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通用5篇)
天天向上
2023-12-10 02:28:54
初中
读后感

《咬文嚼字》(1)

朱光潜是中国美学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美学的领城是非常广阔的,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气质之美……时时有美,处处有美。语言艺术中的美,美学大师自然不会错过。作家在字句的锤炼中奉献出一篇篇佳作,而美学家则在这其间探寻到美的内筑,于是也有了这篇凸现朱先生深厚“内力”的《咬文嚼字》。

许多文学家和美学家都把遣词造句作为行文极为重要甚至是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这涉及到许多文学创作最根本的问题。文学不是外交辞令,并不是要求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每个字都精雕细刻过的文章,往往失去了文学在总体上的许多美妙的、感性的东西。

很多东西都讲究一个“度”。这是非常具有辨证色彩的,这个“度”掌握得好不好关系到整个事情的成败。武则天曾设立类似现代的举报箱的东西,收集下面的举报。她的本意是好的,望以此让那些贪官污吏被揭发出来。确实,这个“直通上天”的举报箱让不少鱼肉自姓的家伙人头落地,但武则天没有把握好 “度”,使得不少卑鄙醒凝的小人利用它大搞打击报复,弄得人人自危,朝野震动。“过犹不及”的古训,在这个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咬文嚼字》,我们可以发现朱先生对“度”的把握是很有水平的。他所举的例子,都浅显易懂,用词好与坏在具体例子中有天壤之别。这样的“炼字”,才能真正激起读者的共鸣。

怎样把握“度”?这不是光有理论书籍就能解决的何题。一个有心在文字运用上提高水平的读者,应该阅读一些文笔精炼的作品,同时联系自己的创作,在对比中领悟“度”。而作为一个仅仅想从书中获取科学知识、把握文章精神的读者,他所要做的仅仅是“观其大略”,而不是“细察入微”,对“炼字”的要求就大大地降低了。“过犹不及”的原则,在文字的运用和思考中是长久适用的。


《咬文嚼字》(2)

话说孙悟空保唐僧从西天取经回来,时间一长,在花果山待得不耐烦了,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到人间去玩玩,看看人间有什么变化。于是他一个筋斗云来到了人间。

此时的人间别提有多美了,你看山清水秀,绿草如茵,鲜花盛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马路上车水马龙,商场里是人山人海。这一派美丽景色早已吸引了孙悟空。他忙叫住一位老人非让他说个清楚,是什么使人间变得如此美丽,八百年前可不是这样的啊!

"哎,连这你都不清楚啊!没见那新华书店内门庭若市,是知识那神奇东西。"

没等老人说完,孙悟空就一个箭步来到了新华书店,他见人们都在掏钱买书,也学着人的样子买了许多书。沾沾自喜地认为已经有了威力无比的本领了,回到了花果山。

又过了一些日子,发现自己没有什么变化。猴孙们也都没有什么大的反应,花果山也依然如此,便要向人讨理说去。孙悟空又见到了那位老人,一把拽住他不放,说:"你骗我,我根本没什么变化,你看依然如故!"

"哎,这你又不懂了,我们人是注重咬文嚼字的。"

"哦!那我得赶紧去咬,嚼了!"孙悟空又不等老人说完就一个筋斗云又回到了花果山。从此他啥事也不做,就是把书一张一张咬,一个字一个字地嚼。猴孙们都以为他们大王的头痛病又发足了。

听说孙悟空吃书的样子还被他的猴孙们照了像,放到互联网上在广招神医呢。


《咬文嚼字》(3)

从乡下来了一只小老鼠,这只小老鼠叫“笨笨”,它没有文化,不认识字。 小老鼠从乡下乘着火车,到了城市。从到城市的那天起,它就没有一天填饱过肚子。 早上,小老鼠来到了肉铺,想找点肉吃。突然它看见了一块大肉,笨笨…

从乡下来了一只小老鼠,这只小老鼠叫“笨笨”,它没有文化,不认识字。小老鼠从乡下乘着火车,到了城市。从到城市的那天起,它就没有一天填饱过肚子。早上,小老鼠来到了肉铺,想找点肉吃。突然它看见了一块大肉,笨笨谗得口水直流,马上跑了过去。正要吃的时候,肉铺的老板走了过来,把笨笨赶了出去。

中午,小老鼠来到了点心店。一看见点心,它就觉得肚子饿。笨笨这会,聪明了点。溜进了装点心的箱子里,可箱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些面包屑,笨笨只好吃几口面包屑填填肚子了。吃完,它又走了。

晚上,小老鼠实在饿得不行了,就跑进了一家书店里。来到书店里后,笨笨就开始寻找吃的,可是东找找,西找找,就是找不到。

但小老鼠没有放弃,它还是继续找。找了很久很久,都没有找到吃的东西,除了捡了一个小葡萄外。笨笨实在饿的不行了,就爬进了一个很大的书箱里,看见里面只有书,小老鼠心想:我如果吃了书,会不会变的聪明一点呢?想着它便吃起书来,没一会儿,书就被它给吃完了!因此有了一句歇后语:老鼠爬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4)

如银的月光下,我独自漫步在操场上。无聊中扬起脖子细细挑剔夜空,竟会感觉到如此完美的满月却也是如此这般的空洞。一幅碧天银盘巨幅画就因了这一“空洞”而改变了它在我心中本来应该很美好的意境。

我是在面对夜空咬字了吧,是的,咬字不过如此。在很简单的一个病句中,只要你咬住它的病之所在,这道改病句题你就搞定了,3分你也就到手了。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咬字却等于是在白纸上滴墨。实话说,我不喜欢咬字,只要你觉得读这句话时不顺口,便可判断它是病句,然后改了就行。我认为这种咬字的行为若在生活中,那简直就是在鸡蛋里挑骨头或者说是挑拨、挑剔了。在我的眼里,生活应该是很简单的,就好像1+1=2,可为什么非要死死咬住一个字眼不放手,非弄个两脸涨红,鱼死网破不可呢?就像夜空这轮圆月,你硬要挑剔它空洞,它也只好在你心中空洞起来了。

曾经我得一个好友,一双锥子般犀利的眼睛,一颗比狐狸更聪明的脑袋,可就因为咬字眼,一次次打断老师的讲课,引来全班的公愤,一次次咬住同学的只言片语,弄得鸡嫌狗不爱,最后终于消沉了。

朋友会因咬文嚼字而分手,生活会因咬文嚼字而消沉。因此我想,咬文嚼字虽然是一种修改病句的绝好方法,但它永远咬不出和谐灿烂的人生。


《咬文嚼字》(5)

浏览新教材的目录,无意中看到了“推敲”二字。这两个字很简单,也很深奥。“哗啦哗啦……” 我把书翻到49页。课文的主人公是唐朝诗人贾岛。他拜访友人李凝,不巧友人不在家,贾岛就写了一首《题李凝居》留在了门上。第二天他独自骑着毛驴回长安了。在路途中,贾岛想到了诗中的“僧推月下门“的”推“字写得不恰当,应改成 “敲”字,就这样,一场“推敲”思想大战就开始了。 贾岛想啊想,不知不觉就来到了长安城。我不禁想起四年级学过的一篇课文,当时的我就喜欢咬文嚼字,而我与老师争辩到自己思考的全部过程,也和贾岛的情况非常相似。一篇亲情作文--《给长大了的孩子的话》,文中写道:“孩子,现在我常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梳头时手会不住地抖,吃饭时会弄脏衣服,企望你,不要催促我,责骂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也能回家陪我闲话家常吧!如今,我脚也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握住我的手,陪着我,慢慢地,就像我当年带着你一步步走”等等内容,深刻地体现父母年老时发出的感慨。而这篇课文的第三个选择题是:这篇课文是父母什么时候写的?我当然选择“d:父母年老时”, 可老师同学坚决反对。可是,其他的三个选择是:a、孩子年老以后;b、孩子小时候;c、父母年轻时”。我怎么也不认为它们是对的。孩子年老后父母已逝世,孩子小时候与文章不符合,父母年轻时孩子尚未出生。我想啊,想啊,没有一点头绪。最后,我完全相信自己是对的,便放弃思考,在作业本上写道:“我觉得应该是d”。写完后我走向教室外面,跑向卫生间。结果,半路上上课铃就响了。虽然这一思考的最终结果是:我是错误的。老师在我的本子上写下如下解释:《给长大孩子的话》。说明此刻孩子还没有长大,此刻父母应该是年轻的。但这件事情还是给我很多启发:遇到问题,发生争议,要善于自己思考,不能总是认为老师的答案就是正确的,要一字一句推敲,找出作者主要表达情感的句子,然后全面思考权衡,与他人的答案比较选择,最终得出结论。 我还从贾岛那里学到了两点:他遇到名家,并不慌张、不失措,解释清楚事情后就虚心请教。他更从著名诗人那里学到了选择和琢磨。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 指导教师:朱彤评语:个性化的解读方法,是语文学习中的很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