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汇总16篇)
我是一片云
2024-02-04 07:18:25
五年级
记叙文

黄梅(1)

回首走过的路,只有我的脚印和我的歌。 —— 题 记 一

小学时由于身材修长被老师选去跳舞,其实我本是要唱歌的,只是那天感冒嗓子哑,没被选上。好在舞蹈的训练地与唱歌的训练的在一起,每当练舞疲乏了,便可在一旁观看。

听着听着,便觉得其中的一首歌很好听:“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清丽婉约,像一个有点内向而又带着一点活泼的农家女孩,可能就是所谓的小家碧玉吧!旁边的姐姐告诉我,这是黄梅戏中的《打猪草》。

于是 ,我愈发的喜欢上这温婉清丽的,而又带着些许活泼气息的黄梅戏。有时候,星期天我就站在家门口唱这歌。好像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有时候连铁门紧闭的邻居都会听到我的歌声。自己唱歌时,有时候竟自编自舞起来,就好像自己真的站在舞台上那样欢乐。

直到有一天,我再一次去跳舞时,舞蹈老师笑眯眯地走过来:“欣,这两天是你在学校后面长黄梅戏的吗?不错嘛,听了两天就会了嘛,不过有一点走调,吐词也不怎么清晰。”我知道老师的建议是出自真心的,可我的脸还是红到了耳朵根。我想辩解,可是时间到了,我只得说了一句:“没有啊!”

本来这件事就这么完了,可是走过的同伴却让这件事像风一样刮过班级。

回到教室后,同桌捅了捅我:“欣,听说你在家门口唱黄梅戏,唱一段嘛,也让我们听惯了流行音乐的耳朵换换传统音乐的风味。”随后就是一阵坏笑。

我脸上火辣辣的烧着,恨得咬牙切齿,心中颇有埋怨:这该死的黄梅戏,害得我丢尽了脸,我再也不要唱着破歌了,永远不要。

就这样,好久好久没有在听黄梅戏了。

直到有一天,我和妈妈去苏果购物。苏果外面搭了一个戏台,上面有两个演员拉长着嗓子唱着。记忆里那一片渐渐淡去的记忆就像被春风召唤的小草,一下子复苏了。一个个轻快的音符像燕子一般在我的大脑里飞翔,不经意间又从我的嗓子里飞出。

原来我还是放不下我所喜欢的黄梅戏,关于它的美好记忆已经融入血液,不是一两句讽刺就能滤除的。

最终能够深厚地沉淀在记忆深处的 ,只是那些曾经带给我们快乐的事情,而那些冷嘲热讽,在成长的路上也就随着时间而烟消云散了。

走在成长的路上,我依旧唱着黄梅戏。回首走过的路,留下的只有自己的脚印和自己的歌。


黄梅(2)

不与牡丹为伍,不与芍药比邻,不与秋菊斗艳,在腊月隆冬,傲然竞放,一枝独秀。

我不喜欢红色的梅花,太妖太艳;也不喜欢白色的梅花,空乏,淡而无味。惟独喜欢黄色的梅花,有色,不浓不妖,枝壮,叶阔,捧起一朵朵小小的花朵,不是洁白,却也显得纯,一尘不染。

秋去冬来,百芳绝迹,黄梅反而开得更盛了。竞相怒放,吐出幽幽的香味儿。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那香气,催人醉般飘然。对于疲倦了的人,黄梅会毫不吝惜地给予灵气、精神和乐趣。

冬去春来,在气温升高之后,黄梅也憔悴了,耷拉着金黄色的头,富有生命的黄色花瓣,焉焉地垂了下来。但仍是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其实这也是它最后一缕清香。

又是一个深夜,像以前那样,抬头望窗外,那簇黄油油的梅花映入眼帘。我忘了一切的存在,凑近,深吸,竟无味,这才猛然想起黄梅早已离我们而去了,心中不免大有失落。打开窗户,看着只剩绿叶的梅树,此心眷眷,不知所言。

欺霜傲雪,千芳万艳也找不出第二,越严寒,花枝越显招展。而在生命的最后一刹那,香气依然如旧。黄梅精神,许多人都有,但很少人表现出来。面对艰难险阻,勇于搏击,坚信黄梅的精神,我懂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黄梅(3)

“啊啊啊。呀呀呀。”这个声音每天都伴着我早起。对于这个声音,我早已习以为常!相反,如果哪一天没有听见这个声音、我想,我一定会不习惯的!

告诉你吧,这是隔壁的王伯伯又在院子里对着墙拉嗓子呢!他是个黄梅戏无敌痴者,按王奶奶的话说:他可以没饭吃、没钱花,就是不能不唱黄梅戏!如果,一天不让他唱,他身上就像多个跳骚一样,浑身技痒难耐!呵呵,不过,他可不是一般的痴者哦!待会再和你说他的痴心吧。

因为,有一件事,我一直没弄不明白,很是好奇!

我很喜欢黄梅戏,也许因为我是生在安徽吧!安徽,是黄梅戏之乡!小时候,就耳熟能详的背出好多,炙手可热的黄梅戏歌词,什么“: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怎么样我很厉害吧!平时,只要哪有唱黄梅戏的,也一定少不了我的身影。我看过很多人唱戏,就是觉得王伯伯唱的和别人有点不一样!要说唱呢,他和一些戏曲明星还是没有一比的,但就他那痴劲,那肯定是有的一拼哦!我的好奇就在这里了,他唱歌一般在早晨、黄昏。这可以理解。每个人的生活安排肯定不一样嘛!我不能理解,他为练嗓子为什么每次都对着那堵冰冷的院墙,每次都是同一个地方、同样的3米远!

我问过王奶奶,王奶奶支支吾吾,没有给我准确原因。看她为难的样子,我就没再问了。但是,那日我还是懂得了,王伯伯何来的痴与怪了!那天,我和往常一样放学回家,一只脚刚踏进院门,便觉得有一丝的不对劲,感觉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我环顾四周,没有人啊。奇怪,什么情况啊,我怎么变得疑神疑鬼的啊。见没人,我就朝家走去。“。你回来了,过来!"猛然被人喝住,顿时觉得一蒙。是王伯伯的声音。刚才没见他人,怎么一下就出来了,吓死我了。他示意我和坐下来,他开口了。我看的出来那副眼镜背后、藏着一丝忧伤,同时也有坚强的光芒在闪现着。那日下午,他和我谈了很多,谈到为什么对着那面墙,他流泪了。

真是不敢相信他会流泪,他经历过很多别人无法想象的磨难,都不屈不饶的没有滴下一滴泪,那个曾经被誉为”铁汉子“的男人如今,却在我这个小黄毛丫头面前滴下泪珠,说起来,又有谁相信呐!

......落日的黄昏是美的,最后一道晚霞的余光,在一老一小的身上投出一道绚丽的光芒,好像在向别人诉说的它的不舍!

那日后,那个站在院墙旁边的,便成了一个小女孩,她在努力,让跳跃在心中每一个熟悉的音符,变成好听的旋律!那个曾经为了一首不会的歌能听一个星期的磁带、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演出,可以清汤寡水的半个月 。为了逝去战友的爱好,那份诺言赔上自己后伴生的,累出病来的老人!如今,在医院的病床度过他的余生!他不在唱、不愿再自语了。

2个月后,他带着安详的笑容走了,有一个女孩静静地握着他的手,两手之间有一张音符在跳跃着。那仿佛是他人生一份满意的答卷!他的嘴角那抹微笑好像在告诉别人,他的安慰。那双似随时都能挑起的浓眉,似乎诉说出他所有的坚强。

有一日,院墙里没有了那个女孩的身影,听说,一场有名的黄梅戏巡演,从他的老家开始。


黄梅(4)

“黄梅戏”,大家一定很熟悉。现在,黄梅戏以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黄梅戏。首先是一个小品展现在我的面前。随后,今天的戏曲开始了。

故事是这样的:薛老爷的大夫人不会生小孩,薛老爷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怀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正好,薛老爷上京赶考,大夫人就想乘机xx二夫人。老爷走后,大夫人将二夫人锁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面粉。时不时还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骂完后,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脚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唤。大夫人的贴身丫环红莲是个好人,很可怜二夫人。送走大夫人后,便急匆匆地赶去看二夫人。刚到门口,便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磨房里诞生了。二夫人生了个男孩儿!为了防止大夫人祸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让红莲把小公子送走。13年后,小公子继保长大了。薛老爷也当了官,准备接全家到京城。大夫人在三更天时放火烧了磨房,好在红莲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不久,出来寻母的继保与二夫人相认,大夫人被薛家赶了出去。5年过去了,继保高中状元。养父养母想与他相认,没想到,这继保只顾面子,不认人,把双亲害死,自己也遭到报应。

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继保可能不会认养父养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忘恩负义的继保只顾自己的面子,什么别人回笑话,什么认了在朝庭上没有立足之地。还不都是借口,认了,百姓肯定说他是个好官,不认,反而会遭到别人的斥责,说他是个不孝之子。养父养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怕他饿着,夜里冻着。顿顿给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饱,觉得不好吃。。。。。。

总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继保这样忘恩负义的小人,别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别人好。


黄梅(5)

雨不紧不慢不大不小地下着,这是江南特有的黄梅天,把个洪城下成了个水世界。

正是清晨上班时分,车水马龙。人行道上游走着红伞绿伞花伞,远远望去,如飘着一朵朵水汪汪的红蘑菇绿蘑菇花蘑菇。

我眯起眼迎着风卷起的水雾匆匆步行赶往单位,走到华鑫大酒店门前的时候,一声苍凉的呢喃从对面传来,抬眼望去,前方拐弯处闪出一位老年女丐,瘦小的身子披了一件补丁摞补丁的雨衣,花白的乱发从雨帽中披散开,一张核桃般风干的脸,左手端着个盘子,右手拄着根拐杖在风雨中蹒跚。

我心里好一阵怜惜,这位老妪怕有七十多岁了吧?她的儿孙呢?她的家呢?遭遇了什么厄运令她在这老迈之年孤苦伶仃沿街乞讨?我总是无法从可怜的残疾人和老丐眼巴巴的目光下漠然走开。我赶紧打开钱包,摸出一张五元的票子捏在手中,我希望这点钱能给老妪带来一餐饱饭一丝温暖。

老妪颤颤巍巍走近了,混浊的老眼企盼着我,将盘子托起。

“妹子,要兰花呢?”

一股浓郁的花香袭来,掀开湿湿的白纱布,盘子里整整齐齐码了一堆洁白的白兰花,用细铁丝挽了个扣一头插一朵。长长的花瓣伸展着,闪着冰肌玉肤之光泽,像极了少女翘起的“兰花指”。

原来是位卖花婆婆,我暗笑自己什么眼神。

“妹子,带一朵兰花吧,香一日哩。”老婆婆将拐杖扔下,拿起一对白兰花举到我眼前,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里都是意味深长的笑。

枯藤般黑瘦的手,举着一对水灵灵的“兰花指”,在雨雾的氤氲中影影绰绰,这巨大的反差闪电般爆裂出一种蕴含禅意的美,诉说着衰败与新生、一瞬与永恒的千古命题。

有俊男靓女从我们身边擦过,他们心事重重步履匆匆,没有人肯拿出一分钟来解读这幅经典的画面。我顿生唏嘘之感:昔日那些轻盈的卖花姑娘呢?那一串串风铃般脆生生的叫卖声呢?莫非文明发展到今天,人非要老得不成样子了,才分外珍惜大自然天成的美丽与芬芳,用苍凉的呢喃劝世人与之共享么?

“戴一朵花吧妹子,不贵哩,三角钱。”老婆婆很想做成一笔生意。

“买一对花您老人家赚多少?”我接过白兰花挂在胸襟扣上。

“五分钱。”

五分钱!现在一个角币掉在地上都懒得弯腰捡。我看着这位衣着寒酸的老人,将五元钱塞到她手里说:“婆婆拿好了,不用找了。”

老婆婆幽幽地看了我一眼,笑得更欢了。

“难得妹子怜老惜贫,我是在卖花,不是乞讨,怎好不找钱呢?”

她说着从衣襟里窸窸窣窣掏出一个旧布包,一五一十找了一把零票子放到我手上,笑眯眯地说:“意外之财用不得,挣来的饭吃得心安。”

老婆婆拾起拐杖,一步步朝前走去,车轮轰鸣中又响起了苍凉的叫卖声:白兰花……

回望老人佝偻的背影,羞愧加感动潮水般漫过我的身心,当一些鲜廉寡耻者在灯红酒绿中追名逐利之际,这位贫寒的卖花婆婆却用她的辛劳诠释了什么叫尊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③段运用 描写,刻画了卖花婆婆 的形象

3。请对 ,盘子里整整齐齐码了一堆洁白的白兰花,用细铁丝挽了个扣一头插一朵。长长的花瓣伸展着,闪着冰肌玉肤之光泽,像极了少女翘起的“兰花指”。

简要分析

8。我对卖花婆婆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黄梅(6)

爸爸是安庆人,爱听黄梅戏,我因为好奇,也喜欢跟着“咿咿呀呀”地唱。

二年级时,爸爸妈妈带我去青少年宫报声乐班,没想到在选班的时候,我看到了黄梅戏班,坚持要学黄梅戏,爸爸帮我一起说服了妈妈,就这样我和黄梅戏的故事就开始了。

一开始,学习的内容很枯燥,不是压腿下腰,就是练嗓子,十分单调,我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了。

爸爸对我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取得辉煌的艺术成就的。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唱腔,更要学习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呀。”

听了爸爸的话,我很惭愧,也更加用心地投入到黄梅戏的学习之中。渐渐地,我也体会到了黄梅戏的韵味和博大精深,它优美的旋律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越来越喜欢黄梅戏了。

四年级时,我有幸随我们黄梅戏老师去安庆少年宫,和那里的小朋友交流学习黄梅戏心得。安庆少年宫“小小黄梅戏班”的小朋友为我们表演了虎跳、涮腰、跨步翻身、卧鱼、点步翻身等经典动作,她们的基本功棒极了。随后她们还给我们表演了节目《到底人间欢乐多》,十分精彩。我们也不甘示弱,表演了我们精心准备的节目《夫妻观灯》,她们用雷鸣般的掌声作为回报。

表演结束后,在老师的安排下,我们走进了安庆黄梅戏博物馆。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黄梅戏艺术大师严凤英的油画。这幅油画上,严凤英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往前一路走去,在严凤英和王少舫的介绍面前我停下了脚步,认真地看起来。

从中我得知,严凤英原名严鸿六,是唱黄梅戏《小辞店》出名的。因为她在那场戏里演的角色是刘凤英,所以改名叫严凤英。严凤英学习认真刻苦,精益求精,终于成为黄梅戏大师。

王少舫本来是唱京剧的,后来改唱黄梅戏,他试着把京剧洪亮的调融入黄梅戏,在《天仙配》中与严凤英同台演出,引起轰动,王少舫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黄梅戏明星。

随后,我还看了许多关于黄梅戏的知识和典故,让我受益匪浅。从严凤英身上,我懂得了要想取得成功,是没有平坦路的,只有刻苦钻研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而从王少舫的身上,我也体会到在学习中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融会贯通,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得更大的成功。

黄梅戏已经伴我成长四年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元旦,我总会唱一些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每每都能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我知道,这并不是我唱得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是文化的传承,深深扎根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每当我在灯光炫目的舞台唱响黄梅戏时,都会深思:这传承至今的戏曲,究竟蕴藏着多少中华民族的智慧呀!


黄梅(7)

天刚蒙蒙亮,我还在睡梦中就被热的恶魔给拽醒了。房间里充满了闷热的气息,像好几条隐形蛇把我牢牢的缠住。头发上全被汗水浸湿了,黏糊糊的。背上的汗水如一条条虫子,在我的身上讨厌地爬来爬去。闷热难耐的天气里,犹如置身于一个庞大的蒸笼,而我们却像一个个小笼包子在蒸笼里被蒸煮。早上写作业时,闷热的感觉又加重了不少。连呼吸都加快了,到后似乎呼吸也急促。背上”小虫子”也越爬越多。烦躁的心情也急速上升。那时的我多么希望能下一场雨啊!

终于,如我所愿,一场倾盆大雨说来就来。说实话,这次下雨真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爽利的风裹夹着雨的就来了。银白的雨珠又急又猛地落在屋檐上,溅出一大片水花,像盛开的莲花,又像一个银白色的柱子立在那里。啪啪啪的声音砸在玻璃上,传到我的耳朵里就像一阵欢快的乐曲。雨珠还落到了树上、花上和草地。他像个调皮的孩子,这里碰碰,那里摸摸。树儿显得有些不耐烦了,摇晃着他的头发;小花却很享受的样子,花瓣大口吮吸着雨水;小草弟弟把雨珠落地的声音当作伴奏,小小的身子摇摆着,像在舞蹈。

一阵迅疾的风雨过后,闷热的感觉减轻了不少。原来那些蔫不打眼的草木,现在经过雨水的灌溉一下子精神抖擞。原来燥热无比的我,现在也神清气爽,心情大好。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花香,看到油绿油绿的叶片,仔细看上面居然有一只小青虫在挪动着身子。开得正盛的紫玉兰、花期快过的栀子花,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分外饱满。

江南的黄梅天让人闷热难耐,可有了这场雨,夏季有了一丝凉意,有了一份诗意……


黄梅(8)

10月2号,爸爸开车送大舅舅回兰州,顺便带我、畅姐和冉哥去。

一进门,就看见了两边的柜子,一边是服务台,一边是卖纪念品的。天花板和墙壁都是大红色的,更显现出戏剧国色纯粹。再往里走,看见一个黑白的大电视正在播放《天仙配》。拐个弯儿,还有一个正在《天仙配》唱词的小屏幕。再往前走,还有很多扇子排成两竖排,每个扇子上都有一张黑白的戏剧照片和那个戏剧的名字。在它们的后面有很多关于戏剧的展览品。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凤冠。

这个凤冠是蓝色的,上面镶嵌着许多蓝色的珠宝,凤冠两边各有一条缀着珠宝的银线。凤冠是给戏剧中富贵人家的女子戴的,非常重,但戴上后非常好看。

我们一上二楼就看见了一个很大的黑白电视机在播放《女驸马》,下面放了很多凳子。我很喜欢这个黄梅戏,所以就看了一会儿。

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儿,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玻璃展柜,里面装了很多戏剧里的服饰。第一个是皇帝穿的龙袍,上面有五条龙,还有一顶红色的帽子,上面有很多珠宝。放在它旁边的是皇后的衣服:一顶凤冠、红色的袍子,不过袍子上没有龙。后面还摆了很多服饰,都差不多,但最后一组却十分朴素,一套是白色上衣,腰间系了一条粗布绳,搭配的是淡绿色的裤子。另一套是淡粉色的上衣搭配白色的裙子。

最后我们到了三楼,三楼展示的是聂耳与国歌。聂耳是人民音乐家,出生于1912年2月14日,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曲。他在1935年7月17日因游泳不幸溺水而亡。那时,他才23岁。

这里让我懂得了很多知识,你想来玩玩吗?


黄梅(9)

今年黄梅时节来水不大,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黄梅水。

暑假之初的双休日,从武康乘公交回乾元,爸爸提议在大闸站下车,去看看黄梅水,走到大闸上,发现大闸紧闭,东面长桥河水,波平如镜,水流几乎不动。西面是三江口,只见河水明显高了许多,东苕溪河水呈黄颜色,滚滚而来,汹涌的波涛向北面的导流港奔腾而去。

爸爸这样解释,平时大部分时间大闸是开的,有利于航行。洪水来临时,尤其是黄梅水,水利部门就要关闸,保护杭嘉湖平原的安全,东流水改成向北排了,沿导流港,经过洛舍大闸,北流湖州,注入太湖。太湖是五湖四海中的一湖,有足够的容量接纳多条水系来水,且与长江相通,调节作用明显。

长桥河的黄梅水虽然未见,但我知道了,大闸是节制闸,是它改变了水的流向,开时水东流,关时水北流,变水害为水利,有利于工农业生产,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黄梅(10)

曾子曾经在诗中这样写:“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此时正是梅子成熟之际,也是多雨的季节。

来到苍翠的梅子树前,一棵约2米左右的高。碧绿的叶子站在枝干上有些零乱却不失顺序,挨个站在枝上,梅子是一个胖头娃娃,上身青绿,下身泛着鹅黄。身上穿了像花朵一般层层叠叠的裙子。最下面还系上了一个小花蕊般的腰带。梅子们总爱成群结队地在枝干上安营扎寨,叶子在上面则尽职地打开遮阳伞。

把它外面那则半黄半青的皮剥开,这个小东西很像缩小版的柚子,里面还有白色的一层果皮,好像在跟我开玩笑一样,好像有千千万万的小包裹一样。我心急死了,心想一不做二不休,我咬。我做出这个决定时,心里有些发毛。我使劲一咬,“哇哇哇”好苦啊!打死我以后也不吃了。不过顽固小强总算被我征用了,里面的果籽兄弟困团抱在一起,在白色的果皮里。白色的果皮有点像纤维,一根根拔下来,还有点像绿豆芽。我想:这里面还有东西。我又用桌棱敲了敲,里面又是一层皮,什么一层!一层!又一层!老天你在耍我吧!像一个千层的饼,有数不清的层数。

梅雨时节,麦花吐出了雪白的花蕊,油菜花也已经悄然落下。梅子正在枝头看那春夏交替。

六年级:郑欣然


黄梅(11)

曾子曾经在诗中这样写:“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此时正是梅子成熟之际,也是多雨的季节。

来到苍翠的梅子树前,一棵约2米左右的高。碧绿的叶子站在枝干上有些零乱却不失顺序,挨个站在枝上,梅子是一个胖头娃娃,上身青绿,下身泛着鹅黄。身上穿了像花朵一般层层叠叠的裙子。最下面还系上了一个小花蕊般的腰带。梅子们总爱成群结队地在枝干上安营扎寨,叶子在上面则尽职地打开遮阳伞。

把它外面那则半黄半青的皮剥开,这个小东西很像缩小版的柚子,里面还有白色的一层果皮,好像在跟我开玩笑一样,好像有千千万万的小包裹一样。我心急死了,心想一不做二不休,我咬。我做出这个决定时,心里有些发毛。我使劲一咬,“哇哇哇”好苦啊!打死我以后也不吃了。不过顽固小强总算被我征用了,里面的果籽兄弟困团抱在一起,在白色的果皮里。白色的果皮有点像纤维,一根根拔下来,还有点像绿豆芽。我想:这里面还有东西。我又用桌棱敲了敲,里面又是一层皮,什么一层!一层!又一层!老天你在耍我吧!像一个千层的饼,有数不清的层数。

梅雨时节,麦花吐出了雪白的花蕊,油菜花也已经悄然落下。梅子正在枝头看那春夏交替。

六年级:郑欣然


黄梅(12)

诺如正雄踉踉跄跄地跨进诺如黄梅总部梁总的办公室,一下子跪在梁总眼前,泣不成声。

“说话,”梁总拍着桌子叫道。

“梁总,我有罪呀,”诺如正雄捶着胸说:“全完了,我对不起组织。”说着又悲伤的哭起来。

“娘希匹,哭什么哭,到底怎么回事?”梁总怒视着。

“是这样:当初组织派我领导30名队员到下新镇开展工作,当时我向组织保证过果断完成任务。我们一行到了下新镇,就召开了动员会,我们都宣誓了,果断完成总部任务。我蹲点下新中学,诺如二狗负责下新一小,诺如三本负责二小,诺如四特负责兰岭小学,诺如武夫负责老垸小学,诺如陆野负责麻岭教授教养点,诺如井下负责中央幼儿园,诺如坝上负责妇联幼儿园,诺如九曲负责周咀幼儿园,诺如十原负责社区幼儿园,可以说责任落实到位。为了开创工作新局面,我们天天一会,通报工作进度,反思得失,以谋求最大提高。第一次碰头会就感觉情况不妙:县教育局召开专题会,专门针对我们,要求开设诺如知识讲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全面防范。下新镇中央学校变本加利,居然细化要求,我们工作无法开展,没有我们生存的空间。没过三天,诺如井下和诺如二狗就殉职了,一个礼拜过去了,下新镇对我们的防范固若金汤,我们束手无策:他们不吃生冷食物和未熟食品,不参加大型聚会会议,天天都打扫寝教室卫生,我们连藏身之地都没有。一周过去了,三十名壮士只剩下我和诺如十原了。我俩秉承诺如家族之遗风,克服难题,坚守工作岗位。前天,诺如十原牺牲在工作岗位,我要不是在农户废弃的厕所休养一天,就再也见不到总裁梁总了。”

“别哭了,正雄兄,不是我们无能,是黄梅教育防范太严,”梁总上前扶起诺如正雄:“我们精心培养的优秀干部已经死伤过半,没死的也淹淹一息了。”

“梁总,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

“黄梅是待不下去了,我正托人买船票,到非洲去看看,也许非洲才是我们的天堂。”


黄梅(13)

中国乃一泱泱大国,承载了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矗立在历史的洪流之中,不仅有着现在的日新月异,更有着数千年经典文化的沉淀。

一年盛夏,我去到了蜀地旅游,车子开在盘山路上,紫色的土壤映得山上的一草一木都苍翠欲滴。随着海拔都上升,山间渐渐有了淡淡的雾气,山间的鸟清脆的叫着,山上的树被雾遮挡的若隐若现。啊!真是一处人间仙境。

忽然,一声清脆嘹亮的歌声在我耳边响起,在群山之中回响。接着,甜美的歌声响彻了整座山。

导游告诉我们说,这是当地采茶的姑娘在唱采茶歌。可这歌就大有来头了——竟然是黄梅戏的前身。

当晚,我们来到了当地的一个戏园子里,准备见识一下这从深山中诞生的“野戏”。四周一片漆黑,不同于京剧节奏分明的柔和伴奏,悄然响了起来,带着当地鲜明的地方特色,让我突然集中起了精神。

台上的演员衣着精致,却又不过分华丽,反倒是别有风味。这黄梅戏不似川剧般粗旷;也不同于娇弱的越剧昆曲。黄梅戏婉转而动听,正如同我们在山中听到的采茶歌似的婉转清脆,悠扬动听。每个音节都牢牢的印在我心中令我久久难以释怀。

灯光迷离,音乐飘渺,水袖舞动。一颦一笑皆在向我们叙述着山间的美景,采茶的故事……

发源于生活,成之于生活的黄梅戏,不正恰恰如勤劳的人们一样吗?

黄梅戏的历史让我感受到了经典在继续,承载了古代留下的精华,融合了现代的日新月异。经典永远流传,无论何时人们都会记住。诸多戏曲便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发展则是各个朝代的变迁,结合新的元素一直流传下去。


黄梅(14)

在夏天,江南黄梅雨渐渐来临,天气中多了一份凉意,因为天气喜怒无常,有时下雨,有时天晴,所以天空中时不时会出现一道“彩虹桥”,在池子里露珠从荷叶上滑落下来,在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在阳光下如池面上漂浮着玉屑银末。

太阳也收敛了光芒,似乎被这雨水洗得脱掉颜色了,淡淡地无力地挂在天上。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有一个个小水洼,一群小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往小水坑里跳来跳去,水花四溅,欢声笑语。有个小男孩一身洁白的T恤衫瞬间被染上泥浆色,但挡不住他欢笑的神情。

在河边,水在一瞬间涨了起来,雨停下没多久,孩子们便从河边拣些小石块,去水边打水漂,比谁打得远,打得好。还有一些小朋友,在河边草丛抓些蚯蚓,用鱼竿把蚯蚓串在吊钩上,拎着钓竿到河边找块青草地一屁股坐下开始钓鱼,这时一群知了在树枝上开始鸣叫起来。下了好多天雨终于不下了,大人们也想着要把衣服拿到外面去晒一晒,可是空气中实在太潮湿了,湿衣服晾晒好了多天还是湿哒哒的,只能拿回家用熨斗熨干了再穿上身。

整个梅雨季节,空气显得浓厚而凝重。看,村庄里冒出来的炊烟,似乎也因潮湿而难以升腾,只能化作雾霭匍匐而行。远方的山,山色辽远,蓝深绿重,似乎撒上一滴水,色彩就会消融开去。如果一连几天都是急雨大雨,那就像世界末日一样,整个天空都是灰暗的,一片混沌。农村水田大半已经插了秧,田色嫩黄。秧稀水多,蛙声四起,水田的流水汩汩有声,唯有梅雨时节才能听到如此浑厚的水声啊!

这一场雨呀,湿润润地浸透了整片大地!


黄梅(15)

——题记

我的家乡安庆最大的特色便是那婉转的黄梅戏了。在我还在故乡时,一家人去听戏可是家常便饭的事呢!那时的我虽然年幼,但黄梅戏的柔绵悦耳的却依然深深的可在我心里。

黄梅戏是委婉清新的,它仿佛是海边的微风,带着清新的空气,轻轻地抚摸着你,使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天边的彩霞,多姿多彩,美轮美奂,在天空中游荡着,让人悠然自得;又好像是百灵鸟的歌声,既圆润又清脆,在无形之中变化,令人应接不暇。当黄梅戏迎面扑来时,你并不觉得突兀,也许相反的,你还会惊讶于自己竟这么快地沉浸其中;当它环绕在你耳边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起来;当它悄然离开时,你也许还浑然不知,脸上还挂着一丝安详的笑容。黄梅戏是美的!

黄梅戏是极其质朴的。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充满了朴实的气息。原汁原味的地方方言唱腔和那古朴的伴奏也让黄梅戏有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特点都让观众们身历其境,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黄梅戏。它是美丽的!

黄梅戏虽朴实但绝不肤浅。

黄梅戏是富有哲理的。每一支戏曲都讲叙了一个动听的故事。这些故事都直接来源于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而朴实的字眼织就了故事戏谑的外衣,披在了故事们的身上,可是因为来源于民间,自然就不可避免的渗透着生活的经验与道理,内蕴丰富,极具个性。谁能说它不是黄梅戏的一个特点呢?它是美的!

有人说黄梅戏太过婉转。不如流行歌曲简洁。我说,那是它的特点,美的悠扬;有人说黄梅戏太过乡土,不如京剧华丽,我说那是它的特点,美的朴素;有人说黄梅戏道理浅显,我说源于生活中的道理永远是最深奥的。

黄梅戏是轻快的,是幽默的,是新鲜的,它是美的!

这个文化快餐的时代,戏曲文化逐渐衰落,可我还会衷心地希望黄梅戏能够发扬光大,不止在我一个人心中婉转回荡!


黄梅(16)

篇一:

以前,我老觉得黄梅戏、京剧非常老土,而且只适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从那次排练后,我改变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学的奶奶让我和同学一起去学唱黄梅戏。听了这个消息,我犹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从业没有唱过这些戏,总认为自己唱不好。而这次却让我去唱,岂不是自讨苦吃?

我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练的地方,刚进门,只见里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个居委会围了个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紧张地想: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训练的,我等会儿唱不好,岂不是出尽洋相!

开始上课了,由于我们这几个插班生一点也不会,于是便傻呆呆地坐着,听他们唱。慢慢地,我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咦,怎么黄梅戏也这么好听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觉,我们也学着会唱了几首。谁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个对我们来说的坏点子叫我们两个小孩子唱。天啊,犹如晴天霹雳,我们两人面面相觑,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头

唱完后,大家情不自禁地为我们鼓掌,夸我们学得快、唱得好。渐渐的,我喜欢上了黄梅戏,而且越听越喜欢,越听越觉得黄梅戏好听

原来黄梅戏也很好听,以前小瞧了它,今后可不能这样哦!

篇二:

说实话,我以前一点也不喜欢中国的传统戏曲,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它们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个不停一点也没有趣味。

但是,几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段黄梅戏,改变了我对他们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么轻柔,音乐也那么优美,听过以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我想,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述就更为生动: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不但优美动人,而且还有这么悠久的传说呀。

我觉得,现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虽然流行歌曲确实有它的优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它而忘了中国的传统戏曲呀!我们只要用心去体会不难发现传统戏曲的美妙之处。所以,请大家和我一起,去体会中国传统戏曲的优美,相信大家一定会爱上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