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意(集合6篇)
将心比心
2024-03-24 08:59:53
其它
议论文

寻找诗意(1)

能代表秋天的到来最常见的当然是枫树了,但是银杏树也不干示弱。

那一片片小小的金灿灿的叶子,一簇一簇的,像一把把御用小扇子,挂满枝头,这哪里是银杏树分明是挂满金元宝的发财树呀!我一定要抓住金秋十月的时机一览元宝树的风采。

今天,我们慕名去了银杏园。去的途中,我以为就是几棵银杏树而已,毕竟东营并不是十分适合银杏树生长。可是我错了,还没到时就看到前方耀眼的明黄,使我激动不已。停下车,我迫不及待的冲下车,那一片一片连成海一样的银杏叶像镜子一样,闪闪发光,耀眼,不敢直视。于是我情不自禁的拿出相机开始不停地按下快门。哪里都是风景,哪里都不想错过。

渐渐的,我放下相机,开始感受走在银杏叶上“咔”“咔”的声音从耳边不停地响。忽然一阵风吹过,银杏树上的小元宝们随风“刷刷”地掉下来,有一片轻轻的落到了我的手上。哇,这片叶子两边的线条是那么柔美,一条条脉路整整齐齐的由叶子的根部放射出去,像画家手中的画笔画的万丈光芒的阳光,外面又被波澜起伏的轮廓变成了一把扇子。

沿着林间小路向银杏树林深处走去,来到了一片低矮的银杏树林,这里的银杏叶已经基本被秋风一扫而落了,地面上是厚厚的银杏叶,把土地都盖起来了,来到这里的人们都在蹲着,拿着短树枝把银杏叶拨开,经过观察原来他们是在找银杏果。于是我们也行动起来。秋天是劳动人民喜欢的季节,因为秋天是丰收的日子,就像辛弃疾所说的“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样都是喜悦之情。

总之,秋天像一个伟大的诗人,用色彩,用收获书写着属于秋天的诗句。


寻找诗意(2)

当灯红酒绿都被抛在身后,汽笛声被湿润的泥土覆盖,车尾的尾气飘散在弥漫着露水味道的微风里,我的脑海里总一句一句连接不断地浮现出那些诗,或“采菊东篱下”,或“坐看云起时”。眼前的景可描成万千幅画,吟出无数首诗,可终究是空乏其词,有诗,却无意。

所以我又一次踏上宁静的家乡,去赏那景中之诗,感那诗中之意。

一如“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我便寻着那东篱去了,妈妈在前面领我走着,一路遇上不少过路的乡邻,我随妈妈停下跟他们问好。

“多久没回来啦?好长时间没见你了!”

“工作忙啊,一年才回两三次。”

“要多回来看看,回来到我家吃饭!”

“哎,好!”

那个牵着孩子,背着一筐菜的女人笑着向我们挥手,跟步履蹒跚的孩子歪歪扭扭地走向我们身后,她有些粗糙的那句“到我家吃饭”一直在我耳边转啊转,越转越好听。

“那是外婆以前一个工友的女儿,跟我们家关系很好的,”妈妈说着,又一眼望到前面那个推着独轮车来的大爷,“哎,那是张叔!”我冲迎面走来的大爷问了好,就顾自丢下他们到路旁转悠,妈妈和他的声音却模糊地传来——

“要看景啊?上那山头上去吧,我以前上那砍柴的,挺好看的。”“哎,看完景以后叫上你哥来我家打牌,记着啊!”

独轮车的车轮碾过地上的树枝,喀吱一声走了,他大概是回家准备麻将去了。他脸上的皱纹深而多,一个个凹痕里布满了沧桑,可他一笑,满脸都是温暖。

一转头,妈妈又在跟路边一个人家里正洗衣的妇人聊起来。

我早已无心“采菊”了,这一条“东篱”路上,我已经寻到了漫山遍野里最灿烂的花。

回到家门口,门锁着,门口放着一把青翠的青菜和一捆萝卜,一个阿姨走过来,用混着乡音的普通话别扭地喊:“那是给你家的,和你妈说!”我还没回答,她就消失在丛林掩映里。

我捧了一怀的青菜,递给刚到的妈妈,想着,若我真采得了一束菊花,有没有此时夕阳下的一把青菜看着这么光鲜喜人呢?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农人,担着锄背着筐,问他收成怎样,笑出满脸温暖的皱纹?

那真是一幅如诗的景,胜过“一览众山小”的磅礴,胜过“明月松间照”的清雅,这景里融满了情意,温暖至极。

我终是寻到了诗意,在那位农妇沙哑的声音里,在那个大爷深刻的皱纹里,在浓厚的乡音里,在每一户炊烟袅袅的人家里,有美好的诗,有真切的意。


寻找诗意(3)

踏遍时光巷陌,静等彼岸花开。

——题记

作为一名狂热的诗词爱好者,读诗是我闲暇时间的第一大乐趣。如果光是说读诗的意境,而今看来便也不过是融入字里行间了;可若回望千古,设想诗人们在写下一篇篇名诗时,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于是,我便踏上了寻找诗意的漫长旅程。

在旅途中,我最先遇到的便是田园诗派的开拓者——陶渊明先生。我向往那么一片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想尝试“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在一个节假日,我回到了爷爷奶奶家。可无奈清晨的鸡鸣叫不醒我,只能顶着炙热的阳光去往田间了。耳边却总是各种虫子的嗡嗡声,阳光也刺得睁不开眼。想要采一朵野花,却见杂草满地;抬头仰望,好在青山依旧,只是似乎少了几许生机。鸟鸣稀疏,溪水静流。也许吧,纵使陶先生的生活是如此艰苦,可他同样为自然感叹着“但使愿无违”;远离了世俗,便也能“乐亦在其中矣”。

然后便遇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太白先生可谓是被每一个中国人所熟知的诗人,从呀呀学语的儿童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垂暮老人念叨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其诗的豪放、意象的辽远,深受许多文学家的喜爱。我本以为如此声名远扬的诗人一生也会一帆风顺,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太白先生却在政治上屡屡受挫,以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回顾心茫然”。然而更令我惊奇的是,太白先生依旧积极乐观地面对着生活,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就算行路再难,也终会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直达成功的彼岸。

在漫漫长途中,我也曾望月怀古,体味过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也曾在山间树林的迷蒙细雨中漫步,领略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我也曾划着小船穿梭于莲叶之间,感受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白鹭”。那便是诗意,是一种千百年来诗人们恒古不变的心绪,一种永世流传的芳香!


寻找诗意(4)

能代表秋天的到来最常见确当然是枫树了,但是银杏树也不干示弱。

那一片片小小的金灿灿的叶子,一簇一簇的,像一把把御用小扇子,挂满枝头,这哪里是银杏树分明是挂满金元宝的发财树呀!我一定要捉住金秋十月的时机一览元宝树的风貌。

今天,我们慕名去了银杏园。去的途中,我认为就是几棵银杏树而已,究竟东营并不是十分适合银杏树生长。可是我错了,还没到时就看到前方耀眼的明黄,使我激动不已。停下车,我迫不及待的冲下车,那一片一片连成海一样的银杏叶像镜子一样,闪闪发光,耀眼,不敢直视。于是我不由自主的拿出相机开始不停地按下快门。哪里都是风景,哪里都不想错过。

徐徐的,我放下相机,开始感触感染走在银杏叶上“咔”“咔”的声音从耳边不停地响。突然一阵风吹过,银杏树上的小元宝们随风“刷刷”地掉下来,有一片轻轻的落到了我的手上。哇,这片叶子两边的线条是那么优美,一条条脉路整整洁齐的由叶子的根部放射出去,像画家手中的画笔画的万丈毫光的阳光,外面又被波涛起伏的轮廓变成了一把扇子。

沿着林间小路向银杏树林深处走去,来到了一片低矮的银杏树林,这里的银杏叶已经基本被秋风一扫而落了,地面上是厚厚的银杏叶,把土地都盖起来了,来到这里的人们都在蹲着,拿着短树枝把银杏叶拨开,经由观察原来他们是在找银杏果。于是我们也步履起来。秋天是劳动人民喜欢的季节,由于秋天是丰收的日子,就像辛弃疾所说的“稻花香里说熟年”,一样都是喜悦之情。

总之,秋天像一个伟大的诗人,用色彩,用收成书写着属于秋天的诗句。


寻找诗意(5)

当灯红酒绿都被抛在身后,汽笛声被湿润的泥土覆盖,车尾的尾气飘散在弥漫着露水味道的微风里,我的脑海里总一句一句连接不断地浮现出那些诗,或“采菊东篱下”,或“坐看云起时”。眼前的景可描成万千幅画,吟出无数首诗,可终究是空乏其词,有诗,却无意。

所以我又一次踏上宁静的家乡,去赏那景中之诗,感那诗中之意。

一如“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我便寻着那东篱去了,妈妈在前面领我走着,一路遇上不少过路的乡邻,我随妈妈停下跟他们问好。

“多久没回来啦?好长时间没见你了!”

“工作忙啊,一年才回两三次。”

“要多回来看看,回来到我家吃饭!”

“哎,好!”

那个牵着孩子,背着一筐菜的女人笑着向我们挥手,跟步履蹒跚的孩子歪歪扭扭地走向我们身后,她有些粗糙的那句“到我家吃饭”一直在我耳边转啊转,越转越好听。

“那是外婆以前一个工友的女儿,跟我们家关系很好的,”妈妈说着,又一眼望到前面那个推着独轮车来的大爷,“哎,那是张叔!”我冲迎面走来的大爷问了好,就顾自丢下他们到路旁转悠,妈妈和他的声音却模糊地传来——

“要看景啊?上那山头上去吧,我以前上那砍柴的,挺好看的。”“哎,看完景以后叫上你哥来我家打牌,记着啊!”

独轮车的车轮碾过地上的树枝,喀吱一声走了,他大概是回家准备麻将去了。他脸上的皱纹深而多,一个个凹痕里布满了沧桑,可他一笑,满脸 都是温暖。

一转头,妈妈又在跟路边一个人家里正洗衣的妇人聊起来。

我早已无心“采菊”了,这一条“东篱”路上,我已经寻到了漫山遍野里最灿烂的花。

回到家门口,门锁着,门口放着一把青翠的青菜和一捆萝卜,一个阿姨走过来,用混着乡音的普通话别扭地喊:“那是给你家的,和你妈说!”我还没回答,她就消失在丛林掩映里。

我捧了一怀的青菜,递给刚到的妈妈,想着,若我真采得了一束菊花,有没有此时夕阳下的一把青菜看着这么光鲜喜人呢?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的时候,有没有一个农人,担着锄背着筐,问他收成怎样,笑出满脸温暖的皱纹?

那真是一幅如诗的景,胜过“一览众山小”的磅礴,胜过“明月松间照”的清雅,这景里融满了情意,温暖至极。

我终是寻到了诗意,在那位农妇沙哑的声音里,在那个大爷深刻的皱纹里,在浓厚的乡音里,在每一户炊烟袅袅的人家里,有美好的诗,有真切的意。


寻找诗意(6)

寻找诗意的一刻作文

不知道他人眼中的诗人有着怎样的胸怀与情操,只感觉自己的印象中,诗人是自由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都在他们的笔下浪漫地展现给人们。对于他们自由的思绪、不羁的笔触,我向往着,所以,我不断寻找着

陶渊明的`世界是恬静的、悠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宁可远离喧嚣也不愿在当时污浊的社会里与他人同流合污。这株"莲花"着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陶渊明的诗,便找到了一个超脱物质世界、屹立于高洁情操的精神大地上的充满诗意的世界。

李白的世界是无畏的,豪放的。他知道''千金散尽还复来",便得欢乐时且欢乐。他也深知"举杯消愁愁更愁",便豁达看待得失成败。读李白的诗,便了解了生活像长风那样,总会有破浪之时,不如忘却忧愁,心怀大志,来做小事。

文天祥的世界是正气的、坚韧的。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他看淡"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艰难境遇的信念,这种信念支撑着他走过自己的艰苦岁月,也激励着他用铮铮铁骨践行自己的诺言。读文天祥的诗便了解了诗人不仅可以用华丽的辞藻吟唱,同样可以以英雄一般的内心来向真理呐喊。

诗是浪漫的,诗人如此,诗人的世界亦如此。我想,在诗中,我找到了那让人向往、让人快乐的世界了。(初中作文)

所谓理想世界,便是心灵的镜子,照出人们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诗人,他们理想的世界仿佛一面凸透镜,将照到心灵的阳光准确地汇聚到一点,感动今生和后世。

2.

在凡俗生活中寻找闪光[de]诗意

徐学是一位极为普通[de]工人,也是一位写了好多年诗歌[de]诗人。在现在这个诗歌王国[de]花朵凋零。

诗人头顶[de]光环黯淡[de]时代,他却把诗歌爱[de]真切,爱[de]执著,就像爱自己[de]儿子一样。这不能不使人

感动。但更使人感动[de],是他在自己[de]诗歌中所抒写[de]心灵[de]独语,和对诗意[de]追寻。对于诗歌,我向

来不敢妄加评论。还是在很早[de]时候,我也和那时热爱文学[de]众多年轻人一样,曾青春洋溢地写过几首

很蹩脚[de]诗歌,但终究没有写诗[de]感觉和灵气,于是只好放弃。后来,尽管时常读一些在手头很容易得

到[de]报纸、杂志上[de]诗歌,但也只是读读,凭着自己[de]感觉,以为能让我读出感觉来[de]就说好,至于它

们到底好在哪里,或是不好在哪里,却是说不出来所以然来。因此,从不敢轻易地对诗歌进行评论,惟

恐所说[de]得不着诗歌[de]真味,或是曲解了诗歌,让诗人和读者们窃笑。徐学[de]诗歌在《星星诗刊》、

《北京文学》、《飞天》、《诗选刊》、《绿风》、《延河》等省级以上报刊已经发表了不少,并且还

有作品登上了中国诗歌[de]最高刊物《诗刊》。他曾几次让我为他[de]诗歌写些评论,但都被我婉言拒绝了。

原因之一就是我如前所说,还有一层则是,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在写作这个圈子里,最好还是少一些相

互[de]吹捧,踏踏实实地写作才是最主要[de],所以不想写一些连自己也没感觉[de]文字。

一个月前,徐学给我寄了他[de]一组诗《身在河西》,我当时阅读时就有一种感觉,一闪念间还想提

笔写点感想之类[de]话,但随后因繁忙而终没动手,可是,诗歌给我[de]那种感觉却几次三番地撞入我[de]心

中。近来得空,每每想起我熟知[de]河西,想起我身在河西[de]亲人和朋友们,也便想起了徐学[de]《身在河

西》这组诗。于是便翻开再作阅读,读着读着,那种似曾相识[de]感觉涌了上来,我不禁想写点算是评论

[de]话了。诗歌是什么?诗歌无非就是写出自己[de]感动,同时也能让别人感动。如若这样来说,那么徐学[de]

《身在河西》可以算是好诗,至少它已使我感动了,并且在感动中还让我体味到了诗人自己[de]心声。

《身在河西》由九首短诗组成,每一首都写得很朴实,朴实得如河西走廊戈壁滩上[de]石头一样。其

实,身在河西[de]生活,不正像那些戈壁滩上[de]石头一样平凡而又默默无闻吗?石头只要用心去打磨,就会

变成闪光[de]东西,生活用心去体味,终会能够找到诗意。河西走廊是一个充满传奇[de]地方,在外人[de]眼

里是一片苍凉辽阔,是大漠孤烟,是长河落日。在我们[de]意识深处,产生于此[de]诗歌总与恢宏[de]气势相

伴,总是如河西[de]天地一样透着高远、苍凉和遒劲。其实这是一种拂去千年[de]黄沙,或在河西大地寻找

那遗落[de]千古之梦,或探寻河西大地[de]古老文化。其中[de]确产生了一些非常优秀之作,但大多[de]作品却

是人云亦云,给人一种浅薄[de]感觉;而有些甚至连最基本[de]历史文化知识都很欠缺,这样[de]作品不能不

说是作者[de]一种煊耀,只配去骗骗那些比他还无知[de]人。可贵[de]是这些在徐学[de]诗歌里丝毫也不存在。

他知道从历史[de]和文化[de]角度入手,并不是自己[de]长处,所以没有东施效颦地去做拙劣[de]摹仿,这正是

徐学[de]聪明之处,亦步亦趋是文学创作[de]大敌。置身于河西,徐学默默而平凡地生活着,感动着,默默

地在这种凡俗[de]生活中打捞着闪光[de]碎片。

《身在河西》可以说正是他在这块土地上一段生活[de]真实感受[de]记录,是他一曲曲从心灵中吟出[de]

独语。诗歌朴素而干净,没有华丽[de]词藻,更没有隐晦[de]意象,但却写得很有味道,在和生活一样朴素

[de]语言中道出了诗人对生活[de]真切感受。冷水泡茶慢慢浓,这种感觉只有慢慢地品味,才能品出其中[de]

滋味,而且越品越觉得有味道。

阅读《身在河西》,首先给我[de]印象是一幅幅凡俗生活[de]图景:他不是诗人,只是一个极普通[de]工

人,生活在“不知哪朝哪代[de]产物”[de]“八万里戈壁”(《一些人陷入困境》),他与平常人并没有什么

两样,过着单调而机械[de]生活,日日上班下班、回家陪老婆领儿子,默默地做着一个普通[de]男人。他所

经历[de]每一天,“是这座城市[de]人们天天所经历[de]”(《再亮[de]灯光也比不上阳光》),他和这里[de]每一

个人一样经受着沙尘暴[de]袭击,他“唯一能去[de]地方是烽火台”(《在烽火台上想海》)。同时,他也是

一个极普通[de]父亲,他时常教导儿子要好好学习,恳切地告诉儿子“要不等你到爸爸这个年龄/还像爸

爸一样时常遭受精神[de]折磨”(《在来年春天》);而作为一个丈夫,他因为“婆姨[de]病/我还遭受着/

精神上[de]折磨/经济上[de]打击”(《春天[de]事情》)。透过诗行,我看到[de]是诗人作为一个平常男人在经

济上[de]忧虑,对生活[de]无奈,和在凡俗[de]生活中[de]疲于奔命[de]忙碌。然而,诗人并没有对这种凡俗生活

发出不平与愤懑,或是以玩世不恭[de]态度对待。他像爱诗一样地爱着自己[de]儿子,为妻子长期[de]疾病而

忧心不已;当“在下班回家[de]路上”,“一粒微小[de]沙进入我[de]右眼”,回到家中后,妻子就着灯光翻

开我[de]右眼,“像找一枚宝石戒指”一样,为我“开始找那粒沙”(《再亮[de]灯光也比不上阳光》)。所

以,尽管他抱怨“春天有什么好[de]”,可“我还要写下诗歌去赞美它歌唱它”(《春天[de]事情》)。生活

[de]温馨,和对生活[de]希望充溢在字里行间。这是一个普通工人[de]生活,难道不正也是我们每一个人[de]生

活吗?我们每天就是在这种凡俗[de]生活中忙忙碌碌着,无奈却又是有滋有味地过着每一天。我们过惯了四

平八稳[de]日子,有时不免厌恶凡俗[de]生活,企盼着能有一点诗意或是浪漫来点缀,这可以说是现代人身

上普遍存在[de]因子。诚然,生活是得需要诗意,可这时,诗人徐学就在这一件极为凡俗[de]事情中寻找出

了诗意,他在诗中写道:“妻[de]双手出汗了/汗滴在我[de]嘴唇上我尝到了咸/妻说/不是我[de]眼睛花了

/而是再亮[de]灯光也比不上阳光”(《再亮[de]灯光也比不上阳光》)。是啊,“再亮[de]灯光也比不上阳光”

这不仅仅是诗意化[de]语言,它是生活[de]诗意,诗意[de]生活——它把诗人生活中[de]酸甜苦辣咸各种滋味

全涵括了进去,但却比生活更具内涵,让人感动,让人回味不荆

徐学[de]这几首诗歌,[de]确把生活写得有滋有味。然而,诗歌却并未停留在此层面。正因为诗人在寻

找着生活[de]诗意,所以,他[de]心灵显得是那么地寂寞,那么地孤独。物质[de]贫穷并不可怕,最可怕[de]是

精神[de]贫乏。置身于河西,尽管“漠风像无数根鞭子抽在身上/使我们感到皮肉之苦”,但他切身地感

到,这“远不如内心[de]疼痛致命”(《一些人陷入困境》)。正是这来自于精神[de]折磨,使他[de]心如戈壁

滩上横七竖八[de]鹅卵石一样七上八下地痛苦不安。所以,他有时面对着窗外[de]月光独坐,想那些“一件

比一件酸心[de]事情”(《春天[de]事情》);有时一个人跑到烽火台去,天真而幼稚地“把眼前[de]戈壁滩想

像成汪洋[de]大海/把脚下[de]烽火台想像成一艘船[de]化石”(《在烽火台上想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

者在竭力寻找着什么。那么,他到底在寻找什么呢?我以为,他寻找[de]不仅仅是生活中[de]那点一闪而过[de]

诗意,他是在寻找一块自己心灵[de]诗意栖息之所。所以,他始终在内心中充满想像,幻想着能够使自己

[de]心灵得到安逸、恬静,他明知道如此[de]想像,如此[de]寻找,“它会给我带来短时间[de]幸福/长时间[de]

思考/以及思考之后[de]痛苦”(《在烽火台上想海》),却始终不放弃。也许有人会套用尼采[de]那句话“

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对此表示不以为然。可是,在物质生活极度发达[de]今天,学会了如何活着[de]

现代人,却没有学会如何生活,我们[de]生活太需要诗意了。为