来马达轰隆声,隐约望见汽车引擎盖隐没在此起彼伏的马路中。我急忙冲上去,拽紧我的南乡蜜橘,向着远处招手。

那辆汽车像没有看见我,打着迷离的闪灯,速度丝毫不减,径直从我身旁驶了过去。

我在它的尾气里,歇斯底里地喊着:“我要去伊甸园!”汽车又倒了回来,司机摇下车窗不厌其烦的笑。

“我要去伊甸园,伊甸园。”我说,司机还是对着我笑,眼神轻蔑而又冒昧。我掂量起自己身后的蜜橘和口袋里藏着的香烟,恭恭敬敬的为他递上一根。他一接我烟,我便心安理得,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自顾打开门,一屁股坐了进去。

他的起床破烂不堪,马达的噪音,歪道的后视镜,吱呀响的窗和干燥的热空调,沉默到极点的气氛。我很冷,冷得抱紧我的橘子,冷得嘴里喃喃道着伊甸园,冷得眼皮上下打架。

冷得星星都出来了,我还在漫长的夜里追寻伊甸园。

汽车渐渐减缓了速度,车灯打在路边的一丛灌木丛。从木丛里跑出一个人,停在我们车旁,敲了敲窗,迅速拆掉了后视镜逃之夭夭。我冲出去,去追这个小偷。身后木丛又跑出一群人,停在车旁,敲了敲窗,迅速拆掉了汽车柔软座椅、轮胎。有人手里提着铁锹打碎了窗户,砸塌铁壳。我和他们撕扯,争吵,他们反倒把我踹在地上,拳打脚踢。司机站在高地,冷眼看着这群盗贼毁了他的车,幸灾乐祸地笑我同他们争执。都跑了,司机也跑了。

我连生气的力气一并耗尽了,蜷身挤进扭曲的车厢,所幸还有一袋南乡蜜橘没被抢走。

先前的第一个小偷又跑了回来,往车厢里瞥,见我高举的南乡蜜橘一把抢了去。我没有力气与他相争,连那一盒香烟也被踩瘪。车被弃在午夜的公路上,山坡无情的诱惑我,同我缠绵招手,可我累了,听着车外呼啸的寒风,嘴里念着,我的伊甸园。那一刻,我全身暖和轻柔。我一直在找的伊甸园,没想到就在这。

在汽车的心窝里躺着,回想起了那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告诉父亲,我长大了,我该闯荡了。于是我仅拿着一袋南乡蜜橘逃了出来去找我的伊甸园。


十八岁的远行(6)

【第1篇】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马路上,我像是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余华除了《活着》之外最吸引我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的远行经历。先是苦苦寻找旅店,但却一无所获,然后出现的汽车让他获得了暂时的舒适……

这篇文章情节虽然简单,但展示的冷漠的、难以把握的世界则令我们惊疑、惶惑。十八岁的“我”,刚成年,不知现实世界的冷漠。到了外面,“我”可谓是吃尽了苦头。找不到旅馆、好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山民们哄抢车上苹果等。一系列的事,让“我”经历了磨难与考验。

当离开亲人,父母的庇护。我们要勇敢的去面对,去迎接,那些不可避免的磨难与考验。当我们已战胜这些考验,我们就真正成长了。

余华这个作家的这篇文章的手法,像是鲁迅的写作手法。都是以幽默的形式来表达一些在人世间的道理与事情。这个黑暗,虚伪,愚昧的世界被他们两个毫无保留的展示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影响。我觉得要经历过一切磨难,我们人才能坚韧不拔,才会长大。

【第2篇】

读了《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认为作者可能用象征的手法来描述一个刚刚成年的人走进社会的心路历程。我想这段成长的路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中期和后期,而贯穿其中的就是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旅店”。

初期的热情,为了遥远的理想而执著。 刚满十八岁的“我”怀着憧憬独自上路。告别童年,告别过去,是成长的第一步,去寻找自己的未来。路上,一直问人前面有否旅店,他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觉得人生不能没有理想。年轻的我们总是带着理想出发,并试图在某个地方找到它。

而中期的疲惫,因找不到理想而困惑。 不断起伏的柏油公路,暗示着将遇到的折磨,爬上高处再滑向低处,如此循环,他始终看不到旅店。于是,他的热情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跋涉的疲惫和困惑。因此,当他看不到旅店时便选择了汽车。现在他根本不在乎旅店,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只要汽车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现实的安逸让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就如在平庸的生活中暂得了安逸,完全把自己的理想,抛在一边,不管这种方式是否是自己想要的,不管这样的生活将把自己带到何处。

后期的坦然,他想要的就这么简单。人总要接受现实,并且在现实中寻找自我安慰,学会坦然。就像每个在年轻的时候都梦想着将来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但真正步入社会,发现一切都不像自己当初想象的那样,所以只能学着坦然面对。

读这篇小说,感觉是在一个梦境之中,但这个梦有时那么地真实;不知道它具体告诉我们什么,但又在无形中与我们的心灵深处相契合。 笔者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正是被它的偏向于人生哲学的意蕴所触动,也是因为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觉得像现实中的自己。

【第3篇】

《十八岁出门远行》里收藏了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父亲的雪》。

《父亲的雪》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发生在一个寒冷的严冬。主角“我”的生活也非常艰难,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所以跟着二娘和巴巴生活。二娘本身就有了许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几张嘴,因此“我”的肚子总唱着空城计。终于,“我”有机会去看看加到另一个村子的母亲,但是“我”明显地发现,母亲已经把自己列为了“不属于自家人”、“与自己无关”的列表。唯有自己的新爸爸对自己客气一些。但这并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么改变。“我”从不把新爸爸放在眼里。那时的村庄正下着大雪,母亲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却被我一口否决。到了家中,我决定忘记母亲,忘记新爸爸,忘记那个家。

很多年过去了,我渐渐从一个倔强的女孩长大成一个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当初母亲狠心送我走的意图,也慢慢明白母亲很爱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颗很爱很爱我的新爸爸。当时“我”拒绝他送我走以后,他就悄悄地跟着我,在身后帮我驱赶野兽,新爸爸的肺一直不好,经过那场大雪以后,还落下了病。至此以后,新爸爸一直挂念着我,对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说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么样?”这种感情,比血浓于血的亲情更珍贵。

“父亲”的爱,是如此无言,“父亲”的念,是如此绵延。

【第4篇】

走向成熟的路上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向前奔跑才能够等到真正成熟的那一天。

在今年的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看到了这个世界另一名的残忍、

这本书出现的人物并不多,但是每一个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十八岁的“我”充满了叛逆的气息,迫不及待的想要出去闯闯,但因为“我”的不够成熟,“我”为此也吃尽了苦头。当“我”为了保护司机的苹果而被那些坏人打的鼻子都快掉了的时候,那个被“我”看做朋友的司机并没有为“我”主持公道,反而在远处看着“我”的鼻子哈哈大笑。到最后,司机上了拖拉机,带走了“我”的行囊,只留下身无分文并且浑身是伤的“我”在路上傻傻地站着……我没有想过结局会是这样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的不够成熟……

在十八岁的“我”的眼中,世界是善良的,这一次给了“我”足够大的教训,让“我”在疼痛中翻开成长中崭新的一页。

在前进的路上,磨砺是必须的,它会给我们造成打击,但它也会让我们愈来愈强大,成为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强者。

在刚刚好的年纪梦想也才刚刚开始,一切才刚刚发酵,未来仍是未知的,在这样的年华里,要为自己争取一把,要让自己渐渐成熟。

我的家乡合肥,一个年轻的城市,刚刚才崭露头角,但相信它的未来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也在成长,也在一步步走向成熟,但它成熟的前提是——我们要成熟……


十八岁的远行(7)

《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十八岁少年充满激情开始了第一次出门远行——一次糟糕的远行。但是正是这次糟糕的远行让少年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想象中那般美好,成长过程需要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书中的少年几乎是在一张白纸的心理状态下就踏上了远行之路。对于出门远行,少年表现出的兴奋和欢快是源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向往、渴望的本能。然而,一系列的遭遇让少年吃尽了苦头: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馆——遇到了市侩的司机——好不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山民们哄抢车上的苹果——因为阻拦山民的哄抢却被打得遍体鳞伤——不仅没有得到司机的帮助反而被嘲笑——背包被司机抢走——深夜,只得孤独的蜷缩在汽车的驾驶室里……

书中的故事情节看似很简单很平淡,但是却反映出青春年少的我们想要独自一人出门远行的想法。是的,年少的我们厌倦周围熟悉的一切,渴望摆脱所有的约束和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发挥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抱负。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会遭遇种种艰难挫折,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应该灰心丧气,在心里保存一分希望和勇气,接受现实,在现实中寻找安慰,学会坦然。青春是充满困难挫折,我们要用瘦弱的肩膀扛起很多的责任,要学会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们都要慢慢适应,因为我们憧憬长大,憧憬青春,憧憬未来,就必须面对困难、挫折还有黑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十八岁的远行(8)

书籍是一把钥匙,带领着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读一本好书,不仅能与文学大师交流,还能了解不同国家的变化……

一次,我无意中读到一本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里面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一共分为11个小故事,《父亲的雪》这篇小说让我难以忘怀。

小说《父亲的雪》深情地讲述了主人公“我”的童年,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当时贫穷落后是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我”因为父亲早逝和母亲改嫁,所以我和哥哥跟着伯伯和二娘一起生活。在那段时期,饿肚子是经常发生的事,所以,“我”一直跟着二娘家的孩子争抢瓦盆里的残汤,但哥哥为了守住自己的尊严,只是一个劲儿地舔碗。后来,“我”被接到母亲家去过日子,虽然只有十一天,却让“我”刻骨铭心。在那个大雪纷飞的上午,母亲硬着心肠让继父送“我”回伯伯家,正是在这大雪纷飞的冬天,继父用大雪覆盖般的宽大胸怀,为“我”阻挡世间的磨难,将“我”送到温暖处所。五十多年过去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用心良苦,一下子,汹涌的情感潮水包围住了我……

读了这篇小说后,让我感动不已,佩服故事中的继父,同时也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记得那是一个喜气洋洋的国庆节,我和妈妈到姑姑家里吃饭。一桌子的美食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知先吃哪一样,我灵机一动,夹起一个大龙虾,吃了起来。大人们喝酒碰杯,我和弟弟妹妹们高兴地放开嘴巴尽情吃,一会儿我吃饱了,再一看,一碗饭只吃了小半碗,当时我不懂得珍惜粮食,所以不假思索地把它全部倒掉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深有感触,感受到主人公童年时期的艰苦生活,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因为这个故事让我改了一些坏习惯,懂得了珍惜粮食,现在生活好了,我们都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小祖宗”,从而养成了好吃懒做等不良好的习惯。读了这个故事,我真为我们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品味……


十八岁的远行(9)

十八岁,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概念,或许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还是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公主,但他也带给我们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成熟了,我们应该学着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设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十八岁出门远行》似乎让我们体会到十八岁那时的冲动,那种无知,现在看来却觉得很难得,即使我们还有成就梦想的欲望,却无法找到曾经的味道,我想我们确实是长大了。十八岁的天空总是湛蓝的。

文章写了十八岁的作者出门闯荡世界。到了黄昏,作者想搭车去附近的店,可大半天才看到一辆车,作者很客气的给了他一支烟,终于坐进了装满苹果的车,并和司机做了很好的朋友。可是好景不长,车子抛锚了,停在了山坡上。这时来了一群农民默不作声的抢车上的苹果,作者想去阻止,却被打了几拳。最后苹果被抢光了,作者连愤怒的力气也用光了,只好坐着,让目光走来走去。最后连行李也一扫而空,司机离他而去,作者艰难地钻进驾驶室后,才发现那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旅馆。

我们从文章中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个一直在襁褓中长大的孩子,却充满对于外面五彩缤纷世界的向往。我们可以发怒,可以疲惫,但一定要学会坦然面对与接受,相信生活中的温暖比寒冷多,正如风雨过后才能见到彩虹,经历过打磨的人生一定能绽放更璀璨的光芒。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在为了一个梦想而努力奋斗,路途的艰辛不言而喻,这起起伏伏的路途便是生活中的坎坷,这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必经过程,因此,我们只有意识到梦想的艰辛,便是认识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相互碰撞的裂痕,懂得面对现实,不断努力,才能让心灵真正成长至成熟,踏上成功的道路。

年轻的心经历着成长的蜕变,个体生命在时代的潮汐中冲撞荡涤!飞溅出或快乐或痛苦的浪花!


十八岁的远行(10)

十八岁,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年轻而有活力的概念,或许我们还在父母的庇佑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或许还是童话世界里的梦幻公主,但它也带给我们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成熟了,我们不可以只踩着父母走过的脚印前进,我们应该学着如何为自己的未来设想,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自己的脚印。

《十八岁出门远行》似乎让我们再次拾起了十八岁的回忆,那种冲动,那种无知,现在看来却觉得很难得,即使我们还有成就梦想的欲望,却无法找到曾经的味道,我想是我们确实长大了。十八岁的天空总是湛蓝的,只因为我们很单纯。

小说从心理的刻画把主人翁的的单纯描写得栩栩如生,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那路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作者开门见山地描绘了主人翁初次出门远行的欢欣雀跃心情,从景物的描写很好地切入主题,为下文做铺垫。“我像一条船,”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在这交会时互放光亮!或许就是因为这种心态,才使得“我”走了一天,却一点也不觉得累,还可以朝着山和云,喊熟悉的人的绰号,这样的兴致似乎比专门外出旅行的人还来得豪迈,来得随心所欲。

“我觉得自己应该为旅店操心,”这是主人翁第一次想到自己是独行,旅店是旅行者的家,可却一直不见它的踪影,出门在外,我们担心的总是是否有个可以回归的地方,即使再疲惫,只要有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就行了。难道找个休息的地方就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假如是的话,为何还要去旅行?家不也一样吗?“黄昏就要来了,可旅店还在它妈的肚子里。”旅店没有就需要汽车,汽车就在眼前,可当司机问他要去哪里时,却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可见他并没有为自己的远行做过规划。在描绘主人翁的心理特征时,作者也不忘设下一些悬念,虽然最后的答案有点让人失望,却也在情理之中,假如是主人翁自己决定要出门远行,恐怕就会少一些未知。

此时此刻,再凶悍的司机也没办法撇下他,首先他低声下气地和司机套近乎,称他“老乡”,再请他抽烟,帮他点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显然他已学会了打交道,却单纯地认为所有人对于这种殷情都会领情,当司机不理睬他的时候,他还气愤地朝司机吼“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把主人翁那种临近成熟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已明白自己出门在外,应懂得与他人打交道的手段,却仍带着小孩子的稚嫩,我好像看到了《皇帝的新衣》里面的那个小孩子的影子,那是一种无暇的单纯。作者极力要想塑造一种如水的单纯,但这一句话居然是从一个十八岁的成年人口中传出来的,让人有一点意外,觉得主人翁有点傻气,整篇小说,作者无不围绕“单纯”展开,从他给云和山起绰号,追着汽车跑,对着自己哈哈大笑等等,作者似乎要把主人翁的单纯已推到顶峰。

可是旅店似乎距离他很遥远,好不容易才坐上去的车又抛锚了,焦虑塞满了他的脑袋,无奈之下,他只能“在脑袋的地方开出了一个旅店,”他也并不知道他身在何处,将要去何方?满怀希望地把所有的筹码都压在那辆载满苹果的货车上,现在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到那些默不作声地抢着苹果的乡民,他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抢救,有一种行侠仗义的胸怀,却被打得眩晕,最后连愤怒的力气也用光了,只好坐起来,让目光走来走去。最后连他的行李也一扫而空,司机离他而去,主人翁在艰难地钻进驾驶室之后,才发现那就是他一直在找的旅店。

我想作者给我们的这个答案,或许就是为了说明旅店就是那个你一直在寻找,直到所有的人都离开你了,最后那个收留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旅店。

小说最后以主人公与他父亲的谈话结尾,自然而然地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他的远行计划是他父亲安排的,至于为什么要远行?仅仅是为了让他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他也很听话,“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吗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从这里可以窥见主人公是一个一直在父母亲的襁褓中长大的孩子,却充满着对于外面五彩缤纷世界的向往,难道他认为父亲只是想让他到外面游玩一圈就回来?我想这也是他不觉得累的缘由。

而他父亲为他所准备的行李最后也被一枪而空,这意味着他的依靠消失了,即使父母亲已为我们铺好了前方的路,但走的人还是我们自己,我们必须学会去创造自己的行李,因为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父母的翅膀而独立飞翔。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小说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篇小说用一种朴素的言语,在简单和逼真中,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透过十八岁这个窗口窥探这个美丽的世界,而这个的对面是一个单纯的精神世界。


十八岁的远行(11)

闲暇之余,我流连于书店里。漫步在书的海洋中,品味着书的“味道”,欣赏着书中的“美景”。突然,一个新鲜的题目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想:十八岁,正是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能够出门远行了。每一个未成年人都会眼红走出家门的人,正因他们能够摆脱所有的约束和羁绊,在广阔的天地中尽情地发挥自我,实现伟大的理想和抱负。远行对于每一个稚嫩的生命来说都是愉快而充满新鲜感的……我对这本书来了兴趣,于是把它细细品味。最好的时光在路上。

其中一篇精华作品是作家余华所创作出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它让我从中品尝味出了人生的真正味道。作者用鲁迅式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段看似平常,却耐人寻味的经历,撕开了世界表层的面纱,撕开了一切虚伪、愚昧、暴力、黑暗,将它们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们的眼前。

“我”在父亲的安排下,十八岁时独自出门寻找“旅店”,可父亲却没有给“我”任何指导或提醒,“我”就像在一张白纸的心理状态下踏上了远行之路……

“我”本怀着无比兴奋的情绪,“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但是,“我”寻找“旅店”的过程却是挫折重重,让“我”吃尽了苦头:“我”在山路上找不到旅馆,好不容易搭上车却半路抛锚。自以为有朋友在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可他却在苹果被人抢夺完时离“我”而去,甚至把“我”唯一的背包也抢走了……最让人难过的是,本该淳朴的农民、天真善良的小孩,却变成了野蛮的“强盗”。这都是社会的黑暗“给予”的。它把农民的淳朴、孩子的天真善良统统都给“掠杀”掉了。挫折最终让“我”明白了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好处所在。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颇深,有所省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走过去看看吧”这句话。的确,人生是复杂而曲折的,前面的路是好是坏,沿途的风景是否合意,只有我们走过去看看才知道。

走过去看看吧,即使前面的路铺满了钉子,一刺就痛,但是只有在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失败后,我们才能真正地长成参天大树。

寻找“旅店”的过程就是寻找正确的人生目标的过程,它像一把双刃刀,一面是“天堂”——成熟,一面是“地狱”——幼稚。只有用“成熟精灵”打败“幼稚妖怪”,我们才能完成“成人仪式”,变得勇敢、独立。

十八岁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勇”,我们就能跨进成熟的门槛,跨越十八岁,向幼稚说不!


十八岁的远行(12)

皎洁的月光又一次照亮了我的书房,它迟迟不肯离去,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独自坐在小窗旁的桌前细细品读着《十八岁出门远行》。

书中讲了一个十八岁的“我”步入社会的旅程。当夕阳逐渐落下,“我”看到了黄昏的头发,“我”不再贪图旅途上美好的风景,迫切需要找到心灵栖息的方,“我”觉得在旅途中不能没有旅店,就像我的人生不能没有理想。

在旅途中“我”迫切想搭车,可是连汽车的马达声都听不见,“我”总是期待着高处,因为有一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中间的那个弧度中一定有“我”想要的旅店。可是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一次次地往高处奔,奔来的却不是“我”满心憧憬的旅店——而是车。不过这也不错,最起码“我”可以搭车去寻找旅店了。“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递给了他一根烟,给他点了火。于是,“我”便心安理得,因为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的让“我”做他的车。在他的车中“我”发现的一个箩筐,用鼻子闻,是苹果。等他修好车,“我”便对他说:“老乡,我要搭车。”却被他粗暴的叫滚开,“我”对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含着我的烟。”他便友好地对“我”说上哪,“我”对他态度的180度大转变感到大惑不解。由此“我”还因为给他的这根烟得到一筐水果。车开着开着抛锚了,“我”只好下车。这时便来了一群人,“我”跑过去问:“这附近有旅馆吗?”他们没有回答“我”,却问:“这车上是什么?”他们得知是苹果后便开抢,“我”被他们拳打脚踢。远处又有几个人蜂拥而来抢苹果,“我”对司机说:“你苹果被人抢了。”他漠不关心,还在远处嘲笑“我”。苹果抢光了,远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苹果,“我”被他们打的狼狈不堪,抬头看看夕阳的余晖,仿佛是为了看“我”的笑话迟迟不肯离去。“我”爬到车椅上,身体虽是遍体鳞伤,但“我”的心窝却是暖的。躺在车窝里想起了“我”临走时父亲对“我”说的一番话……沉重……

人要接受现实,要在现实中寻找安慰,学会坦然。少年虽然质朴、勇敢,但坦然面对现实时却显得无能为力。青春充满困难挫折,我瘦小的肩膀要扛起很多的责任,也要学会忍受很多的事,冰冷的世界,人情的冷暖……我都要慢慢地适应,因为我憧憬长大,憧憬青春,憧憬未来,就要面对困难,挫折,还有黑暗。


十八岁的远行(13)

《十八岁出门远行》里收藏了许多散文,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父亲的雪》。

《父亲的雪》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发生在一个寒冷的严冬。主角“我”的生活也非常艰难,因为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所以跟着二娘和巴巴生活。二娘本身就有了许多孩子,如今又多了几张嘴,因此“我”的肚子总唱着空城计。终于,“我”有机会去看看加到另一个村子的母亲,但是“我”明显地发现,母亲已经把自己列为了“不属于自家人”、“与自己无关”的列表。唯有自己的新爸爸对自己客气一些。但这并不能是新爸爸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有什么改变。“我”从不把新爸爸放在眼里。那时的村庄正下着大雪,母亲地叫她回家,新爸爸正要送我回家,却被我一口否决。到了家中,我决定忘记母亲,忘记新爸爸,忘记那个家。

很多年过去了,我渐渐从一个倔强的女孩长大成一个知性的人,也慢慢明白当初母亲狠心送我走的意图,也慢慢明白母亲很爱我,也慢慢明白,我有一颗很爱很爱我的新爸爸。当时“我”拒绝他送我走以后,他就悄悄地跟着我,在身后帮我驱赶野兽,新爸爸的肺一直不好,经过那场大雪以后,还落下了病。至此以后,新爸爸一直挂念着我,对我放不下心,新爸爸最常说的是:“唉,那娃娃,可倔了!不知怎么样?”这种感情,比血浓于血的亲情更珍贵。

“父亲”的爱,是如此无言,“父亲”的念,是如此绵延。


十八岁的远行(14)

我们同是年少疯狂:一个,十八岁时便一个人背起行囊;另一个,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独自闯荡世界,想来自由快乐,实则不然。外面的世界变幻莫测,有冷有暖。十四岁独自去了香港的人是我,我的经历虽与十八岁的主人公的远行有所不同,但这让我对《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本书有了理解和共鸣。

旅行的一开始我们总是满腔热血。

当知道了可以去远行时,十八岁的他”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我也终于摆脱了家里”做这个“”练那个“的生活。”我自由啦“”我可以随便玩手机啦“”我可以离开爸妈的唠叨远走高飞了“”爸爸妈妈,bye——bye“……各种快乐已经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了。而爸爸妈妈他们是一夜未眠,担心焦虑,一大早还留给我一个条子,千叮咛万嘱咐一些”小儿科“的话:不要和陌生人讲话、不要答应陌生人带东西回大陆、不要在刷卡时让人看见密码……

尽管一路上有小插曲、阻碍,但仍我们热情洋溢的去冲破,兴奋地向前走去。

”公路高低起伏“,前面的路绵绵无尽头,虽觉得前方有旅店的几率越来越小,但小说中的青年仍”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而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正如我想的那样,在出发去香港的机场里,的确发生了一件令我焦虑的事。我在机场里遇见了同学,便将行李及放着手机的包包统统塞到爸爸手里,去同学那儿”串门“。当我回到出入境办理的门前时爸爸不见了。这下我着急了,没了命似的打电话,跑来跑去,蓦然回首,老爸却在,面馆饭桌旁。但当这一小风波过去后,我还不是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军登机口,爸爸再三的”注意安全“”要有礼貌“还不是当了耳旁风,有什么好犹豫、害怕的!

也许这就是青春的沸腾与澎湃。年少的我们在疯狂时,什么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的脚步。青春无退缩!


十八岁的远行(15)

“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多次提到我的行为,感情,思想,那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我”思想较为单纯。我拦车不是为了去旅店,而是觉得搭便车很了不起。之后,我追汽车,还后悔没有挥一块大石子。都不知不觉透露出我的孩童心态和涉世未深。在和司机谈话后,我认为“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可就是这么一个好朋友,我帮他制止那些人,可他却哈哈大笑,我因此遍体麟伤,他却带着包跑了。这仅反映我未能认清世界,没有防人之心。

其次,我没有明确的目标。已是下午的尾声,可我却丝毫不在意,还悠哉游哉的走在路上。甚至他还乘坐那个个体户的.车,往来的方向走。当他坐在汽车上的时候,他已然忘了旅店这回事。而且,他既不知车开向何方,也觉得前方的一切对他无光紧要。当汽车坏了后,他才想起旅店。

再者,我也有一些小聪明,我为了能够顺利搭便车,先是喊司机“老乡”来套近乎,以此来增加成功的机率,我赶紧给他点火,也表明我奸诈的一面。于是我心安理德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这表明我确实懂一些规矩。可最后,还是被打得很惨,甚至连包都被人抢走了。最后只能呆在被卸得差不多的车里,又冷又饿。

可我又是乐观的,我知道爸爸准备背包是为了让我见识外面的世界时,我背着包飞快地冲出门,表明我的率真。

思想单纯,毫无目的性,空有小聪明无不表现我涉世未深,内心十分纯真善良的情况。但通过我的见闻却反映当时社会的情形。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的阐明当时人类社会的情况。使人物现象显得十分生动,十分饱满。


十八岁的远行(16)

那是我从未逃离出来的地方。无尽延伸的柏油公路和高耸的险山,没有任何一户人家。

我爬向那望不尽的山坡去找我的伊甸园,只背上一袋我最爱的南乡蜜橘再无其他。七月的盛夏,灼烈的太阳,吹来的风却寒冷刺骨。我裹紧自己的衣衫,爬了很多跌宕的山坡,嘴里一直念着:“我的伊甸园,我的伊甸园”可这四周毫无回应,而我也找不到方向。

我也奇怪,这一天竟只遇见一个人。我想搭车,但那时仅仅只是想搭车,没有为我的伊甸园操心。后方断续传来马达轰隆声,隐约望见汽车引擎盖隐没在此起彼伏的马路中。我急忙冲上去,拽紧我的南乡蜜橘,向着远处招手。

那辆汽车像没有看见我,打着迷离的闪灯,速度丝毫不减,径直从我身旁驶了过去。

我在它的尾气里,歇斯底里地喊着:“我要去伊甸园!”汽车又倒了回来,司机摇下车窗不厌其烦的笑。

“我要去伊甸园,伊甸园。”我说,司机还是对着我笑,眼神轻蔑而又冒昧。我掂量起自己身后的蜜橘和口袋里藏着的香烟,恭恭敬敬的为他递上一根。他一接我烟,我便心安理得,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我自顾打开门,一屁股坐了进去。

他的起床破烂不堪,马达的噪音,歪道的后视镜,吱呀响的窗和干燥的热空调,沉默到极点的气氛。我很冷,冷得抱紧我的橘子,冷得嘴里喃喃道着伊甸园,冷得眼皮上下打架。

冷得星星都出来了,我还在漫长的夜里追寻伊甸园。

汽车渐渐减缓了速度,车灯打在路边的一丛灌木丛。从木丛里跑出一个人,停在我们车旁,敲了敲窗,迅速拆掉了后视镜逃之夭夭。我冲出去,去追这个小偷。身后木丛又跑出一群人,停在车旁,敲了敲窗,迅速拆掉了汽车柔软座椅、轮胎。有人手里提着铁锹打碎了窗户,砸塌铁壳。我和他们撕扯,争吵,他们反倒把我踹在地上,拳打脚踢。司机站在高地,冷眼看着这群盗贼毁了他的车,幸灾乐祸地笑我同他们争执。都跑了,司机也跑了。

我连生气的力气一并耗尽了,蜷身挤进扭曲的车厢,所幸还有一袋南乡蜜橘没被抢走。

先前的第一个小偷又跑了回来,往车厢里瞥,见我高举的南乡蜜橘一把抢了去。我没有力气与他相争,连那一盒香烟也被踩瘪。车被弃在午夜的公路上,山坡无情的诱惑我,同我缠绵招手,可我累了,听着车外呼啸的寒风,嘴里念着,我的伊甸园。那一刻,我全身暖和轻柔。我一直在找的伊甸园,没想到就在这。

在汽车的心窝里躺着,回想起了那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我告诉父亲,我长大了,我该闯荡了。于是我仅拿着一袋南乡蜜橘逃了出来去找我的伊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